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观看下棋时,有条不成文的“法律”叫观棋不语。这是为何?原来,黑白两色的围棋子,象征日月,表示阴阳二气,棋子的圆形模拟浑圆的天象穹苍,棋盘的四角比喻地象的四方。纵横各19条线,交织成,361个棋位,是旧历一年天数,当中有九个星点叫势眼,表达9大行星。围棋盘长1尺2寸,表示12个月。白子表示白昼,黑子表示黑夜。黑子先行,表示一天从半夜的子时开始。黑白相对,表示阴阳应对之气。阴阳对应时不得混入他物,因此下围棋时不许旁观者插嘴。“观棋不语”就从此而来。
我国古代的棋待诏
在古代,凡是以围棋或象棋为正式职业,并领取朝廷薪俸的,称为棋待诏。为什么要在标志职业的棋字后面,加上待诏两个字呢?
诏,是皇帝诏书的简称;待诏,就是等候皇帝颁发命令的意思。早在汉代,因有一技之长,受皇帝征召而未任“正官”,都让他们待诏。《汉书》中就有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等名目。到唐朝初叶,把某些有专长的人安置在翰林院,以备待诏。唐玄宗登位后,才将待诏作为官名正式定下来,实际上不过是文学或技艺侍从之职。棋待诏的官阶是“同九品”,比七品芝麻官的品级还要低。棋待诏的官制从唐开元年间延续至南宋末,历时500多年。到元、明两朝,名存实亡。
《文苑群隽》中所记唐朝的王积新;《归田录》中谈到的北宋贾元,都是围棋的棋待诏。惟有南宋周密在他所着的《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不仅列举了郑日新、吴俊臣、施茂、朱镇与童先等五名围棋的棋待诏;还介绍了杜黄、徐彬、林茂、礼重、尚端、沈姑姑(女)、金四官人、上官大夫、王安哥和李黑子等十名象棋的棋待诏,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棋史资料。
可以由此了解远在700多年前,妇女中已经有特级象棋大师了。
宋太祖赌棋输华山
华山有一个“下棋亭”。相传此亭是战国时秦昭王令人用钩梯上华山筑成的。
关于下棋亭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当年在华山静养的陈希夷,很喜欢下棋。一天,他得知还没有当上宋朝皇帝的赵匡胤由此经过,便借用神风把赵匡胤摄至峰顶,约他在下棋亭对弈,二人经过协商,立下约书,便指华山为赌。陈希夷与赵匡胤第一盘棋,出现和局。第二局开始,陈希夷执红子先走。酣战至残局,陈希夷难于起步,显得焦急,赵匡胤见状心中暗喜。然而,赵匡胤万没想到,陈希夷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杀出了妙招,最后使赵匡胤末盘认输。赵匡胤输棋以后,当即给陈希夷写下了输掉华山的文契。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建立了宋王朝,当上了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陈希夷得知后,便身携当年赵匡胤写下的文契,赶到京城求见赵匡胤并当面毁掉文书以表示对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祝贺。赵匡胤下棋输华山显系传说,但从中国象棋发展历史来说,它多少是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棋艺水平。
立体中国象棋
我国古代曾有过用金铜制的立体象棋棋子,出土的“宝应棋子”就是一个明证。
史书记载:唐代“天宝之乱”时,太子李亨逃到陕西彭原,由于连日阴雨,李亨便与爱妃张良娣对弈。金铜棋子触击棋盘的响声被宰相李泌听到了。李泌急切地劝谏:“在这国破家亡的关头,太子若不理政事,一味下棋取乐,势必引起士兵的不满。”李亨听后,没有自拔于象戏,而命人以棉质软木为原料,新制不易发出响声的立体棋子。
北宋皇帝徽宗,以擅长书画闻名于世,而且嗜棋成癖。在他的倡导下,嫔妃、宫娥下棋成风。据考,宋代棋子的“士”,竟是穿裙子的女子形象。
中国象棋的立体图像棋子早已有之,以后之所以发展成平面棋子,大概是易制、价廉的原因吧。
近几年在广州等地出现了中国象棋立体图像。1978年9月,特级大师李来群等人到柏林推广中国象棋时,柏林化学工程师弗拉克列米尔·布达就曾用他设计的立体象棋与李来群对弈。自霍英东先生悬重奖鼓励外国人习中国象棋以来,已有40多个国家的朋友爱上了中国象棋,许多人感到用汉字棋子下棋不习惯,中国象棋要列为国际体育项目,棋子的立体化恐怕是发展趋势。
1990年由北京建中工艺品厂设计员奚宗乾研究设计,以古代将士人物造型为主体的中国立体象棋,获得专利。
立体象棋分大中小三种规格,高中普三个档次。高档用优质铜材,中档用玻璃钢,普及品由塑料制成。
古代围棋
围棋,本是我国传统棋艺之一,它比象棋出现得更早,至少已有2500多年历史,由于传到日本和欧美各国,现已成为国际性的棋艺。
围棋何时发明?何人发明?1600年前的古书《博物志》说是尧创造以教其子丹朱。又有人说是舜发明以教其子商均。这些都是传说,并不可靠。迄今发现的有关围棋的最早的文字是《左传》中以转棋来比喻卫国国政的记载,说的是公元前559年的事情,距今2500多年了。2400年前的古书《论语》和2300年前的古书《孟子》都提到围棋(当时叫“弈”)。据此看,围棋历史有2500年以上,是不会错了。至于围棋传往外国(以传往日本为例),也有1000年以上。
围棋在古代颇为风行,文人学士,封建帝王、战将谋士,以至才人淑女、僧尼黄冠都常以弈为尚。中国向有琴棋书画并称之说,可见围棋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环。汉朝班固写下《弈旨》流传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是围棋史的重要时期,是一个普及与提高的时期。刘宋时曾举行全国性的围棋比赛,选拔出278个围棋高手。宋明帝还为棋家设置官署,授以俸禄,梁武帝萧衍就亲自撰写过《棋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围棋着作是从敦煌石室发现的北周时期的手抄本《棋经》,记载了当时的围棋规则和棋艺。由于围棋奥妙无穷,唐诗人皮日休夸张他说只有神仙才能发明它。唐时日本的围棋高手慕名到中国来访名宿“手谈”(围棋对弈也叫“手谈”)。唐诗人杜甫、杜牧,宋词人苏东坡都有咏围棋的诗句。南宋出现了有理论、有经验、有指导的系统围棋着作《忘忧清乐集》。元代大儒虞集曾这样论述围棋:“有天地方圆之象,有阴阳动静之理,有星辰分布之序,有风雷变化之机,有春秋生杀之权,有山河表里之势,世道之升降,人事之盛衰,莫不寓是。唯达者能守之以仁,行之以义,施之以礼,明之以智。”清王朝的前期,曾是中国围棋高手倍出的时代。黄龙士、徐星友、施襄夏、范西屏的棋艺至今仍为中外人士称道。
我国的围棋着作,以清代施定庵所着的《弈理指归》为最着,但辞义深奥难解。后来,钱长泽重编为《弈理指归图》成为研究围棋的专着,而前者失传了。从清中叶以后,民国以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棋手的水平与日本棋手的水平有很大差距。60年代初,当时任副总理的陈毅号召围棋界10年赶上日本,并于1962年亲自担任新成立的中国围棋协会的名誉主席。从此,中国围棋开始取得长足的进步。
围棋之最
我国围棋,说到有文字可据的记载,最古老的是《论语》、《左传》、《孟子》这三本书。它们都以围棋比喻、说明做其他事情的道理。
1.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全面的围棋专着是北朝北周时人着的敦煌卷子写本《棋经》。
2.我国最早的围棋局谱是宋人辑的《忘忧清乐集》中的第一局“三国吴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
3.我国最早的围棋公弈局谱是宋人辑的《忘忧清乐集》中的《四仙子图》。据《玄玄棋经》记述:“元九年,刘仲甫、王君玉、杨中和、孙相遇于彭城市楼,正当积雪初晴,四人乘兴相约下台,一局以留纪念。”局谱标明四人着子的次序,并有杀子填路的记载,说明用“数空”计算胜负原是中国古法。
4.我国最早见存的围棋术语是南朝梁武帝的《围棋赋》云:“车厢井栏,亦在今之可观。”其中“井栏”二字即是。
5.我国围棋等级制度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南史·柳元景传》记载:
“梁武帝好弈棋,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三卷。”北宋张拟的《棋经十三篇》列九品名为:入神、坐照、具体、通幽、用智、小巧、斗力、若愚、守拙。
6.我国最早把围棋和兵法相提并论的文字记载是东汉桓谭所着的《新论》:“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
7.我国最早到国外留学的围棋手是近代的顾水如(1892-1971年)。他年轻时东渡日本。学成回国,以所习日本新式着法和人对局,并在《时报》
上宣扬棋道。
8.我国最早的围棋定期刊物是1922年由成都围棋俱乐部编辑出版的《弈学月刊》。
围棋别名
围棋的别名很多,并都有来历。比如,有人称它为“方圆,是从围棋盘和围棋子的外型来说的。梁武帝萧衍的《围棋赋》里就有“圆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亦泛指精致而轻巧的小匣子,如棋奁)象天,方局法也”。
有人称它为“忘忧”、“手谈”及“坐隐”,是从弈棋的特点来说的,两人对坐,专心致志,忘记了烦恼和忧愁。其典出自班固《弈旨》里的“乐以忘忧”。两晋时讲玄学,好清谈,崇尚虚无。而围棋甚为玄妙,变化无穷,深不可测,颇符合士林间名流们的脾胃,故又把“清谈”变为“手谈”。《世说新语》说“支公以围棋为手谈”。《语林》说王中郎“以围棋为手谈”。手公、王中郎(名王坦之)都是晋朝的善弈者。《续博物志》还说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清王世贞《宛委余编》说:“王中郎之坐隐,支道人之手谈,雅语也。”
围棋还叫“黑白”、“乌鹭”。这是从围棋棋子的色彩来说。唐张乔诗云:“黑白谁能用人元,千回生死体方圆。”宋王安石诗云:“战罢两奁收黑白,二枰何处有亏成。”乌鹭创始自日本,也是由黑白二字推衍而成,因乌鸦色黑,鹭鸟色白,象征黑白二子。
围棋又称“烂柯”,是根据神话故事王质观仙人弈,一局未终,“所执伐薪斧柯已烂朽”的事而起名。
另外,根据围棋盘上纵横交叉的线条,犹如河网、地图一般,有人又给围棋起名为“河洛”、“吴图”。如唐·杜牧诗云:“绝艺如君天下少,闲人似残世间无。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复吴图。”(《送国手王逢》)古代多用玉石做棋子,以楸本制棋盘,“枰”,亦为棋盘,故“楸枰”是围棋盘的代名词,人们也把“楸枰”、“玉楸枰”称为围棋。如此等等,可见围棋至少有以上10个别名,所以,它和其他体育项目相比,甚至和所有的事物名称相比,其别名之多,恐怕也足以堪称“世界第一”了。
在历代文人的涛词中,围棋的别名经常出现,不足为奇。有意思的是,明代才子解缙曾用以上10个围棋别名作过一首七律诗,几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鸡鸭乌鹭玉楸枰,君臣黑白竞输赢。烂柯岁月刀兵见,方圆世界泪皆凝。河洛千条待整治,吴国万里需修容。何必手谈国家事,忘忧坐隐到天明。”这首诗是他不满明成祖整日沉溺弈棋,不关心人民疾苦而作。
围棋变化
围棋在中国的发展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在棋盘上所产生的复杂变化,即便是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仍算不出来。
围棋棋盘是由纵横各19路共361个交叉点所组成。下棋的双方轮流每次只能下一个子,而每次落下去的子下在哪个交叉点上都是任意的。因此,围棋盘上的每一个交叉点都有可能出现下黑子或白子或空着不放子的三种情况。即一个交叉点有黑、白、空三种变化可能:
两个交叉有3×3的二次方的变化可能。
三个交叉有3×3的三次方变化可能。
361个交叉就有3×3的361次方变化可能。
围棋变化的概数是一个173位数的正整数,用现代数学的写法1×10的172次方,是个大得惊人的天文数字。如果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电子计算机来计算,我们假设此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亿次,那么,一个月估计可计算25.9万亿次,一年估计可算10的17次方,1万年可计算10的21次方,1亿年可计算10的25次方……而要完成计算10的172次方,该需要多少时间啊!如果进一步探讨,就会知道这个变化数还是不完全的,因为围棋对局中如果遇到“打劫”,就会在一个交叉点上反复出现黑、空、黑、空(或白、空、白、空)的情况,这种反复甚至多达10次以上。这样,每个交叉点上的变化,就有三个以上的可能,如果一个交叉点上的变化有了四个可能,全局变化的概数是218位正整数,如有五个可能,全局变化的概数是253位整数……这还没有加上提子(吃掉对方的子,从棋盘上拿走)以后再下子的变化数等。因此。围棋的实际变化数要比上面的计算还要大得多。
段位·棋品·职官
围棋“九段制”是怎么来的呢?我国古代品评人物有九个等级。《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魏司空陈群始定九品之制。在群县设中正评定人材高下,分为九等,即“九品官人之法”。古代职官也分九个等级,周代官有九等之命,从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从一品至九品,定官吏的大小高低,历代王朝沿袭不废。古代品评书画艺术分神品、妙品和能品,其源出南朝梁庾肩吾《书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为九例),称为“三品九等”或“三等九品”。历代书画评论家多承此说。
在我国古代,围棋棋手的等级称为“棋品”“因受人品、官品、书品”、“九品制”的影响,故棋品也设“九品制”。晋·范汪撰有《棋九品序录》,南北朝王抗、褚思庄、柳恽都着有《棋品》。柳恽还将当时棋艺登格者共278人,等其优劣,分级排定。“九品”名称,最早见于北宋张拟的《棋经·品格篇》:“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门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明清两代,围棋等级分为国手、二手、三手、四手,国手有大家、名家之分,其余各手又分先后,也近似于九等。
近代学者黄俊在他所着的《弈人传·例言》中说,“六朝品棋,褚思庄品于宋,王抗品于齐,柳恽品于梁。张拟着经,分为九品。明清以来,有国手、二手、三手、四手之分。每手又分先后,略近九等。日本效之,称为九段。”
古代女围棋手趣话
古时宫廷后妃大都善弈。史书上最早记载陪伴皇帝下棋的是戚夫人,《西京杂记》上说:“戚夫人侍高帝,于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据说八月四日这一天几乎成了汉宫内的“围棋书”,大概是托福于戚夫人吧。
杨贵妃也是通晓围棋的棋手,《酉阳杂俎》记载:“上夏日尝与亲王棋,令贺怀智独弹琵琶。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猖子于坐侧。猖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看来贵妃洞察棋局输赢,卖弄乖巧,救了唐明皇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