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4552600000096

第96章 清慈禧由“两宫垂帘”演变成独霸天下(3)

光绪找到袁世凯寻求支持,最后被袁世凯出卖,光绪的生命受到威胁。

慈禧连夜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直接闯入光绪寝宫,大骂光绪,“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你为什么胡作非为?康有为的变法改变了祖宗的家法,你真糊涂。”慈禧随即下令将光绪囚禁在中南海里的一个叫瀛台的小岛上,后来一度转移到颐和园玉澜堂,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表公告,说光绪身体不好,恳请慈禧太后训政。

就这样,仅仅持续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六君子”遇害菜市口,光绪的政治生命就此完结。

囚禁了光绪,慈禧并没有就此罢休。她见光绪铁心变法,觉得这个外甥是“没救了”,于是想出了个立皇储的办法,以逐步替代光绪,最终达到废黜光绪的目的。

清朝一朝,有别于汉人统治的前朝,清朝立皇储,并不是为了事先选择好继承人,以备万一。他们是采取秘密立储的办法,即,不告诉当事人被立为皇储或皇太子,而是等当朝皇帝死后,才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出先皇帝遗诏,新君才算诞生。乾隆、嘉庆、道光,还有慈禧的夫君咸丰等,都是这样当皇帝的。

慈禧骂“光绪的变法违背祖宗的家法,是犯上的行为”,而她自己却不断改变着清朝老祖宗的规矩,将“秘密建储”改成“公开立大阿哥”就是一个典型。所以说,慈禧的政治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或者说完全是流氓无赖的做法。

慈禧决议要选皇储,谁也拦不住。于是那些遗老遗少们开始积极谏言,以前只有当清朝皇帝死后才会出现的争储闹剧开场了。可是,慈禧有自己的主意,她在政治方面很多时候都表现出超常的霸气,这是她的特殊之处。

慈禧经过反复斟酌,确定瑞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原因有二:

一是从溥儁的父系来说,溥儁是爱新觉罗氏的血统。溥儁的曾祖父为嘉庆皇帝。嘉庆帝的第三子绵恺没有儿子,以道光帝第五子奕誴过继给绵恺为后。奕誴是溥儁的祖父。奕誴的第二子载漪是溥儁的父亲。载漪又过继给嘉庆帝第四子瑞亲王为后,袭贝勒。后来,载漪晋封为瑞郡王。

二是从溥儁的母系来说,溥儁有叶赫那拉氏的血统,所以,溥儁处在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支血缘的交叉点上,从血脉的角度说,几乎是完美的人选。

虽然清明的皇帝从不是这样选出来的,但是,慈禧却偏偏要这样选。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第三次听政,她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要个什么“垂帘”的名义了,干脆耍起混来,就是一句“都听我的”就完事。如果要“垂帘”的名头,恐怕连她自己都觉得汗颜了,没意思了。

这一次,由于慈安皇太后早已经作古,所以从里到外都是慈禧单独执政了。可怜的光绪帝就此被囚禁整整十年。

光绪二十五年(1899)12月24日,慈禧太后懿旨,令十五岁的溥儁入继穆宗同治为嗣,号“大阿哥”。次年正月初一,溥儁代替囚禁中的光绪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礼,大有代替光绪的意味。

事实上,帝国主义列强是希望光绪变法的,慈禧将光绪囚禁并铲除变法骨干后,帝国主义列强立即与她关系紧张。慈禧知道列强的厉害,试图修好与他们的关系,但是那些列强不给她面子。

慈禧很生气,因为“戊戌变法”的主角是在列强的掩护下逃出国的。英国人掩护康有为跑到香港,日本人把梁启超搞到日本。

另外,列强对光绪得病不相信,法国人要求到宫里看望光绪,慈禧当然不希望他们去,可是后来各国公使联合起来,以种种借口给清廷施加压力,慈禧退让了。

法国医生见到光绪后认为,光绪身体正常,没有任何病症。这下慈禧的阴谋败露了。

在立了溥儁为大阿哥后,慈禧通知了各国使节,并且要求他们出席宴会,但各国使节都不给面子,一不祝贺,二是干脆回复清廷不能前往。慈禧由此与列强的矛盾更加深了。以至于后来兵戎相见。所以说慈禧后来与列强开战,还是为了自己。

列强不给慈禧面子,倒是使慈禧清醒了许多,因为当时国内的任何人都无法劝阻慈禧了,只有列强对她还有一些牵制作用。所以虽然立了溥儁为大阿哥,准备接替光绪,但是看列强不买账,慈禧也就没敢继续。列强客观上帮了光绪的忙。尽管活得不自由,但光绪因此而没有被慈禧马上就害死。

本来,慈禧准备来年(1900)就举行光绪“禅位”大典的,年号都起好了,叫“保庆”。慈禧的几个亲信见列强都不同意,老百姓也都同情光绪,于是荣禄等人建议停止,慈禧正在犹豫之时,义和团运动爆发了,慈禧才点头暂停“禅让”。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对义和团起义的性质问题,清廷内部发生了分裂。大阿哥溥儁的父亲载漪等少数大臣认为,义和团是“义民”,不是“乱民”。而更多的大臣认为义和团以抗击列强为宗旨是假,试图推翻大清朝是真。慈禧不知如何是好,同年五月,她任命载漪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希望他去搞定义和团。结果,载漪也拿义和团没有办法。

义和团运动发展迅速,他们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杀死了日本和德国的外交官。列强认为,是慈禧怂恿义和团对他们进行报复的。于是,八国联军于七月进逼北京。

慈禧见势头不妙,慌忙带着光绪、载漪、溥儁以及众多后宫人员和大臣,一路狂奔逃到山西大同。这时候,她还信任载漪,任命他为军机大臣。可是到了年底,慈禧经过三思,将这次镇压义和团不利的责任推给了载漪,于是夺载漪爵位,发配新疆。后来,清廷与列强合谋,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1年8月,在外逃跑一年有余的慈禧回到北京,未等到紫禁城,便宣布溥儁不宜做“皇储”,废黜其“大阿哥”的名号。这样,光绪皇帝又逃过一劫。

慈禧一行回到北京后,仍然将光绪囚禁在瀛台,仍然是她自己大权独揽。这样又过了五年,时间已经到了1906年了,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在1901到1906年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迅猛,已经垂垂暮年的慈禧早已无法驾驭大清王朝了,她不得不玩弄起“准备立宪”的把戏。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日,倍受疾病折磨的慈禧宣布,由咸丰帝和慈禧太后的侄孙、光绪帝的亲侄子溥仪为皇储。当时的溥仪只有三岁,于是慈禧又下懿旨:“皇储年纪还小,应当专心学习,所有军国政事,都按我的训令施行。”第二天,被囚禁了整整十年的光绪死去了。第三天,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的慈禧皇太后,将权力交给了光绪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隆裕皇后,死在了中海仪莺殿。

光绪和慈禧的死亡时间仅隔一天,这为后人留下了谜团。各种说法都有。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慈禧自觉身体不行了,便把光绪害死了。据记载,光绪皇帝本来就身子骨弱,加之多年来被囚禁,心情压抑,患有多种疾病。光绪早在死前五六天的样子,就已经不行了,所以慈禧没有必要整死他,而且慈禧仍然能够果断地选择溥仪即位,看来她的头脑是清醒的,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死。慈禧患有几种慢性病,但一般认为是“不要命的”,可是就在十月二十三日那天,慈禧突然不行了,而且宫中没有任何准备,说明御医也没有意识到慈禧会死。当然,慈禧死前基本处于清醒状态,她还有气力宣诏让隆裕皇后听政。

《清史稿·后妃列传》中,有关慈禧的记载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清史稿》是这样记载的: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授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因岁旱上言,请更定谥号,谓:“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太后以其言无据,斥为谬妄,夺官。五年三月,合葬惠陵,上谥。宣统加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不管怎么说,作为政治家个人而言,慈禧在半个世纪的官场斗争中笑到了最后。但她也遗臭万年!在她垂帘听政或者干脆不要名义只要实权的日子里,她总是从权力这个视角出发,只管自己,而不管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疾苦,所以清朝灭亡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