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雷炮科技知识(上)
45754500000020

第20章 “海上突击手”鱼雷快艇

1954年11月1日,人民海军快艇31大队的6艘鱼雷艇在4艘护卫舰的拖带和护卫下,从浙江定海南下,到达高岛附近海域,隐蔽待机13个昼夜,终于“等”来了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卫舰。在副中队长铁江海的指挥下,我4艘鱼雷艇成梯形接敌,悄无声息间就将4枚鱼雷射向“太平”号,6小时后“太平”号沉入波涛汹涌的海底。

鱼雷艇诞生历史久远,几乎与鱼雷诞生的历史相近。1866年,奥匈帝国的一位英国工程师发明了现代鱼雷的鼻祖,自动航行的水雷后,挪威海军很快就于1873年订购了1艘由英国建造的“恶棍”号鱼雷艇。该艇排水量16吨,航速156节,蒸汽机作动力,安装1具鱼雷发射管。

这是有史以来有记载的人类史上的第一艘鱼雷艇。1873年,鱼雷艇开始用于实战,同年12月15日,俄国海军第一次运用鱼雷艇攻击了土耳其军舰。1878年1月25日,俄国再次运用鱼雷艇发起进攻,击沉了土耳其“莫基巴黑”号护卫舰,创造了鱼雷艇史上的首次战绩。

鱼雷艇的首次战果使人们发现,小小的鱼雷艇也能战胜大于自身好几倍的大型舰船,这是过去从未耳闻的战例。加之当时建造一艘大型军舰周期长、花费大,所以,许多国家纷纷建造这种鱼雷艇,使鱼雷艇的数量骤然增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艇的发展产生了飞跃,当时的鱼雷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50多米长、200-300吨的大型3——4管鱼雷艇;另一种是10多米长,40——50吨的,由母舰运载的袖珍单管鱼雷艇。从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看出:鱼雷艇的作战大多数是成功的,已不再是大舰的附属兵器,而成为具有突击威力的新型兵器。不过,由于艇上其他设备还很落后,攻击方法也不够完善,故作战中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海军国家一方面大量裁减鱼雷艇的数量,让老艇大批退役,另一方面则投入大批人力、物力,研制建造了一批新型鱼雷艇。这些新型鱼雷艇主要改善了适航性,提高了航速,增大了续航力,装备了可供独立活动的航海设备和通信器材,改善和加强了艇载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和枪炮等兵器。

1918年到1919年间,加拿大工程师曾制成了第一艘实用水翼艇,使小艇的航速高达61.5节。军事家们认为,如果将排水型鱼雷艇改为水翼型,鱼雷艇的作战威力将会大为提高。二次大战之后,军事家和造船工程师即着手研制新型鱼雷艇,并改型设计了四管、六管鱼雷艇,从而使鱼雷艇的作战威力大增。总的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前20年,鱼雷艇的发展一直较快,战术技术性能也有显著提高,其建造数量之多,技术性能之高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现代鱼雷艇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维修和使用,造价极低廉,宜于大批量建造。通常采用集群活动的方式协同作战,即3——4艘鱼雷艇对同一目标进行齐射,从而一举置敌舰船于死地。通常,现代鱼雷艇分为大、小两类,大鱼雷艇排水量为60——100吨,少数在100吨以上,续航距离600——1000海里,能在恶劣气象条件下活动。配置2——6座鱼雷发射管,部分还携带水雷、深水炸弹和高射武器等。小鱼雷艇排水量在60吨以下,续航距离300——600海里,只能在近岸活动,一般装设二座鱼雷发射管和l-2座小口径高射炮。

但是,随着现代观测和作战设备的日益发展,鱼雷艇隐蔽出由的作战优势日益降低,而且鱼雷武器的命中精度比导弹低得多,且鱼雷艇作战半径小,耐波性差。一段时间,曾有人提出淘汰鱼雷艇的设想。但是,大多数军事家则认为,只要使鱼雷艇艇体隐形化,提高鱼雷的射程和射速,增大鱼雷突击威力和命中率,鱼雷艇仍将大显身手,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