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温州人
45812200000021

第21章 生意是做出来的

温州人不空谈、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也许是在无意中遵循了“讷于言、敏于事、慎于行”的处世标准。总之,他们要干事业、要赚钱,就是要面对现实,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做生意太辛苦了,想想还可以,实际做起来太难了。

温州人:我们不喜欢空谈,更不喜欢幻想,我们相信生意是做出来的。

温商能够赚钱首先是因为他们对金钱的认识与态度是务实的。温商不空谈,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国家投资少,他们就自己集资建设;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他们就搞眼镜、打火机、纽扣等东西;科研教育水平低就开手工或半手工工厂。总之,他们要干事业就是要挣钱,就是面对现实,干实实在在的事情。难怪,有人感叹,温商一碗稀饭也能卖18万元。

温州人王红与丈夫双双下岗后,夫妻俩在家附近摆了一个烟摊,起早摸黑地苦干起来。过了几年,他们靠做烟生意积攒起来的钱已有20多万元。后来由一个朋友介绍,王红借了20余万元,凑足了50多万元,进回了100件香烟,一心准备在春节期间大赚一笔,谁知不但赔得底朝天,还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而那个当初介绍她买烟的朋友,此刻早已无影无踪。

面对如此打击,伤心欲绝的王红整日以泪洗面。债主们三天两头跑到她家讨债,闹得家里鸡犬不宁。王红夫妇精疲力竭,不禁相对流泪。王红想,现在唉声叹气也没用,还是想办法从头再来吧!只要我们有一双手,脚踏实地地干,总会有翻身的一天。

可拿什么去翻身呢?一分本钱都没有了,就是卖稀饭,也要本钱呀,丈夫叹息着说。稀饭?这两个字像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王红混沌的脑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卖稀饭开始呢!卖稀饭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投入,虽然与卖香烟比起来,利润极其微薄,但只要有利润,我们就可以做啊!于是她对丈夫说:“对,我们就卖稀饭!一碗稀饭就算赚几分钱、一角钱,只要量上去了,还是可以赚钱的。”

那年春天,王红夫妻俩跑破脚板,磨破嘴皮,才在县城找到了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门面,办完各种手续,他们的钱已用光了。丈夫只好又悄悄回到老家,向自己的亲戚好说歹说借了15万元,稀饭店总算开张了。

稀饭的确不好卖,两口子起早贪黑地干,但生意并不见好。开张3个月,就亏本3000多元。面对这一切,王红急得寝食难安。她明白,再这样下去,不但赚不到钱,反而又要增添新债。

王红想明白了,要变才行,不变只有死路一条。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一种“必要”;如果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就必须改变一些特点,“素稀饭”肯定不能满足需要,只有推陈出新,改良稀饭品种,推出营养又可口的“荤稀饭”才行!比如“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斑鸠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等。另外,还可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就把大餐的饮食特点结合进来了,卖稀饭也就可能不再是微利行业了。

于是,王红在当地电视台做了一系列广告,大胆提出“改变稀饭传统喝法,把稀饭当成正餐,把稀饭当成营养餐”的新餐饮理念。这一招还真灵,许多老人和妇女纷纷赶到“王红稀饭大王”店,想尝尝鲜,瞧个动静。

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一大早,夫妇俩熬了五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都觉得稀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稀饭也可以做出这么多花样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并且点名要品尝那些特色稀饭。此后,前来品尝稀饭的客人便络绎不绝,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上百人次,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

面对生意的喜人局面,王红并没有满足。为了保住稀饭这块牌子,她在稀饭的名字上大做文章,推出了“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珍珠翡翠粥”等一系列滋补、养脾、美容粥,结果大受顾客欢迎。

于是,她迅速到有关部门注册了“王红稀饭大王”的商标。

后来,王红又添加了中餐和小吃等项目,由于味道正,价钱合理,同样让顾客喜欢。“王红稀饭大王”一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17万元。

做生意、做生意,王红深知“生意是做出来”的道理。成功之后的王红感叹地说:做生意,既要有精明的头脑,同时又有踏踏实实能吃苦的精神才行,缺了这两点,生意是做不好的。

新疆居于中国最边远的大西北,地广人稀,但它丰富的物产却吸引了很多的温州人前来生存经营。现为永嘉在外商会中最年轻的会长李松才,就是一个自高中毕业就独身一人到新疆闯天下的温州人。经过10多年的拼搏、奋斗,现在的李松才在北疆地区已拥有6个轧花厂,年产值超过2亿元,成为了当地赫赫有名的棉花大王。

1990年,李松才高中刚毕业,凭着一种强烈的创业激情,只身一人来到新疆。概括李松才在新疆的经历,大致有三个大的转折:

首先,第一个成功进驻“新百”之人。当时新疆规模最大、品位最高、信誉最好的商厦就是新疆百货大厦,李松才认准了“新百”的黄金地段柜台的承包权。于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找到了“新百”的总经理,说明了自己的要求,也许是被面前这个温州青年的勇气所打动,从来没有私人承包柜台经营的“新百”居然为他破例了一次。此后,顺利租到柜台的李松才,在“新百”经营起了皮鞋和服装,当年就获利丰厚,为他在新疆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创办新疆地区第一家民营轧花厂。20世纪90年代,新疆的棉花渐渐成为抢手货,于是,不少温州人先后来到新疆通过收购或者贩卖棉花发了大财。商业嗅觉敏锐的李松才也不会放过这样的商机。1995年,凭借自己几年来在新疆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他率先在新疆盛产棉花的乌苏市头台乡创办第一家民营轧花厂,因为经营得当,又取得了圆满成功。就这样,李松才很快就成了当地商界的一个显赫人物。

最后,历经挫折,最终选定立足棉花,做大、做强。其实,很少有人在事业上会一帆风顺,李松才也不例外,从承包柜台到办轧花厂,李松才的事业一步步壮大起来。这时一心想要做大事的李松才想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范围,于是1998年他卖掉了轧花厂转向服装品牌连锁经营。也许是求胜心切,李松才的决策有些草率,管理上也存在问题,结果服装经营全面失败,血本无归。此时的李松才,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痛定思痛之后,决定重操旧业,将目标立足在棉花产业上。利用自己在新疆的资源优势,李松才在2001年组建了新疆康瑞棉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

从此,李松才踏踏实实地将自己的产业定位在新疆的棉花上,希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发展“一黑(石油)一白(棉花)一红(西红柿)”产业王牌中,占据“一白”的独特优势。截止到2005年,李松才的康瑞棉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在乌苏、博乐、精河等县市发展了6家轧花厂,业务遍及整个北疆地区。在今后的发展思路上,李松才说要咬定棉纺不放松,要在棉花产业里做大自己的企业。

李松才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棉织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加之新疆政府的大力扶植,经营棉花必将拥有辉煌的前景。

只要在商品流动的地方,就有温州人,就有温州的市场。所有的成功都是温州人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就是这种务实苦干的精神,让温州人成为了新时代的商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