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温州人
45812200000022

第22章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下岗了,没有工作,我们只能依靠政府。

温州人:自己的事情,干吗找政府?找市长不如找市场。

温州每年有好几万下岗职工,但下岗的温州人从来不找政府。一方面,是因为温州的市场发育较早,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了一部分人。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温州人自主意识强,从来就没有找政府的习惯。温州人说:“自己的事情,干吗找政府?找市长不如找市场。”在温州人的脑子里,从来没有遇到困难就去寻求别人帮助的依赖思想,他们总是认为要想创造幸福,只有依靠自己。

“洁厕精”的发明人王麟权就是一个下岗职工。

对于下岗,王麟权没有怨言,勤奋自立的意识他自然是有的,他所愁的只是自己找不到创业的门径。有一天,他不小心堵了自家的坐便器,怎么也弄不通。心情本来有些烦躁的王麟权就和坐便器较上了劲,非要把它弄通了不可。开始时他乱捅一气,忙活半天也不起作用。王麟权便开始琢磨这坐便器的事:自己为坐便器阻塞所苦,天下有多少人没准也有同样的烦恼,若是鼓捣出个什么专门疏通坐便器堵塞的东西来,岂不是救了大家的急?

刚这么一想,王麟权立即意识到这里面的商机,于是便开始研究起来。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长期在陶瓷厂工作,天天和卫生洁具打交道,有过接触化学试剂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励着他锲而不舍。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了专门用于便池除垢、下水道疏通的化学制剂“洁厕精”与“塞通”两种产品。

“洁厕精”和“塞通”研制成功后,王麟权一边挂出公司的牌子加紧生产,一边申报专利保护。由于产品对路,需求甚大,自然也就很快销路大开。而当时还没有其他厂家生产同类产品,王麟权的产品迅速行销国内市场,尽管公司规模一再扩大,但有时还是供不应求,订单堆满抽屉,都来不及生产。自强自立的精神使王麟权最终成为温州商界巨子。

不等、不靠、不要,立足于自身的努力,坚信创业是一种仰赖于个人奋斗的行为——作为创业个体的温商就是这么做的。也正因为从不依附于别人,立足于个人创业,温州商人才有着一种似乎是天生的自由的心境、自由的意志、自由的精神,这种素质正是创业所必备的。

温州青年尚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兄妹三个,父亲多病,家中重担压在柔弱的母亲身上。为此小尚虎很小就懂得了要自立自强,靠自己双手来养活自己的道理。1997年,尚虎高考落榜,他考虑到家中的生活艰难,没有听从父亲去学校复读的意见,而是随在北京某酒店当保安的表哥来到了北京。可是他发现,像他这样没文凭、没技术的外来打工者在北京找工作是很难的。但他并不想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北京。于是,他就在市里到处寻找财路。这一天,他看到一位老人把一盆花扔进了垃圾桶里。“好好的花为什么扔掉呢?”他走过去问。老人无奈地说:“养久了,花盆中的泥土越来越少,只能扔啊!”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尚虎一想,既然城里人养花缺少泥土,那何不从自己居住的郊区给他们弄些泥土来卖呢?也许,这样也能赚到钱!于是他试探着说:“您这花扔了多可惜,我住的地方有泥土,我给你送点泥土来。”老人听了很欣喜,忙说:“真的?”

第二天早上,那位老人果然在原处等尚虎。见他真带来了泥土,连声道谢,并且付给了他15块钱。

北京的泥土竟这样值钱!尚虎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于是,每天一大早他就装上一大袋泥土,到大街上或居民小区叫卖。但几天以后,他失望了:根本没有一个买主。他想了好几天,终于弄懂了一件事:只有养花的人才会买泥土,而他们一般都把花放在阳台上,如果先在楼下观察谁家的阳台上摆了花,再向这户人家推销泥土,不就省劲了吗?有了这个主意,他又提着泥土出发了。

这招也并没有改变现状,他奔波了整整一天,只卖了4块钱。此外,许多小区的保安见他穿着破旧,而且四处张望,总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将他驱赶出来。

那一晚,他久久无法入睡。他终于明白,不管卖什么,让人家接受自己才是最关键的。于是,他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一个旧手机,还印了一盒名片。他心想:喜欢养花的人多半也会志趣相投、互相来往,只要认识一小部分养花的人,就可以通过他们去认识另外的一大部分人。这一招还真管用,不到半个月,他每天至少要接十几个业务。一天下来,就有几十元钱进账。

然而,这样的日子过了两个多月,他接到的业务慢慢地少了。他百思不得其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此,他特意询问了一个以前买过他泥土的老人。老人说:“小伙子,你卖给我们的泥土里没有什么养分,时间一长,花就又枯了。你说大家还会买吗?”他这才明白泥土里还有学问呢。

了解了问题的所在后,他立刻就去书店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学习。他这才知道,原来花盆里的土是要加一定比例的肥料的。看了好几天,他慢慢摸索出用肥的门道了。之后,他特地买了一些包装纸将泥土包装好,注明“高肥花盆土”的字样,然后再去兜售。这样一来,他所卖泥土的价格相对于以前提高了几倍,买泥土的人却比以前多了很多。到了月底,除去肥料、生活费等一切开支,他净赚了3000多元钱。

3个月后,尚虎接到的订单多了起来,有时候一天能挣500多元。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和稳住顾客,他就租了一间民房作为自己卖泥土的基地,并在泥土的配方上下足了功夫。他先后推出了甲类、甲类A级花盆土等多种品种,分别标明富含钾、磷、氮等元素,适用于种植月季、菊花等不同的花卉。他还聘请了一位农科院的技师做顾问,为养花人解决实际问题。后来,办起了自己经营“花盆土”的公司,将泥土推销到了京城各处,总资产竟然超过1000万元。

正是凭着一种独立自强、敢于创业的精神,才使许多像王麟权、尚虎这样一度挣扎在贫困之中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生财之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穷不可怕,穷就要思变,就要竭尽全力去改变贫穷的状况。这里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去创富,去不懈追求。

只要永远保持一种不安于现状的心,即使面对贫困的处境,凭借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做,也能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勤劳吃苦的温商有许多是靠“一身薄技”,诸如缝补鞋、裁缝,温州一位普通的城镇妇女就是凭借一手做菜的“绝活”走出了贫困。

陈兰是一位普通的温州家庭妇女,她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仅靠老实的丈夫在一家工厂做工,所得工资并不丰厚,一家四口的生活甚是拮据。陈兰决定自己动手,改善目前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一个偶然的机会撞上门来。这天傍晚,丈夫邀了几位朋友,说是到家里来玩玩,陈兰便去准备晚餐。其实,朋友来玩是丈夫虚晃一枪,请朋友品尝陈兰做的菜肴才是真。陈兰有一手很好的烹饪技术,但这么匆忙,丈夫事先又没交代,有朋友来吃饭,也没做什么准备,陈兰只好随便做了几道家常菜。但就是这几道家常菜,令丈夫的朋友吃得赞不绝口。有个朋友心直口快,对陈兰说:“你的烹饪技术最低可拿个二级厨师职称,开家餐馆,顾客一定会很多。”

另一个朋友也附和说:“我走南闯北,跑东窜西,吃到像这么好口味的菜并不多。”陈兰听了朋友们的夸奖,心里自然高兴。但她觉得马上就去开家餐馆,从自己的技术方面考虑,条件是具备了,但要租铺面,添设备,资金就一时难于解决。想到开餐馆的这两个条件,她认为时机还未成熟。这时,她看到朋友们酒兴正浓,便想去做一些点心送上桌再给朋友助酒兴,于是又下厨房去了。

不久,当陈兰再端着点心上桌,朋友们先闻着香味,再品尝到味道,又是一阵叫好。于是又有朋友说,你开家食品店,就卖这种点心,保证能赚。陈兰说:“我是想开个食品店卖点心,就在家里做,只要早晨在门口租个摊位就行了。”

这样,陈兰便每天早晨出摊卖起自制的点心了。她规定,一次做10斤面粉。由于她做出的点心色香味俱全,又是薄利出卖,早上摆出去,很快就卖完了。到后来,一些顾客熟了,来迟了见没有了点心,还会到她家里来寻找,往往把留下给自家人吃的点心都一起拿走。有的顾客要她多做一些。陈兰不多做,说是留下一些市场余额,创造第二天快卖的机会。

陈兰卖点心,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所赚的钱比丈夫的工资要高出3倍多。陈兰觉得,卖这种点心虽然赚钱,但仅仅只能帮助一些人解决早餐的问题,若是作为一种商品向社会行销,没有品牌的名分,这就有困难了。于是,她开始琢磨创办起自己的点心专卖店,取名就叫“兰心糕点屋”。

从此陈兰走上了致富之路。

贫困有时像一顶帽子,压得人抬不起头,透不过气。但是温商却不畏惧贫困,他们总是将贫困视为一种激发自己改变现状,努力寻求赚钱机遇的外在因素,于是他们能从贫困中奋起,从贫困中创富。因为要强自尊的温商不想因贫困被自己的乡亲们视为懒惰、无能,他们觉得那是一种羞辱,只有铆足了劲由贫困走向富有,才能成为大家崇拜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