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体长17.5~23mm;体宽6.5—9mm。体黑褐色。触角前3节黑褐,第4节略淡,以后各节大部灰褐色,端部褐色。前胸背板及鞘翅的每个隆起上有近圆形的黑色绒毛斑,在鞘翅端部的呈金黄色;在中、后足胫节中部各有1小形黄毛斑。腿节粗大,下侧基半部有深沟。雄虫触角超过体长1倍,雌虫约超过1/2。前胸背板两侧刺突短粗,末端较钝;背面具5个突起,中央的1个长且尖,其余的近圆形。鞘翅表面有许多丘状隆起,并掺杂有深刻点。
防治措施
同桔褐天牛
14. 家茸天牛 Trichoferus campestris (Faldermann)
分布与危害
甘肃(文县、武都、成县、康县、徽县、两当、西和、礼县、岩昌、舟曲、迭部、天水、秦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新疆、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日本、朝鲜,苏联,蒙古。危害刺槐、羊、柳、榆、香椿、白蜡、桦、柚木、云南松、云杉、枣、桑、黄芪、丁香、苹果、梨、花椒、柑桔。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3~14mm,褐色。全身密被黄色绒毛。雌虫触角短与体长。前胸近球形,背面中央后端有1条短纵沟。小盾片半圆形,灰黄色。
卵 长椭圆形,一端较钝,另一端稍尖,灰黄色。
幼虫 体长20mm左右,头部黑褐色,体黄白色。前胸背板前缘之后具2个黄褐色横斑,后区淡色,在侧沟之间平坦隆起,隆起部前方具细纵皱纹,后端渐不明显;前胸腹板中前腹片具较细的细长弯毛。
蛹 浅黄褐色,体长15~19mm。
生物学特性
该虫在甘肃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花椒枝干内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在树干皮层下木质部钻蛀扁宽的坑道,并将碎屑排出孔外。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成虫具趋光性。喜产卵于直径3cm以上的花椒树干皮裂缝内,以冬、春季节新的创伤裂皮最为其所喜爱,未经刮皮或修剪后为充分干燥的花椒枝干亦可产卵。卵散产,经10天左右孵化为幼虫,钻入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蛀成不规则的扁宽坑道,幼虫11月份越冬。
防治方法
1、检疫控制 在天牛严重发生的疫区和保护区之间应严格实行检疫制度。对可能携带危险性天牛传播的苗木、种条、幼树、认真实行检疫。检验有无天牛的卵槽、入侵孔、羽化孔、虫瘿、虫道和活虫体。按检疫法进行处理。
2、加强营林措施 要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选用抗病虫强的花椒进行造林。
3、保护和利用天敌 保护和招引啄木鸟。啄木鸟和天牛是协同进化的两类生物,应保护和利用该鸟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力,以得到好的防治效果。
4、人工和物理防治 ①对有假死性的天牛可用人工震落捕杀。②饵木诱杀,用已受害严重,无利用价值的花椒枝干为饵料,喷上警惕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③干基涂白,于离地面1.2m以下树干涂白,防止天牛在寄主上产卵。涂白剂配方为:石灰5kg、硫磺0.5kg、食盐25g、水10kg。④锤击虫卵和小幼虫,或刮除虫疱。
5、药剂防治 成虫期在树干和主枝上喷洒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150倍液,25%溴氰菊脂乳油1:3600—4000倍液;幼虫期用敌敌畏乳油、马拉硫磷乳油、杀螟松乳油、辛硫磷乳油、乐果乳油、亚胺硫磷乳油等药剂50—100倍液滴注虫孔或用黄泥堵洞孔均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15.花椒波瘿蚊Asphondylia zanthoxyli Bu et Zheng
分布与危害
甘肃(文县、武都、成县、康县、灰县、两当、岩昌);陕西等省。在甘肃陇南海拔820~1800m的共相通产区发生较重。以幼虫在瘿内越冬,翌年春季花椒萌芽后继续危害,并在虫瘿内化蛹。成虫羽化时导致羽化孔流胶,随后被害枝萎蔫枯死。据近几年调查,被害株率为92.2~98.0%,被害枝的流胶枝率为96.5%,枝条萎蔫枯死率88.4%,相接造成产量损失60%以上,严重影响椒农的经济收入。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3.2—3.5mm,密被黑色细毛;头球形,复眼大,黑色;下颚须3节;触角14~16节,念珠状,淡黄色。触角端部第一、二节较短,呈椭圆球状,第一节比第二节短。雄虫体长2.4~2.6mm,触角与雌虫相似,唯鞭节各节有环状毛。前胸背板淡黑色,两侧色稍淡。翅透明,无横脉,亚缘脉1/4处有1刺,翅面上有细毛,具纵脉三条。腹部10节,桔红色,第8节狭窄,为第7节的1/4,臀板呈球状突起,半透明。雄虫腹末两侧着生1对鬼握器。
卵:纺锤形,0.5~1.0mm,宽0.2~0.3mm,无色半透明。
幼虫:身体向背面弯曲成C状,一、二龄幼虫乳白色,略透明,除胸部第一节外,共余各节腹面和侧面均可看到鲜黄色云状脂肪斑,中胸背面有两个黑色眼点。老熟幼虫体长2.2~2.6mm,宽0.7~0.8mm。
蛹:体长2.2~2.5mm,宽0.8~0.9mm,初期鲜黄色,后期复眼和翅芽弯成红褐色,肩角各有一长刺,腹部气门突出体外。
生活史及习性
在甘肃文县一年2代,世代重叠,以幼龄幼虫在花椒被害膨大的虫瘿内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幼虫开始继续危害,4月中、下旬为越冬代幼虫危害第二个盛期,5月中、下旬进入蛹期,并有成虫开始羽化,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羽化后不久即交尾产卵,卵期15天左右;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产卵结束,产卵期2个月左右,直至8月中旬四个虫态都能见到,这说明该虫的世代重叠,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越冬代幼虫第一个危害盛期。成虫全天均可羽化,羽化时成虫直立朝上,头先钻出羽化孔,身体不断摆动,向羽化孔外脱。初羽化成虫淡黄色,不久头及前胸背板变成淡黑色,2~3小时后即可开始交尾,产卵,产卵时雌虫用产卵管将花椒枝的表皮刺破,将卵产于其中。每雌怀卵量66~328粒,卵散产,卵期15天左右。6月下旬至7月旬形成虫瘿。
防治措施
1.加强椒园管理:每年花椒采收完后,冬季进行一次修剪,剪除虫瘿并将其穿梭埋或烧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
2.保护利用天敌昆虫:据观察寄生瘿蚊幼虫及蛹的小峰有4种:即瘿蚊扁股小峰 Elasmus sp.瘿蚊广肩小峰Eurytoma sp.瘿蚊旋小峰Eupelmus sp.瘿蚊黄脊啮小蜂Signiphorayingwenae
3.药剂防治:成虫出现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于6月上、中旬各喷1次,防效可达85%以上。
16.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innaeus=Tettigoni-ella viridis (L)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全国各地。成虫、若虫不但群集椒树幼嫩枝叶上吸食汁液,同时在成虫产卵时可引起机械损伤,导致椒树病害发生,因而对树木生长有一定影响,尤其对幼树影响更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2—12mm。头部颜面淡褐色,两颊微青,在颊区近唇基缝处左右各有1小黑斑;触角窝上方,两单眼之间有1对黑斑。复眼绿色。前胸背板淡黄色,后半部深青绿色。小盾片淡黄色。前翅绿色带有青蓝色泽,前缘淡白,端部透明,翅脉为青黄色,具有狭窄的淡黑色边缘。后翅膜质烟黑色半透明。腹部背面蓝黑色,两侧及末节色淡为橙黄带有烟黑色,胸、腹部腹面及足橙黄色、跗爪及后足胫节内侧细条纹,刺列的每刺基部黑色。
卵:白色微黄,长卵圆形,长1.6毫米,宽0.4毫米,中间微弯曲,一端稍细,表面光滑。
若虫:初孵化时白色,微带黄绿。头大腹小。复眼红色。后渐变淡黄,浅灰或灰黑色。3龄后出现翅芽。老熟若虫体长6—7mm,头冠部有2个黑斑,胸背及两侧有4条褐色纵纹直达腹端。
生活史及习性:
该虫在文县一年3代,以雌虫产卵器刺破树皮表皮层形成月牙形产卵痕,再将卵成排产于表皮下。翌年4月初孵化。若虫群集性强,早晨很少活动,中午至黄昏时非常活跃,受惊后即横着逃向背阳光处。成虫受惊后跳跃振翅而飞。夏季卵多产于芦苇、野燕麦、早熟禾、小麦、玉米等禾木科植物的茎秆和叶鞘上;越冬卵产于花椒等其它林木、果树的枝条和主干上。成虫有极强的趋光性。
防治措施
1.4~10月间如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时,喷洒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50%马拉硫磷1000倍液,40%乐果乳油2000倍液,毒杀成虫和若虫效果良好。
2.灯光诱杀成虫,可消灭大量成虫。
17.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分布与危害:
棉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是我国北方棉花、瓜类的重要害虫,棉蚜的寄主很多,越冬寄主(第一寄主)有花椒、石榴、木槿、和鼠李属植物等;夏季寄主(第二寄主)如棉花、瓜类,菊科、苋科等多种植物。棉蚜以成蚜和若蚜危害,常群集要花椒嫩叶和幼茎上刺吸危害,造成叶片卷缩,影响花椒的正常生长,对幼苗危害更大。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1.9mm,宽1.0mm,卵圆形。体色活时深绿、草绿乃至黄色,以黄色最常见。触角6节,第3节无感觉孔;腹部末端有1对生的暗色腹管,尾片青绿色,圆锥形,近中部收缩,有微刺突组成的瓦纹,上具毛4~7根,一般5根。尾板末端圆,有长毛16~17根。
有翅孤雌蚜:体长2.0mm,宽0.68mm,长卵圆形。活时头、胸黑色,腹部深绿、草绿乃至黄色,早春和深秋多深绿,延长季多黄色,有透明翅两对。腹部背面两侧有3~4对黑斑。触角6节,第3节有小圆形次生感觉孔4~10个,一般6~7个,分布于全长,排成一列。但秋季有翅性母蚜触角第3节次生感觉孔增至7~14个,一般9个。排成一列,有时有1~2个位于列外。腹管短,黑色,尾片不及腹管长度之半,有毛4~7根。
生活史及习性
在文县、武都每年发生达20代,以卵在花椒、鼠李属植物上的芽苞或缝隙处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卵孵化为干母蚜,干母无翅,触角5节,腹管较短,全为孤雌蚜,成长后孤雌胎生出干雌蚜,少数有翅,也全为孤雌蚜,成长后又可孤雌胎生出迁移蚜,有翅,亦全为孤雌,成长后向第二寄主迁飞或留在花椒上继续繁殖危害,在这段时间,花椒嫩叶,新梢等因受害而卷缩扭曲,生长受阴。在气候适宜时,可孤雌胎生20年代,多数世代无翅,也可产生有翅蚜迁飞扩散蔓延危害,这些蚜称乔蚜。秋后气温降低,日照减少,产生翅或无翅的性母蚜,迁移或在花椒上孤雌胎生出产卵雌蚜,成长后与有翅雄蚜交配,10月在紫穗槐、木槿、鼠李、蔷薇科植物上继续繁殖并越冬。
防治措施
1.药剂防治,在有翅蚜大量发生前,采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2500倍液,50%1059乳油1000~2000倍液,50%久效磷2000~3000倍液,25%水胺硫磷1200~1500倍液喷雾。以防其扩散蔓延。另外在花椒采收前一个月内禁止喷药。
2.保护天敌,棉蚜天敌种类较多,如何协调与化学防治的矛盾,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棉蚜捕食性天敌有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多异瓢虫、红点唇瓢、大草蛉、丽草蛉和普通草蛉、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华野姬猎蝽、黑食蚜盲蝽和草皮逍遥蛛、无、花叶蛛、黄褐新圆蛛等。
18.桑拟轮盾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 (Targioni)
分布与危害:
我国各产椒区桑、桃、杏、李等分布区。已知危害一百余种植物,主要是桑树。寄生在花椒主干和枝条上。在新感染的植株上雌虫较多,感染较久的植株上,雄虫的数目较多;介壳互相重叠,成一片白色。使椒树发育停止或生长衰弱而枯死。对椒树产量影响很大,减产可达35%以上。
形态特征
雌蚧壳圆形,略隆起直径2—2.5mm,灰白色或黄色,和植物表皮相似。雌成虫:体阔,倒梨形,略带五角形,长约1mm。宽0.7~0.9mm。前端阔圆,后端三角形,以后胸部分为最宽。腹部分节明显,每节的侧缘突出成圆形的瓣。橙黄色到桔红色,臀板黄褐色或红褐色。雄蚧壳白色,蜡质状;长形,两侧平行,长0.8~1mm,阔0.3mm。背面有3条纵脊线;蜕皮黄白色,位于前端。雄成虫体瘦长,纺锤形,体长0.7mm,阔0.16~0.2mm,翅展1.4mm,身体橙红色。头小。眼紫黑色,背眼、腹眼及侧眼各2个。触角淡黄色,10节,略短于体,基部2节短,其余各节长卵形,生有很多长毛。胸部发达,背面有深色的横带。足淡黄色,细长、多毛、爪尖锐。翅灰白色,透明,卵形,长度超过身体,翅面有极细毛。腹部尖削,末端有生殖刺,刺的长度占身体的1/3。
7.触角 8.前气门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在甘肃文县、武都一年2代,第1代若虫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出现,第2代若虫在7、8月间出现。卵期7—14天。若虫期20—25天,雌虫寿命约90—230天。雄虫一生经历约40天;雌虫产卵于虫体后,堆积在蚧壳下,常连成串珠状,排成横列。每雌产卵100—150粒,初孵若虫在母体蚧壳下停留数小时,始出来活动5~6小时后即将身体固定,口器插入植物组织取食,同时分泌腊质,覆盖它的身体。不久即蜕皮,蜕皮时从腹面裂开,虫体微向后移,蜕皮留在前面,组成蚧壳的一分部分。雌虫分泌丝腺,形成雌蚧壳,虫体在蚧壳下作圆周形来回旋转,故蚧壳成圆形。雄虫的第2龄若虫继续分泌腊质,在身体后端形成3个蜡质突起,虫体向后移动,蜡质分泌逐渐延长,形成长形面具3条脊线的雄蚧壳。雄虫经过前蛹期和蛹期,约7天可羽化为成虫。成虫能飞,寻觅雌虫,停在雌蚧壳上,将生殖刺弯到蚧壳下摸索雌虫生殖孔交配。交配时间很短,历时约4~5分钟,雄虫不久即死,成虫寿命极短,仅半天至1天。交配后的雌虫腹部逐渐膨大,不久即产卵,每雌能产卵100~150粒;产卵后腹部缩短,颜色变深,不久即死亡。
防治措施
1.剪除严重虫害枝,集中烧毁。
2.保护天敌,桑拟轮盾蚧的天敌昆虫很多,捕食性瓢虫有三种即盔唇瓢虫属Chilocorus中的红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 C. similes Rossi和C.renipustulatus Scriba寄生峰Aphelinus sp. Archenomus orientalis Silvestri,Prospaltella smithi Sihestri, Azotus perspecio-sus (Girault)
3.采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溶液、80%敌敌畏乳油1500~2000溶液,或25%水胺硫磷1500~2000倍液在若虫孵化期喷洒,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19.双痣圆龟蝽 Coptosoma biguttula Motschul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