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跃上葱茏
45441200000027

第27章 闲言轻议(4)

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大地震发生后,“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团结起来,战胜磨难”,“四川雄起,中国加油”,立即成为全国人民大救援的主题。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多次发出指示,抗震救灾,关系全局;要举全国之力,夺取胜利。参加救灾的广大军民,短时间内打通了主要干道,恢复了部分电力和通讯设施,营救并安置了数十万被困群众,投入医疗卫生人员8.6万多人。累计解救和转移安置近138万人。“大地无情人有情,我们都是汶川人!”短短几天内,举国上下,大量救援物资从全国各地运往四川,全国20多个省市与四川灾区各县乡对口支援。中央电视台兴办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无数观众为灾区广大军民的抗震救灾精神所感动。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凡有华人的地方,迅速募集了巨额资金。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至6月9日,国内外捐赠款物441亿多元。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挺起民族的脊梁,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也是我们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最为难得的意志和品格。一个人制造一架飞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国大飞机专项的启动,就是整合了多方面力量的结果。科技攻关需要协作,需要团队的力量和智慧,汶川抗震精神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由于道路、通讯断绝,中央不知道震中汶川的任何信息,温家宝总理命令,要不惜任何代价,务必在13日深夜12时前打通通往汶川的道路。武警某部参谋长王毅带领200人,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翻山越岭,连夜兼程,小跑90多公里,赶到汶川震区。解放军、武警部队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哪里有解放军,哪里就有希望!”震后最初几天,气候条件极为恶劣,但为了解救被困群众,航空兵写下遗书,15名勇士冒着生命危险,在4999米的山谷高空跳伞成功。51岁的特级羌族飞行员、飞行大队大队长邱光华,震后第二天,就奉命执行任务,尽管家在灾区,但一直没能回去看望那满目疮痍的羌乡。他驾驶着米-171直升机,不停地往返在气象条件和山势环境极端恶劣的峡谷灾区运送物资、转运伤员和被困群众,5月31日下午在返回途中失事。这种坚毅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营救者身上,也体现在被营救者身上。自古英雄出少年。3岁小孩被救出时向解放军敬礼。小姑娘在废墟中打着手电学习。9岁的小男生在已经逃生的情况下,返身又救出2个同学。二战之后,德国很多城市被夷为平地,许多媒体认为,德国要30年才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但是,一位英国记者断言:德国5年后就能重振雄威!因为他发现,在一个普通市民临时安居的阴暗防空洞里,居然有一盆怒放的鲜花!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都没有忘记培育鲜花,这样的民族一定能很快崛起。多难兴邦,一个伟大的民族,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走向成熟的。5000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与各种灾难抗争的历史。每次灾难之后,中华民族都会涌现出一批杰出代表,他们为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成为撑起共和国大厦的坚强支柱。在四川特大地震中,无论是救灾者,还是受灾者,都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英雄精神,正是激励全国人民和科技工作者极其宝贵的精神力量。攻关不畏难,苦战能过关,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了打破国际技术封锁,中国科技工作者有志气、有能力、有毅力克服困难,勇攀高峰,拿出重大科技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奋斗。

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渐渐融入国际社会之中,这次抗震救灾,一改32年前自我封闭、拒绝援助的做法,新闻信息空前透明,允许海外同胞和国际社会参加救援。地震发生后,媒体在第一时间立即作全方位报道,并连续数天以大量版面发表各种消息和伤亡数据。中央电视台对抗震救灾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报道,使受众在任何时候都能了解最新资讯。第一次允许并帮助海外媒体深入灾区,外国记者可不受限制进行自主报道,连一贯挑剔的某些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惊叹中国媒体的高度透明性。中国媒体及时地、没加任何渲染地客观报道,首次成为西方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在海峡两岸还没有直接通航的情况下,破例让台湾方面派出救援队专机直抵成都。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派遣的专业救援队,携带着先进的救援仪器和设备,也分别到达灾区。仅仅最初5天,就有7支境外救援队近300人参加搜救。至6月4日,有166个国家和16个国际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提供的援助总额达47亿多元人民币,到达灾区的救援物资达5000多吨。救灾转入卫生防疫阶段后,我国港澳地区、台湾方面和意大利、法国、古巴等9国,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陆续派遣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人员参与防治防疫工作。我外交部门还主动向国际社会表示,灾区急需大量帐篷,希望优先紧急提供更多帐篷援助。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世界。汶川抗震救灾的开放精神,将与世界先进文明共存。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没有硬件实力、也没有软件实力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敢于和善于开放,有效的国内和国际的管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是软实力的表现,也是成熟自信的表现。美国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国外人才为自己效力,是其软实力的表现,中国是一个人才资源大国,我们要进一步形成一套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同时集天下英才为我所有。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引进吸收再创新,包括国际合作创新,而绝不是自己创新,更不能闭关锁国,所以面向世界,开放自信,至关重要。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汶川抗震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着巨大威力。不仅是抗震,在一切自然灾害面前,科技都是抗灾、防灾、减灾的强大武器,是变“历史灾难”为“历史进步”的重要“补偿”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其威力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2008年6月

赣州科技沐春风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2010年9月的例会,将听取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专项工作报告,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会前调研,我随一组到赣州,所见所闻,耳目一新,并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记得2000年初,我到省科技厅履职不久,读到《中国技术市场报》驻赣记者孙光耀的大块文章《赣州科技盼春风》,说的是赣州所属18个县(市、区)科技三项费少,有些是零;赣州拥有丰富的稀土、钨等矿产资源,但滥采贱卖;科技工作处境窘迫,举步维艰。

看了这篇文章,心情十分沉重。“真的是这样吗?”当时正在筹备召开全省技术创新大会,我便带着这个问题到赣州调研,发现文章所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不仅赣州,全省科技三项费投入都严重不足。

这年3月,全省技术创新大会召开。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技经费投入,要求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区),每年科技三项费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0.5%以上,低者要达到10万元。同时,决定实施设区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科技三项费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舒圣佑省长在会上大声疾呼:“每个县只要少买一辆小车,10万元科技三项费就可以解决了!”他在省科技厅关于各设区市、县(市、区)科技三项费情况的简报上批示:“抓第一生产力必须抓党政一把手,这就叫‘一对一’,要让党政一把手到位,‘赶鸭子上架’。”

江西省科技厅当即推出科技进步“一对一”工程,并协同省委组织部对设区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实行科技进步目标考核,推动领导认识到位、科技经费投入到位,效果明显。据统计,全省科技三项费在10万元以下的县(市、区),1999年为51个,2000年为25个,2001年为19个,2002年为2个;部分县(市、区)在科技三项费之外,还设立了科技专项经费或科技发展资金。赣州市科技局于2001年实行科技三项费“市管县用”,一举解决“空转”问题,在全省做出了榜样。这个经验,经省科技厅呈报,省委领导批示转发全省,科技部办公厅摘登简报,发到全国。

调研得知,2006年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以来,特别是江西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以来,赣州市、县(市、区)科技三项费投入逐年加大,2010年比2009年增加23.5%,并设立了市专利专项资金。同时,全市进一步加大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用地等方面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形成项目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流动、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服务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跟进的良好发展态势。18个县(市、区)科技经费增长也都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达到了不低于50万元的要求。虽然赣州市乃至全省部分地方的科技经费尚未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规定比例,但科技工作无米之炊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

更可喜的是,在科技三项费之外,县(市、区)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已成普遍趋势和自觉行为。如崇义县从2006年起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300万元,其中企业创新资金、技改贴息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各100万元。县各商业银行也加大对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2007年、2008年分别投放贷款3350万元和4270万元。同时,企业也纷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观念一新天地宽。随着市、县领导和企业对科技创新认识的提高和投入的增加,赣州市科技工作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焦点和亮点是稀土和钨产业。10年前,我到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和开发区及一些企业考察,所见基本上是粗放开采、单一冶炼,生产的是附加值低的原始产品和初级产品,而且造成一些地方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严重。2005年,市委果断决策,成立赣州市稀土集团公司,全市8个县的稀土类企业的稀土原料加工后,统一由集团公司对外销售,加强了稀土生产的管理与储备,增强了市场话语权。整合资源6年,增加经济效益20倍。同时,有效制止了乱采滥挖,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赣州市稀土集团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包头市专程来学习,回去后成立了包钢稀土国贸公司,也实行统一对外,起到了企业战略收储的作用。

赣州不仅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稀土集团公司,开始稀土战略收储,而且从应用端着手扎扎实实地拉动稀土产业链提升,形成一批加工型中下游优秀企业和专业人才队伍。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标志性的变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00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赣州市抓住机遇,立足市情,乘势而上,主攻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钨和稀土产业打造为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稀土发光材料及新型光源、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三大产业基地和千亿元产值集群。2010年7月,中国?江西(赣州)稀土钨产业合作推进会的成功召开,吹响了实施国家稀有金属资源整合战略的集结号,使赣州稀土、钨资源导向型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了发展。同时,也拉开了全省新兴产业战略决策十大战役的序幕。

在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中,全省遴选百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赣州已有8家入选。一年不到的时间,这8家企业就涌现44项省级创新型产品。在这8家之外,崇义县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这家企业2000年前还是单一APT冶炼,10年中不断向钨行业产业链下游延伸,现在已经是集采矿、选矿、冶炼、制粉、硬质合金与钨材料生产和深加工、贸易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成为国内外钨行业产业链最完整的少数厂商之一。今年成功上市,成为赣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

该公司董事长黄泽兰是个勇立潮头、挑战自我的人。他出身泥瓦匠,自称“早稻田大学”毕业,文化水平不高,但志气大,悟性强。他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级“钨产业王国”。为此,他不惜重金,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及高端技术人才,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北京有色冶金研究学院等开展战略合作,购买先进设备,设立地质学博士后工作站、材料学博士后研究基地、钨业研究所和研究生创新基地等。2007年获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江西省钨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检测中心的国家实验室(CNAS)认可工作于今年7月通过现场审核,即将颁发证书。该检测中心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还成功申报了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目前,“章源”已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科技人员326人,占职工总数的33.5%,其中研发人员107人,占职工总数的11.01%。近年来,公司专利申请猛增,新产品、新技术迭出,荣获多项大奖,如球形、单晶、超细仲钨酸铵粉体的制取技术获2007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崇义是赣江支流章江的源头,科技创新是“章源”的源头。“章源”总部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走进“章源”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和摆满从矿石到系列产品的陈列室,你不能不为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变化而惊叹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