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额雁在亚北极苔原带繁殖。繁殖期6~7月。通常5月中旬至5月末即到达繁殖地,刚到达时多活动在雪已融化了的,或离水不远的苔原地上。到达后不久即成对离开群体寻找巢位。
通常营巢在紧靠水边的苔原上或低矮的灌木下。有时也在水边山地岩石堆中营巢。巢极简陋,通常由干草和苔藓构成,内垫少许绒羽。6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7枚,通常4~5枚。雌雁孵卵,雄雁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5天。
小白额雁每年9月初至9月中下旬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到达我国东北的时间通常在10月初至10月中下旬。春季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迁离我国。迁徙多在晚上进行,白天多停下来休息和取食。飞行队列有时杂乱无章,特别是在刚起飞和短距离飞行时,有时呈斜线,有时呈“一”字形或“人”字形。
小白额雁在我国的种群数量亦很稀少,应注意保护。
九、雪雁
(一)地理分布
在我国,雪雁属冬季偶见于河北及长江口的侯鸟。在国外,雪雁在北美洲极北地区或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
越冬时主要在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和日本。
(二)生境与习性
雪雁在北极苔原带繁殖,繁殖生境主要选择在离水不远的苔原低地。冬季多栖息在耕作过的原野、农田和沿海低地。性喜成群,全年不同季节均成群栖息和活动,是高度群集性鸟类,繁殖时亦成群在一起营群巢。性胆怯。晚上多栖息于水上,但白天多在陆地活动。善游泳,亦善陆地行走,飞行有力而稳健。
雪雁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嫩芽、茎、果实、种子、水生植物的根、块茎、芦苇嫩芽和青草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冬季也常到农田觅食谷物、稻米和农作物幼苗。雪雁也以各类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雪雁在北极苔原地带繁殖,它们是高度成群繁殖的鸟类,常常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营巢繁殖,不仅集群的个体数量大,而且营巢的密度也很高。但是群的结合较松散,通常在迁徙期间和到达繁殖地后才逐渐配对。成对时有一系列模式化的行为动作。成对的结合较为牢固,一经成对,则基本上以对为单位长年在一起生活,除非配偶死亡,一般不重新配对。雪雁通常2~3龄时性成熟。繁殖期6~7月。营巢和产卵在整个种群中是相当同步的。
通常营巢在离水域不远的、位置较低的苔原草地,河汛平原、湖泊、河流和水塘岸边以及盐碱水域和多岩石的苔原上。巢是用苔藓简单堆集而成,内放有少许枯草茎和绒羽。巢建的通常不高,四周有植物掩蔽,很难被发现。6月初开始产卵,一天1枚,每窝产卵3~6枚,一般4~5枚。如果部分卵丢失或损坏,还进行补偿性产卵。产第一枚卵后即开始抱窝,孵化全由雌雁承担,雄雁在巢附近警戒,担任保卫巢的任务。雌雁在孵卵期间,每天仅短暂的离巢觅食,特别是在孵卵后期,根本不离巢,恋巢甚烈。
雌雁离巢时,通常用枯草将巢盖住。孵化期22~25天。雏雁具有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活动,并被雌雄亲鸟带到食物丰富又利于成雁换羽的安全地方活动。大约经过40多天的幼鸟期生活,它们即已具有飞翔能力。
雪雁每年8月末至9月初开始从它们在北极的繁殖地往南部越冬地迁徙。5月末6月初又从越冬地迁回繁殖地。迁徙时整个种群几乎同步进行,因而迁徙群特别庞大,特别是秋季迁徙,常聚集成成千上万只的大群。
20世纪30~40年代曾报告雪雁出现在我国河北高碑、保定、天津和长江口,但近几十年来却很少有报道,在我国属偶见冬候鸟,数量极为稀少。雪雁在国外的种群数量却很大。
(第三节)人工饲养状态下大雁的生态习性
野生大雁的生态习性是它们长期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并通过生存竞争等方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逐渐进化形成的。人工饲养的大雁与野生雁的生活习性差异不大,因而,饲养者应充分了解和掌握野生雁的生态习性,必须在遵循野生雁生态习性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相应的驯化手段,逐渐改变某些不利于人工饲养繁殖的野生习性,强化其优良性状,才能达到驯养繁殖的目的。
(一)大雁为水生鸟类,其栖息生活的环境离不开水大雁善于游泳,不但喜欢洗浴戏水,还能在水中觅食。特别应该重视的是大雁喜欢在水中交配,它们的繁殖行为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因而,大雁的饲养场必须要有水池,供其洗浴和交配活动之用。
(二)雏雁属早成鸟
出壳前已长有绒毛,出壳后只要绒毛变干,就能在亲鸟的照顾下活动和找食。人工饲养下的雏雁,出生后十几个小时也可自行饮水和取食。因而,在育雏时要提前准备食物和清洁的饮水。
(三)大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食物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一般只要是无毒、无刺激和无特殊气味的野草,农作物的秸秆以及各种牧草都可供大雁采食。一般情况下,大雁首先喜欢采食植物的叶子,但当叶子的量不足时,茎、根、花和籽实都会被采食。在进行规模化饲养时,可以把各种农作物的秸秆,用粉碎机粉成碎末以后,直接作为大雁的饲料。也可将其贮存起来,作为越冬的食料。人工饲养大雁,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放牧。即使采用圈养的方式,也要尽可能多地提供青饲料,既满足大雁生命代谢的营养需求,也能大幅度地降低饲养大雁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野生大雁喜欢群居和成群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喜欢小群活动,觅食时在一定范围内扩散。而在迁徙的时候,常常集成几百上千只雁组成的队伍。飞行时队列整齐,浩浩荡荡,边飞边叫,气势非常壮观。在成年雁群中有“小群体”存在,个别大雁离群就“呱呱”大叫,追赶同伴,归队集体行动。这种群居的行为特性给人工饲养大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但可以采用断翅后大群放牧的办法放养,也可以适当加大雁的饲养密度,用圈养和笼养的方式,能有效节约空间,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五)在大雁的群体中,存在着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的形成通常是通过大雁相互之间的争斗产生的。
优胜者的等级地位高,劣势者的等级地位相对较低。等级地位较高的大雁有优先采食、交配和占领地域的权利。在一个雁群中,等级行为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会随着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生病时等级地位下降,而其他健康壮实者则等级提高。另外,外源性雄性激素也可导致等级行为的上升。人工饲养的大雁种群要保持相对稳定,频繁调整雁群,打乱业已存在的等级制度,不利于雁群生产性能的发挥。
(六)大雁属候鸟。具有迁徙性
一般它们都在较温暖的南方过冬,在凉爽的北方繁殖。所以在北方饲养大雁应注意冬季保暖,而南方夏季饲养时应注意防暑。
(七)大雁生性敏感、警惕性高
在人工饲养时能较快地接受调教和训练,但同时也易受惊,所以,饲养大雁时应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而且要有专门的饲养员管理,不宜频繁地更换饲养人员。尽量不要让陌生人进入,还要防止猫、狗、老鼠等动物进入,防止大雁突然受惊而逃逸。在接近大雁时应事先做出它们熟悉的声音,防止雁群受到惊吓,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秩序,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八)大雁的性成熟较晚,野生状态下需要3年人工饲养时,可以采取人工调控的方法,调整加快大雁性成熟的节律,提前完成性成熟的发育。据饲养经验,人工驯养的灰雁其性成熟时间为8~9月龄,远远少于野生大雁。同时,还可以通过人工延长光照等方法,来调节大雁的产蛋时间,达到一年有两个产蛋周期的目的,这样可以提高养殖大雁的生产效益。具体的人工调控方法后面将有详述。
(九)大雁的抗性较强,抗不良环境能力和抗病力都优于其他家禽因为大雁很少暴发大规模的传染病,所以,管理可以较为粗放,且耐粗饲,这也可以降低环境条件的要求、减少管理人员,也相当于降低了养殖成本。
对于饲养者来说,与养殖其他动物一样,都需要了解和掌握大雁的生活习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饲养大雁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其生活习性,在大雁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的种群中,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这是养殖大雁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违背其生活习性,很容易出现某些失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导致养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