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辅佐萧绰执政时期,对这些不利国家发展的法律都进行了更改。改革后的法律规定,只要是大辽子民,无论哪一民族都一律平等,在法律上都负相同的责任。萧绰还严格地执行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律条,法律不再保护特权阶级,从而极大地维护了百姓的利益。新法还制定了“上诉”制度,允许自认冤屈或量刑过重的普通百姓直接到御史台告状;萧绰太后则派专人巡查各地处理积年陈案,如有必要,她也亲自断狱。
在“宜宽法律”的同时,萧绰更改了旧制中死刑犯的尸体要示众三日的做法,实行了行刑次日家属就可以收尸的新规定。这一规定比较人性化。新法还规定,主人不可以擅杀奴婢。如果奴婢犯下过失,要由公堂审处。
新法公布后,皇族耶律国留杀死了出逃的奴仆,萧绰太后便将他依法处斩,警示了那些不拿新法当回事的皇族们。
萧绰在对法律进行改革时,废除了“连坐”的规定,因而大快心。旧时,不仅辽国有“连坐”的规定,就连汉唐宋明皆实施“连坐”。一人犯事,阖族难逃,殃及无辜,极其残忍。北院宣徽使耶律阿没里向萧绰进谏,希望能够免除这条恶法。萧绰立即采纳谏言,并载入律书。
最难能可贵的是,萧绰在执行法律时不因私废公。
辽景宗死后三个月,有个叫挞刺干乃万十多的臣子多喝了些酒,醉话连篇地到处说太后宫里的私密事,显示自己什么都知道。如果按照旧制,这家伙必死无疑,但是萧太后只是按新法对他施以杖刑。
还有一次,有部民不小心失了火,烧到了辽国的圣地木叶山,按旧制也应该是死罪,但萧太后也仅打了他一顿板子就完事了。没有因为那些闲言闲语或无心之失就杀人。就这样,萧太后的治理让辽国上下都心悦诚服。
统和六年(988),萧绰还在国内实行了科举制度,从而为普通百姓搭建一条发挥才干、跻身上层社会的云梯。同时,萧绰对军队将领也给与非常好的礼遇,她让自己的儿子当众与辽国名将耶律斜轸换了弓矢鞍马,结为生死之交。——和将领、臣子结交为兄弟,统治中原的汉族皇帝们是万万做不来的。由于萧绰任人适当,辽国的军事实力也迅速提升。她对将士奖罚分明,士气大振。据辽史《刑法志》记载,自萧太后变革之后,辽国“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经过这一系统的改革与探索,辽国开始进入了吏治清明、社会稳定的鼎盛时期。
当然,对于萧太后的私生活,契丹贵族内部还是颇有微词的。韩德让这样一个汉族人,竟然位高权重,而且俨然成了皇帝的继父,这让许多旧契丹贵族感觉非常没有面子,他们提出韩德让“非我族类”,坚决要求太后疏远他,甚至到处说韩德让有背叛太后和辽国的行为。——如此看来,这些旧贵州们倒并不反对太后再嫁,只是不希望太后嫁给一个汉人!
萧绰不愧为一代女政治家,面对所有的流言蜚语、挑拨挑衅,她都根本不往心里去,而对韩德让始终宠信如一。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众人见太后如此坚持,议论得很无趣,也就住口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辽国的萧太后私情秘事,很快就传到了北宋官员的耳朵里。
雄州(河北雄县)知州贺令图及其父岳州刺史贺怀浦,既不懂军情,又属于“贪功生事,轻而无谋”之辈,却在听说这件风流韵事后如获至宝,和文思使薛继昭等人相继向宋太宗进言:“如今契丹主年幼,国家大事全都听他母亲来决断。而皇太后又与韩德让暧昧不清,其国人必定痛恨不耻,其内乱之情状可想而知。正是对辽用兵的大好时机。”
宋太宗听了官员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奏报后,信以为真,便在宋太宗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公元986)的三月,对辽国发动了大规模的“雍熙北伐”,全军上下对辽国已做好全面准备,且积聚了大批骏马粮草的实情视而见,一心想收回在后晋年间被石敬塘割让给辽国的幽云十六州。
事实证明,只有受到儒家思想熏陶日久的汉族男子,才把贞操观看得比国家大计还重,宋朝官员推己及人、不重视事实调查的做法,在现实面前碰了个头破血流。
事实上,早在辽景宗执政、北宋伐辽之后,萧太后便已经开始培养辽国军事实力。她还将辽国最出色的将领耶律休哥、萧道宁等人镇守与宋相邻的边境,授意他们时刻做好对宋用兵的准备。对于来犯之宋军,他们根本没有一丝慌乱。当时,
萧绰派耶律休哥率军抵御东路宋军曹彬的人马,又派耶律斜轸抵御西路宋军潘美、杨业的军队。她自己则亲自带着韩德让和儿子辽圣宗赶到南京,与耶律休哥协同作战。萧绰还亲自披挂上阵,率兵在正面与曹彬对阵,耶律休哥则包抄了宋军后路,阻断了宋军的水源粮道。终于在当年的五月形成夹攻之势,使得宋军一败涂地,死伤惨重,易州之东的沙河都被宋军的尸体给填满了。
另两路宋军原来一路取胜,但曹彬一路人马的惨败影响了他们。萧绰太后也得以腾出足够的兵力,去对付他们。辽帝和太后亲征取得大胜,辽军士气大振。宋太宗无奈只好下令全线撤退,这一来,宋军的士气更加低迷,西路军一路连吃败仗。
西路宋军在撤退过程中,经验丰富的宋朝名将杨业指出:辽军士气正旺,不能硬拼,而且皇帝已下令撤退,所以必须避其锋芒,却被西路军的另一个统帅潘美和监军王侁,以及顺州团练使刘文裕等人步步紧逼,负气做战,不幸陷入了辽军的埋伏之中。潘美和王侁等人还贪生怕死,不按事先的约定去接应杨业,导致杨业战败,其部属全数殉国,杨业本人也在被俘后绝食殉国。
杨业死后,宋太宗追封他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并将王侁撤职查办、潘美降职。
萧绰太后下令割下杨业的头颅,以匣盛之传送边关以鼓舞士气。这样一来,辽军士气果然大振,而宋朝守军则信心全无。辽国得以顺利地收回了所有的疆土。
雁云大捷大捷之后,萧绰又令人在古北口为杨业修建了祠堂,军民百姓一年四季祭祀不绝。
从此以后,在宋辽战争中,宋朝一改以往的主动地位,以抵御为主,战略进攻变成了战略防守。而辽国则占了上风,压在了宋朝的头上。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提议开展这场大战的贺令图父子,在葬送了数万大宋将士性命之后,也被耶律休哥杀死——更可笑的是,他们居然是中了对方的计,以为对方来投降,然后才被抓住杀死的。
自雁云大捷后,萧绰更进一步经略军事,实力日益雄厚。她开始主动地向宋朝挑战,甚至多次亲自披挂上阵、跃马疆场,而且所向披靡。辽国的国势也在这一次次旗开得胜中如日中天,党项、女真等等周边部族国家都纷纷向辽国称臣纳贡。
(4)决定辽国和自己的命运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的深秋,萧绰与辽圣宗耶律隆绪、韩德让,率领二十万精兵南征大宋,势如破竹,仅两个月时间,就攻到了与北宋都城开封仅一河之隔的澶州(今河南濮阳)。
消息传到开封,北宋朝廷陷入混乱之中,大臣们有的收拾细软抱头逃窜,有的主张求和,还有的主张弃都南迁。唯有宰相寇准坚请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犹豫再三,最终同意了。当他的车驾出现在澶州前线时,士兵高呼“万岁”,声震数十里,士气大振,信心爆棚,
与萧太后的南征大军形成了抗衡之势。不久,辽国名将萧挞凛在查看地形时被宋军射死。辽军未曾开战先损大将,士气低落。萧绰与韩德让权衡之后,决定阵前议和。
局势对大宋有利,寇准和杨业之子杨延昭要求以战议和,逼萧绰归还幽云十六州。没想到宋真宗胆小怕死,竟然对谈和使曹利用说:“只要萧太后肯退兵,哪怕每年给她100万金帛也行啊。”
宰相寇准既气又愤,却也无可奈何,只好将对曹利用恐吓道:“如果你敢许给辽国超过30万的金帛岁币,我就砍你的脑袋!”
曹利用胆战心惊地来到了辽军营,萧绰和韩德让并肩坐在驼车上接见了他。经过一番交涉,曹利用代表皇帝与辽国商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以宋真宗赵恒为兄,赵恒则以辽太后为叔母。两国共同维持旧有的疆界。北宋朝廷每年给辽国三十万金帛。这就是历史有名的澶渊之盟。
曹利用返回行宫向宋真宗汇报时,宋真宗正在帷幕内用膳。他问内侍,曹利用究竟许给辽国多少金帛。曹利用因心中有愧不敢开口,便伸出三指。内侍禀告真宗说:“曹大人伸出三个指头,难不成许了三百万?”
宋真宗一吃,不由大惊:“这也太多了!”随即他又说,“只要能退后,再多也无妨。”
曹利用在帷账外依稀听到真宗说“这也太多了”,误以为皇帝要降罪,连忙跪下请罪。真宗见状便追问道:“你到底许他多少?”曹利用惶恐地说:“臣有罪,臣许了三十万。”真宗本已经做好了三百万的准备,一听竟然省下这许多,连夸曹利用能干,大加褒奖。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辽宋两国正式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北宋也正式承认了幽云十六州属于辽国,双方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相对和平。而萧绰太后则更为辽人所敬仰!
同年,辽圣宗给母亲再进尊号,尊萧绰太后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仁洪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
统和二十七年(1009)十一月,萧绰太后为儿子耶律隆绪举行了“柴册礼”,然后还政给耶律隆绪。结束了她四十余年“摄政女皇”的生涯,决定去南京(今北京)安享晚年。
在南行的途中,萧绰太后不幸染病,没多久就病逝了,享年五十七岁。
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丧母之痛的打击下寝食俱废,哭得直呕血,很久才恢复过来。他为母亲上谥号为“圣神宣献皇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失去萧绰的打击,对韩德让来说是致使的。他从此抑郁成疾,卧床难起。皇帝耶律隆绪为他请来最好的太医诊治,并和皇后萧菩萨哥每天以儿子儿媳的礼仪为他端汤送药,可他的病依然没有起色。
就在萧绰去世后的第十五个月,韩德让也随之去世。
辽圣宗耶律隆绪不仅为韩德让举行了国葬,而且一切规制都与萧绰太后相同,他还亲自为韩德让服丧,亲送其灵车百步之远,将韩德让安葬在萧绰太后身边。
至此,萧绰太后的传奇缓缓落幕。综观中国历史,把握权柄的后妃不在少数,但是,能真正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且还做为纯粹的女人享受到真正的爱情和完整的人生的,唯有萧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