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措施.包括:食盐加碘。加碘(碘化钠或碘化钾)量一般控制在1/10万~1/20万之间,可根据人体对碘的需要量、从水和食物中获取的碘量以及每日盐的摄入量等进行调整;碘化油肌注。一次大剂量注射碘化油后在体内形成碘库,再通过长期缓慢释放以保证合成甲状腺激素所需碘的供应。一般每3年注射1次,由泛美卫生组织推荐的注射剂量,1岁以内为0.5毫升,1~4.5岁为1.0毫升;多吃碘含量高的食物如海产品等。
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小剂量碘化物对较早期患者效果尤其显着,可给患者口服碘化钾片(每2~3天服1片)或1%碘化钾溶液(每天6滴,连续3个月为1个疗程),也可口服复方碘溶液(每天1~2滴,连用2~3周为1个疗程);口服甲状腺制剂(每天60毫克~180毫克,20~30天为1个疗程)或甲状腺激素(I-T(4下标)100微克;I-T4和I-T3按5:1的混合制剂100微克,均为每天1次);手术治疗适用于巨大甲状腺肿伴压迫症状、结节性肿大并可疑癌肿、异位甲状腺引起症状者等。
(3)碘的中毒
①碘中毒的原因
当人们一次接受大剂量碘制剂时可发生急性中毒;而若膳食中海鱼或海藻特别多或食物受到外源性碘的污染,则可发生慢性中毒。
②碘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碘中毒患者的一般症状为恶心、呕吐、局部疼痛甚至晕厥,突出的症状是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咽部水肿,甚至窒息、死亡。
慢性碘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口咽部烧灼感,口腔有碘味或不愉快的黄铜味,唾液腺肿胀、分泌物增多,也可出现鼻炎、眼睑刺激及水肿。另外,患者由于呼吸道黏膜受刺激,大量分泌物进入支气管末梢而出现肺水肿。
③碘中毒的诊断
主要依据有碘制剂或含碘药物服用史及临床表现,并注意与流行性腮腺炎、感冒等其他疾病鉴别。
④碘中毒的防治
碘中毒的预防主要是改用含碘量低的水,并尽量减少海产品等碘含量高的食物的摄入等。
对于急性碘中毒患者的治疗,常用氢化泼尼松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给患者静脉点滴或通过大量补液以促进体内碘化物的排出。慢性碘中毒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四、营养性疾病
营养与人的生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营养能够增强人体的健康,增加入体对疾病预防和抵抗的能力。使人保持健康体质、旺盛的精力,使人生活的质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提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营养缺乏就会引起某些营养不足性疾病,如营养过剩或饮食结构搭配不当,均可引起营养过量及营养比例失调性疾病。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1、肥胖症
肥胖症的概念
(1)肥胖症,是指人体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热量,而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存在于皮下及内脏器官的一种病症。一般认为每个人的体重在标准体重10%范围内上下波动属于正常;如超过10%,则认为是过重;如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称之为肥胖症。
(2)肥胖症的病因
肥胖症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为单纯性肥胖症;二是具有明显的病因继发引起的肥胖称为继发性肥胖症,均与摄入能量过多有关。
①单纯性肥胖症与营养
引起单纯性肥胖症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确,但从临床和实验资料分析发现与下列各种因素有关。
遗传:有的患者有肥胖的家族史。患者自幼就肥胖,并且有的父母也肥胖并伴有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而从生活习惯方面了解到患者本人喜欢食糖、脂肪多的高能量饮食。但是也有进食不多而肥胖者,这多属于遗传因素所致;有的自幼肥胖者全身脂肪细胞增多而且肥大,不易受饮食控制;有的是成年后肥胖,仅有脂肪细胞肥大而数量并不增加,其脂肪分布以躯干为主,经过饮食控制后可以恢复到标准体重。以上肥胖与遗传关系密切。
精神因素影响:肥胖症有的因精神好,心情舒畅,生活无忧无虑,吃得好,睡得香,所吃的营养尤其脂肪、糖也都易被消化吸收,致能量摄入过多而导致肥胖。
饮食过多和活动过少:一般的单纯性肥胖主要原因是由于摄入的能量超过机体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就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日久天长,积少成多,人就胖起来,如不活动则越来越胖。
②继发性肥胖症
继发性肥胖症是由于某些疾病继发引起的,常见的有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所引起的肥胖。
下丘脑一垂体病:实验及临床证明下丘脑有调节食欲中枢作用。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如炎症后遗症(脑膜炎或脑炎)、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调节食欲中枢功能失调,有时引起食欲亢进,则引起肥胖。
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上常遇到、甲状腺和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Ⅱ型及胰岛分泌过多症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肥胖症。
肥胖症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所以对肥胖症应注意鉴别,明确病因,以便进行治疗。
(3)患肥胖症可引起的疾病
患肥胖症,由于脂肪过多地堆积在体内,使人的体重明显增加,给人带来许多不便,并可引起下列疾病。
①低换气综合征
由于肥胖,活动时消耗的能量及氧量增加,因胸壁增厚,横膈肌受腹部堆积的脂肪积压而抬高,使肺扩张受限,换气量减少,故CO2滞留,PcO2常超6.4千帕(48毫米汞柱),因缺氧而引起上楼、走路、活动多一些便感到呼吸困难,气喘、心慌等。久之可继发肺动脉高压形成肺心病,早期减肥可使肺功能恢复。
②心血管疾病
重度肥胖者,使心脏的负担过重,心排出量、心输出量、循环血量及心肌负担增加,有的伴有高血压,引起左心室肥厚。心脏本身有过多脂肪沉着,易致心肌劳损,左心衰竭。当肥胖减轻时,上述的早期心血管症状可以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但是并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者,由于脂肪沉积于动脉及冠状动脉内形成粥样硬化,不易消失。肥胖者患高血压病的机率高于正常人3倍。
③内分泌代谢紊乱
因进食量多的肥胖者,空腹及餐后胰岛素分泌和血浆里胰岛素浓度增高,比正常人高出1倍而形成高胰岛素血症。血总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常增高,从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胆石症的发病,还可以使妇女月经紊乱,不育。肥胖使男性多发生阳痿及无睾症者常偏肥胖。
④消化系统疾病
肥胖者常有胃纳亢进、善饥多食、便秘腹胀,肝脏呈脂肪变性而肿大。消化不良、胆绞痛也常发生。有的肥胖者伴有腹疝及横膈疝等消化系统疾病。
⑤关节病及其他
由于肥胖使周身关节负担过重,而引起腰背发痛,下肢各关节痛,x线多表现出关节炎的病变。皮肤可有紫斑纹,分布臀外侧、大腿内侧、膝关节、下腹部等处,另外引起皮炎和皮癣等,肥胖者汗多怕热,易患皮肤细菌感染,常伴有痛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使症状更为复杂。
(4)肥胖症诊断
肥胖症的诊断并不难,根据体重和体征可以诊断。主要是诊断时要注意鉴别是单纯性肥胖还是继发性肥胖。如病人患有高血压、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下丘脑一垂体肿瘤、糖尿病等则应考虑继发性肥胖。如病人无上述疾病,身体健康,食欲好,吃得多活动少,应考虑为单纯性肥胖。
(5)肥胖症的防治
单纯性肥胖的防与治均应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采取措施。
①饮食方面
必须注意适当控制食量,特别是低脂肪和糖类饮食,不吃零食,不喝酒,少吃油腻、甜食和主食,多吃蔬菜和水果、低能量膳食,使能量供给低于消耗,体重就可以减轻。但在控制食量方面要适当,并持之以恒,防止饥饿疗法。因有的病人减肥过急,采取饥饿疗法,几天不吃主食,这样过度饥饿会使血糖降低、头昏、四肢无力,容易晕倒,并易发生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过度节食导致胆汁淤结及胆固醇晶核形成,从而易患胆结石症。有人为了减肥不进早餐,也是不对的。因为长期不吃早餐,从午夜后到中午前处于空腹状态,胆汁分泌减少,胆酸含量减少,而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不变,使胆汁中的胆固醇在胆囊中沉积,长期如此,易形成胆固醇结石,而且早餐是一天中影响效率的关键,不进早餐会影响一天的工作成绩。所以减肥要有计划地控制一日三餐,节食不能操之过急;再者饥饿疗法往往使减肥疗效很小,饥饿后又饱食,吃饭香,食量大增,补充亏损,体重又增加,同时饥一顿饱一顿饮食的人易患胃肠疾病。所以减肥必须有计划地控制饮食,尤其是主食含碳水化合物高的米饭、面食,但一定要每餐八分饱,长期坚持,可收到一定效果。
②运动方面
肥胖者摄入热量超出消耗,一是进能量多,二是消耗活动少,睡眠多使能量消耗得少。所以要达到减肥的目的,不但控制饮食,还要加强运动,使能量消耗增加,使多余的脂肪被动员出来。有专家实验证明,跑步400米消耗能量可使体重减轻100克;游泳400米,体重可减轻200克;打一场篮球,体重可减轻800克;从事家务劳动比静坐不动有益于减肥。但是选择哪一种运动,都要适当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而定,不要过量,要持之以恒;否则不但不会减肥,反而会增加心脏负担,有的会发生意外。
对于继发性肥胖症患者,必须到专科门诊就诊。有效地治疗原发病,肥胖自然会得到纠正。
2、心脑血管疾病与营养
有些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治疗与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营养摄入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和加重某些心脑血管疾病,如摄入合理的营养则会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下面重点介绍与营养有密切关系的某些心脑血管疾病。
(1)高血压病与营养
①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动脉压升高,可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或两者均升高。长期高血压可影响重要脏器,尤其是心、脑、肾的功能,甚至导致脏器功能衰竭造成患者的病残或者死亡。
正常人动脉压受多种因素影响。情绪激动、紧张、应激状态、激烈运动时,通过神经体液因子作用可使血压明显升高。血压,主要是收缩压,可随年龄而增高,舒张压也有所升高,但50岁以后却有下降趋势。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
正常血压:收缩压18.6千帕(140毫米汞柱)或以下,舒张压(以声音消失为准)12.0千帕(90毫米汞柱)或以下。
高血压:收缩压21.3千帕(160毫米汞柱)或以上,和(或)舒张压12.7千帕(95毫米汞柱)或以上。
临界高血压血压值在正常和高血压之间。
以往诊断高血压时偏重于参考舒张压水平,目前认为收缩期高血压对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的危害程度并不亚于舒张期高血压。单纯性收缩期血压升高而无舒张期升高称之为孤立性收缩期高血压。见于动脉硬化,特别是主动脉硬化,使动脉壁顺应性降低所致;也见于高动力循环状态(如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功能亢进、运动、发热、贫血、脚气病等)和体循环动静脉瘘(如周围动静脉瘘、动脉导管未闭),使心排血量增高所致;还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使心搏量增高所致。
②高血压病与症状性高血压的区别
血压超出正常标准仅仅是一种症状,但要诊断高血压病和症状性高血压是从病因方面来区分的。
高血压病:又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是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而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高血压病与饮食结构营养摄取情况关系密切。
症状性高血压:又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此种高血压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超出正常人血压标准。可以暂时升高,也有的血压持续升高,在高血压病中占10%以下。常见的原发病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绝经期综合征等,均可引起血压升高。当治疗这些疾病后血压可基本恢复正常。
③高血压病与营养的关系
患高血压病的病因迄今未明,但经过大量流行病学材料证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调节血压的机制失调而引起血压升高,其中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
盐类:人的平均血压水平与食盐摄入量有关,摄入量少于每天3克时平均血压较低,而每天7克~8克者高血压发病率增高。减少每天食盐摄入量1克,可以使血压平1毫米汞柱(0.133千帕)。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预防高血压病,每天摄入食盐量应少于5克,K+可促进Na+的排除,低K+时血浆Na+/K+比值升高,可促使血压升高。饮用含Ca++量多的硬水人群不易患高血压。高K+高ca++的饮食可能会降低高血压发病率。体内Mg++的水平高可使血压降低。
脂肪酸:降低总脂肪摄入量改变食物中脂肪酸结构比例,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成分,减少饱和脂肪酸比例,使两者比值自0.2上升到1.0时,可使人群平均血压下8毫米汞柱(1.06千帕),可能是因为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是体内合成前列腺素的前身,可通过前列腺素影响血压水平。
氨基酸:动物实验发现含硫氨基酸的鱼类蛋白质可预防血压升高,酪氨酸可使高血压的大鼠血压下降。
烟、酒:大量吸烟、饮酒、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高。
④高血压病的危害
高血压病严重地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常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高血压病人的全身小动脉处于痉挛状态,反复、长期的小动脉痉挛状态、血压升高使小动脉内膜因压力负荷、缺血、缺氧出现玻璃样病变。随着病程发展,病变涉及小动脉中层,最后管壁增厚、硬化、管腔变窄,呈现不可逆的病变。高血压促进小动脉病变,而小动脉病变后管腔狭窄又促进了高血压。而小动脉病变可发生在全身各器官,病变最终导致组织器官的缺血,加之高血压本身以及高血压时易有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及。肾小动脉粥样硬化最为显着。因此高血压病的最常见并发症是脑出血、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严重的并发症。由高血压病引起的死亡率比较高,占各种疾病引起死亡的第3位。
⑤高血压病的防治
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充足和良好的睡眠,避免和消除紧张情绪,避免过度的脑力和体力负荷,经常从事一定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和打太极拳,散步是一种积极的休息。
饮食结构要合理,避免某种营养素过多或过少,提倡完全平衡膳食,即脂肪、糖、蛋白质、含有多种维生素类的蔬菜要样样都吃,而样样都不能摄入过量。特别要控制动物脂肪量,减少胆固醇摄入,少吃蛋黄、动物内脏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多进食植物蛋白如豆类,少食动物蛋白。少吃蔗糖、果糖,适量用淀粉;甜食多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以少吃为佳。食盐不宜摄入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