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大雁
45435800000004

第4章 生物学特征(3)

红胸黑雁的繁殖地是西伯利亚北极冻原带。每年的6月初至6月中旬,红胸黑雁到达繁殖地。雌雄配对的工作可能是在越冬地或迁徙时即已完成。它们常常由4~5对在一起成群营巢。群巢通常建在陡的河岸,富有水草、灌木丛的溪流,以及峡谷的地上,在没有任何隐蔽物、开阔且地势较高的干燥地方,因而红胸黑雁的巢极为醒目,常常很远即可看见。红胸黑雁的卵和幼鸟的损失率常常很大,其繁殖率受到严重影响,这可能与它们选择建巢的地方有关。有人报道过,曾经见到红胸黑雁的巢和鸥及其他猛禽等的巢紧挨在一起,因而推断这是造成红胸黑雁的卵和幼鸟损失率大的原因。红胸黑雁的巢通常由各种植物干草构成,内面垫有绒羽等。繁殖期6~8月,1年繁殖1次。每窝产卵3~8枚。它们通常在6月中旬开始产卵。雌雁单独孵卵,雄雁在雌雁产卵和孵卵期间在巢附近担任警戒任务。当雌雁离巢觅食时,常用巢边的绒羽和草将巢掩盖起来。如遇外来者入侵,绝不弃巢而逃走,成雁常高声鸣叫,声音显得焦虑不安,同时装出一种威吓姿势,有时甚至做出准备攻击入侵者的姿势。孵化期23~25天。雏雁孵出后即已被绒羽,属早成性鸟类。当雏雁孵出后,雄雁与雌雁一起共同带领雏雁到植物茂密的地方活动,选择安全又有丰富食物的环境。约在7月末8月初红胸黑雁成鸟开始换羽,历时约15~20天。红胸黑雁幼鸟性成熟的时间为2~3年。

红胸黑雁是典型的迁徙型鸟类。每年秋季9月中旬至9月末,它们便开始成群地离开北极冻原带,迁往欧洲东南部的黑海、里海等地越冬。迁徙时也常常集成大群。迁徙时飞翔的时间通常是在白天,仅在傍晚才降落到湖泊等水域休息和觅食,并且常常发出极为嘈杂的高叫声。春天从5月中旬至5月末开始,它们又从越冬地出发,成群结队飞翔,前往繁殖地进行繁殖和养育后代的工作。红胸黑雁春季迁徙的种群数量比秋季迁徙的显著少。在我国,红胸黑雁属于偶尔迁来越冬的迷鸟。

红胸黑雁仅在西伯利亚最北部冻原带的太梅尔半岛、格达半岛和亚马尔半岛繁殖。越冬主要在欧洲东南部的黑海和里海。近年来,因为沼泽地排水及农业开发,适合的越冬环境受到破坏甚至丧失,加之人为干扰和过度狩猎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导致红胸黑雁的种群数量锐减。目前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已将它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1988),属于珍稀濒危鸟类。红胸黑雁过去仅见于我国洞庭湖,但近来也很难见到。

七、白额雁

(一)地理分布

在迁徙季节,白额雁途经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中部哈尔滨,辽宁南部营口、辽河、西南部朝阳,新疆西部喀什,西藏昌都地区西南部,越冬时节,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东部沿海各省直至台湾等地均可见到白额雁。国外,在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北美洲极北部,欧洲西部及格陵兰岛西部繁殖;在日本、印度和缅甸等的北部,里海、黑海、地中海,西至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南至墨西哥湾越冬。

(二)生境与习性

白额雁在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带,富有矮小植物和灌丛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苔原等各类不同的生境。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湖泊,水库、河湾、海岸及其附近开阔的平原、草地、沼泽和农田。虽然它们栖息的生境总是和水域相联系,但它们更喜欢陆地。它们多数时间都是在陆地上活动,或是觅食或是休息。白额雁不仅善于在地上行走和奔跑,而且奔跑速度甚快,在紧急状况时亦能潜水。常成小群活动,飞行时队列多呈“一”字形或呈“人”字形。

白额雁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白天多在陆地觅食、晚上多在水面上休息。通常天一亮即成群飞往它们喜欢的陆地开始觅食,中午回到栖息地休息和喝水,然后再次成群飞到觅食地觅食,直到太阳落山才又回到休息地休息。夏季,主要以马尾草、棉花草等苔原植物为食物。秋、冬季则主要以水边植物为食,如芦苇、三棱草以及其他植物的嫩芽和根、茎,有时也吃农作物幼苗。

白额雁在北极苔原带繁殖。通常在第三龄时性成熟,并且开始首次繁殖。配对通常在第二年或开始繁殖前的冬天,并且它们的结合力较稳固,一旦形成,通常不再变化。繁殖期6~7月。

通常在5月中旬至5月末即成小群地到达繁殖地。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成对或成家庭群分散开来觅找适合的营巢地,一般不利用上年的旧巢。开始营巢后跟随亲鸟到达繁殖地的幼鸟和亚成体离开亲鸟,成群漫游在整个苔原地上。也有不离开亲鸟而伴随亲鸟在巢附近活动的。营巢通常在河流与湖泊密布,且有小灌木生长的苔原地带。它们将巢搭建在高的河岸、宽阔的低山冈顶部、土丘或斜坡上等较为干燥的地方。巢极为简陋,仅是一个凹坑,以干草和绒羽铺垫在里面,就形成一个巢。它们通常在6月中旬产卵。一窝产卵数通常是4~5枚,最多可到7枚,最少3枚。孵化期有的资料为21~22天,有的为26~28天。雏雁具有早成性。幼雁孵出后的第二天,成雁即带领幼雁进入富有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中,大约经过45天的雏雁期后,幼雁即可飞翔。与此同时,成雁亦开始集中换羽,此时,它们失去飞翔能力。

白额雁在我国为冬候鸟。每年8月末9月初开始离开繁殖地,向越冬地迁徙。到达我国的时间通常在9月末10月初,大量迁来的时间在10月中下旬,最迟到11月初。迁徙主要在晚上进行,白天停下来觅食和休息。在休息地常和豆雁、鸿雁在一起,这或许是与它们具有相近的食性构成,以及较一致的栖息环境有关。白额雁迁徙时成群,无论飞行、休息和觅食均成群活动。迁飞时常排成单列飞行,且边飞边叫,到达越冬地后,常分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在天气晴暖时通常活动积极,且较分散;阴雨和冰雪及大风天气则于背风处集成小群,较少活动。迁离我国的时间多在3月初至3月中下旬。春季迁徙群多以成对和家族群组成,较秋季为小。

白额雁过去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狩猎鸟类之一,拥有较大的种群数量。近30年来,因为环境恶化和过度狩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因而,也需加强保护。

八、小白额雁

(一)地理分布

小白额雁在欧亚大陆极北部的亚北极地带繁殖,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往东经俄罗斯、西伯利亚,一直到最东边的阿纳德尔盆地等整个欧洲和亚洲的北部地区。在欧洲东南部、埃及、土耳其、印度、朝鲜、日本和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广东、福建、台湾等东南沿海地区越冬。迁徙时途经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等省。

(二)生境与习性

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和苔原与咖木覆盖的亚北极地区以及亚平原泰加林地区。常在山溪河流下部,山脚、山地湖泊,甚至高山悬岩上栖息和繁殖,在冰雪融化的沼泽地区和多石的苔原地方活动。冬季和迁徙期间多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江河、水库、海湾以及开阔的草原和半干旱草原地区。通常成群活动。晚上多在水中栖息过夜,白天则成群飞到苔原、草地觅食。善于在陆地上行走,且奔跑迅速,也善于游泳和潜水。

遇危险时,迅速向四方奔逃,然后分别藏于乱石中或草丛中,如在水里则向四处游开,或潜入水中,仅将头露出水面,行动极为谨慎小心。

小白额雁主要在陆地上觅食。春、夏季多在海边或湖边草地上觅食植物芽苞、嫩叶和嫩草,秋、冬季则主要在盐碱平原、半干旱草原、水边沼泽和农田地区觅食各种草本植物、谷类、种子和农作物幼苗。通常天刚亮它们就成群结队地离开夜晚栖息地飞到觅食地觅食。离开栖息地时常在栖息地上空边叫边来回飞翔,飞过几圈后才飞走,中午通常又返回栖息地休息。栖息地多在芦苇水域。当它们返回栖息地时,亦常常先要在栖息地上空盘旋几圈后再降落,有时它们飞得很高,然后突然直冲而下,有的时候它们也飞到临近水面后又突然急速地直冲而上,飞向高空,最后确信无危险后才降落在水面或水边沙滩上,有时它们也在觅食地夜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