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甘肃省花椒病虫害防治
45452200000003

第3章 主要虫害(2)

甘肃、陕西、山西等省。成虫以嫩叶进行补充营养,危害轻微;主要是幼虫蛀食花椒枝干韧皮部和木质部,切断养分、水分输送的管道,造成枝干枯萎死亡。三年生的椒树就开始受害,树龄大受害越重。10年生以上的大树有虫株率达70—80%,每株有虫2—46头;20年生以上大树,近乎都受害,单株虫口28~166头,每年枯枝数高达12.4~14.9%。在不同地区危害程度也有差异,如在文县调查有虫株近40%;天水、舟曲被害株率可达33.3~100%,平均每株有虫1~6头。陕西凤县虫株率达63.8%;宝鸡县有虫株率达77.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10mm,宽2~3mm。头顶表面有纵向凹陷并密布小刻点。复眼大、肾形、褐色。触角黑褐色、锯齿状,11节,触角周围及触角上生有白色毛。前胸略呈梯形,宽于头部,略宽于鞘翅前缘,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圆形凹陷。鞘翅灰黄色,上具4对不规则黑色斑纹,翅端有锯齿。腹部背面6节:腹面5节,第一、二节愈合,棕色。雌虫头胸部黄绿色,鞘翅短于腹末,腹末背板端部突出明显。雄虫头胸黄褐色,鞘翅与腹末等长,腹末背板端部略突出。

卵:椭圆形,长0.8~0.95mm,宽0.45~0.65mm,乳白色,半透明。

幼虫:体圆筒形,长17—26.5mm,乳白色,头和尾突暗褐,前胸背板中沟暗黄,腹中沟淡黄。体末端具2尾铗、端钝,两侧具齿。

蛹:初期乳白色,后期变为黑色。长8~10.5mm。

生活史及习性:

在武都、文县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翌年春季花椒萌芽时,继续在皮层下蛀食。4月中、下旬幼虫老熟,蛀入木质部准务化蛹。前蛹期15天左右,蛹期18~20天。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停留3~4天咬半圆形孔钻出,6月上旬为成虫外出初始期,6月下旬为盛期。成虫取食花椒叶补充营养,雌雄成虫可多次交尾,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产卵量为11~37粒,产于树干阳面直径3—4厘米以上枝条上,多产于树皮裂缝及旧受害疤附近,产卵部位有一潮湿斑。卵期18—19天,初孵幼虫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危害,形成不规则虫道,11月中旬幼虫停止取食,进入越冬状态。在幼虫串蛀过程中,自隧道向皮层外每隔1~3厘米开凿一月牙形通气孔,自通气孔溢出褐色胶汁。

防治措施

1.人工刮去虫疤树皮,涂抹煤油敌敌畏液(煤油和敌敌畏液比例20:1)消灭幼虫。

2.在成虫盛发期向树冠喷50%敌敌畏或辛硫磷800倍液,消灭成虫,防止产卵。

3.4月下旬在越冬幼虫开始活动,枝干上流胶明显时,用刀刮除胶后涂抹氧化乐果或膦胺(原油加10倍水)效果良好。

4.久效磷:羊毛脂膏以1:3混合涂树干基部涂一环,每树涂药20—30毫升。

5.保护天敌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sp。

9.花椒虎天牛Ciytus validus Fairmaire

分布与危害:

甘肃(西和、礼县、武都、文县);陕西、四川、西藏。成虫补充营养取食树叶,危害较轻;幼虫钻蛀枝干引起枯死,造成花椒减产,危害较重。此虫专门危害花椒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9~24mm,宽7—8mm。体黑色,全身被黄色绒毛,头及腹面绒毛稀薄,前胸背板、鞘翅及后胸前侧片绒毛较浓密。前胸背板中区有一个大型黑斑,每翅基部有一个圆形黑斑,中部有两个小黑斑,靠近中缝一个,略呈斜长形,接近侧缘一个为长椭圆形,中部之后有一个较大的横形黑斑。触角及足着生淡灰色细毛,触角端部4节略带黑褐色,触电约为体长的三份之一,第3节略短于柄节,稍长于第4节,第8、9、10节更短,末端4节略粗大。前胸背板宽略胜于长,两侧缘弧形,胸面拱凸,具细皱纹刻点。

卵:长椭圆形,长1mm,宽0.5mm。初产时白色,孵化前呈黄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20~25mm,体黄白色,节间为青白色,气孔明显。初孵幼虫头淡黄色,体乳白色。2—3龄后头黄褐色,各体节间凹陷处为粉红色。

蛹:初化蛹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色。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在文县二年发生1代,少数需三年完成一世代。以幼虫及蛹越冬,少数以卵越冬。成虫5月下旬陆续羽化,6月下旬方从羽化孔爬出,成虫以椒叶进行补充营养,7月中旬进行交尾,下旬产卵,散产于树皮缝中,每雌可产20—30粒。卵期约20天,初孵幼虫危害韧皮部并在其中越冬。若10月中旬后,如温度在100C以下,则卵不能孵化,以卵越冬,至翌年3月再孵化。初孵幼虫第二年5月进入木技部,继续危害并在其中进行第二次越冬第三年5月幼虫老熟并筑蛹室化蛹。由于世代不整齐,幼虫与蛹全年可见。成虫飞翔力较强。雌、雄成虫晴天活动力强,并可多次效尾,阴雨天不交尾。成虫产卵于树干1m高处较深的树皮裂缝中居多。幼虫进入木质部危害后,从蛀道中流出黄褐色液法而变成排出黄白色的木屑及虫粪。6月分花椒树开始枯萎,当年结实的种子不能成熟。

防治措施:

1.4月下旬小幼虫在韧皮部取食,树干上充出黄褐色法液时,用尖刀挑治、杀死小幼虫,效果良好。

2.5月中、下旬根据钻入木质部的幼虫排出淡黄色木屑,用钢线钩杀,效果亦好。

3.成虫羽化盛期的晴天下午1—6时,人工捕捉在树上交尾、产卵的成虫也简单易行。或喷酒50%敌敌畏乳油1:800倍液毒杀成虫。及时砍伐将枯死的虫源木并烧毁,以减少虫源。

10.二斑黑绒天牛Embrik-strandia bimaculata (White)

分布与危害:

甘肃(西和、礼县、武都、文县、舟曲)、陕西、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幼虫蛀食枝干,造成树势衰弱,叶片发黄,健壮技风折等。据在西和县大桥乡调查,受害株率达100%,枯枝率达20%,影响产量10—20%,整株枯死率左右,年直接经济损失约10万元。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1—27mm;体宽6.5—9mm。体黑色。前胸背板无光泽。每个鞘翅中部具黄褐斑纹,斑纹变民极大且不规则。触角11节,基部1—5节为黑色,第6节端部和7—11节全部黄褐色。足的腿节、胫节略带紫蓝色。鞘翅黑色部分被覆黑色绒毛,黄褐斑纹被覆淡黄色绒毛,腹部着生少许银灰色绒毛。前胸背板黑色,表面有粗糙皱纹及稀疏绒毛。小盾片表面微凹,刻点细密,被覆细长黑色毛,中央有一条光滑无毛细线。鞘翅长形,两侧近于平行,后端稍窄、端缘圆形;翅面刻点细密,每翅黄斑范围隐约可见三条纵脊纹。雄虫后足腿节超过鞘翅末端,雌虫后足腿节则达鞘翅末端;后足第一跗节长于第2、3跗节的总长度。雄虫腹部末节后缘中央微凹,雌虫腹部末节后缘稍平直。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可达42mm,前胸宽可达8mm。约龄幼虫乳白色,老熟幼虫鲜黄色。前胸背板前端中沟明显,两旁各沟内侧骨化板具粗糙刺粒,排成“山”字形。腹部腹面步泡突较背面的更突出。步泡突具一横沟,中沟及侧沟深陷。

卵:卵圆形,被较薄白色胶状物。

蛹:桔黄色,体长30—32mm,宽7—8mm,触角直伸在蛹体两侧方。

生活史与习性:

二年1代,世代重叠。以幼虫或卵越冬,幼龄幼虫越冬的翌年在枝干内蛀食一年,近老熟幼虫越冬后继续危害,6月份化蛹,7月分成虫羽化,成虫取食嫩叶补充营养;7~8月份成虫交配产卵,卵散产,每片一粒,卵产后分泌白色半透明胶液覆盖保护。卵多产于1—2年生小枝分叉处或健壮枝刺基处。卵期10~20天,8~9月大量孵化。幼虫孵化后不久即侵入形成层,将形成层蛀一螺旋形隧道,不久上侧枝条即枯死,枯叶不脱落,侵入孔入有树胶流出。尔后幼虫进入髓部,先向上蛀食2—3cm后再回头沿枝干向蛀食,从小枝到大枝再到主干都可看到极明显的成串通气排屑孔。孔间距自上向下逐渐增大,初为2—4mm,随着虫龄的增大,通气孔间距长为10—15cm。一条虫道上有通气排屑孔12—20个,每一排屑孔上都可看到有排出的极细的木屑粉。蛀道最长为160cm,一般为140cm左右,从树梢直达树干。羽化孔绝大多数在主干上,幼虫蛀道外侧距树表坡极薄,用小刀轻挑,即可看到蛀道,蛀道横切面呈椭圆形。

防治措施:

1.捕杀成虫:于7—8月份捕杀补充营养或酱产卵的成虫。

2.排除卵粒:成虫产卵期,注意观察小枝分叉处及健壮枝刺基处是否有白色胶状约的卵粒,经发现,立即挑除。

3.结合冬季修剪和5月份剪除有幼虫危害的枯萎枝,这一方法对降低种群密度及幼虫继续危害比较彻底。

4.采用40%氧化乐果500倍液,80%敌敌畏500倍液蛀孔注射,防治效果可高达90%以上。

11.黄带黑绒天牛Embrik-Strandia unifasciata (Ritsema)

分布与危害:

甘肃(西和、礼县),福建、海南岛、广西、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区。该虫以幼虫蛀食椒树枝条和主干,危害特点是先蛀害枝条、干枝,再钻蛀主干,后潜居木质部蛀食,阴碍水份、养份的输送,轻者造成树势衰弱,椒叶发黄,木质变脆,树干、枝条易被风吹折,严重者整个椒树被蛀食一空而枯死。据调查,武都县外纳乡寺坪、崖房两村共有椒树2万余株,被害株率达97%,被害蛀孔一般2—16个,最高达47个。

形态特征:

成虫:成长22—28mm;体宽6—8mm。体黑色略带紫罗兰色,鞘翅上具1条黄褐色宽横带,体腹面被银灰色绒毛。触角端部7节黄褐色。触角柄节刻点粗密,外端角钝,第6至10节外端角尖锐。前胸前板宽大于长,表面有细密刻点,并着生浓密黑色绒毛。本种外形上与二斑黑绒天牛相似,但本种前胸背板黑兰色,着生浓密绒毛,无粗糙皱纹刻点。

卵:乳白色、梭形,长2.5~3mm,宽0.5~0.7mm。

幼虫:老熟幼虫乳黄色,长37mm,宽8mm,头黄褐色,腹背有1条明显的纵线。

蛹:体长35mm,宽11mm,乳白色,后变为蜡黄色。

生活史及习性:

据陇南地区多种经营研究所在崖房村观察,黄带黑绒天牛两年发生1代,但需跨越三年才能完成。每年7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经6天左右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当年生枝条或二年生嫩枝的皮下,每处产卵一粒,多则二粒。卵经8—10天小幼虫孵出。初孵幼虫以嫩枝的韧皮部为食,逐渐蛀入枝条的木持部,以2—3龄幼虫越冬。第二年春开始活动。由枝梢向主枝、主干蛀食,并隔一定离距向外开一排粪孔,幼虫一般在最后一个孔的下方。冬季以老龄幼虫在枝干的中、下部的木质部内越冬。第三年春继续危害木质部,直到6月中旬开始化蛹,化蛹末期为7月下旬,蛹期长约14—15天。羽化后的成虫以椒叶和嫩枝作补充营养。受惊成虫,能短距离飞行,一般活动都在上午8—10时和下午17—20时。成虫产卵时将枝条枝皮咬破,初孵幼虫又蛀食韧皮部,影响了水分,养分的输送,上部枝条不久即枯死。

防治措施:

1.药剂防治:用2.5%溴氰菊酯、80%敌敌畏30~60倍液,从排粪孔注入杀虫效果在90%以上。

2.剪去被幼虫蛀害的枯梢,剪去的部位一定要从产卵部位下面7cm以外,保证把幼虫清除掉。若能连续2—3年剪枝基本能控制危害。

3.成虫盛发期,可进行人工捕捉成虫,减少虫源。

12.桔褐天牛Nadezhdiella cantori(Hope)

分布与危害:

甘肃(西和、礼县、武都),陕西、河南、江西、湖南、四川、江苏、浙江、广西、广东、云南、海南岛、台湾等省区。该虫除危害花椒外主要危害柑桔。以初龄幼虫蛀食皮层引起流胶,随虫龄增大即蛀入木技部危害,6—8cm粗的枝干,虫蛀隧道多达6—8条,10年以上的椒树,1m以下树干常被蛀食一空。每遇大风,盛果期椒树常被风折。据调查2—3年生小树一般不受害,4—6年生树被害株率在4.8—37.1%之间,10年生左右的树被害株率在7.5~100%之间。在文县调查结果树,被害株可达44%。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6—51mm,宽10—14mm。体黑褐色至黑色,具光泽,被灰色或灰黄色短绒毛。头顶两复眼之间有一深纵沟。雄虫触角超过体长1/2以上;雌虫触角较体略短;第1节特别粗大,密布细刻点和横皱纹;第3、4节末端膨大,略呈球形,第4节短于第3节。前胸背板具瘤状褶皱,侧刺突尖锐。鞘翅肩部隆起,两侧几平行,末端较狭、端缘斜切,有时略圆或略凹,内端角尖狭;翅面刻点细密。

卵:卵圆形,长约3mm,乳白色,以后逐渐变黄,孵化前呈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6~56mm,乳白色,扁筒形。前胸背板有棕色斑纹4块,中央2块较长,两侧的较短;可见三对胸足,长约1毫米。

蛹:淡黄色,大小与成虫相似;翅叶片形,伸达腹部第三节腹面后端,其余部分似成虫。

生活史及习性:

据在舟曲县观察,桔褐天牛需三年完成1代,跨4个年头。

该虫以成虫和不同龄期的的幼虫在被害枝二隧道中越冬。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飞出被害枝干,有昼伏夜出取食交配产卵的习性。一头雌虫可产卵23~51粒,卵散产或几粒产在羽化孔边缘、树缝及翘皮下。卵经12天左右孵出幼虫。初龄幼虫蛀入皮层危害,造成局部流胶,幼虫体长达1厘米以上即可蛀入木质部。幼虫期长达22~24个月。于第3年6月份开始化蛹,蛹期约30天左右,在7月下旬即可羽化为成虫。刚羽化的成虫体黄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成虫羽化后在蛹室中经9—10个月才能完成个体发育,至第4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钻出蛹室,经羽化孔上树的活动。

防治措施:

1.抓好10年生左右椒树的防水防治。因这些树虫源集中,既可消灭虫源,又能保护幼树有受侵害。在成虫发生的6—7月份,动员组织群众在黄昏时进行人工捕杀、或喷触杀力强的2.5%溴氰菊酯2000~2500倍液、甲基异柳磷800~1000倍液消灭成虫。

2.成虫产卵期,挖除卵粒,防止幼虫唁入茎枝内。

3.对严重受害且无产椒能力的相通树,应砍伐烧毁,对因风吹断的椒树,应及时剖枝、消灭其中的幼虫,蛹及成虫。

13.白芒锦天牛Acalklepta floculata (Gressitt)

分布与危害:

甘肃(武都、文县、西和、岩昌)陕西(洵阳、赵弯)、四川(峨眉)等地。成虫啃食嫩枝进行补充营养,危害尚轻;幼虫钻蛀枝干,造成中空,风折或桔萎死亡,危害极大。由于和桔褐天牛的幼虫不易区分,在文县调查结果树52株,15株受害,占28.8%。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