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四运动
45899400000014

第14章 国恨家仇上心头

陈独秀17岁那年,考中秀才第一名后不久,在族长的主持下,在他的陈氏祠堂,庄重地举行仪式,办理了过继给叔父陈昔凡为嗣子的手续,圆了叔父陈昔凡夫妇的一大心愿。陈独秀原是贫寒人家的儿子,过继手续一办,顿时便成了封建官僚大家庭的阔少爷,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称羡庆贺之声便从四面飞来,然而,陈独秀对此却毫不在意。

翻开《陈氏家谱》,陈独秀家几代人都是靠教书谋生,有教书世家之称。陈独秀的父亲虽有慷慨大志,但一生未中举,不得已纳粟捐了个小官。然而,他的叔父衍庶,字昔凡,自称石门渔隐、石门湖叟,倏然时来运转,使陈家祖坟风水突然好了起来。昔凡不凡,1875年中举后,官运亨通,一路顺风,步步高升,初任知县,因治河有功,办事认真、卖力,曾经一昼夜理讼卷300余件,后由知州、知府,一跃而升道员,领加四品衔、以知府赏戴花翎。

封建社会,升官与发财是结伴而来的。陈昔凡在东北怀德、柳河、辽阳、新民等地任职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中国商人乘机贩运马匹以获暴利,而马匹经陈昔凡管辖之地要抽牲口税,也无须上缴国税,谁收谁得,因而大部分牲口税落入陈昔凡的腰包,大发其财,很快腰缠万贯,一时成了安庆有名的大户。他在辽宁省彰武县置地200亩,在安徽贵池县置地800亩;在北京琉璃厂开有“崇古斋”古玩铺,在奉天还设有分店;同时,在安庆市四牌楼附近有房地产近10处,又在安庆城里南水关李鸿章公馆隔壁,盖有一座公馆,主建筑有前后进三大院,宅前宅后都有花园,是当时安庆城有名的陈家大洋房。这样,陈家从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小户人家,一跃而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大户人家,被人们称为“名门望族”。

然而,陈独秀这位官运亨通的叔父,也有不称心如意的事。陈昔凡先后娶妻三房:元配桐城拳庄方氏,续妻浙江谢氏,侧室邵氏。这三位妻子尽管是貌美才女,但都未能了陈昔凡之心愿——不曾生子。陈昔凡为此怏怏不快,成了终身憾事。掌管家事的第二位妻子谢氏,在陈氏大家庭中是贾母式的人物,一切由她说了算,主观行事,独断专行,五世同堂,几房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她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最高当权者,但族人对谢氏仍十分尊敬。因此,她既为未能生子感到内疚,又十分体谅丈夫的心情。这样的大户人家,没有后代,岂能继续家业?于是,谢氏多次劝说丈夫昔凡,过继一子为嗣。在封建社会里,过子为嗣,必须在本族内过继,不许外姓人进入家谱,还得按严格的约定俗成的程序,上祠堂办理过继手续,类似于今日到公证处依法公证。其实,昔凡夫妇心中早已物色了理想的过继人——陈独秀。三哥象五早逝后,三嫂查氏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抚育陈独秀兄弟俩,实也不易,她能同意吗?

通情达理的查氏,认为陈独秀过继给陈昔凡为嗣,是顺理成章的事,使陈家大户后继有人,光宗耀祖。这样,陈独秀通过过继给陈昔凡为嗣的手续,一跃而成为阔少爷。

面色慈祥,眉清目秀,气宇轩昂,仪表堂堂的陈昔凡,很喜欢刚过继为嗣的陈独秀。东北上任时,便把陈独秀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对他抱有莫大的期望——“子承父业”,成为封建大家庭的继承人,并谆谆教导陈独秀:“不得功名,何以为官?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先苦读几年,把书念好。”

陈独秀自幼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不安心于攻读诗文、八股。康梁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人头落地。刀光血影之中陈独秀却萌发了革命的念头。1901年,在杭州求是书院求学时,便开始了最初的革命活动,跟同学一起进行反满演说,被警察追捕逃往南京,后又回安庆,在藏书楼开办图书室,鼓吹革命,宣传反清,进行拒俄演说,被清廷列为首要分子加以追捕,被迫逃往日本……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对钱财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后来,大约1908年,识时务的陈昔凡已腰缠万贯,同时也感觉到大清江山不怎么牢靠,便挂冠归故里,本可以从此过着清闲安逸而富有的生活,然而,他当官发了财,还梦寐以求发大财。1909年,他通过当年在东北任职时换帖弟兄、浙江巡抚的关系,创办浙江省华商大益公司,作起洋生意,企图发洋财。可是,他既不懂外语,又无经商经验,这位官运亨通,一路顺风的陈昔凡,受人愚弄,栽了个大跟头,落得个倾家荡产的结局。

那时,他与上海怡德英洋行签订购东北大豆3万吨的合同,约定在黑龙江的青山俄国车站交货,英商预付豆金沪银为7.1280万两。同时,合同规定双方不得在交货处与他人交易。签约后,陈昔凡兴高彩烈,料定这笔生意做成,又可大发其财。然而,正当他高兴之时,英商却私自违约,在交货处抬高数倍价格,大量收购大豆。消息传来,令陈昔凡惊魂落魄,在浙江巡抚的帮助下,遂提出诉讼。在事实面前,英商理屈词穷,经判决,全部损失由英商赔偿,中止合同。这样,陈昔凡有惊无险,暂未蒙受损失。

然而,一波刚平,又生一波。不料在办理手续时,买办姚甘与英商串通,钻陈昔凡不懂外语的空子,设下骗局;加之辛亥革命胜利后,浙江巡抚倒台,本已无理的英商,却通过外交部索还定洋,或交付大豆。在白纸洋文面前,陈昔凡有口难辩,不得不变卖家产,以抵付英商索赔。这倾家荡产的打击,如同千钧霹雳击顶,陈昔凡岂能经受得了?于是,他眼见光宗耀祖的“名门望族”一落千丈,毁之旦夕,忧愤成疾,于1913年5月去世。

此时,不幸的陈家,又遭灭顶之祸。1913年,陈独秀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同都督柏文蔚参加反袁二次革命失败,遭通缉再次逃亡日本。袁世凯爪牙儿秉承袁世凯旨意,率兵攻下安庆后,派兵查抄陈独秀家庭,并扬言抓他的两个儿子延年、乔年以斩草除根,同时将陈昔凡多年收藏的书画珍品,洗劫一空。这时,陈昔凡还停柩于家中。从此,陈家家业衰败,又落到小户人家之地位。

陈独秀生就刚烈的性格,作为陈昔凡的嗣子,继承家产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他向来不问家事,视家产如敝屣,家中发生了受洋人愚弄,如此大的财产事件,他还是不管不问,对家业的兴衰全不关心。同时,他参加革命后,屡说自己是个从小没有父亲的孩子,走南闯北,宁愿过着穷困的“寒士”生活,也不愿依赖养父的财产,贪图享受,对封建官僚家庭来了个彻底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