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大雁
45435800000008

第8章 人工繁育技术(3)

在大雁种蛋孵化的第1~6天。依靠细胞分裂,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由这三个胚层为基础,不断地进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逐渐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有机体。如外胚层形成皮肤、羽毛、喙、趾、眼、耳、神经系统以及口腔和泄殖腔上皮等;内胚层形成消化道和呼吸器官的上皮以及内分泌腺体等;中胚层形成肌肉、生殖系统、排泄器官、循环系统的结缔组织等。

2外部器官形成阶段

在大雁种蛋孵化的第7~18天。胚胎脖颈伸长,翼、喙明显,四肢形成,腹部愈合,全身覆盖有绒毛,趾上出现鳞片。

3胚胎逐渐生长阶段

在大雁种蛋孵化的第19~28(29)天。因为蛋白全部被吸收利用,胚胎逐渐长大,肺血管形成,尿囊及羊膜萎缩,卵黄囊吸入腹腔,呼吸转为肺呼吸,并出现啄壳。

4出壳阶段

卵孵化到第29~31天。胚胎发育完成,雏雁破壳而出。

5胚胎发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天:胚盘明显扩大,明显呈梨形或圆形,器官原基出现,胚盘出现原条。

第二天:出现血管,心脏形成并开始搏动。

第三天:羊膜覆盖胚胎头部,可见到卵黄囊血管区,似樱桃状。

第四天:头部明显向左侧方向弯曲,与身体垂直,尾芽形成。

第五天:喙、四肢、内脏和尿囊原基出现。

第六天:肉眼可见到尿囊出现。

第七天:胚体极度弯曲,初具鸟形。

第八天:眼球大量沉积黑色素。

第九天:出现口腔,尿囊明显增大。

第十天:羽毛原基遍及头、背、胸、腹等部,尾部明显。胚胎的肋骨、肝、肺、胃明显,四肢成形,趾间有蹼。

第十一天:胸腔愈合。

第十二天:背部出现绒毛,喙形成。

第十三天:喙开始角质化。

第十四天:尿囊在锐端合拢。

第十五天:前肢形成翼,外耳道形成。

第十六天:腹腔愈合。

第十八天:全身覆盖绒毛,但头部尚不明显。

第二十天:眼睑合闭,头开始移向右下翼。

第二十三天:蛋白基本吸收完毕。

第二十五天:蛋黄开始吸入腹腔,开始睁眼。

第二十八天:蛋黄吸收完毕,开始啄壳。

第二十九天:开始出雏。

第三十天:大量出雏。

第三十一天:出雏完毕。

三、孵化方法介绍

大雁孵化方法大体分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两种。自然界中野生雁类的繁殖是通过雌雄成雁在其繁殖地筑巢,交配产卵,由雌雁抱孵完成孵化任务的,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自然孵化法。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养殖动物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成功地摸索出多种人工孵卵方法,如电热法、桶孵法、炕孵法、滩床孵化法、平箱孵化法、土缸孵化法、煤油灯箱孵化法。

无论采取何种孵化方法,其孵化原理都是相同的,都要保证供给适宜的孵化温度、湿度,定期翻蛋、通风、凉蛋和照蛋。但是不同的孵化方法与孵化工艺,其工作量、劳动效率和孵化效果却不尽相同。自然孵化效率低,只适合家庭式生产使用。人工孵化中的火炕、电褥子、缸、煤油灯等孵化方式,虽然成本较低,但消耗人的劳动量大,效率较低,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使用孵化器孵化大雁,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较高,自动化程度也高,工作效率高,孵化率也相对较高,还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因而利用孵化器孵化大雁是规模化养大雁的发展方向。

养殖户可根据所具备的条件,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孵化方法。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养殖的规模、场地空间的大小、物质条件、经济实力和人员的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养殖规模较大(种雁100只以上的)的养殖场,年产雁蛋达千枚以上,经济实力较强,供电条件好的,应首先考虑用机械孵化器来孵化。因为先进的孵化器可以实现温度、湿度的自动控制,自动翻蛋,自动通风与自动报警,准确可靠,既可节省劳动力,孵化率也会更高。而规模较小(种雁群100只以下的),经济条件有限或供电条件不好的,可以采用其他的孵化方式。这些方法虽成本低,但消耗的劳动力资源会多一些,且需要一定的经验,总结摸索出孵化规律。饲养者在练习阶段可用成本低的鸡蛋、鸭蛋或鹅蛋来做孵化实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再用雁蛋来孵化,这样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雁蛋的孵化率。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孵化方法:

(1)自然孵化法。这里所指的自然孵化法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人为地模拟自然条件,利用野生雁自身遗传的“就巢”习性,人为提供巢材,由成雁筑建巢或人工帮助建巢,使繁殖期的成雁能够配对、交配和产蛋,并由雌雁坐巢来完成孵化的任务。

雏雁出壳后的一系列育雏工作由人来完成。

(2)人工孵化法。人工孵化的方式有多种,每种方法都存在优势和不足。有火炕孵化法、桶孵法、袋孵法、摊床孵化法、温室孵化法、平箱孵化法和电孵法等。

炒谷和暖蛋:将炒热的稻谷(50~55℃)2公斤倒入孵桶,将网蛋平放在热谷上,蛋的上面再盖上热谷,蛋与蛋之间的空隙也用热谷填充。按此法在第一层蛋上再平放一层网蛋,再撒热谷,以此类推。在最上层网蛋上面撒满热谷后,用蒲团盖上保温。前面的这个过程称为第一次烫蛋。第二次烫蛋时,将热谷(45~50℃)2公斤左右倒入另一孵桶内,把第一次烫蛋时放在最上层的蛋平放在最下面,最下层移至最上面,依此类推。同时还要把每一层心蛋和边蛋的位置也要调换。只有这样才能使种蛋受热均匀。每层蛋上均覆盖热谷,最上层蛋盖上热谷后再用蒲团或棉被覆盖保温。约过半小时后正式装桶。

入桶正式孵化:正式装桶时,首先在桶底装5公斤左右43~46℃的热谷,再放5公斤冷谷。将第二次烫蛋的最上层的外圈蛋放在最下一层的内圈,依次把原上、下层和内外圈的蛋调换位置,放一层热谷一层蛋,在最上层的热谷的面盖上蒲团保温。

调温、翻蛋和照蛋:孵化后第2~5天,每天早晚各炒谷调温、翻蛋1次。第7天照蛋,剔除无精卵。随后上孵第二批种蛋。第一批孵化到第9天时胚胎发育其生命活动已经释放热量,能够自己供温。除底面仍需加热谷供温不变外,其余可改为每两层蛋填一层热谷,第10天改为三层蛋一层热谷,第11~12天改为中层蛋填一层热谷。

官桶期:孵化到第13天起为老龄胚蛋供温的官桶期。此时孵桶内已装有两批以上的种蛋。热源由老龄蛋供给,无需再炒热谷。装桶时采用老蛋夹新蛋的方式,官桶中只有两批蛋时,可连续两层老蛋装一层新蛋,一般老蛋在最下一层的外圈和抱桶的最上一层。孵化到第5~23天,每6~8小时人工翻蛋1次。孵化到25天以后即可转入摊床孵化。

(3)摊床孵化法。此种孵化方法为我国传统的孵化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依靠胚胎发育产生的热量而进行自己供温孵化的一种方法,无需另外供热。前期无论使用任何孵化方法,当胚蛋孵化到15~16天以后均可进行摊床孵化,而原有的孵化器具可入孵下一批新蛋,有效利用孵化器的空间,提高了孵化器具的利用率。

孵化摊床可做成2~3层的木质结构,可以节省空间,提高利用率。长度和高度可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进行设计,但宽度最好不要超过两人的臂长,便于两人对面操作。摊床一般分为三层,每层摊床之间的高度在80厘米左右。在每层摊床上面铺上木板或用竹条编成的长席,上铺5~10厘米厚的稻草或刨花,上面再平铺上席子。摊床边缘钉有15~20厘米高的木板,防止雁蛋滑落。

因为摊床孵化不另外加热源,保温工作是重要环节。管理人员一定要认真检查,随时掌握孵化温度和雁胚胎发育的状况。放在摊床蛋的上面要盖上被子保温。被子的薄厚要根据孵化的温度来具体确定。但要注意中间部位的蛋温度较高,应该每天3~4次翻蛋,翻蛋时将心蛋和边蛋调换位置。同时也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新鲜,防止胚胎缺氧。

(4)电热法。电热法就是用孵化器进行孵化。现在国产的孵化器类型很多,自动化程度也有些差异,可以实现自动控温、加湿、翻蛋等功能。能孵化蛋的枚数也不同,少的几百枚,多则上万枚不等。价位也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对于饲养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饲养场,可利用孵化机进行人工孵化。

四、人工孵化的技术要点

大雁种蛋的孵化工作是繁殖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每批雁蛋的孵化期为一个月左右。在整个孵化的过程中,需要由掌握孵化科学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管理。随时了解掌握种蛋孵化的情况,遵循科学规律进行日常管理。同时还要对一些由不确定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变能力,随时调整管理方案,确保孵化繁殖工作的顺利进行。据笔者对大雁孵化5年的统计,孵化率达到了80%以上。

在雁蛋进行孵化过程中,常规的管理首先要保证雁蛋孵化所需的温度、湿度和空气等必需的外界条件。还要按时进行翻蛋、凉蛋和照蛋等操作。

1种蛋入孵

大雁蛋要经过消毒后才能放入孵化器。具体消毒的方法见种蛋入孵前的管理章节。种蛋在蛋盘内要摆放整齐,防止翻蛋时蛋滑落。为了出雏整齐,便于管理,每周入孵一批种蛋。

2孵化器温、湿度的控制

变温孵化:1~10天为38℃,11~20天为375℃,21~30天为370℃。如果用恒温孵化,温度为379℃;湿度前期65%~70%,中期60%~65%,出壳时65%~75%。

3通风

孵化室风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防止胚胎缺氧。

4翻蛋

种蛋在孵化期内必须定时进行翻蛋。一般每隔2小时翻蛋一次,每次翻蛋的角度为90°。翻蛋的好处:翻蛋不但使胚胎的各部位均匀受热,还可获取新鲜空气,防止胚胎缺氧。另外,因为蛋黄的比重比蛋清轻,总是浮在蛋的上部,胚胎又位于蛋黄的上部,很容易与内壳膜接触。如果长时间不翻动,会使胚胎与内壳膜粘连,使胚胎发育受影响,容易造成胚胎死亡。翻蛋可使蛋处在定期的活动状态,避免长期静止而使胚胎与蛋壳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