真正意义的策划终于在中国书市出现。
不得不先说说集书刊为一体的《老照片》。它的形式,也许最初是来自于《读书》或《随笔》的启发,这且不去说它,重要的是它的创意,暗合着世纪末人类的整体情绪——在百年尘埃即将落定的时候,人们心底所弥漫的无来由的怀旧和感伤。其实这股感伤主义的思潮,早在90年代初期就开始在小说里出现,以苏童、余华、叶兆言为代表的先锋派作家,在厌倦了80年代那种紧张而焦灼的文体实验之后,即转向从美丽而腐朽的历史中去寻找慰藉,因此而有轰动一时的《红粉》、《夜泊秦淮》和《妻妾成群》。风潮所至,连一向以描写当代生活见长的王安忆,也忍不住写了《长恨歌》。非常迅速地,这股感伤主义的叙事风潮就漫延到了影视界,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风月》,李少红的《红粉》,均可看作是在厌倦现实的情绪下,对历史温情而悲凉的咀嚼。而且你看这世事是多么的混乱,人心是多么的纷扰,经济转型,文化转轨,企业改制,职工下岗……烦心的事也实在太多太多了。那么何不让我们到历史中去寻找一点温馨寻找一点安慰呢?在某一个秋日的下午,翻一翻《老照片》,那些黯淡发黄的影像,或许会给我们以美好的回想,使我们暂且忘却眼前的烦恼。
这样,我们就知道《老照片》一书,等于是应运而生,生逢其时,所以一经露面就立即风行。筹划者对世纪末情绪的把握,对文化消费心理的预测,构成了这一创意畅行无阻的物质基础(似乎应该称之为精神基础才准确,但在书刊市场,精神消费亦即物质消费),而它的书刊一体,又可以一种持续不断的方式,使这一畅销的创意获得最大的收益。换句话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都将继续畅销。人类每逢世纪末年,都会受到颓伤而怀旧的情绪的困扰,这就是这一书刊选题策划与定位的出发点。《老照片》创意的成功,还表现在它之后的《百年老照片》和《知青老照片》的一哄而上,由此引发的诉讼,正说明着“老照片”在市场中的有利可图。最近,拿到百花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知青老照片》的宣传广告,天头以“三千万知青生活大写真”为号召,囊括于其间的名重一时的人物,创作界有叶辛、张抗抗、梁晓声,政界有沈国放,新闻演艺界有敬一丹和葛优。那些褪色的老照片,展示着这些风云人物逝去了的青春,随之扑面而来的,是一段无以诉说的知青岁月。我想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默默无闻,手捧这册老照片,老知青们都会无限心事上心头!
值得一提的异曲同工而又别具创意的策划,还有三联出版的《今日先锋》,也是一本书刊合一的流行读物。内容是极具“先锋”意义的对音乐、绘画、文学、建筑等等各门类先锋艺术的评价,撰稿均是名家,理论色彩很浓,最近在书市上也还“火”。
至于“老肖像新打量”之类,不过换了个说法,就显见的等而下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