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体育
45859000000005

第5章 中国古代体育(5)

“萍开风起水生纹,一叶飘然泛夕曛。鱼在绿波竿在手,船头开坐看秋云;这首清人七绝,抓住在船上钓鱼者悠闲自得,仰望彩云的镜头,加以描写,主动有趣。唐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俨然是一幅天真烂漫的儿童情态画,把山村儿童略带稚气的特征,生怕路人的问话惊动鱼群的神态,勾画得栩栩如生。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则是通过对江上钓鱼者“钓罢归来不系船”这一细小动作及其心理活动的描写,使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这类颇有情味的诗,不胜枚举。

以垂钓为题材的诗篇,往往还另含深意,别具匠心。有一首唐儒友的《钓》,共三节:“洁白的尼龙线,/系着诱惑和欺骗,/时间和耐性,/埋伏着屠戮的心愿。”“岂止是低级动物/可悲的下场;/一切的贪婪者,/能不从中得到借鉴?”“一个渴求满载而归,/一个企图饱尝香甜;/满载而归的心花怒放,/饱尝香甜的将受熬煎。”这哪里是写钓鱼呢?分别是在写人,在向一切贪婪者敲警钟。另一首题为《钓鱼谣》,全诗只有四句:“直钩垂钓你别笑,/鱼儿排队把钩咬;/不是太公本事大,/一枚大印手中操。”这也是以钓写人,以鱼喻人,只不过是旨在揭露和抨击以权谋私的卑劣行径。两首诗异曲同工,均发人深思。

钓鱼趣录

钓舟一指专作钓鱼的渔船;钓车——指钓鱼竿上,用来缠绕钓线的小车轮;钓星——指古时候传说的一种妖怪名称;钓竿——指钓鱼的竹竿,二指一种乐曲名;钓船——意义与“钓舟”相似;钓丝——指钓鱼竿上系着的钓线,还指四川产的一种钓丝竹;钓台——也称“钓鱼台”,指古人曾钓过鱼的古迹之处,全国计有10多钓碣——指水中露出水面而又便于垂钓的石头;钓饵——指能诱鱼上钩的食物,也比喻为一种利诱;钓矶——指钓鱼时所坐的岩石;钓鳌——指抱负远大或举止豪迈,二指酒令之一种;钓鱼山——特指四川合川县东部的河边之山;钓鱼城——特指钓鱼山上的文物古城之旧址;钓名——指弄虚作假,猎取功名:

钓卷——指提取或调阅文卷、案卷的别称;钓奇——指以小惠而钓取大利的一种手段;钓国——指以己之才华,求用于国家;钓游——指小时候曾钓鱼玩耍的故乡;钓桥——即“吊桥”,指城门外壕沟上的护城桥;钓诗——古人指酒。因酒能钓起诗兴;钓鳌客——古人(如李白等)喜欢以钓鳌客自称,以寓其豪放之气者。

钓鱼是一门学问。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钓鱼经验。

像“春钓青,夏钓荫,秋钓潭,冬钓深”;“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阳”;“深水钓边,浅水钓渊”;“鱼怕噪,人怕闹,安安静静才好钓”等谚语,便是钓鱼经验的概括,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告诉我们,既要掌握时令季节的特点,注意不同鱼类的特性,也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地点和讲究垂钓的方法。总之,善钓者必须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好的收获。

名人钓趣

我国悠久的垂钓历史,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最早的钓鱼者,当推从渔猎时代向农牧时代过渡时期的舜。他聪颖、精干、勤奋,年轻时任地区首领期间,他曾手持钓竿,以钓充饥,沿途巡视,不受贿赂,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促进了生产发展,后继承了尧的帝业。

西周盛行钓鱼。据说周穆王东征途中在深水边钓鱼;西征时在黄河畔垂钓,同时饱览古木参天的景色。

庄子善钓,名扬四海,今山东鄄县城就留有庄子的钓鱼台。孔子养生有索,精神豁达,十分喜爱钓鱼,他曾明确提出“钓而不网”,即主张钓鱼,而不用张网捕鱼。

屈原在湖南桃江县城关桃谷山花园洞读书时,曾垂钓于天向台,传说范蠡带着西施乘舟至洞庭湖的钓洲时,突遇大风,曾停泊在此钓鱼。战国的魏王与宠妃龙阳君,就醉心于钓鱼,且时常泛舟共钓。

汉朝大将韩信,年轻未出仕时,曾在家乡以钓鱼饣胡口,今江苏淮安县北就有韩信的钓鱼台。汉昭帝对钓鱼达到入迷程度,曾在琳池南营建了豪华的桂台,三秋时节,终日在楼台下乘舟垂钓,通宵达旦,废寝忘餐。东汉严子陵,辟居疏野,不问政事,隐居故里不出。曾垂钓于浙江桐庐县城之西的富春江。

三国时,魏王曹操虽南征北战,却对钓鱼很感兴趣;吴主孙权与其妻潘夫人人曾进行游钓,今湖北武昌县就有孙权的钓鱼台。到了隋朝,隋炀帝本人就是有名望的钓鱼爱好者。

唐代文学家韩愈,热爱钓鱼活动;而柳宗元更是熟悉此道,他深知钓鱼的高尚情趣,因而写出了千古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宋代是钓鱼活动开展得最活跃时期,宋真宗、宋仁宗,常在春天召开赏花钓鱼赋诗宴会,君臣一起垂钓,盛况空前。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陆游,欧阳修,都特别喜爱钓鱼活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喜欢钓鱼,但因技艺太差,面对一汪碧水,总是钓而无获,为此还怏怏不乐。风流才子解缙,有一次陪同明太祖到御花园的池塘去钓鱼。解缙技术高超,鱼儿不断上钩;而明太祖却一无所获,不免十分扫兴。为了安慰明太祖,解缙恭敬地说:“皇上,别看鱼儿小,它们都是懂得礼节的呢!”明太祖不明其意,问道:“何以见得?”解缙说:“这是真的,有诗为证。”说罢,便吟一首:“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明太祖一听,转忧为喜,连声说道:“原来如此!”

及至到了清朝,钓鱼进入继往开来的时代。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垂钓于江苏扬州瘦西湖小金山之西;丧权辱国的西太后,曾垂钓于北京万寿山东面的观鱼桥。

中国象棋的由来

中国象棋是以把对方将帅捉住(将死对方)为对弈的棋种,其由来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

传说时代:①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神历代通载》中言:“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尉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②源于黄帝时代,如北宋晁甫《广象戏格序》载:“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陈;象,兽之雄也,古戏兵以戏象名之。”③传说舜的弟弟名“象”,此人很骄横,曾图谋不轨,后被舜监禁起来,舜又担心象寂寞无聊,特制了一副棋供象消遣,因而得名象棋。

周武王伐纣之时:①武王伐纣之际,《五杂俎》说:“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②周朝时军队的基本编制是“伍”,由5名步兵组成,反映到象棋中来,就成了红方有5兵、黑方有5卒。③《诗经·周颂序》中说:

“文王时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曰‘象舞’”,因此,象棋作为一种象征战争厮杀的棋戏而得名。公元前1世纪的刘向在《说苑》中说,象棋是因为它“用战争之象为棋势而得其名,故称象棋。

战国时代:不少专家指出,从理论上讲,象棋是在围棋的基础上产生的。战国时,围棋较发展和普及,因此,象棋便从围棋脱胎而来,产生了最早的形制,所以古人有“象弈(围棋)”的称呼。“象棋”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楚辞·招魂》中“蓖蔽象棊(即棋)”的句子。

北周武帝所创:北宋李髓《太平御览》认为象棋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所创。明人罗欣《物原》也说:“周武帝作象棋。”北周武帝宇文邕还对各种棋法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总结,写成了《象经》棋谱一书。

唐宋时形成:有学者指出,以上所言“象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象棋”。真正的象棋要到唐宋时才最后形成。据史料记载,从秦汉至唐代建立王朝之前,象棋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象棋有了一些变革,牛僧孺加“炮”,与现代棋子已同。北宋时,象棋在兵种上增加了偏、禅二将,相当于现代的士、象。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基本定型,象棋已风行全国。宋代的《事林广记》中就记载着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谱。据发现的宋代象棋实物,一副象棋正是32枚,其中,将2枚,士4枚,象4枚,马4枚,车4枚,炮4枚,卒10枚,双方各16枚,棋正面刻上楷体汉字,背面刻有相应的图案。元代象棋已演变为今天的黑卒红兵制度。明代才将一方的“将”改为“帅”,和现代中国象棋一样了。

新中国建立后,象棋被列为体育竞赛项目,为区别于国际象棋,传统象棋称“中国象棋”。现在,中国象棋已流传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56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象棋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

中国象棋的造型艺术

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创造之一。最早的象棋是立体“金铜成形的棋子”。唐肃宗时采用了木制象形立体棋子。现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保存的一只马头棋子,就是我国最早的一件稀世奇珍。

到了宋代,立体象棋为铜铸或术制的阴文涂色棋子所代替。皇宫里棋子制作的材料非常讲究,宋徽宗的象棋是象牙描金的文字棋子,白檀香木制作的棋盘。

查存世之宋代铜、木质象棋为扁圆形双复面棋子,一面是汉字,一面是图形。字为将、士、象、车、马、炮、卒。图案亦参照棋子之寓意设计。

“将”以宋代的凤翅盔为蓝本,象征一军之命脉。

“士”采用古代谋士惯用之纶巾为蓝本。

“象”采用动物象的头形,使人一目了然。

“马”采用战马之头像,根据唐太宗所骑六匹骏马中“青骓”马浮雕像为素材仿绘而成。

“炮”采用古代小铜炮为蓝本绘成。

“卒”根据宋代兵帽的图像绘成。

最早的象棋着作

随着象棋的普及发展,专门着述象棋战略和战术的书也就随之问世了。

宋代的一位学者陈元靓在他晚年编着的日用百科全书《事林广记》中,也辑录了当时许多出色的棋局,这成为我国在650多年以前出版的第一部象棋谱。

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名气以及最为后世人所推崇的棋书,应是明代的《橘中密》和清代的《梅花谱》。

《橘中密》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一部系统化的棋书。此书成书于明崇祯五年(1632),当时分四卷,其中两卷介绍整局棋谱,两卷介绍残局棋谱。

书名中的“橘”字,有人疑取“谲”字谐意;另据《搜神记》中载述,古时候在巴邱这地方有一座大橘园,园中有棵老橘树,有人把树剖开后,竟见有两个白胡子老头正在里面下棋,“橘”字也可能据此而来,意寓诡意多谋和不泄天机之意。

《梅花谱》是清人王再越于康熙年间所着的一部专门研究象棋技艺的书。

此书以高度的想象力,引人入胜的50个棋局,以及可供参考的129多种不同的看法,展示了象棋对弈中相克相生、相准相制的变化规律,其中卷首屏风写着当头炮等八局棋谱,精妙异常,堪称绝技,为历代棋手所推崇。此书是一部闪烁着智意火花的棋苑名着。

此外,还有清代的三乐居士所着的《韬略玄机》一书,后改名为《百局象棋谱》,对后世棋手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此书集100多个残局,其中以“七星聚会”最为精彩,有人曾下苦功,专门研究这个棋局数年,之后大发感慨地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决胜负于须臾之际,转死生于呼吸之间;尤为细心研究,庶得变化神明之道。我国许多现代象棋高手,也都从这部棋着中汲取了不少的宝贵经验,并在自己实践中,发展了许多独特的创见。

象棋姓“象”的由来

相传,尧发明了围棋以教育儿子丹朱;舜发明了象棋以教育儿子商均。

商均怀疑此棋是教自己异母弟弟象的,故称之为“象棋”。这里的“象”是人名,是以人命棋。

从“象飞四方营四角”的方法,还可看出象含意于目月星辰四象之“象”。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武帝在殿上集合百官讲解他编的“象经”,认为象棋的象是日月星辰四象,即“天象”之意,这是“象”的又一种解释。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象棋是从印度“恰图朗加棋”演变而来,因印度多大象,战争中又多用象战,故以象命棋,这种说法缺乏依据,可能性小。据《楚辞·招魂篇》记载:“蔽象棋,有六博”,这说明中国象棋是由战国时期的六博棋逐渐演变而来的。

总之“象”是一个综合的含意,它表明中国象棋是千百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战国的六博棋以及“天象”和战争的影响,经过北宋革新,到南宋才定型。

象棋家族中的“马”

“马”作为象棋家族中重要的一员,最迟在汉代即已引入棋林。从汉代的古墓中,曾发掘出玉质和陶质的马头,经棋界人士研究,确认是古代象棋之马。

中国象棋源于上古战事,是古人军事活动中战略战术思想原则的生动体现。由于马在古代战争中具有“冲锋陷阵”的突破能力和攻击能力,因而在象棋诞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马”的威力大于其他任何一子,享有“棋虎”之称。如象棋术语中的“侧面虎”、“虎头马”、“调虎离山”等,均以“虎”状马,意指马对其他子有“虎视眈眈”之势,构成危险。民间也流传“马有八方险,车只四面威”的说法。“车”在唐代以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棋盘上的作战能力远不及“马”,唐人笔记《玄怪录》记载当时的象棋步法云:“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卒次笔不乖行。”“马”居于榜首,只是到了宋代,棋家对象棋规则进行了改革,“车”可以直行无远近,其作战能力有所提高而一显身手,这才有了“一车十子寒”的说法。并且,随着宋代战争中火炮的运用,“炮”被引进象棋家族,构成“车马炮相士全”的新格局,因而“马”也就只能与“车”、“炮”

平分秋色了。

象棋小卒数量的由来

中国的象棋分“红”、“黑”两色,共有32个棋子。在双方的前沿“阵地”上,为什么各用5个小卒(小兵)作为前哨呢?这是因为中国象棋的棋子设置受到古代两军作战实际的影响,周朝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伍’是由5名步兵组成的。《周礼·夏官·诸子》:“‘合其卒伍’……后泛指军队。”作战兵器也由弓、殳、矛、戈、戟5种为一组配合使用。由5个小卒、5种兵器构成的交错战斗整体反映到中国象棋中来,就成了棋阵双方各有5个小卒的缘由了。

“楚河汉界”的由来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区空隙,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楚河汉界”源于把下棋比作历史上秦末的“楚汉战争”。据史料记载,“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阳、成皋一带,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击楚,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至今,在荥阳城东北的广武山上,还保留着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那座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传说就是当年的刘邦、项羽分别所筑的。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米的大沟,这就是人们平常说的鸿沟了。

鸿沟,是古运河名,大约在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开通。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至淮阳东南人颍水。有了楚河汉界的鸿沟,就有了比喻界限分明的成语“判若鸿沟”。而对弈的象棋,两方布局壁垒分明,酷似楚汉以鸿沟为界,加之楚汉之争很着名,所以中国象棋的中界就被当作鸿沟。因此,也就有了“楚河”、“汉界”之称谓。

“观棋不语”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