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温州人
45812200000004

第4章 老板都是“苦”出来的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人之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我现在的工作挺好的,没必要去吃大苦、受大罪,我为什么要去吃苦创业啊?

温州人:一个人无论做任何的事情,都要花费一番苦功。只有经过无数血汗、苦泪和工夫的磨砺后,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物。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苦的磨炼,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要想化茧成蝶,蜕变时的那次阵痛一定是要经历的。每个成功的温州老板都是一路“跌打滚爬”过来的。

威力打火机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金属打火机生产企业,它的老板徐勇水当年为筹集创业资金,将东北的铝锭“倒运”到温州卖。由于没钱雇人,他自己搬运铝锭上火车,结果被脱手的铝锭砸伤脚;为了“押运”车皮,他几天几夜没敢合眼。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如今有200多万温州人遍布全世界。他们不愿意待在生活安稳的家中,而是走向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困难与艰辛,甚至生命危险。他们忍受着孤独寂寞,忍受着夫妻、骨肉分离的痛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政策刚刚放开,温州人就外出打工、做生意,20年来,这些远离故乡的棉花郎、修鞋匠、钥匙大王等人,不仅挣到了血汗钱,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了经商的基本法则。当他们挖到第一桶金的时候,当他们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人或回乡创业,或在异乡扎根发展,一个个成为了老板,走向了富裕。

许多不愿意吃苦的人都认为温州人的行为很不可思议,甚至有点看不起他们。但是,许多年后,这些睡地板的温州人都成功了,小企业成了大公司,小资本成了大财富,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话在温州商人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如今身在西班牙的华商李汝龙就是地地道道的温州人,而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的脑子里有这种“吃苦中苦,做人上人”的信条。

1990年的时候,李汝龙已经赚到了两万美元,这在当时,他已经算得上一个彻彻底底的万元户了,他本可以在家乡做点小生意,安稳、平静地度过一生。

但李汝龙没有,他心里的不安分因素又开始蠢蠢欲动,经过反复思量,他最后决定带着全部家当,去海外创业。

人离乡贱,虽然李汝龙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现实的残酷远比自己的设想要严重得多。刚到法国的李汝龙打算从零开始,为了谋生,他制作起了皮包,眼看生意刚刚有点起色,灾难就发生了,他刚刚赚到的20多万法郎被一伙骗子骗光了。

而就在当时,李汝龙的两个儿子也从国内到了法国,由于李汝龙刚刚被骗,身无分文,3个人只好蜗居在一处9平方米的房间,这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要知道,在国内,李汝龙早已经拥有了一幢400多平方米的豪宅,相较之下,当时的居住条件和国内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李汝龙没有放弃,他只是把这种艰苦条件当作自己奋斗的动力。有一天,李汝龙发现,法国有很多不要的碎皮,他就用这种廉价的原材料来制作箱包,意想不到的是,用碎皮制作出来的箱包竟然受到了当地人的青睐,这令李汝龙兴奋不已。

但不幸再次发生了,当李汝龙准备扩大公司规模的时候,他又遭到了一伙匪徒的抢劫,刚赚到的一桶金再次消失。

这时,温州人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再次充盈在李汝龙的脑子里,他仍然坚持做皮包生意。

有一次,李汝龙看到了一种款式新颖的皮包,然后联系皮包厂家,学习制造工艺,自己开始制作这样的皮包,最后他取得了成功。之后,他拥有了千万资产,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皮包商业王国。

实际上,身体上的苦并不算什么,许多温州商人在刚开始的时候甚至被人看不起、被人侮辱,这种心灵上的苦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但是,温州人却能够默默忍受。在他们心里,为了自己心中的事业,他们可以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苦。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种吃苦的精神在温州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率江西党政学习考察团在温州考察时这样说道:“这里的企业都能积极进取,主动性很强,我们学习温州的经验,主要是学习温州精神。这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披荆斩棘、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而这一点,也正是温州商人区别于其他商人的独特之处。

有人认为,温州商人这种肯吃苦的精神主要来源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独特的地域文化决定了这里的人喜欢“独”而不喜欢“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思想占据了主流,温州商人似乎缺少了优越性。但是,当市场经济时代来临时,温州商人的独立精神就迸发出来,这种能量使温州商人身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特点,那就是肯吃苦与自强不息。

温州人在许多人眼里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能吃苦”。创业初期,温州人大部分时间在挤火车、汽车中度过,没有座位,就钻到座位底下睡一觉,打地铺是家常便饭,黄建峰也不例外。

1978年,黄建峰就来到了东北推销阀门、电器等小商品。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对市场行情不了解,他只有在各地跑业务,希望能拉到一些客户。冬天的北方气温已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他也坚持在外跑业务,路上“形单影只”。他经常穿梭于东北三省各地之间,为了节省晚上住宿费,他每次要挑选夕发朝至的列车,晚上就在火车上度过。

1984年,黄建峰在哈尔滨租了一个固定柜台做电器销售,结束了六年的“游击”生涯。

随后,温州人善于抢占商机的天性再一次在他的身上得到体现。当时,就在人们纷纷踏进流通领域时,手头有创业资金的黄建峰在1998年正式退出经营了20年的流通行业,独辟蹊径搞农业产业化,斥巨资成立了黑龙江省青冈富海玉米制品有限公司,生产食用酒精。1999年和2001年,黄建峰分别收购两家停产多年的国有制糖厂,而这两家国有企业共有员工2400多名,黄建峰没有让一名工人下岗。这两家制糖厂的复活,保证了当地提供生产原材料的近10万农民的收入。

一个急切渴望成功却又总与成功无缘的人,无须怨天尤人,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否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辛劳?成功是由许多辛酸和汗水所结成的果实,关键是靠平时的准备与辛勤耕耘。有的人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而有的人手捧着金饭碗,却需要向别人讨饭吃。个中的差异,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