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儒学文化东方巨子(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5868400000009

第9章 “礼”和“正名”

“礼”是什么?《说文解字》解释为“敬神求福”。反映了人与神的关系,因而与神权政治相结合,发展为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的亲疏、尊卑、贵贱、上下的严格划分。礼包括祭礼、丧礼、外交之礼、作战之礼,婚嫁之礼等。

孔子竭力维护“礼”。他考察三代之礼,认为周礼是最完善的,故推崇周礼。他说过如果有人要用他为攻,他就要在东方复兴周道。因此孔子对诸侯大夫家臣僭越礼制的活动,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比如当时鲁三家(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祭祀宗庙唱《诗经·周颂》中的一篇《雍》的诗,孔子认为只有天子才能唱,大夫怎么能唱呢?又如孔子反对鲁大夫臧文仲把一种叫做祭的大乌龟放在雕梁画栋的房屋里。这是天子所用的礼,臧文仲这么做还算什么明智呢?

但是,孔子复礼是改良后的礼,他企图用“德”和“礼”来补充“政”和“刑”的不足。他认为只用行政命令和刑罚来治理民众还不够,应该进一步用“德”来加强思想和用“礼”来约束,这样民众就知道羞耻而服从统治了。孔子说只有统治者讲礼,民众也跟着讲礼,这样的社会才能够稳定。他把礼看成是维持统治秩序的重要规定,有了礼,就可以防止叛乱。同时,他主张“举贤才”,在不违背“亲亲”原则下选举有才能的人参与管理国家。对于礼的内容,孔子认为可依现实作适当的修改,例如,用麻布做礼帽符合周礼,但却费工,当时人用丝绸来做,比较节俭,孔子就表示赞成。

孔子生活的时代,臣杀君、子杀父之类的事常有发生,对于“礼坏乐崩”的社会他提出“正名”

的主张。即所谓“纠正名实的混乱”,用周礼等级名分,把春秋时代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这样才能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君有君的样子,臣有臣的样子,父有父的样子,子有子样,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天下太平了。这是要用“名”去规定“实”,而不是依据“实”赋予“名”。他认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是由于“名”“实”不符引起的,因此,他以为只要通过“正名”的办法就能解决。这表现在政治上即是他的保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