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跃上葱茏
45441200000028

第28章 闲言轻议(5)

像“章源”这样充满创新活力和生机的企业,在赣南大地成批涌现。我们所到的谱赛克(江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西金力永磁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等,都是注重自主创新,注重以知识产权制度支撑企业发展,注重产学研结合并建有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这些变化,在几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不到两年,赣州市已有6项课题获得省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支持,建成了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20个。其中,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开展国家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创建活动。在建设高新产业特色基地方面,赣州以开发区为核心,聚集了一批稀土永磁材料和永磁电机、新型光源材料和节能灯具、硬质合金和刀具生产企业,先后被国家认定为钨与稀土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

这些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实践,都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通过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并与名校、名所、名企开展战略合作,形成产学研联盟实现的。几乎各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创新团队,其中不乏优秀的企业高管和研发领导人才。

以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例。新落成的“中心”大楼高大敞亮,坐落在赣州开发区内。“中心”以“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国际互认”为建设目标,承担以下职能:国家钨、稀土及其他有色金属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仲裁检验和企业委托检验;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研究,为钨与稀土产业发展和进出口贸易提供技术平台等。目前,“中心”已配备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密分析检测仪器,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和检验人才队伍,相关实验室认可证书和资质认定证书齐全,检测能力覆盖钨与稀土的65种产品166个参数,已与省内外500多家企业达成公共技术服务意向,被商务部评为“全国优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去年,又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成立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赣州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拥有如此人才济济、设备一流、资质齐备,产学研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研发平台才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在赣州的两天,虽然暑气溽热,但我们心中却是清风阵阵,越看越兴奋。昔日的革命老区如今到处是亮闪闪的创新和活生生的变化,这一生动局面,不正是我们多年所计议、盼望、向往、呼唤的吗?过去我们常常在深圳、浦东、江浙等沿海地区看到的宏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秀企业、精明高管、高水平研发平台、高质量创新产品和特别能攻关的创新团队等等,这次在赣州几乎都耳闻目睹了。赣州借助科技创新的崛起,给跨越发展中的江西人以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当然,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更大的变化,更严峻的挑战,更美好的愿景,还在前头。

邓小平早在1992年就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们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作为“工业维生素”,稀土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人类认识稀土不过200年,真正了解其特性并应用于工业才60年左右,突飞猛进的应用拓展则只有近20年。据统计,1985年以来,在中国申请的稀土类专利为4288项,其中外国企业专利申请2188项,占51%以上。据赣州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赣州仅有2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可见,我国特别是赣州,对稀土资源的应用还处在产业低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还不占优势。这应该是一种基本的国情、省情和市情。

从全球范围看,把稀土当青菜卖,靠拼资源和价格的时代结束了,要想从稀土大国变为稀土强国,打造千亿元产值集群,必须靠技术优势,国家是这样,地方也是这样。因此,赣州推进钨和稀土产业发展,打造“三大基地”,实现千亿元产值集群目标,从应用方面拉动产业链提升,只有“华山”一条路——依靠科技创新。要以攀登不畏难的精神,努力再努力。

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是江西科技工作的主抓手,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是经济与科技结合的最大助推器和最佳结合部。赣州是一个缩影,一个典型,一个成功的代表。只要继续按照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思路走下去,把我们的事情办好,打造世界级稀土与钨产业王国就不会遥远。

2010年8月

鄱阳湖二题

文化是旅游之魂,把江西从旅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强省要打文化牌。为此,我在省人大会议上就鄱阳湖旅游增加文化内涵的问题提了两项建议。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旅游重点从游山进入山水并重的时代,发展鄱阳湖旅游千年一遇,正当其时。

一、建鄱阳湖博物馆

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亚洲最大的湿地,又是当今中国唯一的“一盆清水”,十分有必要建设一座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大型现代博物馆。

借鉴国际诸多湖泊博物馆的经验,鄱阳湖博物馆定位为自然博物馆,重点展示鄱阳湖生态文明,包括湖体地质结构、鱼类禽鸟等水生资源,同时反映湖区及周边重大史事、民情风俗等,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使人们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增加知识,陶冶性情,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科学的重要场所。

建鄱阳湖博物馆,星子县应该是首选地。星子区位优势明显。山江湖梦幻结合,旅游资源富集,夏游庐山,冬浴温泉。2009年游客已达到350万人,是与婺源齐名的江西两个旅游强县之一。同时,该县驻有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和省相关科研单位,有智力和人才优势可以依托。五年前,我曾提出过这个建议,现在国家批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时机就更为成熟。江西人应该有志气有责任为全国作贡献,有能力有条件把鄱阳湖博物馆建成展示中国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和吸引中外游客的驰名品牌。

江西现有博物馆,以革命历史类居多,而自然科技博物馆奇缺。目前,濒临鄱阳湖各县发展旅游积极性空前高涨,统一建设高规格的大型博物馆,也有利于整合资源,塑造整体形象,防止和避免“小而全”的散乱和重复建设现象。

二、办瓦屑坝移民文化节

“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鄱阳湖虽然闻名遐迩,但瓦屑坝却沉寂多年。近几年世人才渐渐知道,鄱阳县内的小小瓦屑坝原来是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仅元末明初到清嘉庆年间,就有400多万江西移民在瓦屑坝集散,迁往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同时,瓦屑坝又是千年制陶基地,至今陶片瓦屑绵延20余里。可惜,岁月无情,这个有着双重文化价值的移民圣地和制陶遗址,竟然沉寂了数百年而无人问津。

十几年前,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的两位高足葛剑雄和曹树基教授著书撰文,拨云见日,拉开了瓦屑坝研究的序幕。

2009年,安徽省安庆市及桐城、宿松、潜山4家电视台联合采访组到瓦屑坝拍摄有关移民遗址4集专题片,引起热烈反响。最近,我随省人大考察组到安徽考察文化产业,亲身感受到安徽人浓浓的“瓦屑坝情结”和涌动的寻根热浪。近年来,瓦屑坝寻根问祖者逐年增多,鄱阳湖也成立了鄱阳湖文化研究会。瓦屑坝的研究、宣传、开发和保护已是风生水起,形势喜人、形势逼人。

放开视野,因势利导,精心打造瓦屑坝移民文化品牌,不失为开拓客源市场、宣传江西文化,发展鄱阳湖旅游的一个抓手。然而,仅靠那几个县难成气候,需要举全省之力,统一规划部署,省宣传、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寻亲系列活动,方可奏效。为此,举办中国瓦屑坝移民文化节,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深入研究,妥为保护,有序开发,有效宣传,有力推介,以吸引游客和移民后裔。打造鄱阳湖旅游新景点和江西文化新亮点,此其时矣。

2010年1月

优化人才环境

国外有人说,中国发展没有理论,这是不对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共中央提出并坚定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执政党政治上成熟和驾驭全局能力强的表现。

践行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人才。3月28日,省委省政府重奖张文海、石屏、颜龙安院士。苏荣书记说:“像院士这样的人才,有几个我们奖几个”。江西隆重表彰和奖励贡献突出的科技工作者,表明省委省政府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望,推进科技创新新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让勇于创新的人得到最高的待遇,让科技领军人才得到最高尊重。这种气魄和举措迎来的将是科学的春天,人才的春天。

近五年,江西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基本实现了人才进出大致平衡。但总的看,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使用不得当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科技型企业家严重短缺。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奖励、流动和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真正做到处在新起点有新思路,抓住新机遇有新举措,应对新挑战有新对策。

以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为重点,在培养、引进、使用、奖励等环节上扎扎实实下工夫,见成效。全国1400多两院院士,江西本土才3人,都在70岁左右,年纪偏大;3位都属于工程院院士,中科院院士自杨惟义之后,至今为空白;3位院士都在企业、研究机构,高校没有,严重后续乏人。国家两年一评,下面报谁,尚无公认的对象。相关单位特别是高校要积极为后备院士人选创造条件,尽快明确对象,着意培养。相关部门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目标,突出重点,确保江西院士队伍和领军人才后继有人。这几年,高校忙于盖大楼、建大门,抓大师、抓科研投入不足。没有投入,就没有成果,就出不了人才。

改革研究生培养办法,提高培养质量。这些年,我省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点、授予权增多,发展势头不错。但一分为二地看,这些年高校忙于扩建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忙于贷款、还债,研究生教育投入不足、质量有所下降,一位导师带众多学生,影响教学质量。一些毕业生就业难、胜任工作难。有些毕业生论文,导师读不懂。有必要控制规模,加大投入,加强科研,确保教育质量。

改革本、专科教育,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整顿民办高校,进入新世纪,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高校包括民办大学的一些专业设置却多年一贯制,致使一些长线专业毕业生在省内难以就业(当然也有学生择业观的问题),纷纷出省,老表节衣缩食、学校辛辛苦苦为外省输送人才。一些亟需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比如,知识产权专业,全省尚属空白。许多民办大学还是服装、电子之类传统专业,不能适应省内外新形势的需要。新余赛维等不少落户我省的企业,反映招工困难,招专业人才更难。一方面,急需的人才缺乏,一方面大批人才出省谋职。对此应有因应之策。同时高校青年教师待遇过低,导致人才特别是骨干外流,也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改革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改变“重论文轻专利”的倾向刻不容缓。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是具有魔力的指挥棒。强调论文数量、发表刊物、获奖层次,似乎都没有错,但不讲专利,不讲经济社会效益,给科研人员、教育人员、卫生人员等以不好的引导。网上抄文章、花钱买版面、走门路评奖等等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如不迅速纠正,势必影响评定质量、学术质量、刊物质量、评奖声誉,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要重视知识产权,重视实际应用和社会经济效益。要禁止报刊卖版面等不正之风。

市、县、乡公务员不能提前退岗。领导班子年轻化不是青年化。目前,全省市县以下机关普遍实行男50岁女48岁甚至更小就改为非领导职务,名曰继续发挥作用,实则养起来,不上班。在许多机关,官多于兵,一个处长几个处调,一个科长几个主任科员的情况普遍存在;因为这些人还占着编,新人又进不来,机关无人做事,且不和谐。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助长“官本位”和浮躁风。《公务员法》对公务员退休年龄有明文规定,四五十岁的干部正当盛年,是经验丰富、精力充沛,且家庭拖累少,正好发挥作用,过早切下来,剥夺10年左右的工作时间,实非良策,且负面影响甚大。这一现象需要尽快纠正。

改变机关干部学历偏低的状况。一些省直部门,由于受编制所限,老的不退,新的进不来,造成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如一些专业较强的部门,博士生、硕士生很少甚至空白,与兄弟省市特别是一些东部地区差距甚大。有的地方配备领导干部,过分讲资历,把一些有一定资历的基层领导照顾进城,难以发挥作用,而一些年轻优秀人才又进不来,留不住,上不去。

结束机关、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自行安排职工子女的历史。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做法现在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单位,极不利于优化结构,吸引人才,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和福利好的单位尤其严重。要引入竞争机制。公务员可以凡进必考,这些单位也应该凡进必考,面向社会,好中择优。这需要全省统一发话,否则事业受损,造成新的不公平,也不利于青年人的长进。

人大机关干部要交流。人大机关内部、人大与政府、政协与政府、上下对口部门之间,都应适当作不同形式的交流。交流对干部成长有好处,对发展事业有好处,对机关之间协调有好处。人大是立法机关,不熟悉“一府两院”运作,提高立法质量是困难的。据说这是人大老话题,希望早见行动。

为科技进步和创新营造良好法制政策环境。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江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下一步还将出台《江西省专利保护条例》、《江西省科技进步条例》。这两个条例都是保护创新人才的,其中专利条例已列入政府立法计划,我们抓紧调研,争取早日出台。科技进步法是科技大法,去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今年7月1日起施行,江西要加大贯彻实施力度。同时,制定相应条例,为建设创新型江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法律保障。

(2008年4月11日在江西省人大机关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