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温州人
45812200000005

第5章 睡得地板,当得老板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在艰辛的条件下吃点苦还可以,当取得了非凡成就、当了老板之后还要吃苦就没必要了。

温州人:我们能吃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我们在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在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照样能吃苦;在没有文化时能吃苦,到了知识时代还能吃苦。我们许多温州大老板常常是“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

在温州,广为流传着一句话:“历经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这句话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温州“四千”精神。能吃苦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温州人吃苦耐劳敢于打拼,将这一美德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

温州人能吃苦,也许你们也会说,我也能吃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好,我们相信你能做到,可是在艰辛的条件下你能吃苦,当你取得非凡成就之后,还能继续吃得了苦吗?也许这才是温州人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所在。温州人在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在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照样能吃苦;在没有文化时能吃苦,到了知识时代还能吃苦。许多的温州大老板常常是“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

现任武汉温州商会副会长、武汉万家隆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云远可谓功成名就,但当初16岁的他开始创业时,身上只有几十元钱,曾经因为走投无路而在武汉街头饿了三天三夜。而现在,他参与投资创建了占地1000多亩的武汉温州工业园,首期投资就接近两个亿。正所谓能吃大苦,才能发大财,罗云远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987年的一天,16岁的罗云远随身携带了100多块钱走出了家门,出来闯荡了。可是到达武汉后不久,他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罗云远开始担忧起自己的生计来,于是只吃最便宜的清汤面,但接连几天后,连吃面的钱也没了,只好挨了三天的饿。

后来,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向老乡和朋友求助,借钱租了一个门面,又四处找人,从老乡那里借了一部分货物,一间很简陋的小店面开张了。开始几年,生意勉强能糊口。但他觉得做这行不是发财之道,不久又转入五金行业。这次,他有了货源优势:家乡温州龙湾区是生产五金电料的大基地,亲戚朋友很多做这行。1993年,罗云远在清芬路以每月1000元的价格租下一间30平方米的门面房,他从朋友那里赊货出来做批发。

凭着“亏本买卖”的生意:进的货以低于进价卖,引得客户纷至沓来,销售增长很快。一年过去,高进低出也只亏了两三万元,但厂家“借”给他的货源达到几十万元。罗云远用这些铺货借鸡生蛋,比如卖出货款20万元,再进回100万元的货,就这样生意越做越大。

就在1995年的一天,罗云远和朋友吃饭,他随便问一位在电力系统工作的朋友,下一步有什么动作,对方透露:湖北省电网马上要开始改造。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罗云远凭着一种商人的特有敏感,觉察到了这里面的大商机。他想到:一旦改造电网,肯定需要大量的电表、电线、电缆之类的东西。如果每家每户都需要一块电表,那将是一个多大的市场!

于是,罗云远为了抢占这个商机,第一时间赶赴浙江,找到一家中外合资的五金厂,在无人竞争的情况下,得到了该厂电表的湖北地区独家代理权。而那时的湖北市场上,符合国家标准的电表还不多。就这样,湖北的电网改造历时5年,手握大量优质产品的罗云远一下子就获得了两三千万元的销售额。

但是,这时的罗云远越来越不满足于五金电料市场中那点微薄的利润。他在寻求着更大的商机。后来,在一次世界温州人联谊会上,罗云远得知飞利浦国际照明集团想与国内商家合作建厂,开发中国市场,这令罗云远十分动心。于是,通过一个在法国的温州华人牵线搭桥,他和飞利浦签下了合同。

接下来,罗云远来到广东中山古镇这个世界最大的灯饰市场,斥资1000万元,兼并了当地的一家工厂,凭着当地在原材料、贴近市场等各种有利的资源建起了自己的企业。该企业投入生产后,一年就实现产值2000万元。

这就是那个曾经吃过苦、挨过饿的温州人创下的辉煌。

“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就能挣到别人挣不到的钱”,这是温商赚钱的经验之谈。

现在温商在国内及世界各地,仍以“勤劳,能吃苦”为大众所赞誉。无论天南地北,穷乡僻壤,都有温商的足迹,这种能吃苦的精神正是“温州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在西班牙的华侨中,西班牙三E公司总裁王绍基先生算是闯荡商海的佼佼者之一。当年踏入商海时,他曾经历了种种艰难、困惑、迷茫、无奈和挣扎。

生于浙江温州的王绍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曾在杭州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先后专攻指挥和管弦乐器。1985年他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到马德里谋生。初到西班牙,身上只有20美元的王绍基做过中餐馆洗碗工、跑堂,还到邻国葡萄牙跑过小买卖。他在一家小小的成衣加工厂里做熨衣工,度过了一生最困难的时期。拥挤的车间非常简陋,白天在这里做工,晚上也在这里睡觉。没有床,就睡在从马路边捡来的破床垫上。马德里的夏天非常炎热,通风不良的车间气温有时高达40℃以上。熨衣工手握滚烫的熨斗,更是热得难以忍受。王绍基负责熨烫裤子,半分钟必须熨烫好一条裤子,这在常人看来,的确是个又苦又累又紧张的工作。但王绍基坚持了下来,而且时常抽空到中国人办的西班牙语学校学习。在西班牙,语言不通几乎是所有华侨都遇到过的一个难题。不通当地语言,就等于是个睁眼瞎,更谈不上有什么发展。西班牙语用途很广,但却非常难学,尤其是听和说方面。西班牙人语速极快,不经过多年的苦学是听不懂也说不出的。经过苦学苦练,王绍基逐步掌握了西班牙语,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几年的苦心经营,王绍基创办的三E公司已经成为西班牙进口中国商品的主要合作伙伴,而且从2003年起,王绍基又将经商的触角伸展到新闻媒体方面,创办了一家中文报纸《欧华报》,这使他的事业有了更大发展,人生也更加辉煌。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就是温商早期创业的真实写照。正是靠这种精神,他们才能在缺乏资源、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迅速将企业的规模做强做大。创业阶段的吃苦,就是要身体力行,老板自己要多行动、多干活,这样既能节约雇人的成本,又能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市场的行情,更重要的还是能够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得今后能够以从容不迫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商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