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些常见病外,有时,婴幼儿还可能会患上一些急重病症。一旦感染,如果不能及时诊治,常常会给孩子留下终身遗憾,有的甚至危及婴幼儿的生命。因此,家长掌握一些必要的治疗措施,尤其是知道如何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对宝宝的健康,对整个家庭的幸福都是必不可少的。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发生支气管炎时,气管大多同时发炎,实际上可以说是气管支气管炎。
茶饮养生二三事
本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在婴幼儿时期发病较多、较重。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病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或为其合并感染。营养不良、佝偻病、变态反应以及慢性鼻炎等都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病症观察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发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流涕、鼻塞、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忽然出现较多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痰量逐渐增多,婴幼儿不会咳痰,多经咽部咽下。在胸部两侧都可听到或多或少的干罗音或粗大的湿罗音。一般症状或轻或重,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有中度发热,偶可高热,多数2~3日即退热。感觉疲劳,影响睡眠与食欲,甚至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年长儿可偶诉头痛与胸痛。咳嗽一般延续7~10天,有时可迁延2~3周,甚至减轻后又复发,尤其在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佝偻病等患儿中易反复发作,如不经适当治疗可引起肺炎。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其特点是发病年龄多较小,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出现哮喘及呼气性呼吸困难,有一定的复发性。
专家方案
小儿支气管炎的治疗
[中医治疗](1)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每日2次,每次3片,周岁内酌减。
(2)川贝枇杷糖浆,每日2次,每次5ml。或养阴清肺膏,每日2次,每次5~10ml。周岁内酌减。
(3)银黄口服液,每日2~3次,每次5ml。
[西医治疗](1)咳嗽:复方甘草合剂,每岁每次1ml,每日3次。剧咳:咳必清5岁以上每次6.25~12.5mg。
(2)咳痰不畅:氯化铵每日每kg 20~60mg,分4次,口服。
(3)高烧不退:新诺明干糖浆,2~5岁一次1/2包,6~12岁一次1~2包,一日3次口服。或乙酰螺旋霉素片,每日每kg体重20~30mg,分4次口服。
急性支气管炎一般1周左右可治愈。有部分病儿咳嗽的时间要长些,逐渐会减轻、消失,适当的服些止咳剂即可。不过在患病的早期,对于痰多的病儿,不主张用止咳剂,以免影响排痰。痰稠咳重者可服用法痰药。
也有部分病儿发展为肺炎,就按护理肺炎病儿的方法精心护理。如果急性支气管炎发作时缺氧、发钳,必须住院治疗,若缺氧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发生脑缺氧等并发症。其他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心力衰竭。
知识导读
对患病小儿应注意休息,待症状控制后逐渐增加活动。饮食宜清淡,发热期宜给流食软食,多喝水。室温宜恒定,避免太高,太低及太干燥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煤气,尘烟等刺激。婴儿须经常调换卧位,或抱起扶拍片刻,使呼吸道分必物易于排出。
TIPS:预防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冬节,天气的转变,小孩抵抗力低下,易患急性。具体表现为咳嗽、咳痰,开始为干咳,以后为咳痰。如有细菌感染时,可咳出黄色黏稠痰,此时的家长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保持家里环境温湿度适宜,空气流畅、新鲜,定时打开窗户通风换气。
(2)避免带小孩到人多公共场所,多户外活动,以减少继发的细菌感染。
(3)经常变换体位,抱立轻拍其背部,有利呼吸道分泌物排除出。
(4)止咳化痰可用止咳糖浆等,一般不用强镇咳剂,以免抑制自然排痰。
(5)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注意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避免过热或受凉。避免交叉感染。对反复发作者可药物预防,如黄芪每日6~9g,连服2~3个月,也可用疫苗预防复发。
(6)如有发热,给物理降温(如冰敷、冰枕、温水浴)后不退热者,及时到医院治疗。
(7)注意,补充足够水分,提供易消化、高的。
小儿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小儿是流感的易感人群,6个月~3岁的婴幼儿是流感的高危人群,5~18岁的婴幼儿和青少年是流感的高发年龄组,感染率可在50%以上,比成人高1.5~3倍。
小儿流感二三事
流感是由病毒所引起的,有明显的流行性,秋冬季较多,通过呼吸道传染。人口稠密处较多。有高热,伴或不伴流涕,合并气管炎或肺炎后咳喘。通过症状,流行趋势,病毒研究所对患病者进行病毒抗体或病毒分离等检查可诊断治疗,一般为抗病毒,对症降温,预防继续感染。护理方面多给饮水,室内空气新鲜,饮食清淡易消化。
病症观察
年长婴幼儿患流感临床症状与成人相近,起病急骤,全身症状明显,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畏寒、四肢肌肉酸痛、乏力,随后出现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卡他症状。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部分患儿突然高热伴全身中毒症状,或伴有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见高热惊厥;部分患儿可表现为急性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喘息、喉中痰鸣,严重者出现气道梗阻征象。小儿流感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流感病毒侵犯上呼吸道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腮腺炎等,侵犯下呼吸道可引起肺炎。另外,流感可并发脑炎,或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还可诱发支气管哮喘、心肌炎等。
专家方案
孩子患病后应卧床休息,补充丰富的营养和水分,使孩子能够尽快恢复体质吃药、喂奶、吃饭时注意不要呛咳。孩子卧床要注意经常变更体位,或抱起轻拍其背部,使肺部和气管内的分泌物易于排除,防止肺坠积瘀血,加重病情。
另外,要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和卫生。在饮食上应给孩子多吃些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和新鲜的蔬菜、水果,可给孩子吃半流质食物,少吃多餐,利于孩子的消化吸收,增加孩子的抵抗力。大多数的孩子经一周左右的治疗,病情即可稳定,两周左右可以恢复健康。
知识导读
室内加湿不预防流感。面对流感的这种估计和预测,应该提早防治。此时,有的新闻媒体却出现了不科学的防治误导,如,增加室内湿度可以预防流感等。当然,在干燥季节适当增加室内湿度,会使人的呼吸道感觉舒服些,如果采取增湿方法得当,对人们的上呼吸道保健也有益。但此法绝不能预防流感。
TIPS:预防小儿流感
在流感流行期间进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一般预防措施、疫苗预防和药物预防。
[一般预防]要增强婴幼儿体质锻炼,增加营养,注意卫生,居室内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带婴幼儿去拥挤的公共场所。要注意隔离流感患儿至退热,平均约一周左右。尤其是在流感发病前3天内传染性最强,要注意消毒措施。
[疫苗接种]按国际规定,流感疫苗的主要成分应包括3个流感病毒株,分甲3、甲1和乙型株。每年这3个病毒株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而有变化。目前在110个国家建立起一个全球性流感监测网,每年汇集情报进行分析,在每年2月的专门会议上向全球公布并推荐疫苗厂家生产。婴幼儿是流感疫苗的主要接种对象,最好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1个月接种。3岁以上的婴幼儿只需接种一次,剂量为0.5ml;3岁以下则需接种2次,每次0.25ml。
[药物预防]目前西医有两种有效的药物即M2膜蛋白通道阻滞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疗效较好,其中上市的有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强调在起病后36~48小时内早期服用。服用药物对与流感密切接触者有预防流感发病的效果。
小儿麻疹
引起麻疹的致病微生物叫麻疹病毒,所以麻疹属于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在未开展预防接种前,几乎每个小儿都会得麻疹。麻疹病毒存在于患儿的眼、鼻分泌物、血液和大小便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进入其他婴幼儿的呼吸道,所以是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二三事
多数小儿得病是与麻疹患儿直接接触,或者距离较近。因麻疹病毒离开人体后,在空气中生存时间不长,非密切接触者得病的可能性小。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上呼吸道咽喉部,然后侵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
病症观察
从麻疹病毒侵入体内到出现症状这段时间称潜伏期,多数为10~11天,短至6天或长达21天。如在近期内曾输血或注射过胎盘球蛋白,则可延长至28天。出疹前期患儿表现有发热、流泪、怕光、流涕、咳嗽,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相似,随后咳嗽加重、眼结膜充血。同时口腔颊黏膜上有白色斑点,大小不等,称口腔黏膜斑,这对麻疹早期诊断有特殊意义。随后进入发疹期,一般在发热的第3~4天可见皮疹,开始见于耳后、前额及颈部,胸、背躯干、四肢,很快自上而下蔓延至全身,皮疹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分散存在或密集融合。此时为病的极期,所有症状均加重。皮疹出齐后,即开始消退,体温也随着下降,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麻疹常见并发症有腹泻、肺炎、耳部和眼部感染等。
专家方案
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中医中药治疗:前驱期初热时,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以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外用透疹药(生麻黄、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g)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薰,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出疹期宜清热解毒透疹,用清热透表汤,重病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虚弱肢冷者用人参败毒饮或补中益氯汤。恢复期宜养阴清热,可用消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
并发症治疗
[肺炎]按一般肺炎处理,继发细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重症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食少适当补液及支持疗法。
[喉炎]保持居室内一定湿度,并用蒸气吸入,一日数次,以稀释痰液。选用1~2种抗菌药物,重症可口服强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保持安静。喉梗阻进展迅速者,应及早考虑气管插管或行切开术。
[脑炎]处理同病毒性脑炎,重点在对症治疗。高热者降温,惊厥时用止惊剂。昏迷者加强护理。目前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无特殊治疗。
护理及对症治疗:应卧床休息,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不可忌嘴,恢复期尚应加餐。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知识导读
麻疹的预后与患者免疫力强弱关系甚为密切,年幼体弱,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其他疾病者,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较重,常迁延不愈,易有并发症。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也常加重病情,而早期诊断,及早采用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有助于减轻病情。
TIPS:预防麻疹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病人,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
[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不宜小于8个月,因恐来自母体的抗体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时加强一次。国外主张在15个月时初次接种更为保险,并认为在1岁以内接种者,应于1年后加强一次。疫苗应保存在2~10℃暗处,每次皮下注射0.2ml,1次即可。各年龄剂量相同,于麻疹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最好。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若应急接种麻疹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流行时易感者80%接种了疫苗,可于2周内控制流行。接种疫苗后反应轻微,5~14日后可有低热数日,偶见稀疏淡红皮疹。
[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浆20~30ml。被动免疫力仅能维持3~4周,3周后又接触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综合预防措施]发现麻疹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招待呼吸道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凡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根据情况给予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疫制剂者,应延长检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间,应大力宣传患者不出门,医药送上门,易感儿不患门,集体机构加强晨间检查,对可疑者应隔离观察。
小儿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见于婴幼儿,多数为3岁以内的小儿,冬春季发病者多。在风疹患儿出疹前六天到出疹后两天这段时间内,均可排出病毒,可通过口、鼻及眼的分泌物直接传给其他婴幼儿,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得过一次风疹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很少得第二次,所以,接触后发病者,多为体内无抗体的易感儿。
小儿风疹二三事
风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过去从未引起过人们的重视,直到1940年,在澳大利亚风疹大流行之后,发现不少婴儿患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和耳聋,而且其母在孕早期都感染过风疹。从此,风疹的预防问题,才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病症观察
小儿风疹主要表现为:当正常小儿与风疹病人接触后,一般经过10~21天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咳嗽、流涕、打喷嚏、食欲不佳。1~2天后开始出疹,出疹的顺序,先是面颊,而后波及躯干、四肢,一天出齐。皮疹通常是浅红色、稍隆起,疹形较麻疹稍整齐,大小为2mm,比猩红热的疹子略大,疹间有正常皮肤,面部、四肢皮疹较躯干多,经过4~5天后皮疹开始消退,同时全身症状减轻。
体格检查时,除了特殊的皮疹外,可见枕后、颈后淋巴结肿大,皮疹消退后,淋巴结迅速缩小。血常规化验,出疹时白细胞总数略低,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本病预后良好,小儿并发症很少,个别病人可并发扁桃体炎、中耳炎、支气管炎,偶见并发脑炎。
专家方案
孩子得风疹后,不必用抗生素,可服用板蓝根、双黄连等中成药。一般不必住院,可在家治疗。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不要让孩子抓搔,可避免继发皮肤感染。如病情轻,食欲多正常,饮食无须限制。发热高时应多喂水。即使孩子情况良好,也不该让孩子上学或去幼儿园,因为可传染别的孩子。一般在皮疹出现5天后即无传染性,可以解除隔离。得过一次风疹后,很少再得第二次。现已有单独的风疹疫苗,或与预防其他疾病的混合制剂,已在试用中。
知识导读
目前,我国已在部分地区对40岁以下的育龄妇女及15个月至12岁的婴幼儿进行风疹疫苗接种。15个月以前接种,因有从母体带来的抗体存在,可影响接种的效果。孕妇应避免接种,育龄妇女接种后3个月内应避免怀孕,否则这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可有低热、轻微的皮疹,年长儿及成人可有关节痛,一般一周后自行消退,不必处理。症状严重者需到医院就诊。
TIPS:预防小儿风疹
避免风疹的关键在于预防。由于风疹在小儿中的流行,造成了对孕妇的感染,使出生的婴儿致畸增多。所以,在风疹流行期,尽量减少带小儿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如商场、影院,避免和风疹病人接触。
因风疹病人皮疹出现后5天即无传染性,所以风疹病应隔离至出疹后五天,无条件隔离时也可不必隔离,但孕妇例外。不论孕妇以前是否患过风疹或曾接种过风疹疫苗,都要避免和风疹病人接触,因孕妇感染后,70%胎儿可感染,孕早期感染可致胎儿畸形,孕中、后期感染,虽然胎儿无畸形,但可成为病毒的携带者。
小儿流脑
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发龄主要是15岁以下,特别是10岁以下婴幼儿,以冬、春季发病较多,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第二年2~4月达到高峰。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小儿流脑二三事
由于流脑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从大脑到脊髓的广泛病变,使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中枢受到威胁。因此,孩子得病后,病情常十分凶险,病孩会很快陷入昏迷,伴失语、吞咽困难,甚至出现肢体瘫痪等。一旦抢救不及时,病孩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病症观察
流脑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的差不多,都有发热、头痛、咽痛、流鼻涕、咳嗽等症状。不同之处在于,通常流脑初期的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黏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出血点小如针尖,大则成片状出血斑。病情严重时,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怕光、狂躁等症状。
而暴发性流脑病情发展更快,患者常在24小时内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血压下降,重者危及生命。若婴幼儿患流脑,病情更为凶险,常表现为睡眠不安,突然尖叫,两眼凝视不动,甚至抽搐。流脑的初期症状很像感冒,因此,往往不被人所重视,常有人视流脑为感冒,延误了治疗。
专家方案
流脑病情重,变化快,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抓住主要矛盾,尽快采用中西医结合措施,以利康复。
一般治疗
病室应安静,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防止发生褥疮。注意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
对症治疗
[隆温]使室温控制在30℃以下,可采用室内放冰块、电风扇、空调等。
物理降温可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沟、腋下、颈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温床或冷褥。
消炎痛12.5~25mg,每4~6小时一次。也可用牛黄清心丸、柴胡注射液等中药。
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时,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5~1mg/kg/次,每4~6小时一次,同时加用物理降温,使体温降至38℃左右。
[惊厥或抽搐]应根据惊厥、抽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①多数抽搐者,降温后即可止惊。②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所致缺氧者,应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③脑水肿或脑疝者,应立即采用脱水剂治疗。一般可用20%甘露醇1~1.5g/kg静脉注射或快速静滴。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镇静剂应用原则:①宜早用,在有抽搐先兆、高热、烦燥,惊厥及肌张力增加时,即与应用:②肌肉松弛后即停;③掌握剂量,注意给药时间。常用药物如下:
①安定:成人10~20mg/次,小儿0.1~03mg/kg/次,肌注,必要时静脉缓注,但不超过10mg。
②水合氯醛:成人1.5~2g/次,小儿50mg/kg/次(每次不大于1g)。
[病原治疗]①磺胺 磺胺常为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如磺胺嘧啶婴幼儿用量为0.1~0.15g/kg/d,分次给予。另外,也可选用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或磺胺甲基异恶唑。
②青霉素G:青霉素g剂量婴幼儿为15~20万U/kg/d,分次静滴或肌注,疗程5~7日。
③氯霉素:脑膜炎双球菌对氯霉素很敏感,婴幼儿用量为50~75mg/kg/d,分次口服、肌注或静滴,疗程3~5日。但是新生儿、老人慎用。
④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对脑膜炎双球菌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适用于5岁以下病原菌尚未明确的患儿。剂量为200mg/kg/d,分4次口服、肌注或静推。
知识导读
脑膜炎双球菌常寄生于健康人的鼻咽部,病菌携带者没有疾病症状。但是,当病人或带菌者打喷嚏、咳嗽,或者说话的时候,病菌就可能随着飞沫散布到空气中,一旦周围的人呼吸到带菌的飞沫,就会受到传染,如果被感染者是婴幼儿或者抵抗力较弱,就很容易发病。好在,脑膜炎双球菌在一般环境中很容易死亡,如利用冷、热、干燥、阳光和普通毒剂的作用都可以将其杀灭。
TIPS:预防小儿流脑
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专家提醒要注意以下几点:
[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前往流行地的游客均应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年后需加强接种。
[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内的温度要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让孩子多增加户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为适宜,以提高小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室内还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口服中药和剂如:热病合剂、抗流感合剂以预防。
[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初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小儿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
脊髓灰质炎二三事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3700年医书上就有此病的记载。二十世纪初期,在世界各地大多呈散在发病,罕见流行;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常有流行;直到本世纪50年代末出现疫苗以后,此病才逐渐得到控制。
病症观察
脊髓灰质炎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7~14日,波动于3~35日。其典型病程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和恢复期:
[前驱期]起病有缓有急,大多有乏力不适,低热或中等热度,并常伴有咽痛、咳嗽,或有纳呆、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此时,神经系统尚无明显异常。前驱期一般以数小时至3~4天不等,随后,患者体温迅速下降而痊愈(即顿挫型),而一部分患者则进入瘫痪前期。
[瘫痪前期]可在发病时或紧接前驱期后出现,也可在二期之间有短暂间歇(约1~6天)后,体温再次上升,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颈、背、四肢肌痛。患儿拒抚抱,动之即哭,坐起时不能前俯、屈曲,但以上肢向后支撑,呈“三角架”体态。患儿表现为面颊潮红,多汗等交感神经机能障碍,易哭闹或焦躁,偶尔由兴奋转入萎靡、嗜睡。可因颈背肌痛出现颈部阻力以及阳性g氏征、布氏征,肌腱反向及浅反射后期减弱至消失,但无瘫痪。此期脑脊液已多有改变。一般患者经3~4天热下降而愈(即无瘫痪型),而少数患者则在本期末进入瘫痪期。
[瘫痪期]多于起病后3~4天(2~10天)出现肢体瘫痪,在5~10天内可出现不同部位的相继瘫痪;轻症在1~2天后不再进展。瘫痪早期可伴发热和肌痛,大多患者体温下降后瘫痪即不再发展。
[恢复期]急性期过后1~2周,瘫痪肢体大多从远端开始逐渐恢复,腱反射逐渐复常。以最初的3~6个月恢复较快,之后恢复速度减慢,1~2年后仍不恢复即成为后遗症。
专家方案
脊髓灰质炎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隔离,至少到起病后40天,避免劳累。肌痛处可局部湿热敷以减轻疼痛。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置,以防止手、足下垂等畸形。注意营养及体液平衡,可口服大量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发热高、中毒症状重的早期患者,可考虑肌注丙种球蛋白制剂,每日3~6ml,连续2~3天,重症患者可予强的松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滴,一般用3~5日,继发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
[呼吸障碍的处理]重症患者常出现呼吸障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因。首先要分清呼吸障碍的原因,积极抢救。必须保持呼吸道畅通,对缺氧而烦躁不安者慎用镇静剂,以免加重呼吸及吞咽困难。及早采用抗菌药物,防止肺部继发感染,密切注意血气变化和电介质紊乱,随时予以纠正。
促进瘫痪的恢复
促进神经传导机能的药物如地巴唑、如兰他敏等,效果不显,目前很少应用。在热退尽、瘫痪不再进行时,及早选用以下各种疗法:
[推拿疗法]在瘫痪肢体上以法来回8~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搓有关脊柱及肢体5~6遍,并在局部以擦法擦热,每日或隔日1次,可教家属在家进行。
[功能锻炼]瘫痪重不能活动的肢体,可先按摩、推拿,促进患肢血循环,改善肌肉营养及神经调节,增强肌力。患肢能作轻微动作而肌力极差者,可助其作伸屈、外展、内收等被动动作。肢体已能活动而肌力仍差时,鼓励患者作自动运动,进行体育疗法,借助体疗工具锻炼肌力和矫正畸形。
知识导读
一旦发病,应及时去医院隔离治疗,并报告卫生防疫站,做好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对未服过疫苗或服疫苗不全者应立即补服。
TIPS:预防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对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及时隔离,并报告疫情。对确诊病人,自发病之日隔离40天。最初一周还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消化道隔离。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进行医学观察40天。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水源管理和环境卫生。病人的排泄物和呕吐物需加浓石灰水、漂白粉或5%来苏儿消毒2小时,再排入一般下水道。病人用过的食具、玩具、床单等应煮沸消毒15分钟,不能煮沸的物品可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
保护易感者
[自动免疫]按计划普遍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95%以上的接种者可产生长期免疫,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
我国从1960年开始自制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一种是三型单价糖丸,另一种是混合多价糖丸,为Ⅰ、Ⅱ、Ⅲ型混合物。目前普遍采用后一类型疫苗,此型疫苗可在零下20℃保存2年,4~8℃保存5个月。一般首次免疫应在婴儿2月时开始,连服3次,间隔4~6周,4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
注意:服糖丸后2小时内不能喝过热开水或饮料,也不能喂奶,以免影响疫苗的效果。极少数小儿服用后可发生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
[被动免疫]对于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没有服过疫苗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流行性出血热二三事
流行性出血热是春季最容易传播的一种人鼠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常发生在3~6月份,在农村及城镇都有发病,多途径传播,病情复杂,易误诊误治,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病症观察
流行性出血热的前期症状表现为
(1)发病急,病初头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泻、腹痛等非特异性表现。非特异性是指这些表现并非本病所特有,也可见于其他病因时。
(2)发热:发热是本病患者必有的表现,多为高热,多数为弛张热(24小时体温波动2℃以上)或稽留热,少数为不规则热型。发热持续时间,短者3天,长者10天左右,在高热时可见畏寒或惊厥。
(3)“三红”表现:患者面色如酒醉样,颈部及肩、胸部皮肤潮红,称为“三红”现象,系皮肤充血表现。同时可见出血现象,皮肤黏膜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有时呈索条状排列,重则呈紫癜样溢血,见于腋窝下、胸前、背、颈、上肢、口腔软胯、眼结膜等处。
专家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
[发热期治疗]卧床休息,抗病毒,调整免疫功能;减轻病毒血症与血管损害;补充消耗的体液,预防休克,保护肾功能。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抗休克分秒必争,尽快稳定血压,减轻肾缺血,保护心、脑等主要脏器功能,预防多系统脏器衰竭。
[少尿期治疗]主要是防治肾衰及其并发症,重点应针对少尿型肾衰及其移行阶段的治疗。严格限制入量,稳定内环境。全身支援疗法、促进肾功能恢复。加强排泄,改善尿毒症状,积极防治并发症。
[多尿期治疗]加强营养,递增高蛋白与高能量饮食,注意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性休克与低血钠、低血钾。
[恢复期治疗]继续加强营养,检测尿常规和比重以及其他血、尿生化指标,及时评价肾功能,并用补肾中药治疗。
知识导读
流行性出血热一般在春夏季较易发病,3~5月居多,主要与老鼠活动频繁有关。灭鼠与接种疫苗相结合是主要预防措施,住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如建筑工地、集贸市场等地的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许多人喜欢在办公室里存放零食,打开的零食易引老鼠,也要当心。
TIPS: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目前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黏膜及胃肠黏膜感染;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可以看出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老鼠。
因此,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这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有效、最科学、最经济的手段。
还有,灭鼠、防鼠是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每年至少应在春季疫情高峰期前和秋季高峰期前举行大规模灭鼠。
其他措施: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
小儿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变主要有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其特征为咽、喉及其他部位的黏膜炎症,并有灰白色的假膜形成。另外白喉外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部分病儿可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或周围神经炎。
小儿白喉二三事
本病传染他人的来源是病人及带有白喉杆菌而表面上没有病的所谓带菌者。病菌主要存在于上呼吸道,所以是通过口腔的飞沫传给别人。还可以通过带有病菌的手、玩具、学习用品、食具、手帕、甚至尘埃传染,牛奶中有病菌时,可通过饮用污染的牛奶而发生暴发流行。
病症观察
白喉可分为咽白喉、鼻白喉、喉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咽白喉占大多数。病儿有轻到中度发热,小儿不愿进食,不活泼,较大婴幼儿诉咽部疼痛、头痛、全身不适、厌食等,检查时可发现小儿咽部有假膜形成,不易擦掉,重症局部病灶扩大,假膜可发展到鼻咽部,还可发展到喉头、气管、支气管,甚至肺部,造成呼吸道梗阻,而引起窒息死亡。
另外大量外毒素进入血液,传遍全身,引起心脏、神经纤维病变。心脏病变为引起心肌炎,早期心律不齐,晚期心跳减慢,脉搏减弱,心律不规则,甚至心衰。神经系统病变有软腭瘫痪时说话不清,流质饮食可由鼻孔外流,睫状肌瘫痪时小儿视物不清,如果出现膈肌或肋间肌瘫痪时,小儿可出现呼吸衰竭。
专家方案
小儿白喉的治疗
(1)白喉抗毒素应尽早给予足量,以中和局部和血液中的游离毒素。已和组织结合的毒素无效,高度可疑者也按白喉治疗。轻型患儿2~4万肌肉注射、重症患儿6~8万肌肉注射。咽白喉伴严重中毒症状者10万U/d肌肉注射。重症治疗较晚的患儿用半量(5万)静脉慢速滴注,50~300U/min,余半量肌肉注射。注前先做皮试,皮试阳性者用脱敏疗法注射,先用1/10稀释液,第1次注射0.2ml,20min后无反应用倍量注射1次,3次以上无反应即全量肌肉注射。
(2)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对各型白喉均有效,剂量为80~160万U/d,肌肉注射,疗程为7~10天,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40~50mg/d,分4次口服,疗程同上。抗菌治疗持续至白喉菌培养3次阴性方可停药。
(3)治疗并发症有心肌炎者按心肌炎处理,喉梗阻严重者及早做气管切开,去除假膜防止窒息,可适当应用激素。假膜不易取出者可滴入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以溶解假膜。
(4)一般治疗给予高能量流质及半流质饮食,出现软腭及咽麻痹时可给予鼻饲及输液维持水电平衡。大量注射维生素B 1、维生素B 12,有肋间肌、膈肌麻痹者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卧床休息2~6周视病情轻重而异。加强护理避免并发肺炎。
知识导读
白喉根据假膜形成部位分为咽白喉、鼻白喉、喉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咽白喉占大多数。病儿有轻到中度发热,小儿不愿进食,不活泼,较大婴幼儿诉咽部疼痛、头痛、全身不适、厌食等,检查时可发现小儿咽部有假膜形成,不易擦掉,重症局部病灶扩大,假膜可发展到鼻咽部,还可发展到喉头、气管、支气管,甚至肺部,造成呼吸道梗阻,而引起窒息死亡。
TIPS:预防小儿白喉
初生婴儿有来自母体的免疫力,此免疫力可维持3~6个月,所以6个月内婴儿得白喉者少。现已有预防针,学龄前婴幼儿得病者少了,得病的可能性大。
本病在秋冬季发病者多,因天气寒冷,在室内活动多,空气不流通,空气中病菌的密度大,人与人间的接触也密切,冬季小儿易感冒,上呼吸道的抵抗力也差,为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预防小儿白喉应注意以下两点:
(1)隔离患儿至连续2次白喉菌培养阴性。接触者隔离7天,隔日培养1次及观察变化。
(2)预防接种白、百、破三联菌苗,实行计划免疫。
小儿猩红热
猩红热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并以2~15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小儿猩红热二三事
猩红热的病情比较严重,并发症较多,容易并发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及颌下淋巴结炎、肺炎、急性肾炎、心肌炎、风湿热等,重症患者治疗不及时能导致死亡。
病症观察
病菌首先在侵入部位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引起化脓性咽炎、扁桃体炎或淋巴结炎。病菌及其毒素可随血液循环、周游全身,造成多系统损害,因此,猩红热时,既有局部表现,也有全身症状。
[皮疹特点]患儿发热,高度不一样,轻者低热,一般为38~39℃,重症可超过39℃,在出现发热后24小时内出现皮疹,最初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部,在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呈弥漫性红色小点,似寒冷时引起的“鸡皮疙瘩”,用手抚摸时有沙纸感,用手指或手掌压后,皮肤红晕消退,暂显苍白,约经十几秒钟后又恢复原色。在皮肤受压及折叠部位皮疹较密较深,如肘部、腋下、腹股沟部、结裤带部,呈一片红线状。面部不见皮疹,而是额部及颊部红晕,衬托出口周皮肤苍白,称为环口苍白圈。皮疹约在1周未消退,同时可见脱屑,自脸部开始,继而躯干部,最后四肢,躯干和手脚可见大片脱皮。
[全身表现]轻重不等,由于广泛应用抗生素,重症已减少,重症见于脓毒败血症,可见头痛,呕吐、腹泻、抽搐、血压下降,发生休克。
[局部表现]咽部或扁桃体肿胀,发红,可见脓点。颈部淋巴结肿痛,涉及周围组织时发生蜂窝组织炎,表皮发红,触之热度增高,初起发硬,化脓时发软有波动感。初期舌面上覆盖灰白色苔,舌边缘发红浮肿,舌刺也为白色,称之为“白草毒舌,皮疹出现后3~4天,舌苔脱落,舌面呈生牛肉样,舌刺红肿,像成熟的草毒,称为“草毒舌或杨毒舌”。杨毒舌也可见于其他疾病,此外,尚可见中耳炎、乳突炎、关节炎等。猩红热患儿还可发生心肌炎和肾炎,可在急性期或恢复期出现,应定期作尿常规和心电图检查。
专家方案
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咽疼、全身弥漫性红斑疹,应立即到医院就诊,特别要就近就医,尽量避免带孩子到婴幼儿较集中大医院。一旦确诊为猩红热,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并隔离一周。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一般注射青霉素g,疗程7~10天,停药后做咽培养。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口服,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不得少于7天。重者可静脉给药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注意事项]让患儿卧床休息,多吃流食,如粥、牛奶、面条之类易消化食品。不宜吃容易引起过敏的鱼、虾等食品,也不宜过多饮食生冷,或者吃不易消化的食品。要保持口腔卫生,要刷牙、嗽口,小儿要用淡盐水或1:1000的黄连素液嗽口,同时注意眼,耳,鼻等卫生,预防中耳炎、结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密切接触者,除了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外,亦可口服复方新诺明0.25~0.5g,连服3天,或者用淡盐水或1:1000黄连素液嗽口。
知识导读
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婴幼儿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TIPS:预防小儿猩红热
目前此病没有自动免疫制剂,预防着重于控制感染的散播
(1)管理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有人主张用青霉素治疗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试子培养阴转,届时即可出院。当婴幼儿机构或新兵单位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3)保护易感者对婴幼儿机构、部队或其他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如用苄星青霉素,婴幼儿60~90万,成人120万,可保护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g或周效碘胺每周0.5g。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障碍所引起的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且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畸形并存,严重和复杂畸形的患儿常在出生后数周或数个月夭折。
先天性心脏病二三事
在胎儿心脏发育阶段,如果出现某些不利因素影响了心脏胚胎的发育,可使心脏某一部分发育停顿或异常,而造成心脏先天性畸形。这些影响因素有遗传,特别是染色体易位或畸形,以及宫内感染、风疹、流行性接触大剂量的放射线,孕母患有糖尿病、高血钙症等代谢紊乱性疾病,某些化学物品或药物影响以及引起子宫缺氧的慢性疾病等均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
病症观察
轻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无任何特殊症状,生长发育多正常。哪些表现应引起家长注意:
(1)患儿口唇、指趾甲青紫,手指、足趾如鼓槌状,哭闹后青紫加重,可能为紫绀型先心病。
(2)婴儿出生后即出现青紫,往往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三尖瓣闭锁、肺动脉闭锁、大动脉错位等。
紫绀型先心病早期易被家长发现,患儿常因严重缺氧发作而突然死亡。非紫绀型先心病,早期往往不易被家长发现,许多缺损很小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对心肺功能影响轻,患儿可无明显症状,剧烈活动也不喘,易被家长忽视,常在体检或看其他疾病时因心脏杂音而被发现。
重症患儿大多在婴儿时就有喂养困难、易呕吐、气促和多汗等。先天性心脏畸形部位的的不同还可有许多不同表现,如自幼哭声嘶哑、呼吸急促,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等部位出现青紫,眼结合膜充血,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生长发育也较正常同年龄小儿差,青紫症状严重时智能发育也可能受影响。心脏检查可发现相应的心脏异常体征和X线、B超、心电图异常等发现。
有些患儿在一年内多次患肺炎,反复住院治疗。这类患儿往往合并肺动脉高压症,如不及时明确诊断,及早手术,将会形成不可逆性肺高压,从而失去手术治疗机会。总之,先心病最好在新生儿阶段就能作出明确诊断,以便尽早确定最佳手术时机。
专家方案
手术治疗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医生将根据患儿情况、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等,选择是否手术治疗或手术的时间、方法等。而先心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小儿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知识导读
先天性心脏病是婴幼儿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我国每年出生的婴儿约有7~11%为先天性心血管异常,多见为心室、心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狭窄和法乐氏四联症、大血管错位等。专家提醒病患儿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明确心脏畸形性质、程度,由专科医生决定手术合适的年龄,不要抱着“等大一点再治”的想法,以免延误病情。
TIPS:预防先天性心脏病
预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从孕期开始。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大致分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在因素即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畸变,约4~5%先天性心脏病是由染色体病引起的。
外部因素中较重要的因素为室内,尤其是病毒如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及柯萨基病毒等。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妊娠的第2~8周,造成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也主要发生在此阶段,如母亲在妊娠3个月内患严重病毒性感染时,特别是患风疹病毒后出生的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
胎儿环境及母体因素,包括胎儿周围局部机械压迫、母亲的营养或维生素缺乏等因素,都会影响胎儿的心脏发育。
其他因素如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较高,说明高原环境可能为该病的发病因素。
又如母亲在妊娠期接触大剂量x射线或使用某些药物,患慢性疾病、缺氧、母亲高龄妊娠,流产保胎和多胎等因素均为高危因素。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性炎症,称为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二三事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后直接侵入心脏,损害心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或是病毒在局部产生的毒素,累及中枢神经后,使心肌发生继发性损害。这些病毒对心肌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当小儿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诱发病毒性心肌炎。呼吸道感染后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例在初春比较多见。由于该病发病前大多都有感冒的症状,因此常被误认为是患感冒而耽误了诊治。
病症观察
大多患儿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主要为发热、全身不适、咽痛、肌痛、咳嗽、腹泻及皮疹等,某些全身性病毒感染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等可有其特异性征象。病毒侵犯心肌后,患儿可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及全身乏力等,心电图检查出现异常改变。轻型患儿可无明显症状,而仅有心电图的改变。严重患儿可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心脏B超、X线、血液化验、病毒等检测可以协助诊断。
专家方案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到退热后3~4周。有心功能不全及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3~6个月,药物可使用激素、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有心衰者可使用洋地黄制剂洋地黄制剂控制心衰(注意剂量应偏小,避免引起中毒)。有心源性休克者应积极抢救纠正休克。
知识导读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比较集中在婴幼儿中,这跟他们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低有关。一般来说,5岁以上的婴幼儿患感冒比5岁以内的婴幼儿少,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率也相对较低。如果小儿表现为多汗、胸闷、脸色苍白、烦躁等,安静时脉搏每分钟超过120次,或少于60次,形成过快或过缓;如果摸着脉,感觉到跳了几次就出现比较长的间歇,家长就要警惕了,孩子可能出现了心律不正常。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避免延误诊治。
TIPS:预防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作为患儿的家长,应积极配合大夫的治疗,并注意生活上的护理。预防病毒性心肌炎首先要预防感冒。
初春的天气家长要及时为孩子增减衣服,注意保暖;居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尤其在春节,小孩作息规律被打破,加上经常拜访亲友,家长就更要当心了。在感冒多发时节,要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注意防止各种病毒感染;家长要注意别让孩子跟感冒患儿一起玩耍。尤其在刚开学阶段,生活规律还未调整好,要注意让孩子充分休息,因为一旦疲劳,容易让病毒入侵。
小儿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组凝血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疾病。由于患者血浆中缺乏某种凝血因子,患者的血管破裂后,血液较正常人不易凝结,因而会流去更多的血。体表的伤口所引起的出血通常并不严重,而内出血则严重得多。内出血一般发生在关节、组织和肌肉内部。当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发生时,常常危及生命。
小儿血友病二三事
血友病甲和乙均属伴性隐性遗传。病理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多数有家族病史。无家族病史者,可能由于基因突变或轻型病例未被发现之故。血友病丙属常染色体不完全性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
病症观察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终身具有轻微损后出血不止的倾向。常分为三类:
(1)血友病A:是缺乏凝血因子Ⅷ。
(2)血友病B:是缺乏凝血因子Ⅸ。
(3)血友病C:是缺乏凝血因子Ⅺ。血友病A、B具有典型的遗传规律,均为X连锁隐性遗传,由女性显性或不完全隐性遗传达室,男女均可患病,也均可传递疾病。
出血症状是本病的特征,终身有轻微损伤或小手术后出血不止的倾向,血友病C的出血症状较轻一些。血友病A和B出血可在新生儿期或出现,但大多在2岁时发病。常在皮肤黏膜软组织、内脏和关节等部位出血,严重者可自发性出血。
专家方案
本病目前尚未根治方法。确诊本病后应注意预防出血,从小养成安静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外伤出血,避免股内注射药物。局部出血可采用包扎、填充等压迫止血方法,为治疗和预防出血,可输新鲜血浆、新鲜全血、因子Ⅷ、Ⅸ浓缩剂等替代治疗。
药物治疗:血友病B可以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友病A可用1-脱-8-精氨酸加压素、达那唑或复方炔诺酮等药物。对血友病B还可开展基因疗法。
知识导读
血友病A和B均属伴性隐性遗传。病理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多数有家族病史。无家族病史者,可能由于基因突变或轻型病例未被发现之故。血友病丙属常染色体不完全性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
TIPS:预防小儿血友病
预防小儿血友病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家长让患儿养成安静的生活习惯,以避免损伤引起出血。
(2)对患儿家长进行遗传咨询,使家长了解本病的遗传规律以及筛查基因携带者的重要性。基因携带者的女性在妊娠期应行基因分析法作产前检查,如确定胎儿为血友病患者,可及时终止妊娠。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瘀点瘀斑、黍膜及内脏出血,并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减退及骨髓象的改变等。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三事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免疫因素有关。患者血浆存在有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和寿命缩短。抗血板抗体还可通过胎盘使新生儿发生暂时性血小板减少。同时患儿的脾脏不但是破坏吸附着抗体的血小板的器官,还可能是产生抗体的场所。此外,毛细血管壁的缺陷、血小板的功能异常等对发病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病症观察
各年龄期均可发病,尤以2~8岁小儿多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多见于婴幼儿,春季发病率较高。发病前1~3周常有病毒感染史,如上感、风疹、水痘等。起病急,出血的特点是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鼻衄、齿龈出血等,可伴有畏寒发热。严重者可发生呕血、便血、尿血等,绝大多数能自行缓解。慢性型则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婴幼儿,有10%患儿由急性转为慢性。大多起病缓慢,出血症状相对较轻,一般除皮肤黏膜出血外,无其他症状和体征。
如小儿出现上述出血倾向的特点,可进行血小板计数、骨髓象等有关检查,能明确诊断。治疗根据病情可给予血剂、肾上腺皮质激素、脾切除、输血及血小板悬液、免疫制剂等方法治疗。
专家方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原则为:(1)卧床休息,避免外伤。(2)防止和控制感染。(3)积极控制出血。(4)必要时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急性ITP患儿出血严重时静脉点滴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待出血好转后改为强的松口服。
(2)急性ITP发生急性失血性贫血时,可输新鲜血补充血容量。
(3)急性内脏大出血不止或发生颅内出血,除上述治疗外,可输注血小板及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4)慢性ITP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山胺、硫唑嘌呤。
(5)慢性ITP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病程超过一年,或有较严重的出血,年龄在4岁以上,可行脾切除治疗,出血极严重且危及生命,应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也可行脾切除。
知识导读
在发病的过程中,防止各种外伤、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急性发作严重时,应卧床休息。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易反复发作的倾向,用药时间较长,所以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定期复查、坚持用药是争取治愈的重要关键。
TIPS:预防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防常识:小儿如有流鼻血、牙龈渗血、皮肤出血,应立即到医院检查。一旦发现血小板减少最好住院进一步检查及系统治疗。门诊治疗的病人必须按医生嘱咐去做,以免发生严重出血危及小儿生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限制活动,最好卧床休息,避免外伤。
(2)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干的、硬的、带刺食物不要吃,以免损伤黏膜而出血。
(3)避免应用阿斯匹林、潘生丁等药物。
(4)注意预防病毒感染(如感冒),以免使好转的病情再度加重。
小儿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小儿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中,白血病占第一位。其特点是大量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并侵犯到体内各组织和器官。
小儿白血病二三事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白血病已经不是不治之症。只要得到合理科学的治疗,70%的婴幼儿白血病都可以治愈。一般来说,发生白血病的孩子都会出现发热、贫血、出血和浸润(肝脾淋巴结肿大)四大特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孩子的体温经常莫名地偏高、消化道或鼻子常有出血现象,同时在观察后发现,孩子不但脸色发白、浑身乏力,其肝脾淋巴结还有肿大的症状(用手可触摸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应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病症观察
根据白血病起病、起病方式和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维细胞的比例,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又根据其起源的细胞类型分为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小儿白血病以急性型占绝大多数,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小儿慢性白血病较为少见,而且主要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
急性白血病在小儿年龄段均可发病,以2~5岁最多见。大多起病较急,也有少数起病较缓。早期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纳差、鼻衄或齿龈出血等,并常伴有发热和贫血。随着病情发展贫血迅速加重,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瘀点、淤斑、鼻出血、口腔出血为常见,也可有消化道出血和血尿,颅内出血最为严重,是引起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白血病细胞浸润体内器官还可引起骨和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进行血象和骨髓等有关检查可明确诊断和分裂。
专家方案
白血病患儿需住院,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化疗和放疗。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小儿白血病早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持续完全缓解率或治愈率达70~80%,因此家长和患儿都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目前化学治疗是小儿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诱导缓解治疗、诱导缓解后巩固强化治疗、联合化疗、间歇化疗,提高了化疗的效果。
知识导读
患白血病的孩子在没有经过明确诊断时,千万不能盲目用药。因为对许多易于治疗型低危白血病婴幼儿,口服或注射一些激素,症状虽可暂时得到缓解,但往往会掩盖其真正的病情,等到病情复发再进行诊断时,已经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
TIPS:预防小儿白血病
在中国,白血病的自然发病率约为4/10万,每年新增约4万名白血病患者,其中40%是婴幼儿,并以2~7岁婴幼儿居多。面对如此多的婴幼儿白血病,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预防。对此,从事血液病研究的专家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多带孩子到空气清新的公园、绿地等处做户外运动,以增强婴幼儿的体质,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农村婴幼儿则应该避免直接接触农药、化肥等物品。
第二、婴幼儿偶发小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现在药品超市越来越多,处方药、非处方药随时随地都可买到,用药风险同时存在。例如头痛感冒吃含有苯环类的抗生素,会对婴幼儿血液产生影响。因此,家长要把好婴幼儿用药关,莫因小病酿大疾。
第三、要减少家庭室内环境污染,保持婴幼儿居室空气流通。家庭装修要选择绿色环保材料,且在装修半年内避免婴幼儿入住。
第四、让婴幼儿远离微波辐射,尽量减少与手机、电脑、电视等有微波的电器的接触时间,避免因婴幼儿免疫力低下造成其基因突变,从而诱发血液类疾病。
第五、要注意食品安全,禁止婴幼儿食用防腐剂、添加剂超标的劣质小食品。蔬菜水果中残存的农药、预防禽类发病的抗生素等,均可导致婴幼儿白血病增多。因此,家长应选择绿色食品,防范餐桌二次污染。
总之,白血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结果。如果家长们注意了以上方面,是一定可以减少白血病发病率的。
小儿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发生病毒脑炎时,常引起神经细胞的炎症、水肿、坏死等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病毒性脑炎二三事
由于感染的病毒的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亦有轻有重,预后也各异。轻型病人,甚至危重病人,只要及时治疗预后将是良好的;若病情危重又不及来医院抢救,后果将是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瘫痪、智力低下、继发癫痫等。
病症观察
导致小儿中毒性脑病的常见疾病有肺炎、伤寒、白喉、痢疾、肾盂肾炎、败血症以及一些药物或毒物中毒等。
[患儿主要表现为]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伴发热,部分患儿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
(2)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仅表现为淡漠、嗜睡,重者有神志不清、谵妄、昏迷。较大婴幼儿可出现精神异常,情绪障碍等。
(3)颅内高压征:头痛、头晕、呕吐、肌胀力增高,小婴儿表现为前囟紧张或隆起,严重的颅内高压可致脑疝,出现呼吸回圈衰竭。
(4)脑实质的损害可导致全身性或局限性的抽搐,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表现为偏瘫、单瘫或双侧瘫。亦可见颅神经损害征、共济失调、不自主动作等,多数病儿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常有病理神经反射,病变若波及脑膜,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专家方案
病毒性脑炎用药原则
(1)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甘露醇用量与间隔时间应视病情需要而定,只能渐停,不能骤停,以防脑水肿反跳。其中可适当静注速尿与地塞米松以加强脱水。
(2)控制惊厥可减少对脑的缺氧性损伤。先用安定静推迅速止惊,后用苯巴比妥钠作维持并巩固疗效。
(3)抗病毒药物的应用:阿糖腺甘对单纯疱疹性脑炎疗效显著,但须在发病5天内应用。无环鸟甘疗效更佳。干扰素、聚肌胞均具有抗病毒作用,但婴幼儿使用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
(4)加强支援疗法是促进病情恢复的重要措施。昏迷病人应鼻饲营养物质,并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重症病儿可给予人血白蛋白、血浆、脂肪乳剂、水乐维他等静脉营养药。
(5)尽快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对预后甚关重要。昏迷者可用胞二磷胆碱,克脑迷、氯脂醒等促进苏醒;静滴脑活素、能量合剂、肌注素高捷疗等能促进功能恢复;疾病后期可作高压氧治疗;瘫痪者可用新医新针疗法,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知识导读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故又称散发性脑炎。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粘液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
TIPS:预防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婴幼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个常见病。重症患儿病死率高或有后遗症,对婴幼儿造成严重的危害。本病的预防常识为:在小儿感冒或腹泻时,若伴有精神差想睡觉,或诉头痛,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应即到医院看病检查。一旦小儿出现发热、呕吐或抽搐,患本病可能性更大,此时不能在家用“艾火炙”,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另外,除注意体格锻炼外,注射各种抗病毒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脑炎的根本途径。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其他),急性呼吸衰竭为小儿常见急症的一种。它指由于呼吸中枢,或呼吸系统原发或继发病变,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出现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称呼吸衰竭。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二三事
导致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很多,在小儿常见原因包括: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病变,如脑炎、颅内占位病变、颅内感染、电击、化学及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响呼吸中枢;脊贿及神经肌肉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低血钾等影响呼吸肌功能;呼吸道病变,如急性喉炎、喉头水肿、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水肿、肺不张、支气管异物等造成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气体交换。
病症观察
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口唇发绀、头痛、多汗、易激动、嗜睡、惊厥和昏迷等。呼吸困难方面的表现如响应吸幅度变浅、呼吸无力、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暂停等。
部分患儿可因心肌损害发生心律紊乱、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的诊断以血气分析检查最精确,结合上述临床症状和病因较易作出诊断。
对于急性呼吸衰竭的处理,主要是保持响呼吸道通畅,结氧等改善肺泡通气,以纠正缺氧和排出体内潴留的二氧化碳。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继发感染、心力衰竭、脑水肿、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专家方案
治疗原则是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给氧,选择性应用呼吸兴奋剂;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病;纠正酸碱及电解质紊乱,维持心、脑、肺、肾功能。
[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呼吸道梗阻主要因黏膜肿胀、积痰和支气管痉挛所致,在治疗中,温、湿化气道分泌物及雾化治疗十分重要。可于吸氧时,将氧气装置的湿化瓶盛60℃左右的热水,使吸入的氧温湿化;以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每次15分钟,每日数次,雾化液中可加入祛痰剂(如必嗽平、痰易净、α-糜蛋白酶等)、支气管解痉剂(如异丙基肾上腺素、舒喘灵、地塞米松等)、抗生素等药物。由积痰引起的梗阻常为造成或加重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积极排痰。重症患儿定期翻身,经常轻轻拍击胸背,以利排痰。口、鼻、咽部的黏液可用吸痰管吸出。对下呼吸道黏稠分泌物引起的阻塞,要进行气管插管进行吸痰。
[氧疗]严重缺氧可使人体重要脏器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故积极供氧非常重要。输氧的目的在于提高PaO 2和SaO 2,以缓解缺氧。其原则为缺氧缓解,而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对低氧分压的敏感性不受抑制为准。目前认为以低流量持续给氧效果为佳。氧浓度一般为30~50%左右,流量为每分钟2~3L。鼻导管给氧时,氧流量与吸氧浓度大致呈如下关系: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中度缺氧,氧浓度为30~40%;重度缺氧浓度为50~60%,但吸入60%的氧不应超过24小时。在抢救时,如供给60%氧仍不能改善紫绀,可用100%纯氧,但使用时间以不超过6小时为宜。以后即改用<60%浓度的氧。定期抽查动脉血作血气分析,一般要求PaO 2维持在8.65~11.31kPa(65~85mmHg),不宜长期吸入高浓度氧,以防止氧中毒造成危害。
[呼吸兴奋剂的应用]主要作用是兴奋呼吸中枢或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前者可用氢溴酸东莨菪碱、可拉明,后者可用洛贝林。可交替肌内注射、静脉推注或滴入。但有呼吸道严重阻塞或分泌物潴留的患儿,神经肌肉疾病引起的限制性呼吸障碍或严重广泛肺内病变者,呼吸兴奋剂无效。
知识导读
溺水、窒息、胸廓外伤、先天性心脏病等均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出现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并引起体内各器官的一系列病变。
TIPS:预防小儿急性呼吸衰竭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预防常识:呼吸衰竭死亡率很高,严重呼衰死亡率可达40~50%,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如发现患儿呼吸急促或节律不规则等,即送医院进行早期治疗,这样可减少病死率。基本原则是治疗原发病及去除诱因,防治感染,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维持心、脑、肺、肾功能,及时进行辅助呼吸。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指人体软脑膜上发生的一种炎症。它在上儿所患各种脑膜炎的疾病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患有肺结核病并伴有营养不良的小儿,最易发生。小儿患了此病,就会出现发烧、呕吐、嗜睡、抽风等症状,严重者则呈现昏迷或合并感染而死亡。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二三事
结核性脑膜炎多发生于1~5岁的小儿,常在原发感染后6个月内发生。多由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或原发性结核经血循环侵入脑膜引起脑膜炎。
病症观察
小儿患了此病以后,便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殊症状。
[发病期]这一期是结核菌刚侵入到小儿的软脑膜时而出现的症状。发病多是比较缓慢的,很少象急性化脓性脑膜炎那样很快地出现高烧、呕吐、抽风、昏迷等症状,而易于查觉。此病的发病期不但缓慢而且症状不明显,警惕性不高的父母及医务人员,最易于疏忽。此期的特点往往先是患儿性情上的改变,如原来天真活泼的孩子,忽然变为无神、倦怠和嗜睡了,并且在精神上易受刺激和有恐惧感,食欲不振,轻度的恶心、呕吐及低烧,也逐渐随之发生。这些改变和症状的发生,值得我们警惕起来,尤其是早就患有肺吉核病的患儿,更应该及时就医检查。
[脑膜刺激期]上述症状发生不久或数天内,便会进一步恶化,症状明显起来,产生了脑膜刺激症状及体征。患儿变得特别委靡受睡,体温也逐渐升高,但又容易惊厥,哪怕是轻微的声音及抚摸,都能导致患儿的抽动和痉挛,颈部呈现持续性的硬直。脊柱是向后反弯而硬的,神志不清楚,有时不能说话,两个瞳孔的大小可以不等,对光的反射也发生了迟钝,眼睑下垂,眼球常呈震动状态。有时不能说话,两个瞳孔的大小可以不等,对光的射也发生了迟钝,眼睑下垂,眼球常呈震动状态。有时颜面的肌肉也发生抽动和瘫痪现象。若为婴儿,则大囟门因为脑压增高,可出现膨隆饱满和紧张搏动现象,也是产生喷射状呕吐的一个原因。此期患和症状明显,体温可升高39~40℃,脉搏也由快变为缓慢起来,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最末期:以上病情是不到有效治疗或救治较晚,则病情很快恶化起来,可由躯干的强直变为瘫痪。反射消失。由嗜睡而变为昏迷不醒,瞳孔散大,反应消失。体温由上升而骤减,呼吸、脉搏呈现极不规则而微弱,此期如不抢救,小儿极易死亡,即使侥幸摆脱了危险,亦将遗留四肢活动受限,斜眼、不语以及脑积水等后遗症,以致小儿发生残废,造成终身的痛苦。
专家方案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用药指南]
(1)早期轻型病例先以静脉应用抗结核药为主,待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
(2)中晚期重症病以静脉应用抗结核药为主,辅以对症治疗,并采取支援营养疗法和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措施治疗。
(3)对较严重的脑积水或疑有脑疝形成者行侧脑室引流术。①常规用药:安定、地西泮、苯甲二氮卓。②可选用药:乙胺丁醇、盐酸乙胺丁醇。③特选用药:胞二磷胆碱、胞磷胆碱、尼古林等。
[疗效评价]
(1)治愈①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无后遗症。②脑脊液正常。③经X线摄片证实肺部病变已经吸收。
(2)好转①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或留有不同程度智力及神经、精神障碍等后遗症。②脑脊液接近正常或好转。
(3)未愈①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合并脑积水等并发症。②脑脊液异常。
知识导读
本病如未经抗结核药物治疗,病死率达100%。自卡介苗普遍接种和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以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仍然较高。因此积极预防、早期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TIPS:预防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在预防措施上,我们可以作到以下数点:
(1)接种卡介苗:每个婴儿都应尽早接种卡介苗,尤其对尚未感染过结核菌的婴幼儿们,更应得到接种的机会。
(2)加强婴幼儿的卫生教育,保证婴幼儿身体健康、按期健康检查,以增加婴幼儿对疾病的抵抗力及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3)防止婴幼儿结核病的传染,如果父母或家属中有人患肺结核病,对婴幼儿应特别注意隔离及预防感染。托儿所、幼儿园及小学校中,对患有肺结核的患儿应给予隔防并加强治疗和护理。
(4)特别注意肺结核患儿的病情变化,在其他传染病流行期尤应注意,一旦有可疑的早期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检查。
小儿脑瘫
脑瘫是孩子出生前、或出生时、出生后因感染发生的一种非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重者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听觉与视觉障碍,行为异常。早发现、早治疗对脑瘫患者今后的生活自理有极大帮助。
小儿脑瘫二三事
在新生儿脑瘫患者中,有近一半的患者是足月或近足月儿。尽管引起脑瘫的危险因素迄今都不甚明了,但近期研究表明,这可能与绒毛膜羊膜炎(包裹胎儿的薄膜发生的一种炎症)有关。对于足月儿来说,预防绒毛膜羊膜炎成了预防脑瘫的关键。
病症观察
出生后第一个月:若婴儿仰卧时双下肢僵直,被动屈曲和外展困难,头颈伸直,肩臂回缩,双臂外展,这些都提示家长注意脑瘫。大多数脑瘫婴儿在新生儿期并不出现痉挛的体征,而以不同程度的肌张力低下为多。
[3个月以后]如果小孩两手握拳,拇指紧握在手掌中时,一只手能张开而另一只手则紧握,同时俯卧位时表现为抬头困难,这些都能提示注意脑性瘫痪存在。6个月以内是认识脑性瘫痪最困难的时期,若有迹象,应速找专科医生检查。
[7~8个月以后]不会爬,不会坐,这是脑性瘫患儿最常见的症状。
[1岁时]小儿如果常用一只手去拿东西,而且表现不对称自主运动,这提示有脑瘫表现。
脑瘫是孩子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因感染发生的一种非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重者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听觉与视觉障碍,行为异常。早发现、早治疗对脑瘫患者今后的生活自理有极大帮助。
专家方案
小儿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对脑损伤儿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视、听及皮肤感觉这3个大脑的主要输入途径进行适当的信息刺激,对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三个主要输出表现进行比正常运动发育规律稍早一些的功能训练。
新生儿期即可在婴儿睡醒时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其向各个方向注视,对视觉追踪不好的更应加强这方面训练;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每日应多次与婴儿说话,对听觉定向反应不好的,可加带响玩具等进行声音刺激;父母可用温暖的手抚触婴儿全身的皮肤,加上轻柔按摩可促进脑损伤康复。在医生指导下可进行如下训练:
(1)为了加强小儿头部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位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形成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2)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
(3)爬行训练是脑损伤康复的重要方法。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角。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4)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角。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5)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他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6)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知识导读
在医院对新生儿缺氧、黄疸及它危重情况的救治,就是最早的干预,急性期过后,就应马上进行信息刺激及功能训练,这样的干预从新生儿期就应开始,如果错过了脑潜能最大、脑可塑性最强的婴儿早期,不少脑损伤儿虽经功能训练可部分恢复,但常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从生后3个月开始干预的脑损伤儿,绝大多数可回归到正常婴幼儿的行列。
TIPS:预防小儿脑瘫
预防小儿脑瘫应注意以下几点
坚持优生优育,保证胎儿健康发育;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如有高血压、妊娠毒血症要及时治疗,避免难产;保证孕妇良好的营养、预防早产;孕期避免不必要的服药,怀孕期间(尤其头三个月)做好风疹预防工作;鼓励母乳喂养,增强婴儿抵抗感染的能力。
婴儿出生后定期去医院检查,早期发现发育迟缓的症状,给予及时指导及治疗;定期进行预防接种;防止脑膜炎及其他传染病发生;教育家长识别脑膜炎的早期症状以及发烧的正确处理,有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婴幼儿孤独症
婴幼儿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期特有的、严重的精神障碍,属于广泛发育障碍中一种类型。本症基本特征是:起病于婴幼儿、极端孤僻、与人缺乏感情联系、言语障碍、刻板运动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病因未明,预后严重。
孤独症二三事
患孤独症的婴幼儿大多智力发育落后或不均衡。70%的患儿智力落后,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比较特殊的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表现为对音乐、美术等十分敏感或者记忆力超常等等。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即便患儿能毫不费力地阅读或背诵,但他无法用他掌握的语言与人正常交流。
病症观察
婴幼儿孤独症症状表现
大多数患儿起病于出生后36个月以内;部分病例在2~3岁以内基本正常。但在3岁以后起病。临床特征为:
[社会交往障碍]患儿表现极度孤独,对自己家庭的亲人以及周围人均缺乏情感联系、回避与他人目光接触,不与外界接触,对环境缺乏兴趣。亲抱或父母离开时都无所谓、情感反应冷淡、不与小伙伴一道玩。
[言语交流障碍]言语发育延迟最为多见。
[不正常的行为方式]常常表现为重复动作、刻板运动行为,异常的吃饭和睡眠姿势。
[感知觉反应异常]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发生过分敏感,有的近似“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的征象。智能障碍和其他损害。
专家方案
婴幼儿孤独症的治疗也是一个异常重要的问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非常关键,经过诊断评估和全面的医学、心理检查,诊断明确,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特殊教育训练,家庭治疗计划以及药物疗法。
治疗的目标为减少孤独症行为症状、增强社会交往、促进正常发育。由教师以及父母对患儿进行特殊教育训练,包括生活习惯、言语运动技能的学习训练,矫正病态行为症状和其他不适应行为。家庭治疗计划包括行为和发育指导、必要的咨询,帮助父母学会照管和训练孤独症婴幼儿的基本方法。
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氟哌啶醇,舒必利及纳屈酮均被证明能够减少不适当行为,促进社交;中医治疗:利用经络走行的生命信息治疗已被证明在促进孤独症患儿语言发育及改善交往方面确实有效。
知识导读
因为孤独症发病在幼儿早期(3岁之前),这个阶段正是幼儿大脑发育的高峰时期。所以有针对性的心智行为训练有可能帮助很多孤独症婴幼儿发掘出潜在的智能。这是目前中外医学界普遍认同的治疗方式。早期确诊对患儿的治疗意义重大。一旦父母发现宝宝有孤独症倾向一定要尽早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通过早期干预使孤独症婴幼儿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婴幼儿可在学前期进入学校学习。目前药物治疗还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所以一般不建议使用。
TIPS:预防孤独症
国外有专家发现,婴幼儿孤独症的发生和发展与过量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关。婴幼儿营养专家建议,夏秋之际,婴幼儿应该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
如今,家庭生活中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分的食物和营养品日渐增多,粗粮正在逐渐被细粮所代替,饮食趋向精细化,食物类型也在改变。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爱吃糖果和巧克力等含糖量高的零食。
过多的糖类摄入后在体内易形成酸性物质,过量食用后便会呈现“酸性体质”。而“酸性食物”对婴幼儿孤独症的发生、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孤独症的孩子常常表现为经常手足发凉,容易感冒,还有些孩子表现为经常哭闹不止,原因就是因为酸性体质在作怪。
营养专家提醒家长,婴幼儿应多吃绿色蔬菜,如:菠菜、油菜、空心菜和香菜等深色蔬菜。时值夏秋交替,婴幼儿如果再摄入过多的高糖分和肉类动物性食物,体质便容易呈现酸性,内热的毛病也会诱发出来。因此,应该让孩子多吃凉性食物,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排毒通便。如:苦瓜、丝瓜、黄瓜、菜瓜和甜瓜等;番茄、芹菜、生菜和芦笋等凉性蔬菜;富含钾、钠、钙和镁等成分的杂粮和粗纤维食物;还有一些凉性水果,如西瓜、生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