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不自立父母怎么办:有效解决孩子问题的50个对策
45670000000009

第9章

外力要发挥作用,必须作用到主体上面。也就是说,如果在每次思考问题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的方法不存在任何问题,那就等于紧闭了心门,外界的力量就无法进入。因此还得让孩子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所认识。

拿上述事例来说,小雅认为花的叶子打蔫儿之后会死掉,爷爷可以和小雅打一个赌来证明花不会轻易就死掉。这样,小雅就会觉得原来花没有自己想得那么脆弱。无形之中对孩子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冲击,她就会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时间久了,孰优孰劣孩子就能感受到,并逐渐变得乐观起来了。

2.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及时排除不良情绪

其他的不良情绪很可能是孩子悲观情绪的导火索。因此,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及时地排除这些不良情绪。比如,孩子有了苦闷,要让他尽量诉说,不要让他的委屈长期压在心头,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斥责;注意回避孩子敏感、忌讳的话题;或者转移孩子的思路,减轻心理负担,如此等等。因为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孩子乐观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3.丰富孩子的视野

孩子的视野太过狭隘,想法就容易受到局限。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他开拓自己的视野,多交一些朋友,孩子总会得到启发。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些启示会为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提供线索,这样就不至于使孩子陷入僵化的思维模式。

如果用颜色来为一个悲观孩子的情绪定义的话,那就是灰白。家长应为孩子的生活多抹上几笔亮色,让孩子发现生活原来很美好。因为,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是不会以消极悲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

18.小气:这是我的东西,不给你

家长倾诉

珍珍过生日的时候,在外地上班的姑姑给珍珍寄回来一件十分漂亮的裙子,蕾丝边的,还有绣花,珍珍穿上像个小公主一样。

周末的时候,珍珍穿着裙子让妈妈带她出去玩。这时,小姨带着比珍珍大一岁的岚岚来串门。

“珍珍真漂亮呀!”小姨一进门就夸奖道。

珍珍听了,觉得心里很美。

“妈妈,我也想要珍珍那样的裙子。”岚岚看到珍珍的裙子那么漂亮,心里十分羡慕。

“珍珍,把你的裙子给姐姐试试吧。”妈妈对珍珍说。

“我不给!我的裙子为什么给别人穿!”珍珍撅着嘴,态度十分坚决。

岚岚一听珍珍这么厉害,觉得十分委屈,竟哭了起来。

小姨和妈妈赶紧地哄岚岚。

妈妈到珍珍的房间里,把珍珍的“白雪公主”抱了出来,“岚岚乖,岚岚玩这个啊!”妈妈说着把玩具给岚岚。

这时珍珍跑过去,把玩具抢了回来,“这是我的,凭什么给别人玩!”

专家分析

孩子“自私”的本质是自保意识在起作用

小孩子之间经常相互指责,说“你真小气”,家长有时也会说孩子“自私”。其实说孩子“小气”、“自私”有些严重,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表现。

自我意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一同发展起来的。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他们就开始懂得区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了。他们能认识自己的衣服、玩具……往往单纯地认定“我即世界”,有诸如“不让别人碰属于自己的东西”等表现。这种表现是正常的,家长不能认为孩子是因为自私才这样,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他自私。

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随着时间和经历的推移有所改观,孩子会逐渐接纳他人,减少利己行为,慢慢回转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但也有的孩子利己心理会越来越严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父母对孩子搞“特殊化”

家长的让步,是孩子产生利己主义的一个根源。例如:爷爷要睡觉,孙子要看电视,爷爷只能让步;女儿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远,爸爸也得去买;儿子要妈妈在家,一哭闹,妈妈便一天不去上班了……这类事情的发生,在我们周围很常见。殊不知,正是父母的爱成了孩子的自私心滋长的“沃土”。

孩子过于自卑

有些家长在孩子有错误时便嘲讽、鄙视,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只能封闭自己,回避与他人的来往,整日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这样的孩子多少都有些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与别人竞争,因此就会十分看重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这样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会被人定义为“自私”,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是自我保护意识在起作用。

我们都知道,自私是一种不为众人所认可的品行。自私的往往缺少朋友,人际关系差。很多人将自立理解为一个人单枪匹马的战斗,实则不然,大多数自立的人周围都有很多朋友。因为他们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手中所拥有的东西,当他无助或受挫的时候,自然也会有人与他一起承担失意和痛苦。因此,自私是隐藏在我们自身的大敌,打败它,我们成功的阻力就会少很多。

因此,家长应在孩子的这种心理初露端倪的时候就对孩子有所引导。同时还要注意以身作则,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在亲戚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等等,都可以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益。

教子处方

让孩子明白分享也是一个获得的过程

自私作为偏常人格中的不成熟行为,最好是在儿童时期及时地纠正过来,时间越长,扎根越深,对以后的影响也就越大。父母应及早地重视,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因为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关心别人。

那么具体来说,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1.给孩子一个平等的成长环境

要让孩子摆脱“自私”的纠缠,父母应该从自身出发,意识到过分的溺爱并不是真爱。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无疑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的意义。爸爸妈妈还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2.对孩子从小进行“分享”的启蒙教育

如孩子拿着糖果,爸爸妈妈拿着小铃铛之类的小玩具,爸爸妈妈温柔而愉快地递给孩子小铃铛,然后从他手中拿走糖果,通过这样反复地交换,孩子便学会了互惠和信任。

3.让孩子知道“自私”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孩子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夸奖,家长可以利用这个心理特征来引导孩子。当孩子表现自私行为的时候,提醒他这样是不对的,并且告诉孩子大人都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同时,当孩子愿意与他人分享,表现得很大度的时候,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感觉那么做是很有价值的。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慢慢地减少自私行为。次数多了,孩子的利他接受能力增强了,能自然地去关心别人了,自私也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了。

4.在实践中强化孩子的分享意识

道理固然好讲,但也要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才能起到稳固意识的作用。比如,可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让孩子为其他小朋友分糖果、蛋糕等食物,孩子可在分食物的过程中充分地享受这一过程。因为都很多人都期待着他,当孩子分配合理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予表扬。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与他人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因为也会有人与他分享自己的东西,而且还能交到很好的朋友。分享也是一个获得的过程。

孩子懂得了分享,就提升了一大步,在迈向成功的路上就能更好地发挥主观作用了。

19.说瞎话:分不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家长倾诉

团团是个很机灵的小男孩,不过爸爸妈妈发现他最近多了一个毛病,就是老爱说瞎话。

晚上回家,爸爸问团团上次语文测验的成绩出来了没有。

“我考得不错!”团团随口答道。

“考得不错是多少分啊?”妈妈又问道。

“妈妈,您忘了,我上次成绩没及格,这次考了72分,还不算进步啊!”团团神情十分得意。

爸爸妈妈一听觉得这孩子确实进步不少。妈妈还准备给团团做他爱吃的红烧鱼。

这时电话响了,爸爸过去接电话。原来是团团的班主任冯老师。妈妈也凑过来听,只有团团“噌”地一声溜到自己房间了。

放下电话才知道,团团考试的时候抄同学的卷子,和对方的答案一模一样。

爸爸怒气冲冲,刚要找团团算账,却已经不见了团团的踪影。

专家分析

奖励诚实比惩罚说谎更有效

没有哪个人能笃定地说自己从来都没有说过谎。在不同的年龄,说谎意味着不同的问题。但是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是必须的,因为任何品质要发挥它的作用都需要有美德来导航,包括自立。

没有人是天生爱说谎的。在成长初期,儿童对现实和想象中的事物没有切实的分辨能力,有时候一些离谱的语言实际上是他们天马行空的幻想的一种体现。家长不能因此就认为孩子爱说不着边际的话,就认定孩子不诚实。好的性格都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家长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每一次说谎的背后都应该有具体的原因,以及和谎言相对立的真相。说谎无非是不想面对真相,害怕真相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问题还涉及到孩子承受力的问题。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的性格,能使孩子从各方面受益。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孩子说谎呢?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刻苦学习的时候,语言方式十分生硬,即很明确地告诉孩子“好好学习才是好孩子”、“考了高分,爸爸妈妈才会高兴”等诸如此类的话。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孩子一旦成绩很高就给予表扬,还有物质的奖励,但如果成绩下滑,就给给孩子不好的脸色。试想,孩子愿意看到哪种结果呢?

孩子都希望被喜欢、被表扬,因此说谎很可能成为孩子迎合父母的一种选择。着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都把爸爸妈妈是否高兴当作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为了不让爸爸妈妈生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承认自己做过的错事。

另外,很多家长在处理孩子说谎问题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将诚实提出来,让孩子明白该如何做才是诚实。从头到尾只讲说谎如何不对,对孩子倾斜的思维无法起到扶正的作用。一些家长其实本来已经了解事实的真相,但总出于某种原因来询问孩子。家长的目的是想通过“戳穿”孩子的谎言来对孩子进行教育,但这实际上却会给孩子制造说谎的机会。

因此,家长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向孩子了解情况。一旦了解了情况,就该直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孩子的行为又错在哪里。要知道,奖励诚实比惩罚说谎对孩子改掉爱说谎的毛病更有效。因为逆反心理在一定时候会发挥作用,有时孩子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甘愿冒险去说谎。而顺从父母的意愿努力地朝着诚实的方向努力则是一个正向的思维,也会使孩子的性格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教子处方

通过正面的鼓励引导犯错的孩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早退去网吧玩游戏了,一直玩到很晚才回家。回家之后,爸爸把儿子叫到跟前来,问了孩子几个关于游戏的问题,脸上一直都带着笑容。孩子见爸爸并没有怒容,聊的话题又是自己感兴趣的,便和爸爸兴致勃勃地说了起来。说着说着,一不小心说漏了嘴,说到自己今天玩的游戏如何有意思。当他反应过来之后,发现爸爸仍然没有责怪他。爸爸对他说:“儿子,其实爸爸知道你玩游戏了,但是爸爸不想怪你,因为爸爸小的时候也很贪玩。爸爸没有直接把你从游戏厅里带回来,是因为爸爸觉得应该尊重你,而且我也相信我的儿子知道自己错了之后会改正的,对吗?”爸爸语气很平和,孩子点了点头。从那之后,男孩再也没有利用上学的时间去玩游戏,而是在周末的时候由爸爸带着一起玩。

这位家长教育孩子的确都自己的过人之处。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隐瞒了真相之后,最直接的表现往往就是很担忧、害怕,因为他们知道家长一旦了解了真相会批评,甚至惩罚他们。但这位家长却给了孩子一个意外,不是当面指责孩子的行为,而是先与孩子聊起了他感兴趣的话题,打消孩子的戒心。然后再讲道理,在讲道理的过程中也是通过正面的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的方式,而不是强调孩子说谎行为的后果有多严重。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归结出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说谎的方法:

1.不要给孩子说谎的机会

拿上面这个故事来说,如果这位父亲在已知孩子有撒谎行为的前提下,质问孩子:“你这么晚回来去做什么了?”这就会给孩子一个说谎的提示。家长应直接指出问题或者转移话题,而不是提示孩子应该如何花费心思为自己的行为打圆场。这样一来,孩子便不会一犯错就想到要如何说谎来应对父母对其行为的质问。

2.多鼓励孩子

这里的鼓励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孩子有时候说谎,是害怕别人会否定自己。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这样他就不会因为经常担心自己的成绩,或者某种行为有问题就否定自己而说谎了。另一方面,当孩子说谎时,家长应用行动告诉孩子你是爱他的,不论他做了什么,只要他承认,你都会原谅他。

另外,不要强调孩子的谎言。当孩子已经知错时,就不应该再以“你再不能……”这样的语气来警告孩子,而最好能告诉孩子以后该怎么做。

3.做孩子的榜样

在做孩子的榜样方面,家长不应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孩子接受抽象的道理尚需一定的时间和经验,但具体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因此,家长们若想有一个诚实的孩子,就先让自己成为孩子的诚实表率吧。

另外,区别对待孩子做的错事和他的说谎行为,选择上述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谁都会犯错,但如果犯了错还要说谎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同时,家长可以多给讲一些和诚实有关的故事,让诚实在孩子的心中成为一个美好的标榜。这样,孩子就会努力地朝着诚实努力了。

20.被动:做什么事都要家长提醒

家长倾诉

默默上小学二年级了。

这天,爸爸妈妈要同时出差三天,就把默默带到爷爷奶奶家,让两位老人帮忙照看三天。

爷爷奶奶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该叫孙女儿起床,总想着让孩子多睡一会儿,一直到只差半个小时上课的时候才叫默默起床。结果上学迟到了。

默默晚上回来一脸的不高兴,爷爷奶奶问是不是早上迟到被批评了。

“不止是这个,你们没有提醒我今天带画板,我们今天上美术课。”默默低着头说。

爷爷奶奶听到这话,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给默默的妈妈打电话,问明天应该提醒孩子什么。

没想到,妈妈说了一大串需要提醒的事情。前一天晚上书包里应该装什么、早上几点起床、早上该吃什么、穿什么衣服……

两位老人听着听着就记不住了。

专家分析

被动是对外界信息的不正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