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经济
45857900000005

第5章 地方海关志(2)

在南北朝后期北周(557~581年)的文物中,发现陶器工匠郭彦在自制的粗陶上刻上了自己的姓名,这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商标文物。古代中国远销欧洲的瓷器,上面的钤记就注明了产地和年代。唐代,民间生产的纸张已普遍使用水印暗纹标志。后来有的商品直接用行铺、作坊名称作为标志。随着商品性标记的作用越来越显着,产品上的标记也逐渐完备。譬如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的北宋济南刘家针铺的“白兔”商标,图文兼具,被人们视作是北宋年间商标设计的代表作。

不过,由于历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我国的商标管理制度迟至明代末年,受到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和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才逐渐产生。到清代,才较为重视保护和利用商标。据史书记载,清乾隆年间,有个叫王友龙的布商假冒别人的商标被告发到杜府。太守判王友龙有罪,令其“敕石永禁”。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这是我国第一部商标法规。

古代的包装原始社会末期,包装工艺即已萌芽。从出土的彩陶看,当时容器的造型及纹样都很精美,容量饱满.如有的造型很像一个完整的动物。彩陶的装饰花纹,多取法于自然中的物象,如日月星云之类。这些容器可作液体如酒、醋等的包装,此外竹筒、葫芦、椰子壳也可盛酒、醋。固体的物品可用竹子或草编的篓子、筐或荷叶等植物包装。甲骨文“蒉”形即用柳条或草编的筐。

奴隶社会商贾大量出现,此时青铜器的制造技术极高,青铜器主要用于盛酒或食品。还有白陶和漆器。陶器、角器和草器的使用已遍及民间。据初步考察,散见于先秦古籍中的容器名称如盂、觥、箕、勺、鞘等有数百种之多,金、术、土、皮革门类齐全。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更加繁荣,此时的商品包装出现了追求华丽的倾向。

珠子、玉、玫瑰、翡翠都成为包装的装饰,漆器加镶了金属口沿,使其结实美观。

汉代的对外贸易远及中亚、西欧。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纸包装创造了条件,降低了成本。

隋唐,国家统一强盛,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像缠枝葡萄、吉祥语、海兽、字等装饰都受西域文化的影响。越窑的兴起,唐三彩的普及,各种精美的纸也大量生产,使此时的包装丰富多彩。

宋代以陶瓷为出口大宗,着名的瓷窑有官、哥、汝、定、钧等,用陶瓷包装十分经济。有的商品包装还印上了地名、铺名,以资区别,元代兴盛的青花瓷更是驰名海内外。

明清两代,工商业空前繁荣,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期新流行的包装有玻璃、珐琅制品等,植物壳方面有葫芦器,用绸、纱糊匣子作包装,也很普遍。

鸦片战争之后,门户开放,洋货源源而来,继而西方的石印、珂罗版、胶版等印刷技术也传入中国。各种彩色商标、包装都可以印刷,其纹饰内容几乎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但这已属于近现代包装的范畴了。

店家字号面面观

商业店铺都有自己的字号,如同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一样。以前店铺的字号,多半以姓为别,例如姓张的就叫张家老铺,姓李的就叫李家老铺。据考证,宋朝、明朝的店铺大体是这样。

清朝年间的店铺,大部分都有堂名,多用斋、堂、轩、居等雅称。如“一品斋饭店”、“同仁堂药铺”等。后来商店的字号越来越多,所用之字颠来倒去,无非是祥、和、宝、发、兴、盛、永、长之类。清代学者朱彭寿曾汇集字号的吉利字面成一首“七律”“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

泰和茂盛同乾德(得),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台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将这56字归类,不难发现,其意义不外乎说:数量众多(万、广、丰),规模巨大(元、泰、洪),发展顺利(亨、和、协),生意兴隆(隆、昌、茂),事业持久(长、恒、永),万事吉利(瑞、祥、福),公平信用(信、义、仁)等,均表了生意人的良好愿望。

为店铺取字号能反映店家的品性和趣味。有些店铺的字号别具一格,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北京的“独一处”,上海的“天晓得”,长春的“真不同”等。

招牌字号有因袭现象,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假借冒牌,如王麻子剪刀店附近有汪麻子剪刀店;一种是表明同业渊源,甲店分出乙店,那么乙店招牌至少有一字与甲店同;一种是联号,表明都是由了一个东家出资开设的,如北京“永增”、“永增和”、“永通”三鞋店。

同一种行业,因不是一个东家,又有地域的不同,店招往往加上一个方向字。如北京的“东来顺”、西来顺”,吉林市的“东春发”、“西春发”之类,表面看好似联号,其实不然,不过也有用方向字表示联号的,如北京东、西、南、北庆仁堂。

合资店铺的字号,有的是从合资人的姓名中各取一字,拼合起来的,这种字号好像是盟约,也可以说是股东的简名,所以有时很费解。还有用数目字表示合资人的多寡再加上一两个吉利字,作为招牌的。如“双合”,是二人合作;“三义:是三人合作;“四美”是四人合作;五人以上用数目字的就少见了,一般都喜欢用“某记”二字为代表,如“公记”、“台记”等。

商业店铺有时更换股东或经理,为避免立案的麻烦,即在字号下边加上“某记”二字。某记多取自姓名或堂名中之一字,其一是暗示所有权之转移,其二是判别债权债务之责任,此与前述合作之某记不同。

也有用姓名作字号的,如四平市李连贵大饼铺,可以说是用姓名作字号最早的店铺之一。

有此驰名的商业店铺的字号来自绰号,不过绰号不是随便可得的多半是因为具有某种特征。例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铺,字义很费解,却远近闻名。北京的“沙锅居”,是因为用沙锅煮白肉。朝阳门内一家小饭馆,绰号“臭肉锅”,因为经理姓郭,而他采购来的肉是剩的,所以就呼为“臭肉锅”(锅、郭同音),不明真相的极容易误会,而他们却因此买卖兴隆。

国人喜欢老字号,字号愈老,信誉愈高。不过老字号也有徒具虚名者,在竞争中往往败给新字号。清崇彝《道威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北京西单有一家出售熟肉制品的铺子,叫天福斋。它创始于明代,具有数百年历史,是家颇有影响的老字号:这家铺子的肉制品,做工精细,味道鲜美,深得顾客好评。后来店里有个伙计出号单独经营,在天福斋的旁边,另开一个铺面,也叫天福斋。老字号的主人看在眼里,气在心头,为此打了许多年官司。最后,新字号让了步,更名天福春,并从此发奋图强,在肉食制作方面精益求精,处处方便顾客,结果销路大开,生意愈做愈兴隆。而老字号天福斋,却仗着在市场上的声望,制作肉食偷工减料,糊弄顾客,慢慢地吃光了老本。

最后在市场上丧失了信誉,生意萧条,败在“天福春”的手下。

店铺字号不仅仅起着标识作用,也不仅仅为招徕顾客和增加商店知名度,也体现着店铺主人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素质。

店铺字号的文化内涵

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是生意人的良好愿望,故而店铺的字号多款以吉利之义。清人朱彭寿《字号诗》可以说是这种吉利字号的艺术概括。只要从中取一个或两个子,或三个字,就成了店铺的字号。如北京“同仁堂”;“上海“协大祥”;武汉“谦祥益”;香港公司“惠丰…华丰”等等。其字号文采可见一斑。

有的字号取典雅之义,引章据典。如清代山东济南老酒楼“者者居”,清人钱泳《履园丛话》,解释说:“此出《论语》:‘近者悦,远者来也’。”这个店名令当时文人雅士“一时绝倒”。成都有一家名为“颐之时饭店”,亦根据《论语》“不时不食”而命名的。表明自家餐馆风味特佳,不来进餐则未免遗憾之至!小说家李郜人20年代在成都开设一家“小雅餐室”,即源于《诗经·尔雅》,从布置到食品确也体现小而雅,一时传为美食美谈。重庆有一家“四季香水果店”,取典于白居易“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闻琥珀香”

的诗句,点出了水果香的特色,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春之杏香;夏之瓜香;秋之苹香;冬之桔香。”

由于汉字单音的独特形式,商人们在取字号时更易于展示自己的文才。

如成都有一家回族餐馆“回回来”,则是运用汉字单音叠字技巧,既标明了回族风味,又表达了请君回回来的吉利愿望。双关之意自见也。还有一家“宾宾宾馆”,全意是以待宾客之礼,接待宾客的宾馆,使人有一个良好的先人好感。

文房四宝、书画裱褙店铺的字号,大抵充满了书卷气,如北京的“荣宝斋”,湖北孝感市的“逸兴斋”,无不体现了所经营的商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味”,更易于招徕有这方面雅兴的顾客。

有些商店的字号是因某篇小说或戏剧而命名,如绍兴“成亨酒店”,是因鲁迅《孔乙己》小说而命名的字号。因布局古雅,又受小说之名的影响,故而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青睐。曾轰动一时的滑稽戏《满意不满意》,虚构了以苏州为背景的“得月楼”酒楼,前几年苏州果真建造了一座命名为“得月楼”的菜馆,因建筑古典,风景幽雅,又可赏月光情趣,经营名菜佳肴,故受到中外顾客的赞赏,可谓“因戏得名,应运而生”。

古代商业广告

“广告”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我大喊大叫”。传说,古罗马商人争相做生意,常常雇一些人在街头闹市大喊大叫。请大家到商品陈列处去购买商品。在我国,商业广告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

实物广告即出示实物,自由交换。《史记—平淮书》载:“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日市井。”随着都市兴起、商业繁荣,实物广告逐渐演化成“悬物广告”。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当时杭州酒店有“挂草葫芦、银马勺、银大碗”的。有些悬挂物成为店铺的标志,如“悬壶”(壶是古代盛药的葫芦)便是药店的标志。

叫卖广告我国古代商人分行商、坐贾两类。行商走街串巷,沿街叫卖,是我国原始的广告形式之一。《楚辞》中有“师望在肆……鼓刀扬声”、“吕望之鼓刀兮”的诗句。师望、吕望即姜太公,鼓刀即敲击屠刀必示屠宰猪羊牲畜。他曾在肆“鼓刀扬声”,可算得上是中国叫卖广告的祖师爷。

文字广告殷商时代,有个叫格伯的人,把马售给一个叫棚先的人,这笔交易以铭文的形式记录在青铜器上。湖北鄂州出土的汉魏六朝的铜镜铭文带有很浓的广告意味,如“王氏作竞真大好”,“荣氏镜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宜子孙兮”,等等。据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汴梁城东的十字街口就有各类横额、竖牌、挂板,其上有店名、字号、图画或图文并用,像这样的文字广告牌有30多块。诗句、对联广告也属文字广告,苏东坡曾为卖馓子的老妇亲笔题过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米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臀金。”老妇将它置于店铺显眼外,使得该店声名大振、生意兴隆。

音响广告用乐器或敲打特定的器物,发出特有的音响以招徕顾客。殷商时代,卖糖食商贩就是用吹箫招徕顾客的。宋高宗绍兴年间,杭州城内有卖“梅花酒”的,就是以鼓乐吹奏当时家喻户晓的乐曲《梅花引》招徕顾客,使人听梅思酒。

旗帜广告用布缀于竿头,白底黑字或青底白字,高悬于店前,以此招徕顾客。《韩非子·外储说》中“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是关于旗帜广告的最早记载。明代的《南都繁会图》中可见南京北市街内外的各种店铺的酒旗、市招、幌子,图中还有举着旗帜游街做广告的。

灯茏广告灯笼广告,出现较晚,大约唐朝中、晚期才有。中唐以前,我国城市实行宵禁,没有夜市,暮鼓响后,一切文化商业活动便停止了。较早的灯笼广告记载,见于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到了宋代,都市繁华,商肆聚集,夜市大兴,灯笼广告得以盛行。灯笼还被用作饭店的标志,并有数目和颜色的区别,数目表示饭店的等级,颜色表示所卖饭菜的品种。灯笼广告是现代霓红灯广告的前身。

印刷广告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印刷广告也逐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是1944年在成都望江楼唐代墓中出土的一张《陀罗尼经》(咸通九年)。它不仅刊刻有图画和中文,而且刻有外文。纸端还题有“成都府都县口龙池坊汴宋马铺发售”几个字,把生产单位、销售地址、销售单位、销售办法都刻印出来,还说明了产品质量。这比西方的印刷广告早600多年,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标年板印品。宋代出现了铜板和活字印刷广告。元代有把广告印在包装纸上的,湖南沅陵出土一纸元代广告,右边竖印:潭州升平坊内白塔街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花、二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四远主顾,请认门首红字高碑为记。”左边竖印:“主顾收买银朱,请认元日祖铺内外图书印号为记。”到明清、还出现了套色印刷的木板年画广告和招贴、仿单广告等。

彩楼广告我国古代还用商品、花物等扎成彩楼做广告。四川广汉出土的东汉市集画像砖上.可清晰看到当时商店前用商品扎结的“彩楼”。《东京梦华录》载:“凡京师酒店,门前皆缚彩楼、欢门。”《都城记胜·食店》记汴京“州南一带,酒店皆结彩棚”。这些彩楼、欢门、移棚皆由实物及花草等物搭成,实为现在陈列广告、橱窗广告的雏形。

草标广告晋代,我国农村便产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都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简易,多用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赶集者携物来卖,便随手拾一根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卖。这样就产生了草标广告。草标广告在古代很普遍,如《水浒传》中的“杨志卖刀”,《儒林外史》中“范进卖鸡”,都是在物上插一草标。

这种形式,迄今在农村集市上仍可见到。

姓氏广告随着经济发展,各铺坊为了维护商业信誉,保持传统特色,便用姓氏作“字号”,于是产生姓氏广告。早在《东京梦华录》就载有北京汴京的小食大多用姓氏作广告,如“北食则矾楼前李四家”,“南食则寺桥金家、九子曲周家”,“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等。

古今商业招幌五大类

古往今来,我国各类工商行业大都有以招幌招徕顾客、方便消费的习俗。所谓“招幌”,是“招牌”与“幌子”的复合式通称。纵观古今2000多年的各行各业招幌,种类、形式繁多,千姿百态,从其形式来看,太体可分为五大类型。

实物(或附属物)幌即直接悬挂或陈列经营的商品,昭示给消费者。

例如:绒线铺门外悬挂用木牌夹着的各色绒线匝,木炭铺悬挂一小捆木炭,棉麻店悬挂一篮棉花一束麻,斗笠、草帽店悬挂笠帽,靴鞋店悬挂靴鞋,寿衣庄悬挂或陈列寿枕、寿靴,烟袋店悬挂一束烟袋杆。有的则用商品附属物作幌。如油店悬挂油瓶幌。以实物为幌的大都是经营小商品的专业铺面,是小买卖,以所经营的物品为幌,既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又俭朴、明了。

模型幌是根据实物放大、夸张乃至变型处理的招幌,是由实物幌发展而来,比实物幌更具鲜明特征而讲究艺术效果,兼有装饰铺面的作用。例如:蜡烛店悬挂木制红漆大蜡烛为记,篦梳店悬挂大制大篦梳为记,中药堂悬挂一串术制或铜制的大膏药模型,有的酒店悬挂一只涂有银粉的木制大酒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