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关志》是我国第一部地方关志。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其中以粤海关地位最重要:“海关在福建者辖以将军,在浙江、江苏者辖以巡抚,惟广东粤海关专设监督,诚重其任也。”至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封闭闽、浙、江三口不准通商,所有外国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
广州外贸更趋繁荣。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到粤外船达213艘,征得税银1787424两,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当时,“商舶辐凑,舳舻尾衔”,“东南番船,实有从古未通中国者”。随着正当贸易的发展,走私也大大增加,不法商人对海关官员盛行贿赂,尤以英商大量走私鸦片,造成白银外溢、甚至有施放枪炮,以武装走私者,“有非羁縻所能控制”之势。清政府为制止这些行为,亟需“篡志书以昭法守”。而沿海商民为了进行海上贸易,也需要了解海外各国的历史、地理情况及其变迁。因而,编纂海关志势在必行。
1836年,粤海关设立“粤海关志局”,聘梁延柚为“总纂”,经过3年紧张工作,于1839年完成了篇幅浩繁的《粤海关志》。从此,我国海关才有了完整的历史记载。
《粤海关志》共分30卷。本书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比较系统而具体的中外通商史料。所载数据公认可信详实。本书记载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尤其是英国侵略者的大量侵略活动,本书反映了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力主严禁鸦片,荟萃严禁派的奏章和道光帝的禁烟言论,载入《禁令》一门。国内外学者公认本书为研究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关系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古代的“官倒”皇店
皇店,顾名思义,指皇室所开的店铺。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皇帝指示太监、大臣、官吏开设店铺,这些店铺资本雄厚,货源充足,且免纳赋税,是货真价实的“官倒”店。明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惠所着《酌中志》披露北京的皇店有六家:“曰宝和、曰和远、曰顺宁、曰福德、曰福吉、曰宝延。”这些皇店由“提督太监”掌管,每年所征白银“约数万两”,“除正项进御外,余者皆提督内臣公用”。皇店进货十分惊人,“每年贩来貂皮约l万余张,狐皮约6万余张”,各种布匹140万匹,棉花约6000包,各种油约8万篓。其中,从浙江绍兴进茶约1万箱,还有猪50万头,羊约30万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政,皇店更是有增无减、甚至发展到金融业——钱庄。如北京东西牌楼附近的“四大恒”钱庄,据《清官记事》称,是慈禧名下的产业。据《道成以来朝野杂记》所载,“四大恒”指恒和、恒兴、恒利、恒源四家钱庄。“资本雄厚”,市面繁荣萧条与其有关系。“当年所出银票,市民皆视同现金,故始终无挤兑之事子。“四恒”还承担捐纳和向宫延的汇兑业务,可谓财源茂盛。据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四恒”的银子抢了三天才抢完。“四恒”
倒闭之后,慈禧又指使李莲英买下了泰源银号,继续控制京城的金融业。
清代皇家买卖街
200年前,北京有三条以“苏州”命名的买卖街,均属皇家。两条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在他生母孝圣皇太后七十寿辰时为表孝敬之意仿姑苏街景而建。据1946年5月11日的《民强报》载:“万寿寺西墙外为苏州街故址,街南口有古坊一座,上刻苏州街三字。”此为规模最大的一条,其准确方位在今紫竹院以西的三环路上,南起万寿寺,北抵原畅春园南宫门。乾隆在修此街时,采取了“集资”方式。命各省总督、巡抚在街内选基址一块,上修一座质地高贵、外型新颖的仿苏商铺或景点。各省官吏得旨后,不惜财力,挖空心思,调集巧匠,各展绝技。其中以长芦盐商在街北所建孔雀亭最为豪华。该街完工后,总长三里有余。店中的掌柜、伙计也从苏州选派来。喧闹的市井,伲喃的吴侬软语,使人好似完全置身于繁华的江南苏州城中。
第二条苏州街位于颐和园北宫门,万寿山后瑚两侧,以正对官门的三孔石桥为中心沿东西展开,是条仿苏州水乡城镇建造的“水街”,两岸茶馆酒楼,烟铺商店交错林立,招幌垂挂,迎风飘摆。太监、宫女扮作店主、村民,寒暄易物,比肩游逛,热闹非凡,这里的店铺进深尺寸过于狭小,故不具备经营功能,只是为让帝母二人领略乡间野趣而已。所以乾隆在诗中称其为“大块假文章”。
第三条是位于圆明园舍卫城前横穿南北的苏州街,可谓是真正的皇家买卖街。这条街建于清雍正年间,每年定期开市数次,似京师庙会。是日,宫中太监扮成商贩、工役,或推车担筐。或铺地摆摊,口操吴音高声叫卖。其商品,多为城中各商号委托销售。大臣、宫眷、内监常来此游赏。遇心爱之物,出高价购得。街中还辟苏州样式的酒肆茶坊、行台村店,供饮酒品茗,远观群山,近赏街景。为仿效市井风情。有人常破口喧争、挥拳打斗;但最终均被巡视差役带至公庭,处以杖责,此举“实为游戏出之”,不过、可从中窥见其热闹的场面。
以上三条苏州街均被英法联军焚毁。
琉璃厂文化街
以经营古玩字画、碑帖旧拓、石砚笔墨、线装书籍闻名的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历史十分悠久。它的前身是辽代的海王村。元初,官方在该地建立烧制五色琉璃瓦的窑厂,得名“琉璃厂”。明永乐(1406年),因兴建紫禁城,琉璃窑厂规模急遽扩大,成为工部所属的五太厂之一(其余四厂为神木厂、黑窑厂、大木厂、台基厂),附近百姓俗称之为“厂甸”,明初的琉璃厂虽然规模已经很大,但附近野旷人稀,河流、池塘、高岗、下洼遍布,还完全是一片郊野景色。明朝末年,琉璃窑迁往京西门头沟疏璃渠村,厂甸开始出现住户和供举人、进士进京会考时落脚下榻的会馆。
清康熙年间,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称至琉璃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这里,白天百戏杂耍,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晚间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亮如白昼。众多出售古玩、字画、食物、鲜花、珠宝、衣物、杂货的商贩纷纷云集此地、搭棚摆摊,高声叫卖,使琉璃厂成了“一市人如海,尘从隙处穿。帷车排巷窄,社火压场圆”的攘攘闹市。
及至乾隆初年,原在广安门内兹仁寺(即今报国寺)的书市移至琉璃厂,同时琉璃厂原有的一些书摊也扩展成为书肆。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四库馆,大集天下藏书时,琉璃厂便发展成“终朝车马时驰骋”的以书业为中心的文化街市。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景况是:“秦碑汉帖如云屯,书籍笺素家家新。桥上杂技无不有;不见何戏唯喧声”。另外,还有许多卖古董、法帖、日用杂品的。裱字画、雕印章、包写书信、刻板铸碑的。盛况空前,兴隆已极。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琉璃厂文化街逐渐衰微破败。解放以后,它才又焕发了青春。但十年动乱中它又被当作“四旧”而遭到破坏。1981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恢复琉璃厂文化街。这条中外闻名的古都名街全部方砖墁地,两侧店铺均采取清代民居式古建形式。漫步其间,不禁叫人流连忘返。
“会计”命名起源于何时
“会计”一词,按现在的含义是
1.会计工作;2.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3.会计方法。
在我国,“会计”的命名,从古老的概念中,也可以看出它所具有的科学素质。
那么,我国“会计”命名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直至现在,这个问题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会计”的命名起源于夏代。
持此观点的人,主要依据《史记·夏本记》里的一些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此论者还说·远在《史记》以前的《管子》、《墨子》、《吕氏春秋》以及《淮南子》、《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并举例说,在《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就有:禹“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会计……遂更名茅山日会稽之山。”
并说,在《越绝书》中还讲到禹曾二次到茅山,第一次便改茅山为会稽之山。
一种观点认为,战国的“会计”命名起源于战国时代。
持此论者,依据我国先秦时代的两部着作,其一为《周礼》其二为《孟子》。因为我国“会计”一词又最早出现于这两部着作中,所以认为,我国“会计”的命名起源于战国时代。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会计”的命名,及“会计”这个职称,均起源于西周时代。
此论者的依据之一是《周礼·天官下》中的一些记载:“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认为,司会是专掌会计的官员,并且在其所属官员中也初步有了会计与出纳的分别。
持此论者,经过考证商代《甲骨书契》及商末青铜器物的铭文,发现有3500左右的单字,然而,却无“会”“计”二字的象形字体出现,认为,在西周以前尚无会计的名称。
此论者从考古发掘出的西周青铜器物铭文中,发现“会”与“计”的形体和会计的一般涵义,并认为,“会”字之起源于“合”与“曾”二字形体省略后之合一,意义之合一。
此论者又对“计”字从形体上作了考证,称未在金文中发现。认为,从它的形体构成部分的“言”、“十”字来看,已有专字,包含有计算的意思。
还引用了《周礼·地官·遂人》中的一段记载:“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况。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所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认为,在那时有十进位制,“故会计二字连用,顺乎其情,合乎其理。”
持此论者认为我国“会计”起源于夏代的说法不妥当。
其一,启废“禅让”制,表明私有制在夏代已经产生,到启时又有所发展。并且,夏代刚从原始社会中脱胎出来,在生产、交换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还很有限,各方面都不成熟,对“会计”概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其二,在商代甲骨文中,尚无“会”“计”专字,因而在当时,人们对“会计”概念尚无明确的认识。
其三,“会计”含义形成为一种科学概念,客观上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偶然成之。
此论者还认为,我国“会计”命名起源于战国时代一说,也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其一,认为战国说以成书年代作为判定“会计”的命名,带有片面性。
认为,关于“会计”一词的记载,不仅仅是《周礼》、《孟子》这两部书,《六韬》、《左传》、《管子》、《战国策》、《韩非子》、《商君书》、《吕氏春秋》
等书籍也有记载。
其二,认为战国说有自相矛盾之处。《孟子·万章》篇讲:“孔子尝为委吏,曰:会计当而已矣。”认为,“会计当而已矣”这句话为孔子所云,而孔子为春秋时人,故关于“会计”的言论自然也应该产生于春秋时代,而非于战国时代。
其三,认为持战国说者也否定了我国“会计”命名产生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关于我国“会计”命名起源于何时,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会计”之最
1.中国最早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见商朝甲骨文。
2.中国最早设立会计机构在西周,设“司会”之职主管会计,为计管之长。
3.“会”、“计”上字最早见于周朝的“月计发会”(《周礼·天官下》)。
4.最早联用“会计”两字,并最早给予“会计”正确评价的是孔子,他说:“会计当而已矣。”(《孟子·万章管》)5.中国的记账方法,最早诞生于西汉(200年左右),它是“入”、“出”
作为记账符号的“人业(或收付)记账法”,以“人一出余”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因此,亦称“三柱结算法”(简称“三柱法”)。
6.中国的收付记账法最早传入外国,是在唐代贞观末年(649年传入日本)。
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会计着作是宋朝景德四年(1007)三司丁谓上所着《景德会计录》(6卷);元祜三年(1088)户部尚书李常主编的《元佑会计录》(30卷)。
8.最早给予收付记账法以比较完善的理论的是始于宋朝淳化五年(994)的“四柱清册”(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关系式:旧管+新收一开除=实在),它是在“三柱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从而奠定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
9.我国的复式记账最早产生于明末清初的“龙万账”。传为山西傅山所创。
10.我国第一部介绍西式簿账的专着是清末蔡锡勇、蔡璋父子的《连环账谱》。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湖北刊行。该书以“收”、“付”为记账符号介绍了复式记账原理。
11.我国最早采用西式簿记法记账的是大清银行(1908),聘日本人为顾问,采用现金收付分录法。
12.我国第一部会计法是北洋政府在1914年颁布的。
13.我国最早确认会计师职业,见于国民党北京政府农商部1918年颁布的《会计师暂行章程》。
14.我国第一位会计师是谢霖,于1918年取得农商部颁发的第一号会计师证书。
15.我国第一位女会计师是张惠生,于1930年取得会计师执照。
16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收付簿记专着是徐永祚会计师1934年编着的《改良中式簿记概说》。
17.最早的会计学会于1945年5月在晋冀鲁豫边区诞生,并出版了会计学术刊物。
18新中国第一部会计制度是在1950年制定的。
19.1964年我国首创并试点推行增减复式记帐法。
商标的起源商标俗称“牌子”,是工商企业为区别其制造或经营某种商品的质量、规格和特点的标志。一般用文字、图形或记号,注明在商品、商品包装、招牌、广告上面。商标通常要向国家的商标管理机关注册或登记,并取得专用权。
商标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最初的商标主要是为了区别产品的生产者,一般只把商品制造者的姓名刻在产品上。已出土的我国北周文物中,就有以陶器工匠“郭彦”署名作标记的土定(一种粗质陶器)。
后来出现了行铺、作坊,商品的标记日趋复杂化。有的除标记制造者姓名外,还出现标明行铺、作坊名称的记号,以后又有了图案商标、文字商标或图文并用的商标。今存一件宋代印制商标的铜版,它印刷的商标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白兔商标”,还刻有“白兔”图案和“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等字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商标印版,比欧洲商行、会的商标印记早200年。
中国人素来讲究“百年老店”、“金字招牌”、“谨防假冒”,完整的商标制度虽创始于西方,但商标的概念在我国却源远流长。
商标注册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出现在津沪两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在津沪分别设立“商标注册局所”,由洋人管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成立商部。总税务司赫德(英人)代拟商标注册章程。
这个章程只保护洋商的在华利益,同时以洋人的商标注册模式进一步将中国市场向西方大开,排挤中国民族工商业。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商部才将商标注册权从洋人手里夺回来,在商部内设立商标注册总局,津沪各设分局,并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商标法《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至此,中国商业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商标注册机关,商标、专利才得以受到保护。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中国有了自酿啤酒,注册商标为“站人牌”。此啤酒刚一投放市场便被洋人诬告为“冒牌货”。但因该酒已于当年5月注册备案,这样,商标注册总算是显示了它的法律效力,该酒避免了被扼杀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7年起,国务院便通知对全国商标实行注册。
1983年3月开始实施的《商标法》是新中国颁行的第一部商标法规。
我国是最早使用商标的国家商标是商品的脸孔,出土文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商标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