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的智慧
45712500000051

第51章 要让自己神秘起来

规则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乡规民约、礼节、学生守则、收费条例、商业合同、职业操守、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道德和法律。道德的覆盖面广;约束力弱,而法律的覆盖面小,约束力强。

每一种道德和法律都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博弈的情形下发生的,它们的功能是为了达成和维护那种博弈情形下的博弈均衡态;这种均衡态对于博弈各方都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而那种道德和法律对于各方也都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但是,该道德和法律只有得到确定的落实,才能发挥出这种功能。道德和法律要得到落实,真正起到平衡各方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本来是把它们公之于众,让大家有目共睹,这样大家都依照规则办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就能使博弈双方都能够在公共规则下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

但是,规则往往是由强者制定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他们往往要把规则神秘化。上古时代的夏商之际,统治者做什么事情都讲究占卜,然后让人装神弄鬼地解释一番,假借这是上天的意思。到东周春秋时期,统治者对于法律还不肯公开,奴隶主还神神秘秘地主张“临事制刑,不预设法”,希望达到“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使人对规则产生神秘感,从而使强者获取最大的好处。

其实,规则也是一柄双刃剑,只要参与进来博弈的人,你神秘也好,公开也好,玩得好,便可以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玩得不好,反而会被利刃所伤,有时也会得不偿失。但是,对强者来说,规则由自己说了算,甚至像帝王一样,崇尚所谓“朕就是法律,法律就是朕”,在一定程度上,他可能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政治家,在自己是弱者的时候,往往希望博弈双方都遵守游戏规则,但在自己处于强者的时候,却往往希望规则掌握在自己心中,使博弈的游戏变得无规则可循,从而从中受益。我们可以从曹操的故事中得到一些教训和启发。

但是,规则往往是由强者制定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他们往往要把规则神秘化,说白了,就是使人对规则产生神秘感,从而使强者获取最大的好处。

曹操在历史上被人描绘成奸雄,人们觉得他的成就都是靠奸诈狡邪的手段获取的。实际上,这就错了,曹操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只是这些规则大部分时候都掌握在他自己手中,有时也是博弈对手没有遵守或者没有明白罢了。

最早认为曹操是奸雄的是汝南名士许劭,传说他善于品评人物,每月更换一个论题,观察人非常准确,见解颇为独到,号为“月旦评”,在当时十分有名。曹操年轻时曾找到许劭,请许劭评价一下他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许劭最初不愿回答,曹操非要许劭说不可,许劭乃道:“子洽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闻言,不仅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许劭的标准是什么,曹操为什么哈哈大笑,我们都无从得知,但曹操的许多所作所为,的确是一种奸雄所为。说曹操是奸雄的往往都会引用曹操杀粮官以塞众人的故事。在与袁绍对峙时,军中粮草已快用尽,粮官鉴于职责所在,如实汇报曹操,曹操生怕士兵们因为吃不上饭而生变故,于是问粮官:“你有什么好主意?”粮官说:“分发粮食时可用小斛代替大斛。”曹操高兴地答应了。但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肯定瞒不过将士们,军营里顿时议论纷纷,都骂曹操克扣军粮,是个十足的大骗子。

其实曹操何尝不知此法难以服众?对此他早已胸有成竹,前一段他假装不知,等到众怒难犯的时候,他对粮官说:“我要借你的头以平众怒,不然事情不好办。”遂将粮官斩首,令人挑着粮官的头在军营中示众,血淋淋的脑袋上还贴着曹操的亲笔判词:“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将军粮不足的责任推到了粮官的身上。

众人见曹操已经将“贪宫”斩首,也就消了气。而此时,曹操借着粮官用小斛节省下来的粮食又支撑了一段时间,最后找个机会,把袁绍的军粮烧了,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在这场不对等的博弈中,面对军粮的短缺,曹操从节约军粮的角度人手,有命令用大斛还是用小斛的两种选择。用大斛,他可以赢得将士们的信任,但军粮会马上用尽,更大的恶果是很可能不战自溃,输给袁军;用小斛,他可以拖延一段时间,从而可能取得获胜的机会。当曹操决定用小斛时,粮官无论遵守还是不遵守,他的命运都决定了,那就是当替罪羊的角色。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双方的博弈几率:曹操如果仍决定用大斛,粮官遵守。曹操粮食必然迅速用尽,曹操的利益可以说是为零。粮官遵守,他属于忠于职守,他的利益不受损失,假定为2;粮官不遵守,主动用小斛,按照理论,这对曹操有利,假定他真的不知,粮官替他节约了部分粮食,曹操的利益上升为1,曹操对粮官可以撤职,也可以处罚,最严酷的手段是杀头,粮官的利益降为负1.曹操如果命令用小斛,粮官遵守,曹操可以等到众怒难犯的时候动手,这使曹操储存够了能支持一段时间的粮食,可以和袁绍相持下去,甚至可以取得胜利,这时他的利益上升到3,但对于粮官,那可大大不妙,粮官遵守,按理来说,他是依照命令行事,即使无功,也没有过错,他的利益应该仍然为2,如果粮官不遵守,他违抗军令,必然斩首,他的利益就应该是负2.但在曹操与粮官的这场博弈中,曹操的标的物是军队的粮食和军队对他的忠诚,而粮官应该来说就是是否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曹操选择了用小斛,他获得了粮食,但面临着失去军队信任的结果,本来粮官是听令行事,可以说是对曹操的忠诚,但曹操需要的是整个军队的忠诚,人忠诚和集体忠诚的利益谁大谁小,一看就知,因此,曹操就改变了和粮官的博弈规则,杀了粮官,平息了众怒。所以,对粮官来说,在这场博弈中,他不是规则的制定者,除了第一种博弈,曹操仍旧用大斛,他遵守,有可能保住自己的利益以外,其他三种方式,他必然会成为博弈的牺牲品。所以,在博弈中,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强者。用图则显示如下。

还有一个故事,更能证明曹操是利用博弈规则的老手,也是人们常常用来证明曹操老奸巨猾的典型案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曹操能“梦中杀人”的故事。曹操曾经暗算过别人,因此也生怕遭人暗算,为了防范他人,他扬言自己有特异功能,谁若在他熟睡时靠近其卧榻,他虽在梦中也能觉察到。他还对侍臣和姬妾们说:“我睡觉时不可随便靠近我,一靠近我,我便杀人,而且我自己也不知道。”一日,曹操佯装熟睡,故意没盖被子,一个近侍好心去给他盖上了被子,结果此人好心未得好报,被一跃而起的曹操一剑砍死。曹操杀了自己的侍卫之后,假装不知,爬上床头,依旧蒙头大睡。被杀死的侍卫血淋淋地横在床下,谁也不敢接近。第二天,曹操醒来,假装不知。其余侍卫告诉他真实情况,曹操抱头大哭,痛哭之后,责备侍卫没有听自己的话,在睡觉的时候接近自己。从此,在曹操睡觉的时候,左右谁也不敢靠近其卧榻。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制定了一条规则,熟睡之后,谁也不能接近,否则就有可能被杀。这样,曹操对睡觉时接近自己的侍卫,就有杀和不杀两种选择。而侍卫对曹操的制度有遵守和不遵守两种选择。如果侍卫遵守,曹操杀了侍卫,侍卫失去生命,曹操失去信誉,双方利益都受损失,假定各为负2;侍卫遵守,曹操不杀,曹操的目的达到,应该达到纳什均衡,双方共赢,可以称为各为2;如果侍卫不遵守,曹操杀,这就是故事中的结局,侍卫应该是负2,曹操证实了自己的特异功能,达到了任何人在他熟睡之时不敢近身的目的,他的利益应该为3.

如果侍卫不遵守,曹操不杀,曹操的骗局就会被揭穿,就有遭人暗算的可能,曹操的利益应该为负3,侍卫则为零。但曹操内心既然有杀人立威的打算,因此,这场博弈只能以侍卫的失败而告终。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制定了博弈规则,但为什么侍卫最终会送了命,关键曹操还有隐性的规则,即道德规则和职业准则,这些规则决定了,主人熟睡却没有盖上被子,奴才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帮他盖上,但奴才遵守了道德和职业规则的时候,却违反了主子的特别规定,因此,曹操是挖了陷阱等奴才跳进去,所以,我们再用图来加以说明,可以看出这场博弈是奴才必输无疑的啦。

正是因为博弈中,规则的不确定性,或者强者掌握规则的制定,很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所以,政治家们都喜欢把规则制定得含含糊糊,这样,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走进陷阱里去。规则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规则,这可能是野心家最喜欢的规则。

事实上,曹操这种人将规则制定得神神秘秘,只能对粮官和侍卫这些小人物玩玩罢了,当遇到实力相当或者有一定实力的博弈对手时,对方也可以不遵守,或者修改规则,那你也就只能干瞪眼了。曹操将汉献帝胁持到许昌,动不动就打着天子的名义,后人总说曹操是在政治上棋高一招,但按博弈的规则来看,这是曹操一厢情愿的做法。按曹操的规则,以天子的号令行事,地方诸侯,你听令,实际上就是听我的命令;你不听令,就以天子的名义讨伐你,使对手有所顾忌。但在实际的争斗中,曹操无论征讨袁绍也好,攻击袁术、张秀也好,都打着天子的名义,但谁又买他的账呢?就是赤壁之战,曹操也是打着奉天子名义狩猎东吴,对手是皇帝的叔叔刘备,可双方还是该打就打,该杀就杀。天子,谁买账,谁有实力,谁都可以当天子。只是可怜的曹操背上了“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罪名,这实际上就是他在博弈中规则制定的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