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编家庭实用医疗保健营养全书
45670900000057

第57章 营养治疗——吃喝出健康(1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少饮酒,不暴饮暴食,防止身体发胖。

有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慌时,应检查血压、心电图、血脂等。中老年人每年应做一次健康查体,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2)动脉硬化与营养

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原因

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但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营养摄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认为本病致病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年龄: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见,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青壮年亦可患病。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女性常见于绝经期。

职业:从事脑力活动比从事体力活动的人群患病率高。因从事脑力工作的人,精神紧张,经常有紧迫感易患本病。

饮食:常进食含热量高的食品,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者易患本病。

血脂质:由于脂肪和糖类摄取过多或代谢失常而致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β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前β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α脂蛋白)降低易患本病。

血压:高血压病人的冠状动脉硬化率高于正常人的4倍,而且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增高都同等重要,易患本病。所以高血压病人必须坚持治疗。

吸烟:吸烟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2~6倍,并与每天吸烟支数呈正比。

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更易患本病。

糖尿病:患糖尿病的病人易发生全身性动脉硬化,机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

微量元素:微量元素过多过少,如铬、锰、锌、钒、硒的摄入量减少,铅、镉、钴的摄入增加,均易形成动脉硬化。

遗传:家中父母、近亲、兄弟姐妹有患本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血脂症常常是这些家族成员易患本病的因素。

其他:如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性强、工作紧张劳累而不注意休息及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的A型性格的人易患本病;缺氧、维生素c缺乏、动脉壁内酶的活性降低等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因素也易患本病。

总之,从以上致本病的诸多因素中,饮食营养摄取及生活习惯合理与否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

②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了解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理,使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营养与疾病之间的重要关系。

脂肪浸润学说: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脂肪代谢失常有密切关系。本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动脉壁出现粥样斑块,而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则是构成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近年来研究证实粥样斑块中的脂质主要来自血浆,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磷脂等是与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而溶解、运转的。低密度脂蛋白(升D升)含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最多,极低密度脂蛋白(V升D升)含甘油三酯最多,高密度脂蛋白(HD升)含蛋白最多。血浆中增高的脂质即以升D升、V升D升或绎动脉内膜表面脂蛋白脂酶的作用而分解或残片的形式侵入动脉壁。脂蛋白进到中层后,堆积在平滑肌细胞间、胶原和弹力纤维上,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平滑肌细胞来自血液的单核细胞吞噬大量脂质成为泡沫细胞;脂蛋白又降解而释放出胆固醇、胆固醇酯、甘油三酯和其他脂质,升D升与动脉壁的蛋白多糖结合产生不溶性沉淀,并能刺激纤维组织增生。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就形成粥样斑块。

还有人认为,本病开始于动脉内膜损伤后,血小板在该处黏附继而聚集,随后发生纤维蛋白沉淀,形成微血栓。以后血栓被增生的内皮细胞所覆盖而并入动脉壁,血栓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崩解而释放出脂质,逐渐形成粥样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本病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大型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罹患最多,肢体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次之),肺动脉极少受累。病变分布为数个组织和血管同时受累。但也有只累及某一器官的动脉,而其他动脉则正常。最早出现病变的部位多在主动脉后壁及肋间动脉开口等血管分支处,这些部位血压较高、管壁承受血流的冲击力较大,因而病变也较明显。所以临床上常按动脉硬化的受累部位诊断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等。

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部位不同,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给病人造成不同的痛苦和危害。

主动脉粥样硬化: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向左上方凸出,主动脉扩张与扭曲,有时可见片状或弧状的斑块内钙化即钙质沉着影,有的可以形成主动脉瘤,如腹主动脉瘤,在体检时可发现腹部有转动性肿块,腹壁上相应部位可听到杂音,腹主动脉瘤较为多见;胸主动脉瘤可引起胸痛、气急、吞咽困难、咯血、声带因喉返神经受压而麻痹、气管移位或阻塞等,主动脉造影可显示出梭形或囊样的动脉瘤。B超显象可显示瘤样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可迅速发生低血压休克而致命。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形成夹层动脉瘤,有时破裂不及时手术也同样因失血性休克而致命,但比较少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简称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脏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般简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患本病后,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粥样硬化程度的不同,本病有不同的特点。

其一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无症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无组织形态的改变。

其二心绞痛: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时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多无组织形态改变。

其三心肌梗死:症状严重,为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引起。有生命危险。

其四心肌纤维化:长期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纤维化。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其五猝死: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多为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或起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引起心肌急性缺血造成的局部电生理紊乱。有些病人可能就要发生心肌梗塞,但尚未形成,病人已经猝死,这种情况是可以逆转的,及时的心脏复苏抢救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脑缺血,使病人出现眩晕、头痛与昏厥等症状。脑动脉栓塞或脑动脉破裂出血时,病人出现头痛、眩晕、呕吐、意识突然丧失,肢体瘫痪、偏盲失语等表现。脑萎缩时引起痴呆,有精神变态,行动失常。智力和记忆力减退以至性格完全变化等症状。

肾动脉硬化的危害:年龄在55岁以上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往往是顽固性高血压。如有肾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肾区叩痛、尿闭以及发热等症状。

四肢动脉硬化的危害:四肢动脉发生硬化,往往下肢较为多见,尤其是腿部动脉。由于下肢动脉硬化引起供血不足,使病人出现下肢麻木、发冷、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时可有持续性疼痛。下肢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病情较为严重。动脉管腔如完全闭塞时可发生坏疽。

④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

具体防治措施应注意以下4个方面。

第一,生活有规律,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益于预防肥胖,促进周身的血液循环并能调整血脂正常代谢,这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但要注意的是体力活动应从自己的身体状况出发,根据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况来决定自己的活动量,不宜做些勉强的剧烈活动。老年人以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比较合适。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性情急躁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避免紧张和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不吸烟,尽量饮用低度酒。因适量饮酒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升)的作用,但不能饮烈性酒,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病人更应注意这一点。

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病、肝痛和肾病综合征以及有关的内分泌疾病等。

预防本病应从儿童时期开始,从各方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平时注意体育锻炼,饮食提倡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饮食过量防止发胖。

第二,合理膳食

提倡饮食结构合理、科学。平时饮食清淡,多食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用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麻油、玉米油和米糠油等;多食植物蛋白,如豆类和豆制品等。海带、紫菜、木耳、香菇、大蒜、大葱有利于降低血脂和防治动脉硬化。

防止膳食总能量过高,保持标准体重。如超过正常标准体重,应减少每天进食的总能量,食用低脂、低胆固醇的膳食,并限制蔗糖和含糖食物的摄入。

不要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及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肥肉、猪油、骨髓、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避免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肝、脑、肾、肺等内脏,鱿鱼、牡蛎、墨鱼、鱼子、蟹黄、蛋黄等。如果血脂持续性增高者,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各种瘦肉、鸡、鸭、鱼肉、蛋清、豆制品等,但鸡蛋原则上每天不超过一个。饮牛奶宜去奶油,不加糖。主食之中应搭配部分粗粮。

患有冠心病,应严禁暴饮暴食及饱食后做剧烈的体力活动,并防止晚餐过饱,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应注意防止每餐饮食勿过饱,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第三,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部位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在医生指导下用不同的治疗药物,一般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扩张血管的药物:

长效硝酸甘油制剂:服用后使硝酸甘油持续而缓慢地释放,口服后半小时起作用,持续可达8~12小时,每次10毫克每8小时1次,用2%硝酸甘油膏或橡皮膏(含5毫克~10毫克)涂或贴在胸前或上臂皮肤,可治疗心绞痛发作,并起到预防心绞痛发作的作用。

硝苯啶(心痛定):本药为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心肌收缩,缩小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动脉压,减轻心脏负荷;还可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的微循环。每次10毫克,每天3次。有高血压并冠心病者用此药最合适。如有低血压病人,用此药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降出脂药物:血脂高的病人经过调整饮食和体育锻炼后仍不降低者可选用有关的降脂药物,切不可完全依赖药物而忽视饮食和体疗。目前降血脂药物较多,但长期服用,不免发生副作用,而且终止服药后,血脂迅速回升。目前常用的降血脂药有以下几种。

氯贝丁酯(降脂乙酯,安妥明):作用能抑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增加醇类的排泄,还能减少血小板的黏附性,具有抗凝作用。主要用于高脂血症,成人每次0.125毫克~0.25毫克,每天3次,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转氨酶。

非诺贝特(普鲁脂芬):本品在体内经酯酶的作用迅速代谢成非诺贝特酸而起到降血脂的作用,具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升高HDL的作用。成人每次口服100毫克,每天3次。本品毒性甚低,少数者可见肝功不正常,停药2-4周恢复正常,肝肾功能不全时慎用。

月见草油胶丸:月见草能直接向体内提供γ一亚麻酸,促使“I系列”前列腺素合成,治疗高脂血症,抗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和心律不齐、肥胖症等。成人每次口服3-5粒,每天3次。

绞股兰总甙:本品有显着的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升高HD升等作用。适用于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等疾病。成人每次口服2~3片,每天3次。用于高脂血症超过3个月,降至正常后,再连服2个月,以巩固疗效。

弹性酶:本品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有防止动脉硬化和抗脂肪肝的作用。用于高脂蛋白血症Ⅱ型疗效较好,也可用于Ⅳ型;亦用于脂肪肝、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成人,每次口服10毫克~20毫克,每天3次,2~8周为1疗程。

亚油酸丸和亚油酸乙酯:本药有抑制脂质在小肠的吸收和抑制胆汁酸再吸收的作用,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亚油酸丸每天3次,每次300毫克;亚油酸乙酯每次1.5克~2克,每天3次,可减少胃肠道刺激,宜与维生素B6同服。

多烯康丸:本品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有更好地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和升D升的作用,并能提高HD升。每次口服2~4粒,一天3次。因本药有抑制血小板的功能,所以有出血性疾病患者忌服。

其他:维生素c和维生素B6和一些中药均有降血脂的作用,也可选用。

第四,手术治疗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可施行再通、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也可根据病情程度用气囊心导管改形术和激光再通等治疗。

3、肿瘤与营养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营养失调、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习惯不良,使某些致癌物质进入体内则可诱发肿瘤发病,尤其是胃肠道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与营养、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1)食管癌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40岁以上多见,尤其50~69岁期间最多。我国北方各省比南方发病率高。

①食管癌与营养的关系

食管癌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其致病因素已有一定认识,认为与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

亚硝胺化合物和真菌毒素与食管癌的关系:某些亚硝胺化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可诱发食管癌。我国调查证明,在高发病地区河南林县的食物和环境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二级胺的含量较高,这些物质在胃内易合成致癌物质亚硝胺,而各种霉变食物能产生化学致癌物质,镰刀菌、白地菌、黄曲霉、黑曲霉等真菌不但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能增加二级胺的含量,促进亚硝胺的合成。经研究证明,真菌侵犯食管黏膜,一方面可以引起局部慢性炎症刺激,促进上皮增生,增生的细胞对各种致癌物质敏感易导致食管癌;其次,真菌本身产生某些毒性代谢产物,直接作用于食管上皮细胞,使其发生分裂,分化异常而导致癌变,所以认为食管真菌病可能是食管癌的前期;另外,酸菜是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的主要副食品,酸菜被白地霉菌严重污染,含有高浓度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二级胺,经分析含有亚硝酸胺致癌物质。

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食管癌因素之一。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有吃很烫的饮食,饮烈酒,吃大量胡椒,咀嚼槟榔和烟丝的习惯,这些均能长期慢性刺激食管黏膜上皮细胞,使局部上皮细胞增生,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期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