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振西
一《易经》的内涵与历史地位
《易经》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大约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学曾超越诸子百家学说而受到“独尊”。儒学的着作和理论,被我国古代的历朝统治阶级奉为经典。儒学的经典着作,经过逐步的补充和发展,聚集成古代社会的文人士大夫必须学习和遵循的《十三经》。而这《十三经》的首篇就是由《易经》和《易传》组成的《周易》。
《易经》是《周易》中经的部分,也是《周易》的核心和基础。它成书于周初,但萌发和起源很早。《易·系辞》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周原考古出土的甲骨文字,证明了周初《易》古已较为成熟。其起源可能还要早。从《周礼·春官·大卜》看,古代的卜之书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合称三易。前两种已不传,仅存《周易》下传。应该说它是夏、商、周占卜过程中,择优而存的结果。当然,《易经》的最后成熟和成书,除长期运用和积累外,很难说没有融汇《连山》与《归藏》之所长。做一部卜之书,《易经》由卦、爻及卦辞、爻辞构成。它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卦是由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卦为基础演变而成。这八种卦,代表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质现象,是我国古代先民对大自然认识和归纳的结果。在八卦中,每两个卦如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都是对立的矛盾体,这些卦体均由阴爻“——”和阳爻“——”为根本,表明世界万物是由彼此对立矛盾的阴气和阳气为本源,经过相互对立、交感、变化而生孕的。再将彼此对立的八卦之爻象两两相叠,变成了六十四卦,组成了万事万物的各种变化,在泰卦、九三、爻辞中还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说法。不仅指出“平”和“陂”是相互依存的两个对立面,没有一方,就不会有另一方;而且指出在发展变化中,它们可以从此到彼,从彼到此,无往不复的彼此变化。从而已猜测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为物极必反,甚或是“无往不复”。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一部《易经》是古人认识事物和预测事物相交、相变的哲学经典。这种从正反两种矛盾的对立中,经过交感、变化求得统一和发展的认识,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观察和对待事物的朴素辩证观。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和哲理的重要贡献。
此后,经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儒家学者对《易经》做了各种解释,又组成了《易传》。内中包括:《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十篇。《易传》因是后人的解释,有不少牵强附会之处。如为了说明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儒家学者用阳、乾、天、男为尊者,阴、坤、地、女为卑者,来证明尊贵卑贱的阶级不平等、男女不平等现象的“天经地义”性。但从总的方面说,它仍然保留和阐明了事物是在变化中发展的辩证观。还又提出“穷则变,变则通”,“天地革和四时成”。指出了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展是在周而复始中循环变化的经过不断的往返循环,事物的变化永无穷尽。
《易经》的在变转中认识事物之产生、发展、演变的方法和辩证的哲学理论,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这些年来,国内外出现的研究《易经》热不能说没有它的道理。它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观察问题,去认识世界的万事万物,在哲学的方法论上是有深远的生命力的。
由于《周易》是我国古代的儒学经典,它主要用于占卜,以决定统治者与国家的各种大事。进而其理论还渗透到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对于这一点,《汉书·刘歆传》记载的最为明确。书中载,汉兴,“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表明了《易经》自周秦汉以来,是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决定国之大政的唯一哲学理论。它的这种地位,又决定了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时,不能不探讨这些文化和艺术品与《易经》的意识关系。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研究工作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求得其表面具象后面的意象真谛。否则,就作品论作品,就艺术论艺术,只能求得其然,而难以求得其所以然。
二《易经》与艺术家的修身习艺
一件好的艺术品,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艺术品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的作品。作品的成功,仅有艺术家的刻苦习艺并不够。它还和创作者德、智、美的素养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艺术品,重的是意境。想要创作出一幅具有生命力的作品,达到艺精意深,没有哪个艺术家不在修身习艺方面不下苦功夫。两千年前,大文学家和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二》中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精辟地阐明了“德”与“艺”及人的行为与作品成功与否之间的深刻内在关系。在书中他还进一步阐明:“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兴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说的虽然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艺术,但在整个艺术领域中是通用的。书中的《正义》,还对“德”作了解释,认为“德,得理也。性之端,本也。言人禀生皆以得理为本也”。强调了在认识和掌握事物的“理”和“本”上下功夫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做到“情深”、“气虚”、“和顺积中”。以这样的心境去从事艺术创作,就能达到作品的“文明”、“化神”与“英华发外”的效果。唯有如此,创作的艺术,才不是矫揉造作的“伪”品,而是象与意相通交融的化神佳作。
这种习艺重德,要求作者努力加强自身品德和技艺修养的理论,在《易经》中可以找到根源。这里不全面谈,只举出一个例子。《易经·坤第二》有:“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传意》曰:“爻辞云黄裳,元吉,乃以黄裳比喻人有美德在其内心,故大吉。”《文言》更进一步解释为:“君子黄中通理。”“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在此,明确的告诉人们,只有努力修养,使美德存于内心,表现于行动,发挥于事业,才能达到事业上的“美之至”。用在艺术事业上,也是一样。它要求通过努力提高人品的修养,融品德与事业为一体,最终达到艺术创作的完美性。在这里,美德与美业,或谓人品美与艺品美之关系,阐明的非常清楚。在《易经》看来。两个美既不是无关的,也不是并列的。而是既紧密相关的,又有先与后、主与从的关系。在这里,人品的美德为先,为主,为第一位;艺术品的美为后,为从,为第二位。没有前者,就不能有后者。它为每个从事不同事业的人,指出了事业成功的方向。这就是要习艺必先修身,要获得艺品的美必先做到内心的品德美。反之,事业上的“美之至”就无从达到。对各行各业都如此,而意象艺术的创作更不能例外。因为意象艺术所推崇的是用有限的具象来表达无限的意象。在此,意的高与低和境的深与浅,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作品意境高、深,必然源之于创作者心境的高深。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人品卑劣、心境低浅的人,可以创作出一幅意象深远的作品。
三《易经》对意象艺术的影响
《易经》不仅对艺术家指出了修身成业的方向,还对意象艺术的创作和构思有着直接的作用。它的作用,笔者以为包括中国意象画构图原理和图案法则的形成、绘画主题的选择、意象绘画中抽象思维与具象寓意的表达方式、以及绘画艺术的着色绘彩等几个方面。这几方面的问题要得以深入的研究。必须花费相当的功夫和气力。在此篇短文中亦难以容纳。因此,自己在此仅是提出问题,并做一点粗浅的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