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韵语--心絮如歌
45441000000070

第70章 在似水年华里穿行(1)

——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一时间的河流

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这么着迷,也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读这么长时间。整整一个暑假,我沉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在时间古老的歌谣中沉醉,复又在时间翻滚的浪涛中醒来,滚滚流逝的时间带我在普鲁斯特的似水年华中穿行,我跟随着作者欣赏了他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追寻那些似乎已经失去,其实仍在那里,随时准备再生的时间。

在这个开着空调的房间,我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出去买菜时,我感到夏天的炽热,回到屋里,我感到秋天的清凉。但当我进入普鲁斯特的河流,踩着那些躺在河流中的耀眼的碎片时,我感到一种致命的晕眩。什么是永恒的?普鲁斯特说是时间。“假如假以天年,允许我完成自己的作品,我必定给它打上时间的印记:时间这个概念今天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强迫我接受它。我要在作品里描写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比他们在空间中占有的微不足道的位置重要得多,即便这样做会使他们显得类似怪物……”普鲁斯特在第一章就陈述睡醒这一时间主题,而这一主题又在最后一章重复响起,当前的感觉与重新涌现的记忆组成一对,从他的形似海贝的饼干的味道中凸现出来,从他的一杯椴花茶中浮现出来,从他的山楂树红色的花朵的芳香中喷洒出来。这些逝去的时间并没有成为过去式,相反,它是现在进行式。在普鲁斯特眼里,过去就是现在,时间也是有立体感的,时间能找回来,同时它也能被战胜,所以时间才是永恒的。

这里我不得不说普图斯特的个人经历。大约从35岁开始,普鲁斯特就因患严重的哮喘病而终年闭门不出。直到51岁时去世,他的自我禁锢生活持续了15年之久。这年期间,他回忆自己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他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就是在华丽舒适的病房和囚室中等待死亡。他不再有别的生活,于是“回忆”成了他最热爱的生活方式,他取出老照片仔细检点自己认识的各色人等,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仿佛就在眼前一一呈现。他描写他所熟悉的所谓法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社交、享乐,夸夸奇谈、俗气的公爵夫妇,不负责任的军官,行为腐败的男女。普鲁斯特是一个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的人,是一个把过去当成现在来享受的人,是一个靠回忆来支撑现在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开启了现代派文学。

我在读他的经历时,感受到他的精神凹度之于我们经验的疼痛和更为彻底的瓦解。而这一切只是发生在他的房间,距离我们的阅读起点遥不可及。那些周围缠绕着的时间的游丝,岁岁年年,日月星辰,有序地排列在他的身边。那些春光烂漫的山路,那些非凡热闹的沙龙,那些天边飘来的云朵,那些路边欢跃招摇的山楂花,都使我感到了人生的充满异样的焦味。护壁因为才灭又旺的冬夜壁炉的灼烤的火焰才使断裂更加真实,那怕只是轻微的响动,这时的语声也是雷鸣般不绝于耳。震动再所难免,这时,如果弯下高贵的腰,你会看到词汇的鲜血,当然还有法兰西老贵族的叙事诡计得逞之后的阴郁笑脸。

在这个夏天的夜晚,我听到了“追忆”的笙箫从远处响起,它掩盖了空调的噪音,弥漫了我的整个房间,我看到我房间的角角落落都被追忆充满。那个丢在一边的小铲子,是儿子小时候的玩具,他总是用他建造房子;那个藏在桌子里面日记本里的一朵丁香花,是我上大学时,一个爱慕我的男同学送给我的;还有那本落满灰尘的书,是爱人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清楚地知道,追忆不仅仅属于老年。那些过去了的岁月,如鹅卵石沉在记忆的河底,我们经常翻捡着这些石头,有的很光华,这是因为我们翻捡的次数太多;有的还留着一些棱角,那是因为它们藏的太深。普鲁斯特说:“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失去的东西总是美好的。记得小时候我一个人坐在河边哭泣。我最好看、最喜欢的那颗玻璃弹子,不小心掉进河里。河水流的很急,河水很深,河底有很厚的淤泥,能缠人的很长的水草。我知道弹子是无法取回了,可是我仍然在河边绝望地哭,大把大把地抹着眼泪,并一再回身向弹子坠落的水下望。结果,口袋里面剩下的几颗弹子也都倾覆滚进河里去了。我们都是那个可怜又可笑的孩子,总是为自己已经失去的东西后悔、叹息、哭泣,到头来反而失去更多的东西。那么为了我们的不失去,我们也应该追忆,追忆那些似水年华。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我还不能读懂普鲁斯特。我只能站在时间和空间的门外,隔着历史的迷离的暗纱,用最初地惊叹和景仰,一如既往地读他,感受他外在的矜持和内在的浪漫。闭上眼,普鲁斯特仍徘徊贡布雷的庄园,且行且吟,回眸闪处,依稀前世今生。我听到他说:“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人们期待着痛苦一边工作。”合上书,那些普鲁斯特的失去的岁月,如长江之水有力地拍打着我思想的堤岸,也许我的这些根深蒂固的堤岸不容易坍塌和毁灭,但最起码这些拍打震撼过我的内心,这也就够了。

二艺术的翅膀

我的生活是狭小封闭的。上学的时候是两点一线,当老师以后也是两点一线。在狭小封闭的生活中,我学会了用书填补自己苍白的生活。我天性懒惰,只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去读,读书的时候,从不喜欢寻章摘句。但这次读书却是个意外,我在笔记本上摘录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句子。现在,我从容地翻阅着我的笔记本,看着自己的摘抄,忽然有些感动。笔记本上的文字有些凌乱,仔细归纳这些句子,发现许多文字竟是关于如何评论文学艺术的,如何发现美的,我把它们称为“艺术的翅膀”。也许普鲁斯特并没有着意去写这些,但他的评论是那么到位,这便证明了:艺术是无处不在的。

现在,初秋的阳光暖暖地照在我身上,我在灿烂的阳光下重温这些关于艺术美的语言,感到在这微寒季节里好书带给我的心灵的纯净,它如秋水般明澈见底,又如枫叶般绚烂多彩。再一次读这些语言,我仍然为这些美妙的句子、为这些独特的见解而兴奋激动:对一切伟大作家来说都是这样,他们的文字的美,如同尚未结识的女人的美一样,是无法预料的。这种美的创造,它附在他们所想到的——想到的不是自己——但尚未表达的某件外界事物上。

在贝戈特的语言中,找不到在他或其他作家作品中的那种往往使字眼改变外形的光线,这大概是他的语言来自最深层,它的光线照射不到我们的话语;因为当我们在谈话中向别人敞开心扉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却向自己关闭。

贝戈特的文笔中确实有某种和谐,它很像古人在演说家身上所赞赏的和谐,而这种性质的褒词在今天难以理解,因为我们习惯于现代语言。

她们(外祖母的两个妹妹)认为,给孩子们看的作品,孩子们看后由衷地表现出欣赏趣味的作品,应该是一个人成年之后仍赞叹不已的作品。在他们的心目中美学价值一定是同具体的物质一样,眼睛一看便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不必在内心经过一些等价物的耳濡目染,慢慢酝酿成熟。

我不惜用花很长的时间摘录这些文字,证明我是多么喜欢这些哲理性的评论。记得上大学时,我最讨厌的一门必修课是文学评论。不仅是因为教文学评论的老师是个老古董,还在于这门课的晦涩难懂。当我读到上面的文字时,我忽然间明白许多什么是文学评论,该怎样去评论文学。文学是长在我们身边的一株草,是开放在我们必经路旁的一朵花,而评论就是对一株草的怜悯,就是一朵花的赞叹。我沉醉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法国上层社会的风情画,还因为它别样的艺术的语言,它深刻的文学评价。它像风吹散那些遮蔽在我头顶的云雾,让我看到原来文学评论的本质。

当一个文学理论家把文学评论从文学的形式中区别出来的时候,文学评论就远离了普通人。在一个为审美目的而写作的文本中,作者会以不同于一般交往的宗旨和方式使用、安排语言材料,让我们普通人难以看懂。所以我们觉得文学评论离我们很远。在普鲁斯特这本二百多万字的宏篇巨著里,文学评论却如此简单,它在贝戈特如诗如画的语言中,在祖母的唠叨中,也在作者参加的各种沙龙集会上。

是的,文学评论本身并不深奥,只不过有些人把它弄得深奥起来,远离了我们的生活。看过《追忆似水年华》,你就知道,文学评论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读书的过程中,存在于我们平常的议论中,也存在于我们和朋友的交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