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陈独秀考中秀才第一名时,还是个稚气未消的孩子,可是封建包办婚姻,却把他推向一场联姻竞争之中,过早地满足了他那丰富多彩、复杂多变、扑朔迷离的婚姻世界……
一天,刚从知州回府省亲休假的陈独秀养父陈昔凡,正在书房里挥毫作画,突闻家人通报:“大人,省府统领高将军托媒上门说亲来了。”
陈昔凡对上门说亲的人,一般不出来接待,均由陈独秀生母查氏、养母谢氏挡着。今日一听高将军先是一惊,后又喜从惊中来。高将军可是安庆想巴结还巴结不上的大人物,托媒上门说亲,真是喜出望外。
高将军,为清朝末年安徽统帅副将高登科,字敬亭,出生于安徽霍丘城东十里高墙一个贫苦的农家。幼年丧母,后又受继母无情的虐待,不是饿饭,就是毒打毒骂,小小年纪常常打得遍体鳞伤,不仅如此,还强迫他放羊、放鹅,上山砍柴。一天他赶着鹅去山边草地放牧,晚上放牧回来,发现丢了两只,吓得他不敢回家,蜷缩在麦地里露宿过夜。正巧一队清军路过这里,清兵领头同情他,便把他收作勤务兵。这对年幼受苦的高登科来说,真是喜出望外,绝路逢生。他在清兵里能吃苦,后又扛枪打仗屡立军功。于是,步步高升,后由安庆营统领升为安徽统领军衔副将,清廷赏穿黄马褂,且又有世爵,并置田4000余亩,在清廷也相当有影响。
高登科仕途得志之后,娶詹氏为妻,生独女高晓岚,本名大众。不幸詹氏一场大病身亡,后又继弦阜阳丌家女儿为妻。高登科由于军务在身,只得将高晓岚交后妻抚养。但丌氏生小女君曼后,对晓岚十分苛刻,加以虐待,当作丫头使唤,吃剩饭,穿破衣,稍不顺眼非打即骂,冬天还叫她洗衣、洗尿布,两只手冻得红肿溃烂。后来,高登科从乡邻亲友口中得知丌氏如此,老将军不禁想起自己童年不幸的遭遇,一阵心酸内疚不已。于是,回家训斥了丌氏之后,便把晓岚带到安庆,亲自教养,这才使晓岚从后母虐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时,晓岚渐渐长成身材修长,面目清秀,目闪秋波,一双金莲小脚,而又目不识丁的大姑娘了。于是,老将军心中暗暗地考虑着女儿的婚事……
不久,高登科听说陈家公子中了秀才第一名,且养父又是知县,心想门当户对,文武攀亲,陈公子倒是理想的乘龙快婿。于是,迫不及待的托媒上门说亲。
陈昔凡一听,说亲的是赫赫有名的安徽统领副将高登科,心中也暗自高兴:自己虽是知州知县,但由于朝中无人,未能得到朝廷的重封,为了寻求靠山,曾四处求人无门能入,现在副将主动托人上门求亲,相中嗣子陈独秀为婿,这不正是通向朝廷的一门好亲事吗?于是,亲自接待了上门说亲的媒婆,并予以热情的款待。陈昔凡没有顾及高晓岚比陈独秀长3岁且又目不识丁,也不须征求三嫂——陈独秀生母查氏的意见,更不须征求嗣子陈独秀的意见,便独自作主,满口应承了这门亲事。
隔日,陈昔凡从收藏的书画中,选了两幅稀世珍品,带着陈独秀登门拜访高登科。文官陈昔凡,武将高登科,一见面喜笑颜开,拱手问好。陈昔凡拉着陈独秀的手对高登科说:“高将军,这便是鄙人的嗣子。”又令陈独秀快向“伯父请安”。满面稚气的陈独秀,彬彬有礼地向高登科鞠躬行礼道:“伯父好!”
一身新装的高登科忙摆手道:“陈家公子,免礼,免礼!”
说话间,老将军目光已落在陈独秀身上:脸色黝黑,面貌俊俏,浓眉大眼,炯炯发光,个子虽小,却显露出几分少年得志的英气,打心眼里高兴为长女大众选择了这个理想的女婿。于是,满面喜色,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对陈昔凡夸奖起陈独秀:“陈家公子一表人才,小小年纪就中秀才第一名,前程远大。”
“哪里,哪里,高将军过奖了。”
这时,高晓岚端上茶水、点心,见了陈昔凡,红着那少女的脸,亲切地叫了声:“伯父,请用茶!”
此时,陈昔凡的目光便自然地落在高晓岚身上,长挑身材,眉清目秀,亭亭玉立,穿着长长的蓝布大襟褂子,红绳子紧扎着长裤,一双金莲小脚走着方寸小步,姿态娉婷,虽然无文化,倒也不失将门之女的秀色。同时,衣着朴实厚道,不见有官小姐那娇揉造作之态。于是,陈昔凡打心里也喜欢起这个未来的媳妇。
文官、武官亲切交谈之时,远远对坐的陈独秀、高晓岚不时地偷偷瞅着对方,当两人视线碰在一起时,两人羞红着脸低下了头。两颗心相撞,嘣嘣地跳个不停……
这样,文武相亲攀姻缘,高登科在与陈家联姻竞争中获胜了,1896年高晓岚与陈独秀订下了终身。
秀才与文盲相配,是喜还是忧,小小年纪的陈独秀也说不清。处于那个封建时代,儿女婚事均由父母包办,这是几千年雷打不动的封建礼教。尽管陈独秀在同龄人中是佼佼者,思想活跃,与旧事物格格不入,但对这门由家庭越俎代庖的亲事,即使一千个不情愿,一万个怏怏不快,也是奈何不得的。
1897年8月,陈独秀从南京乡试回来,瘦弱的身体还没恢复过来,高家便托媒上门与陈家提及陈独秀与高大众完婚的事。此时高大众已21岁了,该是女大当嫁之时了,高登科也急于了却一桩心愿;18岁的陈独秀虽比大众小3岁,但按“十六岁成丁”的说法,陈独秀也可算是结婚之龄了。这样,陈高两家欣然同意为他们完婚,并择定了黄道吉日。
这年冬季的一天,弹丸之地的安庆城,街上一大清早就闹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说是安徽统领副将高登科,今天就要把女儿嫁给陈府的少爷。
陈家为炫耀自己的门楣,为陈独秀的婚事大操大办,十分排场。婚事筹办,由陈独秀养母谢氏亲自主持,已出嫁的两个姐姐和嫂嫂张氏具体操办,忙得热火朝天,有头有绪。陈独秀嫂嫂张氏,为山东补用巡厅张懋勋之女,知书识礼,办事认真,成了谢氏的得力助手。张氏的弟弟张啸岑为陈独秀的朋友,在筹办婚事期间,几乎天天伴随着陈独秀,为陈独秀助兴。同时,高登科也为女儿置办了极为可观的嫁妆,仅金手镯就有10两重。
到早已择定的黄道吉日这天,陈昔凡家喜气洋洋,陈家的亲族、本家以及朋友盈门,搭台唱戏,好不热闹!高登科穿上了皇帝赏穿的黄马甲,当地有名望人物纷纷到高府祝贺。
在一队清兵的陪送下,吹吹打打,鞭炮齐鸣,一顶大红喜轿穿城而过,悠悠荡荡地抬进了陈府一丈有余的大门。在盈盈喜气中,傧相请了新人出轿。这时年方18岁的陈独秀,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见比他大三岁的新人高晓岚蒙着盖头,喜娘披着红扶她来到堂中。在傧相的赞礼声中,陈独秀像一个让人摆布的玩偶,身不由己地与新娘拜了天地。又请出养父母陈昔凡夫妻登堂受拜,两位老人笑逐颜开,喜从心来。行礼完毕,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亲朋好友嬉闹了一番。在一对红烛飞花下,新郎陈独秀轻轻地揭去新人的盖头。新人盛装艳服,身材颀长,眉清目秀,确实不愧为将门闺秀。可是,当陈独秀视线落到新人一双大红绣花鞋的金莲小脚时,他不禁愣了一下,心想这如同一朵鲜花遭霜打,缠足摧残了妇道人家。这时,喜娘从陈独秀手中接过盖头,也就步出洞房。陈独秀没有十分的欢乐,也没有悲哀,想到和他睡在一起的是一个比他长三岁的将门的闺秀,但又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是喜,是忧?不禁心头笼罩着茫然……
高晓岚坐在大红绸被的床上,微微低着头,双手和合放在膝上,时而瞅着比她小三岁,且有些稚气的新郎陈独秀,见他那冷漠而傲慢的神情,不禁心中也有几分不悦,甚至还生起几分火来,难道我这个将门闺秀还不配你这小书生?
虽是新婚之夜,但是新郎、新娘各自心中隐罩着几分阴影……
陈独秀婚后,中国社会急剧变幻。帝国主义加紧侵入,清朝政府完全屈服,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激化。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1900年,英、美、法、日、俄、意、奥、德八国联军,大举入侵中国,围剿义和团;同年8月,维新派的勤王运动失败,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从康梁派又转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1年,清政府又与11个国家订立《辛丑条约》,使中国又一次蒙受奇耻大辱,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这一切血的事实,使由“妖孽”转变到康梁派的陈独秀的思想更加激进,更不安于新婚燕尔,与妻子高氏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就像一堵墙隔在他们中间,感情十分不融洽,双方很少有交谈,更谈不上甜甜蜜蜜的悄悄话儿。
高氏虽出于将门,但由于幼年受后母虐待,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思想趋于保守,恪守妇道,是最典型不过的旧式妇女。同时,她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不买陈独秀的帐。结婚以后,陈独秀曾多次劝说高氏识些字,学点文化,看些有趣的小说,学唱些好听的儿歌,但她不屑一顾,甚至骂陈独秀放“洋屁”。有一次,陈独秀拿来一本《三字经》欲教她读时,她一见即火冒三丈,抢过手来就撕得粉碎,口里还振振有词地骂道:“你书越读越坏!我父亲不读书,照样当副将!”
此时,陈昔凡要他与陈孟吉再去东北,帮其做些文书工作。但陈独秀这次没有听养父的话,而要去日本留学。为此,他多次与高氏好说歹说,欲借她10两重的金手镯作为盘缠,待他手中有了钱再还她,而高氏坚决不给,并气愤地骂道:“这是我娘家陪嫁的,你这个黑心肠的东西!”陈孟吉听说这件事后,安慰他说:
“小弟,你想开些,金手镯是她娘家的东西,她当然舍不得了。”
陈独秀态度坚决地说:“大哥,不论她给不给,我去日本留学,是下定了决心的!”
“你不懂日语,又举目无亲,还是不去的好。”大哥孟吉有些不放心地说。
“听说,中国在日本留学的人很多,中国人总会帮中国人。不懂日语,先进补习班学,日文和中文有相似之处,听说比较好学。”陈独秀满有把握地说。
陈独秀少年得志,颇负才名,思想十分活跃,不安于现状,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他生性倔犟,认准要做的事,义无返顾。而高氏不仅不借给金手镯,还想方设法不让他留学。为此,他俩常有争吵,弄得家庭越来越不和睦,陈独秀也渐渐变得心灰意冷,心中更加茫然了,这就更促进了他去日本留学。
1901年11月,一艘从上海黄浦江吴淞口驶出东海的海轮迎着海浪驶去。一位英姿洒脱,目光灼人的青年,双手叉着腰,站在甲板上凭舷向东方眺望,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海水,盘旋飞翔的海鸥,使得他心旷神怡,又不时地张开双臂,拥抱那夹着凉意的海风,好像是从封建束缚中解脱而获得自由的人;同时,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被汨罗江吞没,想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的黑暗,灾难深重的人民……这位青年,就是第一次出海自费留学日本的陈独秀。
近在咫尺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一跃而成强国,便成了中国人尤其青年的学习样板。那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就只有学习日本,一时间,东京成了中国先进青年荟萃之地。陈独秀到达日本后,在留日学生名册登记上写道:
“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东京学校,即东京专门学校。”
在未入学之前,他不得不先在高等师范学堂速成科学习日语和普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