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甘肃省花椒病虫害防治
45452200000002

第2章 主要虫害(1)

1、柑桔凤蝶 Papilio xuthus Linnaeus

翅展70~100mm,翅绿黄色,脉纹两侧黑色。前后翅的外缘有黑色宽带,带中分别有8个和6个淡黄色新月斑;前翅中室基部有几条淡黄色纵线,后翅臀角有圆形橙色斑,中有一黑点。春、夏型体型大小差别很大,夏型雄蝶后翅前缘有一明显黑斑。

幼虫是芸香科中柑桔类、花椒类等植物的重要害虫。

生物学 该虫在陇南每年发生3代。以幼虫危害嫩叶,老熟幼虫化蛹于枝条上越冬。幼虫4~5月开始危害,7~8月出现第2代成虫,9~10月出现第3代成虫,花椒的春、夏、秋梢都可受害,卵产于嫩芽或叶的背面,幼虫孵化后有先食卵壳的习性,后取食椒芽、嫩叶和成长叶。受惊扰时即伸出翻缩腺,放出特殊气味。幼虫共5龄,每龄期4~5天,老熟幼虫多在隐蔽处吐丝作垫,固定尾端,系主虫体,附着在枝条上化蛹。蛹期9~15天。

防治技术

1、人工捕杀:在清晨露水未干时,人工捕捉成虫灭之。也可用捕虫网捕捉。

2、保护和利用天敌:一发现柑桔凤蝶的卵和幼虫期均有寄生蜂寄生,蛹期有凤蝶金小蜂和大腿蜂寄生。应重视保护和利用天敌。

3、药剂防治:要掌握幼虫三龄前喷药。药剂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40%乐果乳油或25%亚胺硫酸乳油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20%中西杀灭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2.5%功夫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3000~4000倍液;24%万灵水剂1000~1500倍液;5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青虫菊(1000亿/克孢子)1000倍液加0.1%洗衣粉或茶籽饼汁等喷洒。

分布:本种为东亚特产种,遍布全国各地和日本、朝鲜及缅甸北部;甘肃全省均有发生,为常见蝶类之一。在陇南山区可见于2000m以上。

2、玉带凤蝶 Papilio polytes Linnaeus

翅展77~95mm,雌雄异型,斑纹变化很大,翅黑色。雄蝶前翅各室外缘有小白斑,状如缺刻,各白斑自后角至前角依次渐小;后翅中部白斑斜列成带状。反面外缘有淡红色新月斑。

雌蝶有两型,第一型似雄蝶,极稀少;第二型为常见型,前翅外缘无白斑,后翅正反面均具红色半月形斑6个,中部尚有4个大型黄白色斑。卵圆球形。幼虫前胸前缘有紫红色的翻缩腺1对。后胸前缘有1齿形的黑色纹。中间有4个灰紫色斑点。蛹色多种,以紫黑色为主,胸部背面隆起而尖两侧突起。

生物学 在陇南每年发生4代。越冬场所和习性同柑桔凤蝶。卵产于嫩叶端部,散产,边飞边产,每片叶一般只产1粒。卵期3~7天。于5月中、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于6月出现第二代,于8月上旬出现第3代,于8月中旬、9月上旬出现第4代。幼虫食量大,1头5龄幼虫一夜可食5~6片椒叶。

防治方法同柑桔凤蝶。

分布:甘肃、陕西、河北、山东及我国西南和长江以南诸省;印度,马来半岛,日本,朝鲜。

3.蓝桔替跳甲Podagricomela cyanea Chen

分布与危害:

甘肃(文县、武都)、陕西、江苏等省。越冬成虫出土后以嫩叶和花序进行补充营养。幼虫潜居椒籽内危害,造成大量落果,一般减产10~30%,严重高达70%以上。是花椒种实大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4mm,宽2.5mm,头天蓝色,前胸前板及鞘翅紫蓝色,腹面全为暗黄色。复眼黑色。触角基部4节黄色,其余7节黑褐色。前胸背板具细而密的刻点。鞘翅上具11行刻点大而深,行间平坦。后足腿节发达,宽约为中足腿节的1.5倍。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5mm,乳白色。头黑褐色,具纵沟;体略扁。

蛹:体长约4mm,初为乳白色,后变黄,前胸背板与鞘翅褐色,复眼黑褐;腹末具二弯刺。

生活史及习性:

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层中越冬。花椒开花期为越冬成虫出土活动的盛期,成虫取食嫩叶和花序,并产卵于花序上。初孵幼虫潜入籽内危害,有转移危害的习性,5月底陆续老熟,受害虫即变红脱落,幼虫出籽入土化蛹。蛹期约半月,6月中旬新新成虫开始羽化,6月底7月初为羽化盛期,新成虫在叶背取食嫩叶,8月间先后蛰伏,寿命长达10个月以上。危害花椒的叶甲类,种类较多,唯本种蛀食椒籽,故危害严重,是花椒上主要害虫之一。成虫飞翔力弱。树龄越大受害越重。晚熟品种受害较轻。

防治措施:

1.在越冬成虫上树盛期用2.5%溴氰菊酯1500—3000倍喷雾、杀死成虫,并阻止幼虫蛀食椒籽。

2.6月底7月初新成虫羽化盛期用80%敌敌畏乳油或90%敌百虫1000%—2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喷雾,毒杀成虫。

4.铜色花椒跳甲Podagricomela cuprea Wang

分布与危害:

甘肃(礼县、西和、成县、徽县、两当、武都、文县、岩昌)及天水地区;陕西、四川等省。该虫主要以幼虫危害花椒复叶叶柄及果穗梗,造成叶柄和穗梗枯死,被害椒树常常收获甚微或绝收。成虫也可危害叶片,咬成缺刻或孔状。据文县资料报道,一般减产20%—50%,严重时可高达75%。

形态特征:

成虫:卵圆形,体长3~3.5mm,古铜色,带紫色闪光。体复面,足和触都呈棕红色,触角丝状,长约为体长之半,第2、3、4、节细,光亮,彼此长度约等,自第5节起向端部逐渐加粗。鞘翅刻点较前胸背板的要粗。排列整齐。本种与红胫花椒跳甲相似,但主要不同点红胫花椒跳甲成虫体略小,翠绿色,各足胫节,跗节棕红色,雄虫腹部末节凹窝深而暗,密生白毛。

卵:长卵圆形,长0.6—0.7mm,宽0.3—0.35mm,初产时为金黄色,后变为黄白色。

幼虫:初孵幼虫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6—6.5mm,体略扁,黄白色,头、足、前胸背板和臀板均为黑褐色。

蛹:初为白色,渐变为黄白色,最后呈淡黄褐色。

生活习性

此虫在文县、武都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椒树下3—5cm深的松土层内越冬,也有少数在椒树翘皮内以及树冠下杂草、枯树落叶里越冬的。翌年4月中旬,即椒树萌芽时,陆续出蛰上树活动,4月下旬盛期。出土的越冬成虫,其寿命一般为30左右,雌虫寿命较长。在田间一般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 4月底5月初为产卵盛期。卵经6~7天孵出幼虫,4月5日初为幼虫发生和危害期,5月上、中旬为盛期,5月下旬至6月初为末期。幼虫经半月左右入土化蛹,蛹经12天左右羽化为成虫,6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此代成虫大多在椒树中、下部叶片背面活动危害,秋季陆续蛰伏越冬。成虫善于跳跃,昼夜在叶背活动,进行交配、产卵。成虫具假死性,常将卵散产在芽、花序、花梗或羽状复叶叶柄基部。雌虫一生可与雄虫多次交配,产卵量达200粒左右。卵散产,一般每处只产1粒。幼虫孵出后直接潜入花梗或叶柄,被害处有胶计流出,致使花序和复叶萎蔫变褐下垂,继而变黑焦枯,故有“折花虫”和“霜杀”之称。

防治措施:

1.在椒树萌叶成虫出蛰盛期,用50%辛硫磷或敌敌畏乳油600~800倍液、20%杀灭菊酯4000~5000倍液、40%氧化乐果、50%钉螟松1000~1500倍液喷洒叶背,消灭越冬以后上树成虫。

2.加强椒园管理,及时清除萎蔫的花序和复叶,消灭其中的幼虫。在土中集中化蛹期间进行中耕灭蛹,冬季刮除翘皮消灭部分越冬成虫。

5、花椒红胫跳甲Podagricomela zanthoxylum

分布与危害:

甘肃(礼县、文县、舟曲、西和、成县、两当、康县、岩昌),陕西等地。以成虫咬食叶片,有时也咬食叶柄和叶脉,其幼虫专门蛀食嫩的椒果果仁、花序梗和叶柄,是造成落果、复叶萎蔫而大量减产的主要害虫。据统计花椒被害率达33.5%左右,有的高达90%以上。

形态特征:

成虫:体卵圆形,长约3mm左右,雌虫体略大于雄虫,体背面翠绿色,腹面和各足腿节漆黑,略带兰色,各足胫节、跗节棕红色。触角丝状11节,基部4节棕红色,光亮,端部7节黑色,粗壮多毛。前胸背板横阔,阔为中长的2倍,侧边弧形,向前明显收狭,两侧刻点较粗,中部较细且稀疏。小盾片青黑光亮,无刻点。鞘翅刻点较前胸背板为粗,行列规则,行距内平坦,具细刻点。雄虫腹末中央具圆形深凹窝,凹窝内密生白毛。

卵:长卵圆形,长0.6mm,宽0.3mm,乳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6mm。头、足、前胸背板及肛上板均为黑褐色。初孵幼虫白色,老熟时为黄白色。

蛹:初为白色,渐变为淡黄褐色至黑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

据在舟曲观察,生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冠下土层内及树皮下越冬,第二年椒树萌芽时,成虫开始上树活动,取食、交尾一般喜在叶背进行。4月下旬至5月上旬花椒开花期为成虫产卵盛期。卵散产在复叶柄基部、花梗及花穗各部,以花穗上为多,间有2—3粒产在一处。卵经10天左右孵化,初龄幼虫从刚膨大的子房旁蛀入危害,食完果仁后潜出,转而危害另一椒果,一头幼虫一般要危害3—4个果后才能老熟,然后脱果入土,筑土室化蛹,蛹期12—14天,于6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盛发期。新一代成虫在花椒树中、下部危害椒叶,直至秋季成虫陆续在土中或花椒树翘皮下越冬。

防治措施:

1.每年4月上、中旬花椒现蕾期,为成虫上树盛期,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敌敌畏600—800倍液喷洒叶背,消灭越冬出蛰成虫,防止产卵。

2.6月下旬至7月下旬幼虫盛发期用40%氧化乐果600—800倍液喷洒叶背,消灭幼虫。

3.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成虫越冬前喷辛硫磷、氧化乐果,将成虫消灭在越冬前。

4.花椒收获后,成虫越冬后,刮除花椒翘皮,消灭在树皮缝中越冬成虫。

5.加强椒树田间管理,检查剪除枯萎的花序和复叶,6月上、中旬幼虫入土化蛹期间进行中耕翻土,消灭在土中的蛹。

6.花椒桔潜跳甲Podagricomela shirahatai (chujo)

分布与危害

甘肃(文县、武都、岩县、成县、西和、礼县);陕西、山西、四川。专害花椒,幼虫潜入顺内蛀食叶肉,受害叶片即变黑脱落,成虫取食嫩叶。此虫常大量发生,尤其第2代虫口密度很大,造成严重落叶,对花椒产量、质量和树木生长都有很大影响。

形态特征:

成虫:卵圆形,体长4—5mm,宽3—3.5mm;体棕红或棕褐色,头及足黑色。前胸背板上刻点细,鞘翅上具刻点11行,行间平坦。触角长达后足基部,第2节最短,略长于其宽,第3~5节较细,第6节以后各节略膨大。各足胫节具一端刺。前、中足腿节具稀茸毛,无刻点;后足腿节发达,宽为中足腿节宽的1.5倍,并在后半部有刻点。各足胫节与跗节的毛密、爪为单齿式。

卵:椭圆形,长约1mm,白色。卵块,每块有卵15粒,初为绿褐,后黑褐,处覆成虫粪便。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8mm,初孵幼虫乳白色,后为乳黄色,头黑色,前胸背板及臀板各有一褐斑,胸足黑色。

蛹:体长4—5mm,宽3mm,体黄色,头黑褐。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在文县一年发生2~3代,以成虫在土内越冬。4月中旬开始出土活动,下旬进行交尾,产卵。越冬代成虫多产卵于背风向阳、发芽较早,生长旺盛的花椒树叶上,卵主要产在叶背面。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中旬开始孵化,初孵幼虫很快潜入叶内危害,食料不足可转移危害,再度蛀入叶内危害。6月中旬幼虫老熟后顺树干下地,入土3—5厘米化蛹、蛹期约半月,7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中旬为产卵盛期。每一雌虫产卵15~32粒左右。直到9月底都能见到卵块、幼虫和成虫。世代重叠明显。11月初成虫下树入土越冬。此虫成取食叶缘,致使叶片残缺不全,呈不规则状。幼虫取食叶肉,取食部位变为褐色,受害叶片呈现干枯褐红斑块。树体越小,受害越重。

防治措施:

1.8月下旬气候渐凉,成虫多在嫩梢处危害,很不活跃,利用期假死性人工振落捕杀成虫。产卵盛期摘除卵块,可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

2.4月中旬越冬成虫上树时在树冠和地面将2.5%溴氰菊酯或百树菊酯50%杀螟松2000倍液喷洒,杀死越冬成虫是争取当年丰收的关键措施。

3.5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盛发期用50%磷胺乳油800—1000倍40%氧化乐果1500倍,可杀死在叶内潜伏,刚开始取食的幼虫。

7.枸桔跳甲Podagricomela weisei Heikertinger

分布与危害:

甘肃(文县、武都)、陕西、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山东、浙江、福建等省。该虫除危害花椒外,主要危害柑桔、枸桔、香橼。以幼虫潜入叶内蛀食叶肉,受害重的叶即提前枯萎脱落。因落叶严重,对花椒产量、质量都有很大影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8—3.5mm,宽2.4mm,体卵圆形,背面中央隆起,头向前倾斜,黄褐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11节,基部4节黄褐色。前胸背板和鞘翅均为黑绿色,具金属闪光,前胸背板有微细点刻,每一鞘翅上有纵行刻点为黑绿色,具金属闪光,前胸部面黑色,腹部面桔黄色,足桔黄色,后足腿节发达。雌虫体较大,腹末较圆。

卵:椭圆形,初产时深黄色,稍后变白,表面有不规则网状纹,孵化前色泽较暗,微带灰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7mm,体扁平、黄色,头部色较深,深入前胸,单眼不发达,触角3节,仅2、3二节可见,足暗灰色。

蛹:体长3.4—3.6mm,宽1.9—2.1mm。深黄色,头部向下弯曲,口器达前足基节。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在文县一年1代,以成虫越夏、越冬。3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取食嫩叶,呈缺刻状。经交尾后即产卵于叶尖处。每一雌虫产卵量70余粒。卵期约10天,初孵幼虫约经2小时即完全潜入叶内,蛀食叶肉,幼虫共三龄,幼虫可转叶危害,受害叶提前枯萎、脱落。幼虫期约半月。老熟幼虫大部随被害叶脱落地面、啮孔离叶爬入土中,营土室化蛹,蛹期约10天。5月底出现新成虫,6月间陆续蛰伏,越夏并越冬。

防治措施:

1.春季成虫上树后喷2.5%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800倍液,防治成虫效果达92.2%。

2、用50%杀螟松乳油2000倍液喷树冠、毒杀越冬成虫,效果良好。

8.花椒窄吉丁Agrilus zanthoxylumi Hou

分布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