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必备丛书——糖尿病饮食与防治
45920000000045

第45章 气功疗法

气功是通过呼吸、意念及形体运动进行自我调节的心身活动,能达到防病祛疾的目的。临床表明,气功可增强新陈代谢,提高循环系统功能,可降血压、血脂、血糖,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性激素内环境的异常,并有抗衰老的作用。

气功疗法的作用机制

气功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以中医气血津液理论为核心,以中医阴阳学说为指导。气功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理。

1.导气和血,益气生津

气、血、津液三者互为依存,但以气为主导。糖尿病的病理是气阴两虚,气虚津亏,日久还可出现气虚血淤而生诸变。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调气为主,而气功的治疗特点正是以导气为主,抓住了糖尿病病机和治疗的关键。通过“以形导气”、“以息导气”、“以意导气”,培养和疏导人体内部的正气。

2.疏通经络,宣导津液

经络是气血津液循行的道路,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的作用。气血津液是生命活动重要的物质,也是组织器官赖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由于经络发生阻滞,影响了机体内外上下的联系,并影响经络的传往,使津液不能濡养组织器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糖尿病的发生与经络的传往失调关系密切,主要是由于津液的输布利用障碍而致津亏燥热。气功则通过疏通经络,改善经络的传往作用,宣导津液上通下达,濡养脏腑组织,起到滋阴生津、润燥清热的作用。

3.扶助正气,祛邪疗疾

西医检查发现,多数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偏低;而中医认为糖尿病多为虚证。因此,无论中医或是西医,治疗的关键都是扶助正气。而气功疗法通过自我身心锻炼,如姿势调节、呼吸锻炼、身心松弛、集中意念及有节律的动作,调节和增强人体的功能,诱导和启发人体潜力,从而增强人体正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临床实践也发现,参加练功的糖尿病患者通常先感到体质较前有所增强,精力充沛,疲劳感明显好转,随后各种指标(血糖、尿糖等)和症状(多饮多尿等)也得到改善。

4.平衡阴阳,双向调节

中医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保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依赖于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相互协调。如果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就会产生疾病。糖尿病当然也不例外。气功的目的正是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进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现代研究已证实气功治疗对阴虚阳虚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气功疗法的练功原则

练功时,要在自然的前提下进行,心情稳定,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然后再调整呼吸,即达到松静自然。“松”即是使形体和精神放松,这是练功首先应掌握的第一要领。自己感到轻松愉快则是掌握了“松”的要领和关键。“静”即闭默无声,与“动”是相对应的,要求相对安静,但“静”不宜过深。“松”为“静”之先行,“静”又可以使“松”加深,“松”与“静”相辅相成。

在松静自然的前提下,使意与气相结合,意念放松入静,用意念活动去影响呼吸,逐渐使意念的活动与气息的运行相互配合,使呼吸随着意念活动缓慢进行,逐步地把呼吸锻炼得自然、柔细、匀长,如“云行水流”或“春蚕吐丝”绵绵不断。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锻炼之后,“意气合一”自然形成,切不可强求。

只有动静相合,才能相得益彰,从而真正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这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特点,但气功偏于安静,故在练功后,配合其他医疗体育活动,其疗效更佳。

意气的活动不要反反停留在上身,在上身放松后,使意气停留在下部,但应以舒适为度,不宜强求。因为下体充实以后,上体自然能清灵,头脑清醒,耳目聪明,行走稳健有力。所以练功时注意练至上虚下实很重要。

练功时,要顺乎自然,又要耐心求进,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坚持不懈锻炼到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时,自能成功。因为久病不愈、正气交换严重,若要血糖和尿糖达到正常水平,必须让正气慢慢聚到扶正祛疾的程度,根本没有一蹴而就的可能。

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功法

气功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从练功的目的来看,有内养功和外发功两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且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故治疗不适宜内气外发功,而是以内养功最为适宜。

1.松静功

松静功是一种入门的基础功法,练功的关键是练习放松和入静。而松静是练好气功最基本的要求。欲用气功治疗糖尿病,首先要把松静功练好。此功有卧式、坐式、站式、三种姿式,一般来说,卧式最放松,其次是坐式。

(1)卧 式

①仰卧式:仰躺在床上,枕头高低以舒适为度。两手放在身体两侧,肘臂放松,手指微曲或虚握两掌,放于大腿两侧;或两手交叉相握,轻放在小腹,两腿自然分开。两目轻闭,意视两脚上方。口齿轻闭。

②侧卧式:向左右侧卧均可。以左侧为例,左肩向下,面向左侧躺卧。左腿平伸,右腿弯曲,轻放在左腿上。左手自然放在眼睛前方的枕头,手距离面约为20 厘米左右,右手放在右髋上。两眼轻闭,意视两脚前方,口齿轻闭。

(2)坐 式

①普通坐式:坐在床边或椅子等其他物体上,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足稳实地着地,使下肢曲成90℃。上体端正,腰脊放松,肘臂微曲,肩肘自然稍向下沉,手心向下自然轻放在两大腿之间,头向前倾,两眼微闭,上下牙齿似接非接,舌要自然,以轻松为度。

②自然盘膝:坐在床铺上或地下,把两腿自然盘起来,一般是两小腿交叉。上体端正,松肩、曲肘,虚腋(即肩臂放松,腋窝部保持空虚),含胸(呈有利于腰、背、脊放松的姿势),两手相会,轻轻地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

(3)站 式

①自然站式:身体自然站立,两膝微屈,两脚平行分开(脚尖微向内收)同肩宽,平均着力。双膝稍展,上体端正,腰脊放松,肩肘自然稍向下沉。虚腋、曲肘、两臂自然下垂,稍作外撑,掌心向下,五指分开,微作弯曲,意如轻按水上浮球。

②抱球站式:在自然站式的基础上,两手作环抱状,两手之间相距约为尺许。掌心向里,手指微曲,五指之间各离开少许,形成抱球式,两手高度为高不过乳,低不过脐。

(4)呼 吸

①自然呼吸:呼吸与平时一样,但要注意自然、柔和、细缓、均匀。

②深长呼吸:在柔和、细缓、均匀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深长的程度。

(5)意 守

①意守丹田法: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一般认为上丹田指“印堂穴”(指两眉间连线的中点);中丹田指“脐中穴”的里边,脐内一寸三分处;下丹田指“关元穴”在脐下三寸处。上丹田一般不宜意守。意守中丹田,能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糖尿病患者如有饮食不佳,消瘦腹泻等,可意守此处。下丹田是人体重要穴位,与人体的强壮有关。意守此处可强壮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糖尿病患者抵抗力降低时,可意守此处。

②意守涌泉法:“涌泉”是肾经的一个穴位,在脚心稍前方凹陷处,可使气下行,头脑清楚,两腿有力。练完功后,将意气守归中丹田或下丹田。糖尿病患者发生眩晕、下肢麻木沉重时,可意守此处。

③意守命门法:“命门”是督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二、三腰椎脊突之间,也称“后丹田”,为人体十二经络所主。命门在中丹田之后,在意守丹田的基础上,再意守命门。意守完了,仍要将意气归于丹田。

(6)练 法

练功前15 分钟应停止一切活动,有大小便者及时排除。集中思想,消除杂念,以利入静。同时放松腰带,以利肌肉放松。摆好姿势后,即微闭双目或留一线之缝,宁神调息,开始放松,使之逐渐入静。要选择安静、舒适的场所,避免嘈杂干扰。同时“静”的程度不要过深,过深则易睡觉或受凉。练功的时间要留有余地,不可勉强过长。一般每次20 分钟左右为宜。当准备收功时,要把意念收回中丹田或下丹田,随后轻搓两手,活动一下身体即可收功。

2.生津止渴内养功

在熟练运用松静功后,可练习生津止渴内养功。本功法适于糖尿病证属阴虚燥热“多饮”、“多食”、“多尿”三多症状明显之上、中、下三消皆用者。

(1)姿 势

同松静式,可采用侧卧式、仰卧式和普通坐式三种姿式的任何一种。

(2)意 守

以意守丹田法为主,也可采用意守涌泉法。

(3)呼 吸

口唇自然闭合,以鼻呼吸。在开始时,先自然呼吸3~5分钟,然后再进行如下练功呼吸法。吸气时,舌头抬起顶上膛,将气吸入丹田后要停闭一会,这时舌头顶上膛不动;呼气时,舌头同时放下。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呼吸,一边默念字句,最初一般是三字一句,如“津上承”。当默念“津”的时候吸气,同时舌抵上膛;默念“上”的时候,呈停阔气状态(即不吸不呼)舌抵上膛不动;默念时,舌放下将气呼出。随着功夫的加深,肺活量的加大,可默念4个字或5个字,但一般不要超过7 个字,如“津液上承”、“津液上承于肺”等。待津液满口时,以舌搅回,将津液分三次缓缓下咽至丹田。

①上消辅助功法: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微内收,微屈膝髓,全身放松,舌抵上膛精神内守,两手缓缓从身体两侧抬起,至肩、肘、腕相平时,再缓缓屈肘向胸回收,至距胸前左右两手呈抱球状,两少商穴微微相触。先平静呼吸,待安静后,再改为鼻吸口呼。开始吸一呼一,逐渐吸二呼一,练至一定程度后,可吸三呼一。吸气时从指尖导入鼻,意念将吸入之气下沉肺底,使两肺尽量充盈,呼气时意念循胸至腋,下循上肢前臂前内侧,入腕、贯掌,出拇指、食指端。如此反复循行。练功时,若口中津液满口,便用意念下咽,意想津液灌溉两肺。

收功时,意念收回丹田。两手缓缓下降至小腹前丹田部位,然后平擦胸前、两胁,放松四肢,练功结束。

②中消辅助功法:自然站立,两脚平等分开,略宽于肩,两上肢自然下垂,微屈脚髓,自然呼吸。意守中脘。安静后,前后抖动膝髓,渐渐向上抖至胃肠,自觉胃肠在腹内轻轻抖动,抖动3~5 分钟。然后将两手缓缓放于肚脐部,两手重叠,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腹式呼吸。吸气时两手向左下方摩半圈,呼气两手向右下方摩半圈。如此顺时针摩动99圈。最后以两掌擦腰部脾俞、胃俞、上下擦动以热深透为度。再抖动四肢结束练功。

③下消辅助功法

自然站立,两肢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平等,足趾扒地,微屈膝胜。两目半合半开,舌抵上。两手以体侧缓缓放于脐下丹田部位,两手重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开始时自然呼吸,神意内敛,自觉手下微热时,改为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外凸,呼气时收腹提肛。意守掌下。如此15~20 分钟。

收功时,两目微微睁开,两手缓缓从丹田部位放于体侧,抖动四肢放松全身关节。

3.真气运行五步功

预备势:练习真气运行有行、立、坐、卧4种姿势。一般采用垂腿坐势。方法是:坐在高低适宜的椅凳上,以坐下来大腿面保持水平、小腿垂直,两脚平等着地,两膝间的距离能放下两拳(拳眼相对)为准。两手心向下,自然放在大腿上,松肩垂肘,腰脊要直,下额微收,头如悬顶,以体态端正自然为标准。步骤如下:

(1)坐好后,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细听自己的呼气,使不要发出粗糙的声音,同时要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识作为。如此反复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聚集起来。要求每日早、中、晚各练一次,每次20 分钟。

(2)当第一步功练到一呼气即觉心窝部发热时,即可炼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地,自然地向小腹(丹田)推进,切不可操之过急,每日练3 次,每次20~30分钟。

(3)当第二步功练到丹田有明显感觉时,可把呼吸有意无意地停留在丹田。不要再注意把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此步功每日练3次,每次30 分钟以上。

(4)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即沿脊柱上行。在真气上行时,意念随着上行的力量,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也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练丹田力量继续充实,自然渐渐上行。如上行到玉枕关再停下来,内视头顶就可以通过了。此步功每日酌情增加练功次数,每次40~60分钟。

(5)继续意守丹田,但可灵活掌握,如头顶百会穴出现活动力量,也可意守头顶。此步功每日3 次,每次60 分钟左右或更长一些,不能强行,一旦不舒服则可停止练功。

4.服日精月华功

此功又称采日精月华功。服日精可补阳气,服月华可补阴气。采日精法适用于阳虚畏寒,四肢不温,脾胃虚弱,精神不振等症。采月华法适用于阴虚火旺,低热,口干口渴,烦躁,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等症。

(1)服日精法:日出时分,两脚与肩宽,松静站立,将呼吸调匀,排除杂念,面朝太阳方向,微垂眼帘,但尚可望见柔和微红的日光,以吸光华之气,意想吸满一口,闭息凝神,随吸气缓缓咽下,送至丹田为1次,如此9咽。然后松静自然,静守片刻,再自然活动,即可收功。

(2)服月华法:夜晚,寻空气新鲜、空旷之处,松静站立,调匀呼吸,排除杂念,面对月亮方向。垂眼帘至微见月光,以口吸气,吸入月华,意想吸满一口,微微闭息凝神,待液满口,慢慢咽下,以意送之,送至丹田为1 次,共6 次。最后静守片刻,再自由活动一会儿,即可收功。

5.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

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有引肾元之水上升,以止口渴多饮之能。

(1)静卧悬腰行气: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脊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于体侧。双目微闭,舌抵上腭。用鼻作深、细、匀、长的呼吸5次,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津气,津液上升。

(2)引肾搅海咽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 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3)缓行收功: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雅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 00 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

气功疗法的注意事项

(1)练功的时间不可勉强过长,以舒适为度,并因人而宜,一般每次20~30 分钟为宜。随病情好转,体质增强,时间可适当延长,饱食后不宜马上练功,而练功后也不宜马上用餐。一般来说,在饭后一小时以后练功和练功后休息半小时再进餐较为适宜。

(2)一般糖尿病都采用药物治疗,所以在加用或改用气功疗法的初期,不宜将药物全部撤掉,应随练功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乃至停掉药物而以气功治疗为主。

(3)糖尿病患者多数体质较弱,且多为中老年患者。练功时,应以内养功为主。这样既可增加气的生成,又可节省气的消耗,有利于静养正气,扶正祛邪。切勿热衷于内气外发功,防止进一步耗精伤气,于病无益。

(4)糖尿病好转后,仍要坚持练功。这样不但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还可以使身体强壮,益寿延年。不过每日练功次数和时间可以适当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