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夏小军医学文集
45452000000016

第16章 名师真传(1)

一、张士卿教授调肝理脾法儿科临证应用体会

业师张士卿教授系国内著名中医儿科专家,临证30余载,尤擅长于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总结出应用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厌食、腹泻、多动症、高热惊厥、气厥、疝气、癫痫的经验,并创小儿增食灵汤、疏木运土汤、熄痫灵汤等调肝理脾的新方,用之临床,收效甚捷。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体会到调肝理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较广,除以上诸病证以外,尚可用于小儿胁痛、夜啼、呕吐、顿咳、血证等病证,介绍如下。

1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觉症状。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肝脓肿、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等疾病,多有其临床表现。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位则在肝胆。小儿神识未开,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若因所愿不遂,情怀不畅,情志失调,则致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机郁滞,乃发胁痛。《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在临床上除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胀痛每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舌苔薄白,脉弦等肝郁气滞的表现之外,常伴有胸闷不舒,食少嗳气等肝气犯胃、脾失健运的症状。以肝郁气滞症状为主者,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减。以肝气犯胃症状为主者,治宜调肝理脾、健胃消食。方用小儿增食灵汤,药用茯苓、苍术、白术、枳壳、白芍、乌梅、木瓜、焦槟榔、焦山楂、焦神曲、焦表芽、半夏、陈皮、甘草。脘腹痞满者酌加厚朴、砂仁;脾虚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当归。

2夜啼

夜啼是指婴儿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能安静入睡的一种病症。可见于现代医学的佝偻病等。除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着过冷过热或拗哭等本能反应之外,脾虚肝旺亦为其主要病因。若喂养不当,少见阳光,营养失调,积滞内生,郁而生热,脾虚肝旺,肝失调达疏和,难伸刚直之性,则发夜啼。症见入夜而啼,哭声无力,烦躁叫扰,辗转不安,纳少,肚腹膨大,面黄发稀,寐中盗汗,乳入即吐,大便色青,舌淡,苔薄白,指纹紫滞或淡。治宜健脾柔肝、消积宁神。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积滞者加炒麦芽、炒谷芽;惊惕不安者加钩藤、蝉衣。同时切宜强迫进乳止啼,以勉更伤脾胃。

3呕吐

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经口而出的一种常见病证。可见于现代医学急性胃炎、幽门痉挛、贲门痉挛、胆囊炎、胰腺炎、肝炎、颅脑疾患、肠梗阻等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其病理关键为胃气上逆,病变部位在脾胃与肝,可因外感、饮食、情志、正虚等多种原因引起。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感触,若骤见异物,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气机逆乱,横逆犯胃,发生呕吐。或因素蕴痰热,偶因跌仆惊恐,一时气血逆乱,痰热上涌,发为夹惊吐。《临床指南医案·呕吐》曰:“今观先生之治法,以泄肝安胃为纲领,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肝气犯胃者,症见呕吐酸苦,或嗳气频频,每因情志刺激加重,胸胁胀痛,精神郁闷,易怒易哭,舌边红,苔薄黄,指纹青,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解肝煎加减。肝火犯胃者,用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减;火郁伤阴者,加沙参、麦冬、石斛。惊恐呕吐者,症见跌仆惊恐后呕吐清涎,面色青或白,心烦意乱,睡卧不安,或惊惕易哭,指纹青。治宜疏肝理气、健脾镇惊。方用益脾镇惊散加减。呕吐黄苦水者加柴胡、黄芩;惊惕不安者加蝉衣、僵蚕。同时,还应重视饮食调护。

4顿咳

顿咳是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痉咳后伴有吸气时特殊的鸡鸣样回声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呼吸道传染病。现代医学称为百日咳。外因为外感时行疫疠之气,内因为肺脾不足,内有痰浊蕴伏。一般按初咳期、痉咳期、恢复期3期辨证治疗。其痉咳期的见证,多为痰热阻肺及痰浊阻肺。《医学真传·咳嗽》曰:“若人过爱其子,频频服药,医者但治其气,不治其血,但理其肺,不理其肝,顿呛未已,又增他病”。临床上确有部分痉咳期的患儿,经用清热泻肺、化痰降逆,或温肺化痰、行气降逆诸法治疗而效不显者,改从肝胃论治,辄可应手取效。症见痉咳频频,咳后有鸡鸣样吸气性回声,痰涎粘稠,常牵扯引两胁作痛,面红气粗,青筋暴露,目赤流泪,甚则目晴出血、痰中带血、鼻衄,呕吐痰涎及胃内容物,甚或黄水胆汁后稍平息,舌质多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证属痰热内盛,夹肝经郁热,蕴阻肺胃。治宜清肝和胃、化痰降浊。方用黛蛤散加味,常选加柴胡、黄芩、半夏、百部、白芍、钩藤、桑白皮、龙胆草、胆南星等。

5血证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及肌肤的一类病证。其范围很广,几乎包括现代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在诸多血证中,因肝脾不调、肝胃不和所引发者,也不少见。《血证论》曰:“不知木之所以克土者,肝血虚则火扰胃中,肝气虚则水泛脾经,其侮土也如是,非真肝经之气血有余也。……脏毒久不愈者,心治肝胃”。如肝脾不调,可致齿衄、唾血、吐血、便血,致肌衄者常伴腹痛。治宜调肝理脾、凉血止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用水牛角易犀角)。腹部阵痛者,加元胡、川楝子、丹参。肝火犯胃者,常致吐血、鼻衄、便血等。治宜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同时宜遵明代缪仲淳“宜补肝,不宜伐肝”之旨,多选用调肝、补肝之品,伐肝之剂则应慎用。

(2006年在兰州召开的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针灸学会学术会议上大会交流,指导:张士卿)

二、《裴正学医学经验集》读后感

近读由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教授编著的《裴正学医学经验集》,感触颇多,收益匪浅。全书35万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述作者的学术思想,中篇介绍作者的临床经验,下篇为从学者应用裴氏经验的临床体会。其内容宏富,理论联系实际;文笔流畅,言语朴实无华,是以其为代表的我国西部卓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重要流派学术之精髓,又是其数十年临床、科研、教学经验之结晶。兹不揣愚陋,将自己对该书的学习体会浅谈如下。

1继承家风尤重医德

裴正学教授出生于陇上名中医世家。其父裴慎德高望重,医名遍及秦陇,并于1939年在家乡捐资献田,办起一所初级中学,现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慎公中学”。受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为其此后步入医林,以德为先、济世活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工作后,他刻苦学习,平易近人,由于疗效显著,在当地很受欢迎,求诊者甚众,门庭若市。既使阔别30余年,从天水赴往兰州找他治病的人仍络绎不绝。教学、著述之余,他仍坚守门诊;担任领导职务之后,也从未脱离临床,热爱本职,心系病人。无论贫富贵贱,哪怕酷暑严寒,一如既往,一视同仁。特别是作为甘肃中医药辅导学院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克服了重重困难,然而他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从来未从学校领取过任何报酬,连来回学校的车费也自己支付,除此之外还无偿的讲课,10年来仅讲课费一项,就无私奉献万余元,为此受到省教委的发文表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也为从学者树立了榜样。许多患者因自己病愈而感激他,赠送钱物者,他一概退回,这样的事例在其所在单位和科室人所共知。1987年夏,他的科研成果“乙肝冲剂”在科研临床中,给兰州中药厂创造了巨额效益,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中药厂向他支付了3万元人民币作为技术酬金,他大公无私,将这批现金全部捐赠给科研课题组使用,一部分垫付了《中西医结合研究》杂志的出版费,诸多事例不胜枚举。“医以德为先”。裴正学教授不仅医术精堪,而且医德高尚,其淡薄之心志,崇高之精神,实令人敬佩。

2学术渊博贯通中西

裴正学教授幼承庭训,勤奋好学。196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后,在天水地区医院内科临证10年,为其日后的中西医结合事业打下了坚实的西医基础。1972年参加了甘肃省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中医,毕业后留所任教,先后承担多门中医基础、经典及临床课程的教学任务,尤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能背诵如流,从而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功底。教学、临证之余,勤于笔耕,不断总结经验,共有11部医学专著出版问世,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次,其渊博的学识由此可窥一斑。中西医结合是其研究的主要方向,如在论述中西医结合时,首先从两种医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方面进行对比,认为“中西两种医学是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产生起来的,这就注定了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截然不同”。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认为“中医注重于整体认识,西医注重于局部认识;中医偏重于机体反应观,西医偏重于病原致病观;中医偏重于宏观认识,西医偏重于微观认识”。基于以上三方面的不同,已充分说明了中西两种医学的互补性。“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有益于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从而使传统的中医药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谈及中医现代化时,强调“学习与整理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传统理论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中西医结合具有“必然性、必要性和优越性”,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来充实祖国医学,用现代各学科的先进理论来研究祖国医学,使之逐步达到现代化”。在探讨内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内涵与模式时,创造性地提出“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并从病因病机、辨证、立法方药等方面引用大量实例加以阐述,涉及到中医藏象的概念、脏腑辨证、热病辨证、扶正培本与免疫、异病同治、活血化瘀、健脾补肾、通腑法、中医内科方药体系、病案举例以及病历书写格式等诸多方面,从而使该方针为国内医界所重视,成为当前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学派,丰富了中西医结合的内容。

3临床各科均有心得

裴正学教授临证40余载,学验俱丰。所治病种涉及内、外、妇、儿各个方面,遍及全身各个系统。内科方面,如呼吸系统的慢性支气管炎,多为风邪犯肺所致,治应以温散风寒、润肺化痰为主,常用杏苏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味。循环系统的风湿性心脏病,以脾土不运引起胸阳不宣,继之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治疗务以健脾化湿、温阳利水为大法,常选苓桂术甘汤为基础方。消化系统的萎缩性胃炎,发于胃体者以脾胃气虚论治,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发于胃窦者以胃火炽盛论治,方选半夏泻心汤化裁。血液系统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新病重健脾,久病重补肾,健脾以归脾汤为主方,补肾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并将活血与补肾健脾熔于一炉。泌尿系统的慢性肾炎,辨证分为温补肾阳、健脾行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高源导水、除风通络、温阳降逆六法论治。内分泌系统的糖尿病,常分为阳明热盛,肾阳亏损,病久入络三型,分别选用人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合生脉散、活血增液汤治疗。结缔组织病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研制的裴氏消风除湿胶囊进行治疗。各类恶性肿瘤,则多用闻名全国的“兰州方”扶正固本等。外科方面,如采用大承气汤加味通腑泻热以抢救急性胰腺炎合并休克;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滋养肝血法为主治疗黄褐斑;祛风除湿、兼以养血之法治疗荨麻疹等。妇科方面,如研制的裴氏妇炎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儿科方面,如用参芪三黄汤加味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小儿盗汗等。此外,在传染病方面还有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肝炎;新订桃仁承气汤治疗暴发性痢疾;清热、祛湿合杀虫之法治疗阴虱等等。

4遣方用药灵活多变

裴正学教授认为:“临证拟方是中医临床上十分重要的一环,既要注意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理、法、方、药的统一,还要注意到病、证结合,在实践中灵活权变,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厚此薄彼”。鉴于此,他在临证时常常不拒于一法一方,遣方用药,灵活多变。其熟谙经方,善用经方,活用经方,曾将中医内科方药体系归纳为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及桑菊银翘系六大系统,并结合现代医学科研成果,详细论述了经方临床应用之西医观,从而将经方的应用又推上了一个更高层次。如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既可温阳化水,治疗慢性肾炎、心力衰竭、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表现为阳虚水泛证;又可温肾纳气,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证属肾不纳气者;还可治疗前列腺炎、妇科白带、糖尿病、红斑狼疮等。再如桃核承气汤,原为仲景治疗膀胱蓄血证而设,其在该方中加入黄芩、黄连、木香、马齿苋,取名“新订桃仁承气汤”,用治暴发性痢疾疗效显著,应用于肝性脑病也取得疗效。时方亦为其所喜用,如健脾益气的补中益气汤,既可治疗气虚下陷的低血压、子宫脱垂、胃下垂、重症肌无力等,也可治疗气虚不能摄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白血病等引起的出血及妇科出血。活用越鞠丸治疗胸痹、胁痛、头痛及痛经。北京的活血Ⅱ号、山西的益肾汤等今方亦为其临床所习用。此外,还善于掺和土单验方,如在治疗肺炎时常加用鱼腥草、穿心莲;治疗细菌性痢疾时常加用马齿苋、苦参根;治疗心脏病时酌加夹竹桃叶、茶树根;治疗肾炎时酌加车前草、玉米须;治疗咽喉疼痛时酌加仙人掌、灯笼草等,皆可提高临床疗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微观辨证,又是其遣方用药的一大特色。如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白细胞低者加补骨脂、地骨皮、鸡血藤;血小板低者加玉竹、黄精、生地、花生翠衣;红细胞低者加何首乌、党参、黄芪、白术等。并针对末梢血象之异常,常加龙眼肉15~30g;针对明显损害的骨髓象,常加山萸肉30~40g,常获显效。再如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时,肝功损害以转氨酶升高为主者,常加蒲公英、败酱草、垂盆草、板蓝根之类,或另予五味子散冲服;以血浆蛋白减少,白、球蛋白倒置为主者,常加党参、白术、黄芪之类;肝区疼痛者,加元胡、姜黄之属。慢性肾炎尿蛋白多者,加苏梗、蝉衣、益母草、芡实、金樱子;红细胞多者,加白茅根、大蓟、仙鹤草;白细胞多者,则加山栀、木通、滑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