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王恺与石崇斗富,一个是大富豪,一个是超级大富豪,他们的东西真是用都用不完。这样势必会引起管理混乱,因此大富豪常见的“理财方式”就是糟蹋它,少一些他就能掌握了。正如暴君常见的“管理方式”是杀人,少一些人他就好统治了。
王恺与石崇斗富,石崇胜出,皇帝就灭了石崇。后来西晋被胡人灭了,整个王氏大家族都险些被一窝端,王恺显然也完了。幸有王导聪明,伴司马睿南下建康,是为东晋。
西晋就是因为太富足,两下就完了。东晋吸取了西晋的教训,王导等人勤俭治国,始保一息。
由此可见,东西太多了绝不是好事,就像一个男人女人多了绝不是好事一样。因为这其中有个管理成本。管不好就要出乱子。
小比大更大。
少比多更多。
无用比有用好。
够用就行比用不完更充足。
如果我们回到一两千年前的古人书斋里,会发现他只有一琴一剑一书,绝无多余的东西。琴者自娱,剑者自励,书者自修。
如果要去掉一样,就去掉剑。藏锋为人,锋芒更大。
如果再去掉一样,就去掉琴。无声无息,乃是大师境界。
如果还要去掉一样,就去掉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还要去掉一样东西,那就去掉这间房。你到处走走,胜于自己坐黑屋子。
如果你还要去掉一样东西,那就去掉你自己。
你把自己看成一个自然之物,比如石木、木头什么的,你就解脱了。
魔鬼说——
我能用金钱买通上帝,让他为我另外造一个让我为所欲为的世界。
天使说——
上帝让我们拥有金钱,是用来修造圣殿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八十一章》
值得相信的话听起来不好听,好听的话不要去信。已得善道的人不去争辩,老是争辩的人其实不自信,因为他还没得到善道。善道就是大道,大道好,所以叫善道。智者都不渊博,他只是善。学者才渊博,渊博的人恰恰是最紧要的地方他不知道。圣人从不费心积存什么,因为他与大道同体同化,他为人做工,自己越富有。他把东西给别人,自己越多。由此可见天道是可信的、是善的、是能赐人智慧的,它必有利于人,不会害人。圣人学习天道,在做人做事过程中不与人争,不与天争,自然有成。
“信言”,值得相信的话。
“美言”,好听话。今天常说的“美言两句”就源于此。
“善者”,不是心善的人,而是指已得善道的人。区别在于:心善是自己善,善道是上天所赐下的,不是你自己的善心善行得来。人之所以获救不是因为有善心善行,而是被神拣选悦纳。神之所以要用这样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方式救赎人,是为了免得让人因自己的善行自夸。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讲天道本来是不讲情面的,但又常赐福给善人。上帝有公义、有威严,同时有慈爱。道无善恶,但因为人心向善,所以上帝就赐下善道。我们需知善道不是唯一的道,但它是最适合人的道。道本身也有主人,那就是神(上帝)。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人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讲得很明白了。一般的学者说:“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实神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书中多次讲到“神”。
“辩者”,为自己争辩的人。人犯了罪,都说自己“冤”,都有“缘由”。殊不知承认自己有罪才是真。认识自己的真才能以“此真”易“彼真”,做个真人。“此真”指真实的善,“彼真”指真实的恶。
“知者”,即先知、智者。先知有道,他的道在知识之上。你听他的话从知识上是讲不通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有知识、有学问,人依然不过是人。有道、有善、有爱,人才可以做天使。
“博者”,博学的人。人因博学而死,知识堵塞人的心智,学问扭曲人的思想,贪婪好学卑下人的境界。你与一个博士很难沟通,完全不如与一个卖西瓜的人好相处。
“不积”,不积存什么。夏天西瓜好吃,但你不必要买大堆西瓜一直吃到冬天。
老子这段话讲不要积存,不要争抢,不要贪多。好比车上掉下一筐西红柿,路上的人一哄而上,结果都捡到烂西红柿,脏了手。
天性三毁
毁于事
事多必烦,烦多必乱,乱多必毁。所以要“无为”,要“无事”。
毁于人
人多必争,争来争去输赢都是输,因为散了元气。所以要进入“无人境界”,走到哪里都是我自己。我不是众人中的一个,也不是我就是众人,而是我就是我。
毁于心
人心贪婪,整天要这要那,要到了就高兴,要不到就生气,来来去去,搞得人气急败坏,自毁修为。所以要宁静,息心,不可妄求。
无所求,无所失
婴儿不贪婪,心里不难受。即使难受过一会儿就好了。做人要像婴儿一样才好。短暂的人生,永远的婴儿。
老子说:“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这句话讲人要软弱如婴儿,才能领悟真正的人的境界。
《圣经》上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婴儿),断不能进去。”
耶稣与老子都讲了婴儿的可贵,人必须是婴儿才能获救。
不贪婪的人得到的多。
海边的水鸟从高空射进水里,它看到水里满是鱼,这时如果它每条都想要,那么它一条也得不到。它看准最能到手的一条张开嘴巴,那么就能得到。
人海茫茫,每一个人你都想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找一位身边的人做朋友,你会发现你已拥有全世界。
有涯胜过无涯
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庄子·齐物论》
无限是没有意义的,有限才有意义。我们只能在短暂中活出永恒,而不能在永恒中活出永恒。因为一切的认知都需要一个点。一个成形的镜子才能照物。
人的一切都是有限的,心越大的人越失落,当然应该知足,做有限的事才能成功,做有限的事才能做好,这样才能以一颗有限的心享受无限。
《庄子》有句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庄子在此讲得很清楚,不能用有涯追随无涯,那样会累死而什么也得不到,就像夸父追日,完全自己找死。
反之,我们不用有涯随无涯,而是用有涯随有涯,那么就可以实现梦想。
夸父如果不去追日,而是追一只野兔,那么以他的身手完全可以追到,大吃一顿,多美。
婴儿天性好奇,见什么都要,结果只能要到有限的一点。幸好婴儿不懂得什么是失望,不会难过。
我们连婴儿都不如,每天都被各种欲望搞得很烦,完全没有必要。不如镇定自如,努力做好有限的事,自然有好的结果。
今天我在家看了一场NBA比赛,是湖人队对马刺队。马刺队前三节都领先,但在最后一节败下阵来。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归于湖人队的奥尼尔等大球星太强外,应当归功于湖人队主教练“禅师”的镇定。
“禅师”教导大鲨鱼等人打球要稳,一分一分争,不要一开场就想“我赢了”。“禅师”的这种风格很对我的胃口,我们为人如打比赛,应当做有限制的拼搏,才能收获无限多的成功。
相当巧,在看NBA之前我还看一场中日足球比赛,中国队0:2大败。不是中国队员弱,而是章法太乱,眼高手低,以“有涯随无涯”,当然会输。
庄子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就是说当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才能应付无穷无尽的事。如果一个人伟大得不得了,把自己交出去,很快就会迷失在各种力量的争夺中,直至消失。
所谓“环中”,就是连环的中心,世界就像一个连环套,无穷无尽的变幻让人眼花缭乱,但变来变去有什么用呢?实在毫无意义。连婴儿都知道看电视看累了就把头扭开,我们成年人看电视却老是期待更好的节目,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成了电视的奴隶。
明心见性,我本有限。
而正因为有限,我们才知足,才能去享受,从而在有限里品味无限,我们只能在短暂中活出永恒,而不能在永恒中活出永恒,因为一切的认知都需要一点,一个凝固成形的镜子才能照出无穷无尽的精彩画面。
小事情也可大满足
容易满足胜似永不满足,悠然止步胜似永远进取。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指出:贪欲使人败亡,知足就不受辱,不受辱则喜乐而寿长,生命有味。欲有“善欲”与“恶欲”之分,人莫不有欲,善欲成善道,恶欲成恶行,行道的人多多益善,行恶的人行恶足以败身。
《圣经》上说:“恶人经营,得虚浮的工价;敬畏神的,得实在的果效。”就是这个意思。
容易满足胜似永不满足。
悠然止步胜似永远进取。
进取心即贪婪心,人一贪婪天都不能救。
善于满足的人善于生活,活得有滋有味。不满足的人心里永远长草,长野草,长不开花也不结果的草。心中的草在疯长的人,其心易乱,其志易衰,其身易死,其事易败。
从前有个人什么都想得到,种种欲念在他心里长了草。他心里的草日渐疯长,最后蒙蔽了他的心。那草得了他贪欲的滋养,在他体内不断滋生,最后长满他的腹,又从他的耳朵、鼻孔、嘴巴和眼睛里爬出来。他什么也看不见了,他只看见眼前有一大片野草。他说不出话来了,草堵住了他的嘴。他死了。
他本想占有更多,却被更多占有了。
我不贪心,便不会迷失自己。
我视我为小我,我视人为大人。我小他大,我感到害怕。我不妄为,我努力保全自己。我所做的事都是小事,但小事情也有大满足。这样岂不也好?
一只小蜗牛趴在石头上,他看到一头大象走过。大象的身后跟了一群饿狮。不久狮群吃了大象,地上染得一片绯红。小蜗牛看到了这一幕,胆战心惊,又为自己感到庆幸。狮子是不会来吃一只小蜗牛的,我越小越安全,我越没用就越有用。
在我的书桌上摆了一盆水仙花,是我的弟弟送我的。水仙花不值钱,但我接过花芽时好生欢喜。我照弟弟所说剥去了花芽上的泥,找来一个盆洗干净,把花芽放进去,注入清水。于是我的桌上又多了一道风景。我每天看着它长一点,想象它即将在冬天里为我开出几朵花来,我的心里真的很满足?
游刃三境界
游于牛内
目无全牛,刀有全牛。刀游于牛内,顺其走势而解之。游刃于牛内,牛与刀合二为一,牛就是刀,刀就是牛,就像水就是墨,墨就是水,因此将墨投入水中,水即为墨所染。王羲之的洗墨池很小,只需要洗几次就可以将池水洗黑。庖丁的丁很小,只需要不停地在牛内游走就可以将牛肢解。
游于牛外
刀游于牛内时,刀为牛控制,不得不顺其走势而解之。解牛之后,刀解放了,牛也解放了,这时的刀不再游走,但却实现了真正的游走。刀游于牛外,牛不再是牛,刀还是刀。
游于刃外
刀不游于牛内,而是游于刃外,这样才真正的游刃有余。游于刃外,就是刀游于刀锋之上,人游于人间之外。刀不是刀,人不是人,才不会受伤,才会全身而退。退无可退时,可以不退。
得到一点就够了
那一点其实就是全部,一切都从一点点开始。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认为得到“一”就能得到生命的真谛,反之则必然毁灭。
那么“一”是什么?“一”就是道。准确讲,“一”是道的第一次应用,也就是“太一”,“太初”。
《圣经》上说:“太初有道。”就是说最开始时就有“道”,并不是慢慢地才有道。
第一次是最宝贵的,世界的第一次觉醒,熊晋仁把它叫做“原始震撼”,有了这次震撼,就可以苏醒过来,开始有滋有味的生命过程与永生之旅。
所谓一就是一点,那一点其实就是全部。一切都是从一点点开始。
如果某人对你一点点好,那么在他心里必然对你有好感。因为如果没有好感,那么他一点点好都不会给你。
地上万物丛生,各自得到的都只有一点阳光,但我说我们已得到了整个太阳。
热恋中的男孩对女孩说:“我要你的全部。”
女孩想了想说:“不行,我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给你,我还要去工作,还要孝敬我的父母。我不能给你全部。我没有你要的全部。”
男孩失望地离去了,他以为那女孩不理解他。
其实他错了。女孩愿意给他的那一部分,已经是她能够付出的全部。
朱子说:“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何如耳。”
朱子这话是说:人心是一样的,差别仅在于内收与外放而已,关键在于行为做出了什么。
你的一点行为,透露出了你的全部心思。
路边的果树,只要你一伸手即为恶。只要你去叫来主人,他就会卖给你甚至送给你,这便为善了。
别说主人无恶犬看守果树,你心中应有一只恶犬看守你的良知。
朱子晚年后悔自己“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遣散了自己的姬妾自己一个人过。说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他分明是存自虽的天理,灭人家的人欲。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
朱子晚年这一点点行为,终于使他终于跻身圣贤之列,可谓不易。
永远游刃有余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庄子·齐物论》
“游刃有余”不是指巧,而是指大。如洪水泛滥,冲到哪里都游刃有余。人们通常以为“游刃有余”是圆滑、是聪明,其实刚好相反,它是很大气的,它重拙,所以有效,所谓“重剑无锋”即此。庖丁解牛,“巧”的背后是一种大力在游动。
高手处世,应该从“人无我有”的地方人手,要骑墙,不要碰壁,这样才能左右逢源。
同样地,如果是对敌,也要从对方的薄弱环节进攻,这样才能将它逐一瓦解。
老子说:“以无有人于无间”(用没有进入没有的空间),也就是这个意思。
怎样才能永远游刃有余?庄子说:“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这样就可以永远游刃有余。
“注焉而不满”,指永远注不满。
“酌焉而不竭”,就是永远取用不完。
大海就是这样的,既注不满,又用不完。俗语说:“大海不可斗量”,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做人做到大海的境界,当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比如大海泛滥为洪水,洪水冲击岸上市,自然是游刃有余的,因为它力太大,所以一切阻碍在它面前都失却了效果。这才是真正的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不是指巧,而是指大。
人们通常以为“游刃有余”是一种圆滑,是一种聪明,其实刚好相反,“游刃有余”是很大气的,它重拙,所以有效,所谓“重剑无锋”即此。
庖丁解牛是巧,但这巧的背后是一股大力在推着他的手游动,否则必不能将大牛肢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以前人们都忽略了的。
游刃有余是一种心手合一的境界,它关注于手上的事情,不分心,也不贪多,点到为此,所以胜算很大,做人成功且快乐。
人憩品
一定要戒掉幻想这口瘾
不要自己制造迷幻药服下,要真正做一回人。
老成子听见尹文说“我们人类就是造物主的幻术变出来的”之后,相信了他的话,回家深刻地思考了三个月,于是能让自己生死自由,能让春夏秋冬四季都正常,不至于季节颠倒或偏差。但他又能让冬天打雷,夏天起冰。让飞的学会走路,让只会走路的会飞。老成子终身不写书,因此他的绝活就没有传下来。
列子说:“善于变化的人他的道术总是隐秘的,他的作为又与常人没什么区别。照此推想,三皇五帝的莫大功德、莫大作为,未必都是他们有多么的厉害,或者就是一种幻术变化出来的。但幻术就是幻术,又怎能测出来呢?”
列子的怀疑有理,既然一切都是幻变出来的,谁搞的事?其实先前我已经说了,不是谁向我们施幻术,而是我们自己向自己施幻术。
每当我们想得到什么时,我们就向自己施幻术——假装已经占有。
每当我们想得到什么又得不到时,我们就向自己施幻术——假装我不在乎,是我不要了。
每当我们被伤害,我们就向自己施幻术——他伤得更惨。
每当我们要死了,我们就向自己施幻术——我不过休息一下,我没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