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回乡,叶帅又写下《回梅县老家》:“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人生百岁半九十,万丈霞光值暮时。”儿时生活的记忆,母亲慈爱的面容,再次涌上心间。叶帅暮年壮心不已,对故土乡亲一往情深。
伟大源于平凡,盛名蕴于无华。功勋彪炳的元帅,才华横溢的诗人,身居高位的国家领导人,叶帅一生为国为民,赢得母亲的微笑,是大忠大孝之人,是从虎形村走出来的人民的好儿子。
母亲的微笑,源于内心对祖国新生的期盼,出于对儿女精忠报国的欣慰。而精忠报国者,历史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虎形村这经年累月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就是证明。
2009年8月
邵式平的公仆情怀
邵式平是赣东北根据地和闽赣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江西省省长16年,直至逝世。作为资深革命家出身的新中国成立后首任省长,邵式平不居功自傲,始终以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怀执政,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深受干部群众称赞、爱戴和怀念。
为死者有所安、老者有所养、
幼者有所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的核心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邵式平从学生时代起就投身革命,为解放广大劳苦大众而奋斗。战争年代,他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建立了血肉联系与鱼水深情。解放后,他继续怀着赤子之心,践行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解放之初,江西从大革命时期的三千万人口锐减到一千三百万,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一次,邵式平考察工作路过弋阳、横峰两县交界的朱家坑村,被群众认出,“你不是‘阎王’同志吗?”群众立刻围拢过来,号淘大哭。有人说:“见到了邵式平,死了我闭眼了!”情由境生,这种鱼水因缘、血肉情愫,令邵式平心潮澎湃,回南昌后即致信李富春,动情地说:“就这样一句话,我感觉到群众是把一切希望都押在我身上,我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话呢!”“如何使这样的群众更快地医好过去的创伤,如何更快地使他们享受一些胜利的幸福呢?要使死者有所安,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教,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执政为民的思想,也是邵式平主政江西始终遵循的主导思想。
邵式平言信行果。为了在战争废墟上建设人民的新江西,尽快使死者有所安、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教,邵式平奋不顾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党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他亲率慰问团,深入老区慰问,访贫问苦,抚恤救助;在南昌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堂,在各地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塔);兴办大批敬老院,邵式平还特别指示要在敬老院前面加上“光荣”二字;在迅速恢复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同时,在南昌和老区举办革命烈士子弟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八一”革命干部大学,积极寻找并吸纳烈士子女入学,以后又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广大工农及其子女入学开辟广阔道路。为了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邵式平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防治血吸虫等职业病、地方病,着力建设老区,妥善处理山林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
上世纪50年代,江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多项工作受到中央表扬。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曾风趣地对邵式平说:“有人叫你邵大哥,有人叫你邵阎王,你到底是大哥还是阎王?我看,你对人民群众是大哥,对敌人是阎王。”毛泽东目光如炬,风趣幽默。
邵式平心系桑梓,时刻想着人民群众。他主持省政府工作,十分注重密切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他在省政府秘书工作会议上说:人民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要脱离人民。政府不要吓唬老百姓,老百姓也不要怕政府。过去的政府对地主阶级是大开衙门欢迎的,但对广大工农群众则横行霸道。革命胜利后,政府是人民群众的,工农是我们自己的阶级,但我们在接待工农群众时,有的机关连进都不让进,就是进去了,也找不到人;就是找到了人也不好好听取他们的意见,而是给他们打官腔,不解决问题。这是不对的,应予以纠正。他规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定期接待来访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指出:“重不重视人民来信问题,不仅是个民主作风问题,而且是个阶级立场问题。”
邵式平经常说,我们国家工人坐第一排,农民坐第二排。他主政期间,每周三下午接待群众来访,雷打不动。江西宾馆刚落成,他就安排省人大代表入住,会务人员反映有些工农代表把卫生间弄脏了,地毯上有烟灰烟头等,邵式平听了哈哈大笑说:“第一回不适应,第二次就会适应嘛!”情倾工农,感人至深。
邵式平对傲视和欺压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行为深恶痛绝。解放初,他早起到街头巷尾,发现有些群众排队上厕所,心有不安。他把省卫生厅厅长叫到办公室问:你知道南昌市有多少公共厕所?每个厕所有多少坑位?厅长答不出。他说:你今天就去数,三天后报告我。一次到赣南考察,他看到糖厂门口蔗农车拉人挑,排队等收购,立即责成行署领导现场办公,直到解决为止。邵式平热爱群众,相信群众,乐于接触群众,百姓的喜怒哀乐时刻记在心头,类似这样批评官老爷作风,为民解难、排忧、请命的故事,几乎各地都广为流传,至今为群众所津津乐道。邵式平情为民所系,不愧是一位爱民省长。
“搞社会主义建设,是共产党夺取政权后
的中心工作,我们要有魄力。”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经过战争洗礼的江西,如何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摆在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邵式平为人民掌权用权,为之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目光远大、胸怀宽广,看问题、办事情,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
邵式平高度重视省会南昌的规划和建设。南昌一解放,他就带着省政府一班人,走街串巷,规划城区建设,亲自担任南昌市城市建设委员会主任,主持制定并组织实施建设规划纲要。八一大道、人民公园、江西宾馆、省政府办公楼、八一起义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等,都是在邵式平倡议或主持下建成的。建江西宾馆时,邵式平强调说:“我们办事情,要办一件像一件,搞建设要50年不落后!”修八一大道时,他说:“搞社会主义建设,是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的中心工作,我们要有魄力。”按邵式平的计划,八一大道要修80米宽,听到有不同意见,他顾全大局,忍痛缩减20米。即使如此,八一大道当时也是与北京长安大街、武汉中山大道齐名的全国三条大道之一,今天仍然是全国少有的几条未扩建还适用的省会主要街道之一。当年,邵式平就力主南昌市向昌北发展,并着手麦园科技城建设,形成一江两岸之势。今天南昌市的建设证明了邵式平的远见卓识。
邵式平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善于把中央指示精神与江西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951年,中央高瞻远瞩,决定发展我国航空工业,并在江西修建飞机厂。邵式平抓住机遇,自告奋勇出任320厂筹建委员会主任,同时创办厂技工学校,厂校并举,他又兼任技校校长。省长兼厂长再兼厂校校长,在全国属首创。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自行研制的雅克-18型飞机,从南昌飞上蓝天,毛泽东发来嘉勉信。
1957年冬,根据中央部署精神,邵式平提议并经省委决定,干部上山下乡,创办垦殖场,次年又依托垦殖场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使经济上山的同时,教育文化事业也上山。这两件事,震动全国。毛泽东亲笔致信共大师生表示祝贺。周恩来说:“江西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中央的指示。”
江西是农业省,发展工业支援农业,是邵式平抓工业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1958年,邵式平扑下身子,精心筹划江西拖拉机厂研制“八一”牌拖拉机。他亲自主持拖拉机试制小组会议,调度各方,获得成功。邵式平是学地质的,重视地矿勘探工作,使江西成为全国较早开展资源勘探并发现矿产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工程为156项,江西争取到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岿美山钨矿、上犹江水电汽、洪都机械厂、八一大桥等6项,同时新建、扩建地方项目169项,为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邵式平深谋远虑,在总结“一五”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二五”计划。他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发言,提出“把江西建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工业基地”的设想,这是事关江西建设和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构想。八大二次会议结束后,他又到西华厅当面向周总理汇报,得到周总理的高度评价。邵式平还主动与冶金、交通、煤炭、铁道、化工、石油、水电等十几个部委沟通,争取中央的支持,千方百计为江西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国家支持。
邵式平是一位作风务实、经验丰富的实干家,又是一位眼界宽阔、气魄宏大的战略家。在如何加快江西崛起的问题上,邵式平一贯强调把教育科技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多有建树。他受聘为江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讲授社会主义教育学。他继承党在根据地办教育的传统,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办好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等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同时,创办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工业劳动大学,打开人才通向农村、通向企业、通向基层的道路。他兼任省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院长,在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杨惟义、陆孝彭等专业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倡议并批准省科学院聘请79名著名劳动模范、生产能手为特约研究员。他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擅长诗词书法,由他倡议成立的谷雨诗会延续至今。他高瞻远瞩,执政为民,为经济文化落后的江西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毛泽东、党中央和兄弟省市的高度称赞,永远为干部群众所铭记。
“共产党打天下,就是为了让群众吃粥吗?”
邵式平关注民生,贴近群众,视群众为主人、亲人和老师。他踏遍江西的山山水水,不耻下问,经常向群众问情、问计、问事、问政,要求干部与群众心连心,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解放前,弋阳邵家坂经常与地处下游的乐平县秧坂和上游的刘家、徐家门等邻村发生水利纠纷,甚至酿成群体性械斗等流血事件。解放后,邵式平指示省民政、水利部门,在邵家坂与秧坂交界处修建电灌站,首先解决秧坂的农田灌溉问题。接着,又在徐家门修建小型拦河坝,解决邵家坂的用水问题。开始该坝蓄水水位较高,徐家门少量农田被淹,邵式平闻讯立即召见弋阳县县长邵长河说:“省长姓邵,县长也姓邵,你赶快采取措施,降低水位,不要淹了徐家门的田,不然人家要说姓邵的欺侮人!”邵长河照办了,群众称颂。“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邵式平妥善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水利纠纷,周边群众从此水旱无忧,也同时从邵式平的处世态度中受到深刻教育。
三年困难时期,全党头脑发热,“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盛行。邵式平是党内较早识别并自觉抵制“左”倾错误的高级干部之一。那几年,江西饿死的人比较少,接纳了几十万外省流入的饥民,还调粮支援国家,这是与省委有邵式平等头脑清醒的领导人掌舵分不开的。
1959年春节,正是公共食堂方兴未艾之时,邵式平在省直干部会上就明确地说:“食堂不倒,粮食问题解决不了!”“没有公共食堂,不等于没有社会主义。”他提出“一堂多灶”,即名义上一个生产队办一个食堂,但各家各户还可以起火,得到省委的肯定。当时,邵式平敢于这样提是需要有反潮流的勇气的。
1959年3月初,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重申,价值法则是社会主义时期不能违反的经济法则。邵式平心领神会,回省后立即向省委汇报,召开省、市、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六级干部大会,大张旗鼓地传达贯彻会议精神。他亲自带队到南昌县蒋巷公社蹲点,雷厉风行地纠正“三风”。他亦庄亦谐地对蒋巷干部说,我们再也不能做“强盗”了,过去我是“强盗头子”,现在“强盗”要收心了。
这年夏天,邵式平在庐山会议期间以个人名义就公共食堂问题上书中央。当时有人劝他谨慎一点,他坦然一笑说:“怕什么,无非是打几下屁股嘛!无数革命烈士砍头都不怕,我们还怕打几下屁股?”在蒋巷,当有的干部说公共食堂也有优点,比如“节省劳动力”、“大锅粥好吃”时,邵式平动气了,他说:“群众吃食堂是为了吃粥吗?共产党打天下,就是为了让群众吃粥吗?”在邵式平看来,吃粥不是社会主义。
那几年,邵式平无论走到哪里,碰到地方领导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父母官,老百姓有饭吃啵?”对个别地方放粮食高产“卫星”,邵式平十分反感,多次对弋阳等地基层领导同志说:“你们不要图几秒钟的快活(指虚报产量),害得老百姓没有饭吃,坛坛罐罐都搞空了!”又说:“有些人就喜欢听表扬,掌声一响,尾巴就翘起来,连自己姓什么都忘记了!”他对大炼钢铁也持不同意见,但又不能公开泼冷水,曾忧心忡忡地说:“任何社会都是吃饭第一嘛!农民不种田,稻子烂在农田里不收,哪会有饭吃?”“砸锅,砍树,这么多劳力去炼铁,划得来划不来?树砍光了怎么办?”那几年,邵式平积极赈灾,没有睡过安稳觉,经常处在一种深度忧虑之中,健康状况也明显差了。
“一个共产党员在建设中,享受自己劳动
价值以外的丝毫东西,就是最大的耻辱。”
巴黎公社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必须防止官员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老爷)。一个全心全意爱民、为民、亲民的执政者,必然是清正廉洁者。邵式平政治清醒,正气凛然,为政勤廉,洁身自好,为全党树立了榜样。
1952年3月,干部供给制开始改为补贴制,邵式平每月100元,他自己零用10元,给女儿邵佳玲20元,其余70元缴了党费。4月,他撰写《从军事共产主义生活到社会主义生活的过渡》的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上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在建设中,享受自己劳动价值以外的丝毫东西,就是最大的耻辱。”“我相信社会主义的按劳取酬,我也相信共产主义的各取所需,如果不尽所能,就当无酬可取与无需可取。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可恶,是要我们作长期斗争才能根除的。为此特记之,以供自己日后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