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与意象美学
45653200000031

第31章 中国传统空问意识与空问美

张锦秋

建筑的空间艺术是中国优秀建筑传统遗产的精华。其所表现的空间美多姿多彩。壮丽的故宫、崇高的天坛、安适的民居和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都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成就。中国传统建筑所表现的空间美是和传统的空间意识分不开的。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建筑都程度不同地受着功能要求、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的制约与影响,但更深层地起着主导作用的仍在于空间意识。深入研究领会传统的空间意识有助于把握传统建筑创作思想和方法并进而服务于当代。

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发展。在建筑空间上往往表现为“因天时、就地利”,“虽由人作宛白天开”。肯定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中寻找自己恰当的位置和姿态,而不是与自然相抗衡。一部中国建筑历史,大而至城市,小到建筑单体,无不如此。《管子·乘定》讲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讲防省。”《园冶·相地》指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即使规模宏大、格局严谨、依照礼制规范兴建的唐长安城,也充分利用了城内的六条高坡布置宫殿、百司和寺庙。不仅严密地控制了都城的制高地段,有利于安全,而且更加突出了这些建筑物的高大雄伟,丰富了城市立体轮廓。这种简捷自然的规划。手法是出于易经六爻的理解。

中国传统建筑规划设计中崇尚强调自然界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有机自然观,运用易经哲理,讲究阴阳相合、主从有序,从而把人与自然、自我和宇宙加以统一。古人按照他们所理解的构成世界万物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空间环境关系,造成人工与自然、群体与个体、主体与配体融会贯通、统一谐调而又气韵生动的效果。传统空间布局之中先立宾主,不仅仅是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意识。即以相地立基而论,“京都以皇殿内城作主,省城以三司衙署作主,州县以公堂作主,儒学以文庙作主,庙观寺院以正殿作主,绅士百姓以高屋作主。一院同居数户以锅灶为主……”(《阳宅总纲》)就连“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的园林之中,也有“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园冶》)的要求。这一系列宾主关系,形成了空间构成的脉络。所以中国建筑讲究在其位、取其势。传统建筑造成的空间美不但顺乎自然、雅俗共赏,而且往往造成体现出深奥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这与上述的这种有机的自然观是分不开的。

“虚实相生”、“计虚当实”,在传统空间意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艺术观念。中国画论强调“虚实相生”,要求“无画处皆成妙境”,更重视虚境的艺术表现:书法讲究“计白当黑”,认为空白适当与间架结构有着同等的艺术价值;中国建筑艺术历史就是“计虚当实”、“虚实相生”,不但通过对建筑物的位置、体量、形态的经营,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个与实体相生的外部空间,而且实中虚、虚中实、内外交融,从而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虚实相生”的观念在古典建筑中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单体等得到充分体现。人们到北京天坛,经过漫长的神道来到祭天的圜丘,三重圆台之上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无的天穹。它是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殿堂。在这里完全没有金字塔那种在自然中反抗自然的意识,也没有歌德教堂以技术手段去霸占巨大空间的姿态。相比之下圜丘是那样无垠、空灵博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从命名上就可以认定其建造的目标。无论中国东西南北四合院如何变化不同,它们同样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基本单元。四合院以最高的效能组织了建筑和庭院结合的有机体,创造了能适应多种多样家庭生活的空间环境,经济实惠、私密安适。园林建筑的每一个部分几乎都被赋予了吐纳空间的职能。“轩楹高爽,窗户虚灵,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园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连做为界定的墙,也要通过洞门对景、漏窗借景去摄取外部无限的世界。

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空间、重视虚,那是因为“虚实相生”不但是空间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古人认为宇宙就是阴阳的结合。老子云:“有无相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或无,有室之用”。有室之用是当其无。无即是空间,是虚,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正是由于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中国的建筑环境就生长在宇宙之中,从而具有了活泼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春夏秋冬配合着东西南北,时间的节奏率领着空间的方位。在中国建筑空间的构图中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梁思成先生说:“中国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画卷很相像,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从开头领到一个高峰,然后再慢慢地收尾,比较的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的确,传统中国建筑总是由单座建筑组成院落,进而以院落为单元再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序列,只有自外而内人们在运动之中随着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方能了解这组建筑物的全貌与高潮所在。中国的古典园林总是按照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成若干景区,而每个景区又都有称之谓“景”的风景点,人在其间活动无论从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都经历着一种时空连续的发展过程。人对空间内景物的感受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和视点视角的不断变化而节奏化、音乐化了。在其它类型的中国建筑中同样体现出异曲同工之妙。当你在北京故宫沿着那条伟大的中轴线从正阳门到景山走去,当你到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的寺庙群间观光,当你在关中平原去瞻仰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时,都可以领会到中国建筑千变万化的空间序列所具有的强大魔力。这些人工的、或人工与天然结合的空间美都是在时间中加以展开的。在中国的规划设计中组景布局行成为之有效的传统构图手法,而空间布局的序列安排则是传统中国建筑的灵魂。传统建筑空间经营中讲究动态系列布局、讲究阴阳刚柔变化、讲究四季晨昏的效果,这样就使空间艺术经过引伸和发展,平添了时间艺术的表现力。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到有限,其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空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敛可放,可流动变化。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目既往返,心亦吐纳。”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说:“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就是这种“往返”、“吐纳”最生动的写照。于是在建筑空间艺术创造中出现了“小中见大”,“移天缩地人君怀”,“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意境追求。在古典园林的空间布置中这种追求尤为突出,在艺术创造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传统建筑中创造意境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北京故宫纯粹使用建筑语言表现了对皇权至高无上的颂扬。天坛则是用建筑与天空的结合创造了人与太空对话的神圣气氛。而在园林建筑中往往借助块石、勺水、植物乃至匾额来充实和装点空间,创造更为深邃、曲折的诗情画意。

意境的创造要把握两点:一是“意在笔先”。先构思再画图,画图过程中再深化构思。清代王原祁说:“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若无定见……逐块堆砌、扭捏满幅、意味索然、便成俗笔。”可见,有无立意或立意之高下实在是雅与俗的分水岭。一些现代建筑,味不够、山水凑,其弊病就在于此。二是景观与意境的统一。中国山水画和园林历来要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对于当今的建筑创作来说,尤其要立足于生活。“可居”、“可行”而后“可游”、“可望”。景观从形式美引起快感的谓之“画境”。只用当景观能使人触景生情的才能升华到“意境”的层次。因而景观与意境的统一才是建筑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

中国传统建筑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至今生命力犹存。按照传统空间意识塑造的节奏化空间,较之一般建筑空间更富有哲理性和人情味。在建筑创作中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空间”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这还有待我们深入本质的研究和更为灵活的运用。

(本文原题为《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建筑创作中的思考》,原栽《1991年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509-5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