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的智慧
45712500000052

第52章 起用“代言人”的学问

在互利性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与人之间的互利性博弈无处不在,强者往往决定了游戏的规则,但规则并非由某一个人说了算,有一些公共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因为大家按照这个规则和尺度进行互利性的社会活动,可以达成某些纳什均衡。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规则之下博弈,才能有效地降低各方成本,提高各方的博弈收益,所以建立并各自服从规则,是各方的共同利益。在规则之下进行博弈,往往能收到奇效。

历史上的吕不韦是战国时期韩国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相传他年轻的时候问父亲,种田一年能获得多少利润,父亲说最多能获得十倍的利;贩卖珠宝能获得多大的利呢?能获得百倍的利;那么扶植一个本没有希望的人做国君能获得多大的利,那就无法计算了。长大后的吕不韦奔走于各国,以贩卖珠宝为主,兼做各种生意,很快成为巨富。但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还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长期的辗转奔波,使他对各国的政治情况了如指掌,时时刻刻在寻找更大的利润。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为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虽然受宠,但却没有儿子。在安国君一大堆的儿子中,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古时子以母贵,由于母亲地位低下,因此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

人质本来是各国之间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而将宗族子弟派往他国的信物,他们的命运往往因为国家间关系的好坏而升降起伏。正是因为人质随时有性命之忧,作为补偿,所以各国对派往他国的人质的供应都是很充足的。但是席卷天下的秦国却是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由于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母亲不受宠,秦王似乎忘记了还有一个在赵国当人质的孙子,所以在赵国当人质的子楚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了解情况后,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屯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明白吕不韦所言必有所出,于是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惨笑到:“正如先生所言,但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吕不韦和子楚之间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弈。对于吕不韦来说,他有两种抉择,帮助或者不帮助,子楚也有两种选择,答应或者不答应。吕不韦答应,子楚也答应,那么成功的话,子楚能做秦王,吕不韦能得到无数的回报;吕答应而子楚不答应,吕可以继续他的获利百倍的珠宝生意,而子楚仍是朝夕不保的人质一个;吕不帮助子楚,吕仍是富商,子楚仍是贫困潦倒,子楚无论答应还是不答应,结果都一样。正是因为对于子楚来说,吕不韦的计划对他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而对吕不韦来说,无异于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博弈,他必须使子楚成为太子,这样按照游戏规则,他才可能成为秦王,自己才能得到回报。

规则并非由某一个人说了算,有一些公共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因为大家按照这个规则和尺度进行互利性的社会活动,可以达成某些纳什均衡。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规则之下博弈,才能有效地降低各方成本,提高各方的博弈收益。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千金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称赞子楚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趁机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找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为自己找好退路,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现在子楚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啦。”

华阳夫人听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后,深以为然,就趁太子开心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岂能眼看爱妾伤心,自然满口承诺,华阳夫人不放心,就要太子对天盟誓,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送好多礼物给子楚,而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在这里,吕不韦代替子楚和华阳夫人进行另一场博弈,双方的标的物看似不相同,对子楚来说,目的是成为太子;华阳夫人的目的是保住自己正室的地位,实质上双方都是追求未来的富贵。按照既定的规则,只有华阳夫人认下子楚做自己的儿子,子楚才可能成为未来的太子。对华阳夫人来说是认还是不认的选择,对子楚也有两种命运,成为太子或者不成为太子。

华阳夫人认了,结果是现在子以母贵,子楚成为太子,利益无穷大,但等到华阳夫人年老色衰,仍能保住自己的富贵,利益也是无穷大;如果,华阳夫人不答应,子楚成为太子,子楚的利益无穷,华阳夫人也只能保住年轻时的富贵;如果华阳夫人答应,子楚仍成不了太子,华阳夫人和子楚的利益相对会小些;如果子楚不成太子,华阳夫人也没有答应,子楚的利益为零,华阳夫人也只能保住当前的利益。双方在这场博弈中之所以能够一拍即合,就是由于有无形的规则要求他们遵守,只有华阳夫人答应认子楚为儿子,子楚才最有希望成为太子,华阳才最有可能保住自己色衰时的富贵命运。正是由于在这种规则的支配下,双方才找到了纳什均衡。

其后事态的发展正如吕不韦所预想的那样,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派王翦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子楚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国。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他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

安国君继位一年之后去世,谥号为孝文王。太子子楚继位,他就是秦襄王。秦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秦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秦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赢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吕不韦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几乎等于掌握了秦国的全部财产,这时他才真正从他的投资中获得无穷大的回报,实现了自己少年时扶植国君获利的目的。在这场博弈中,华阳夫人是赢家,赢得了下半辈子的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最大的赢家是吕不韦,他几乎赢得了整个秦国,如果传说中秦王赢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属实,那就赢得了整个中国,他应该是中国博弈史上最大的赢家。我们把吕不韦和华阳夫人都看做是投资商的话。

吕不韦的投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