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都说富贵险中求,我也希望冒一次险,如果能换来巨大的财富,也是值得的。
温州人:做生意固然需要冒点险,但不能盲目地冒险。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永远不能丢掉的。
温州的经营模式被称为“地瓜经济”,以市场为导向,日益细化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合作,使温州民营企业不仅具有“小”的活力,同时形成“大”的实力,从而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和较强的竞争力。这是温州人求真务实精神的真实体现,同时这又得益于温州精神的核心理念。
太原华北服装城的总经理苏德生,是生活在山西人中间的、能够巧妙地把钱从山西人手中“赚走”的一个温州人。此人平素里爱剪平头,身高1.59米,走在大街上,毫不起眼,不认识他的人大概会把他当一个打工仔,而认识他的人或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却会对他产生由衷的敬佩。苏德生年龄不大,却做了好多年的“老总”。而且,他这个“老总”不是靠继承祖辈遗产起家,而是从一个小木匠做起的。
作为地道的温州人,苏德生家住温州乐清县,祖辈都是农民。他15岁就来到了山西,在山西待了16年,如今已是满口的山西话,不知底细的人根本想不到他是温州人。早年苏德生与叔父及兄弟4人来到山西榆次,先做木匠,为人做南方式的家具。后来叔父兄弟们发现在山西做服装有市场,苏德生也就跟着他们一起做起了服装生意。这是苏氏叔侄们最苦的一段创业史。在榆次,冬天下着大雪,街上没有几个人,可他仍然摆上服装摊子,指望能卖出两条裤子,卖出一条就能赚10元钱。寒风凛冽,苏德生的十个手指都快冻僵了,可他仍不敢收摊。榆次离太原不远,这儿冬天的寒冷是他这个温州人从没经历过的,瘦弱的他裹在一件旧军大衣里守着自己的小摊,与他相伴的是漫天的大雪。
第二年,他离开山西,与兄弟几个分开,到了成都荷花池摆了一年小摊。1985年他重回山西,因为资金小,大城市不敢做,就去了经济条件较差的黎城县。当时的黎城县经济非常落后,几乎没什么个体户,他在县贸易中心租了半个楼开始做买卖。等到后来黎城县做服装买卖的人多了后,他又到长子县去开辟另一个新市场,在长子县一待就是4年。苏氏兄弟几个约定最后在太原汇合,进军大城市。但因实力毕竟有限,当时就在太原朝阳街灵活出摊,也就是在这种“游击战”中,苏氏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大,终于立足于太原。
苏德生的转折点在1994年——苏氏兄弟在原太原市安装公司的地盘上盖起了太原市最大的华北服装城。这一举措对于苏氏兄弟来说当然可以说是改地换天,但却是他们在山西从商经历中最难的一段——华北服装城没盖好苏氏兄弟就遭遇了官司,原因是他们在准备盖服装城时,有关部门要求他们必须挂靠一个单位。他们以每年交12万元管理费、另交100万保证金的苛刻条件挂靠了市经委下属的一个公司,但盖华北服装城的所有资金包括手续费等却是苏氏兄弟自筹。在盖了一半时,市经委下属的这家公司又突然变脸,要求分一半产权。苏氏兄弟不服,只好硬着头皮打官司,边打官司边撑持着盖服装城。官司打了一年半,苏氏兄弟觉得一定要保证入城的1000多户经营户按时开业,不然没有了信誉,以后就做不成生意。华北服装城虽然按时开业了,但苏氏兄弟的官司却亏了,一次性把150万元判给了对方。一得一失,历尽艰辛。
苏德生经营的华北服装城,现在几经扩大,仍是太原最大的,有1000多个经营户、2000多名营业员,每年税费要交200多万元,服装城里下岗职工占50%。年过而立的温州人仍不满足——苏德生还想在太原建个最大的鞋城。除此之外,他又敏锐地看到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机遇,准备西进秦川,在西安筹建一个更大的服装市场。
谈到当地百姓所谓的“山西的钱都让外地人赚走了”这种说法,年轻的温州客商说:“在机会面前应该说人人平等。相比之下,温州人在生意场上干得比较成功,这并不是说温州人就比别人聪明,关键是能吃苦。”像我,从摆地摊做起,到租柜台,从小县城做到省城,可以说,做买卖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苏德生认为:在做生意上温州人与山西人的区别主要在于能不能吃苦。在温州,一个人要是整天晒太阳,啥事也不做,是会被人瞧不起的。有个温州人在太原解放大厦前给人补了7年鞋,赚了40多万——补鞋并不需要多少技术,要的就是吃苦精神。有一段时期内山西人喜欢吃大锅饭,老子退休小子顶替,都不想干个体户,好像做个体户不光彩,现在仍然有人看不起。另外一点不一样的,恐怕是温州人做生意重根基,能做多大生意就做多大,而且总是自己找机会。山西人做生意有点飘,什么好做全跟风,歌城火暴做歌城,桑拿好做做桑拿,保龄球火了又一窝蜂地去做保龄球。这也是懒于思考之故。
苏德生说自己初中只念了两年,现在经常感到做生意时文化不够。在有些领域虽然看到了赚钱的希望,但不懂,不敢做。苏氏公司现在也在摸索引进各方面的人才,也考虑到让一些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来参与管理。企业大了,就要不断改变管理手段。公司准备在西安投资,就聘请了专业人员来作测算、分析,还准备搞电脑联网,都要请专业人员。企业目前需要升级,根据现代企业的操作规则来运营。
苏德生认为:人的欲望、追求没有满足的时候,赚多少钱没个标准。但从他个人来说,赚了钱,就把钱投向社会,并不是追求个人享受,而是想为社会做点事情。人活一世,如果把想做的事都做了,就会觉得没有白活。他经常想到祖父当年的教诲:人一生要多做善事,做有意义的事,不管吃多少苦,也不能违背做人的根本。最起码,要在死时不能被人骂,要让子孙们知道,你这辈子没有白活,而且要让下一代知道,你这一生活得有意义。
人们常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尊卑,就算你从事的是一份很普通很平凡的工作,只要你踏实守信,稳扎稳打,你就一定会有成功的希望!
秦和平是温州鹿城区人,现为沈阳亚泰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经理,沈阳温州商会仅有的两名女性理事之一。从外表看,秦和平身材瘦弱,是个地道的江南女子;但熟悉她的朋友都说,秦和平的性格很像北方人,豪爽、耿直。虽然是个商人,但她的朋友圈非常广,上至政府要员、下至出租车司机,朋友们都亲切地叫她“秦大姐”。
秦大姐在温州商圈里是有点儿名气的。这不仅因为她是位女商人,也因为她的直性子。一些温州商人对她的评价是:无论在生意场上,还是在生活当中,都勇于面对现实,事业中总有一股特别坚韧的劲头。
1995年,秦和平来到沈阳。当时南方人特别是温州人,在沈阳名声很不好,当地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处处为难温州商人。注册企业不让温州人当法人,只能聘用当地人担任企业法人;当地一些商人也不跟温州人合作,担心温州人中途跑掉。
刚来沈阳时,人生地不熟,一个弱女子在千里之外有着诸多不便。说起在外创业的艰苦,秦大姐直言外地温州人的团结和帮助给了她不少帮助。“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他们的信任。”秦和平说,有一次,一名北方人来买仪表,但他们公司有个员工将仪器销售价格报低了,但为了赢得诚信温州人的口碑,他们只能按所报的低价销售。
刚到东北时没有固定的目标客户,秦和平便随时注意收集客户需求,一步步把销售网络建立起来了,客户量也不断增加。为了拓展东北市场,几年来,秦和平风尘仆仆,转战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之间。肚子饿了就随便找家路边摊,啃两个馒头继续上路。
经过近10年的奋斗,秦大姐在沈阳一步步实现着她的人生梦想。“我们的理念是不恋家,只要有商机,就有勇气走出去。”秦大姐如是说,充分利用温州人网络资源更有利于温州轻工业的发展,先是不断地往外输出温州人,最后才会有温州产品的源源不断地输出。
目前,秦大姐已经拼下了东北仪表、仪器市场,她现在主管着东北三省的仪器销售,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努力的人终会得到回报,秦和平现在事业顺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她在沈阳不仅买了房子,还配了车子。
可以说,没有温州人的务实精神,就不会有温州的今天。温州人的经济成就是温州人实实在在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