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
45721900000084

第84章 附录二 老子与道教

一、谈天说道话本源

朋友,也许您曾听说过“三教九流”这句俗话。“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这是近两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三种思想文化。三教中的道教,是中国古代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技以及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那么究竟何为道教?简单地说,道教意指“道”的教化和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企图通过个人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但是道教所谓的“道”,又是什么含意呢?这说来话长,需要追溯到道教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

我们知道,道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派之一,这一派的代表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主张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道具有无形无名,自然无为,既不能被看见摸到,又不可言说的性质,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始状态,也是超越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宇宙最高法则。空虚无形的道化生出最初的元气物质,元气分而为阴阳,阳气清轻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天地阴阳的冲和交感又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人为万物之灵长,与天地相合为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便是道家关于宇宙生成的基本理论。

道家的宇宙学说在汉代影响很大,东汉时开始形成的道教继承了道家思想,并以其作为宗教创世神学的理论基础。但是道教更加突出了“道”的神秘性和超越性,把它神化为具有无限威力的宗教崇拜偶像,成为具有人格的最高神灵。道教认为:“大道”不仅在先天浑沌时代化生了天地万物,而且还在后世,即有史以来的人类文明时代,不断变化其身形名号,降临人世,辅佐帝王,救助危难,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太上老君”(即老子本人)便是大道降世传教时的化身。他有许多名字,如老聃、李耳、李弘等等。

据说东汉顺帝时,老君降临蜀郡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以“正一盟威之道”传授天师张道陵,使之教化民众,从而创立了道教最初的一个道团——五斗米道。所以五斗米道最初便奉“大道”为最高神,以太上老君为教祖。实际上,五斗米道是东汉巴蜀地区民间鬼神迷信和巫术活动与道家宇宙论相结合的产物。东汉魏晋时期,像这一类自称为“道”的宗教组织在民间还有许多。南北朝以后,道教崇拜的神有了变化,形成了以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即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为首的神灵崇拜体系,合称为“三清”。但是道教徒对“道”及老子的信仰仍然一直不衰,道教经典中也不断编造有关老子降世显灵的神话故事。因此,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与先秦的道家学派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二者在历史上毕竟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道教之所以被称为道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渊源于道家学说,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产物。

(王卡)

二、老子怎样成了太上老君

老子是否确有其人,究竟老子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先秦时代把老子、庄子的思想称为道家,老子也就成了道家的创始人,后来的道教推崇道家的思想,老子也就成了道教的祖师。

秦汉时代,有黄老道一派,崇尚无为,尊黄帝、老子。东汉初有楚王英喜黄老之说,尚未立祠祭祀。至桓帝时始为老子立祠,并以郊天乐祀之,这大概是以老子为祖师来供奉的开始。从此老子便成了神,并与天神有了相同的地位。道教建立以后,又有了对老子的进一步神化。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就说老子身长九尺,黄色,鸟喙,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颜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迭之冠,持锋铤之剑,等等。完全是一副怪异的形相,而且已把老子称为老君,上面的形相就是所谓“老君真形”。

关于老子的时代履历,汉代即已形成一种说法,言其为楚相县人,曾为周守藏史,孔子曾学礼于老子,后道成化身,蝉蜕度世。从此老子数易姓名,无世不出。传说他在黄帝时号广成子,汉初为黄石公,汉文帝时号河上公,等等。后世有《老子八十一化图》,记述老子历代变化的形象。其实对于老子的这种神化,不过是道教借老子来追述其源流,神化其教派而已。

到了晋代,对于老子的来历也进一步神化,《神仙传》说他是楚国苦县曲仁里人,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由于生下来头发都白了,于是称为老子。又其母生之于李树下,生而能言,指树为姓,于是姓李。道教奉老子为帝君,老子也就被尊称为老君。《魏书·释老志》记道士寇谦之遇大神,自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之名大概在南北朝时已成老子之称了。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第四中位为太清太上老君,以其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已成道教中统治一方的尊神。到了唐代,又在道教太清、玉清、上清三境的说法上,安排了三位大神各主一方,形成了“三清”的说法,太上老君也就被称为道德天尊,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组合在一起成为了道教的最高神。

老子的神化过程,正是从学派的传人到教派的祖师的过程,也是道教形成、发展,然后逐渐趋于统一的过程。老子从虚到实,从人到神,从太上老君到太上玄元皇帝,老子地位的变化正是道教发展的缩影。

(马晓宏)

三、老子故乡亳州太清官

毫州太清宫在毫州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相传是老子降生之宅。老子是春秋时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其事,说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但关于老子的生平,传说不一,司马迁已不能确指。西汉时,“黄老之学”成为思想学术界的一大潮流。佛教传人中国后,世人又将佛教与黄老道家之说合而观之,佛教的斋祭也因而影响了人们对黄老的奉敬行为。东汉时楚王英始学佛教,斋戒祭祀黄帝、老子,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后汉书·桓帝纪》)。老子祠始建于此。

将老子祠扩建为太清宫,事在唐玄宗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天宝元年(742年)又命毫州真源县先天太后及玄元庙各置令一人。真源县的玄元庙当即东汉老子祠。天宝二年(743年),改西京玄庙为太清宫,东京玄元庙为太微宫,诸州玄元庙为紫极宫,同年九月,诏“谯郡紫微宫宜准西京为太清官”(《旧唐书·礼仪志四》)。按《旧唐书·地理志一》,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毫州为谯郡,谯郡真源县即汉苦县,有老子祠。据此,老子祠定名为太清宫,事在天宝二年(743年)九月。

唐皇朝将太清宫尊为祖庙,据《旧唐书·礼仪志四》载:天宝三年(744年),“两京及天下诸郡于开元观、开元寺,以金铜铸玄元等身天尊及佛各一躯”。太清宫建成后,“命工人于太白山采白石,为玄元圣容,又采白石为玄宗圣容,侍立于玄元之右。皆依王者衮冕之服,缯彩珠玉为之。又于像设东刻白石为李林甫、陈希烈之形。及林甫犯事,又刻石为杨国忠之形,而瘗林甫之石。及希烈、国忠贬,尽毁瘗之”。一些宠相弄臣也曾挤列到玄元皇帝(老子)像侧。天宝八载(749年),玄宗朝太清宫,加圣祖玄元皇帝(老子)尊号曰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自今以后,每至稀袷,并于太清宫圣祖前设位序昭穆”。太清宫成了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以上说的应是西京太清宫。据唐末杜光庭《道教灵验记》所载,亳州太清宫的礼仪制度与上述西京太清宫相同,有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圣御容,列侍于老君左右。

据杜光庭说,亳州太清宫的建置源流及规模,“历殷周至唐,而九井三桧宛然常在。武德中,枯桧再生,天宝年再置宫宇,其古迹自汉宣、汉桓增修营葺,魏太武、隋文帝别授规模”。唐时规制,有“两宫二观,古桧千余树,屋宇七百余间,有兵士五百人镇卫宫所”。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祀老子于太清宫,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以后历代修葺,迄今保存有唐宋碑刻及清建大殿五间,四周汉柏围绕,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国龙)

(以上采自《道教文化面面观》,题目为编者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