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生态治理的重点在民昌路两侧 ,抓住三北三期、四期,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等工程项目实施机遇,累计造林1.79万亩,保存人工灌木林1.65万亩, 造林方式以远距离拉水补墒、人工穴状整地为主;造林中采用集雨、覆膜、抢墒、营养袋沙生灌木补植等抗旱实用技术。 造林树种以梭梭、毛条、花棒、沙拐枣、白刺等抗旱树种为主,树种配置多为混交林,密度为83~170株/亩。 设置黏土、柴草沙障6000千米(黏土沙障316千米,柴草5684千米),其中1988—1999年在黄蒿井地段流动沙丘上设置黏土沙障136千米,控制流沙1.4万亩;2000年至今在民昌路两侧沙丘上压设黏土沙障180千米, 柴草沙障5684千米。 封沙育林草3.77万亩, 人工围栏16千米, 其中2000—2005年封育1.77万亩,围栏7千米;2006—2008年,封育2万亩,围栏9千米。育林采用人工模拟飞播种子和营养袋苗补植等措施。
林场在治沙造林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态治理的试验研究,根据沙丘移动的规律,在沙丘上采用黏土、芨芨草、白刺、芦苇等设置不同形式的沙障,用沙枣、梭梭、沙拐枣、毛条、花棒等20余种固沙树种进行栽植试验,1966年3月, 整理编写了“固沙造林经验的初步总结”,大面积推广了机械固沙(黏土沙障、柴草沙障)和生物固沙(造林种草)技术。
2.重点公益林管护。2004年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重点公益林7.47万亩,划分为沙井子、民昌路、城西三个管护区,配置18个专职护林员,分区划段,明确管护责任,层层签订管护合同, 切实提高了重点公益林的管护成效。 在低盖度的地块通过人工补植补播造林,增加重点公益林区的植被盖度,及时监测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加大防治力度,有效地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蔓延,努力提高重点公益林建设的质量。
3.种苗建设。采种育苗作为造林的基础工程, 1958年分场采用种子繁殖的方法在全场开展育苗试验研究,在沙井子育苗46亩,其中梭梭10亩,毛条21亩,沙拐枣15亩;1964年花棒育苗23亩;1965年沙枣育苗30亩。 截至1966年累计生产梭梭苗56万株、毛条苗29万株、沙拐枣苗36万株、花棒苗33万株,给大面积的造林提供了种苗保障。 1966年1月总场下发了《关于几种固沙树种播种育苗方法》的通知,对防沙林试验场在培育固沙林树种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在总场范围内进行了推广。1978年在省林业厅的专项资金支持下,在沙井子、城西作业区建设以沙枣、梭梭、花棒、毛条为主的采种基地500亩,1984年扩大到1 100亩,基地建设第四年亩均产种1.5千克,年产各类种子1 000多千克,不仅满足了林场育苗的需要,还向社会提供了育苗种子。 2003年进行了以梭梭、毛条、沙拐枣、白刺为主的沙生植物营养袋育苗试验,2004—2006年用沙生营养袋苗在雨季进行造林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7年在总场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产业建设
建场至20世纪70年代,林场就很重视多种经营,在当时人员少,造林任务大的情况下,为了改善职工的生活,沙井子在一号地开垦土地200亩,除育苗外,种植粮食、油料、蔬菜作物80多亩。 截至1975年,开垦土地400多亩,解决了在场职工的粮、油、菜问题,在当时粮食困难的情况下,即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改善了职工的生活,增加了林场的收入。 同时林场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发展养殖,1965年养驴8头、养骡子10匹、养骆驼30峰,即解决了交通运输,又解决了生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给林场发展多种经营带来了机遇与活力。1979年在薛百苗圃发展以民勤小枣为主的红枣100亩,1981年发展以苹果、梨、桃、李、杏为主杂果园60亩,职工个人养牛、羊、猪等共56头(只)。 1990—1992年在沙井子白疙瘩、三角架湾,城西滩,采用林农间作的模式,种植小麦、大麦、玉米、瓜类、油料、豆类、薯类等作物1000亩。 多种经营效益明显,不仅增加了职工的收入,而且发展了农电、水利、房屋等基础设施。 为林场的生存发展支撑了“半边天”。
进入新世纪,积极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 2001年以来累计种植中药材甘草85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230亩,栽培鲜食葡750亩(世纪无核300亩,红提450亩),栽植以民勤小枣为主的红枣350亩。
1.甘草产业。 2005年种植乌拉尔甘草200亩;2006年种植200亩,育苗10亩;2007年种植300亩,育苗5亩;2008年种植150亩;职工人均种植面积16亩。 经过几年的精心抚育和管理,目前已初见成效,亩产鲜草800~1 500千克,亩产甘草苗15~20万株。 甘草亩均纯收入500~800元。
2.肉苁蓉。 充分利用林木资源,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230亩。 2006年种植30亩,2007年种植100亩,2008年种植100亩。目前有部分种子寄生梭梭,根茎出土地面,为今后规模种植摸索了经验。
3. 葡萄产业。 以节水为核心, 高产高效为目的, 2007年发展世纪无核鲜食葡萄300亩, 2008年发展红提鲜食葡萄450亩,职工人均栽植面积13亩。 2007年定植的世纪无核鲜食葡萄,2008年亩产葡萄250~350千克,亩纯收入500~1 000元。进入盛产期后,亩产将达1 000~2 000千克,亩销售纯收入2 000~3 500元。建成面积为200平方米、容量为20万千克的保鲜库1座。
4.红枣产业。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发展以民勤小枣为主的红枣350亩,经过精心抚育管理,目前树体长势健壮,部分植株挂果,为后期丰产稳产打下了基础。
大滩分场
大滩分场位于民勤县民湖公路4千米处。 现辖西坑、城北墩、下雷滩、麻雀滩、中沙窝、王谋滩、莱菔山七个作业站。始建于1958年,原系民勤县国有林场之一,1964年12月移交石羊河机械林场,时为莱菔山林场。 1968年更名为民勤东方红林场,1978年12月易名大滩分场。 1991年12月,机关苗圃并入大滩分场,场址由大滩苍耳湖迁至麻雀滩机关苗圃。
一、基本情况
现有在职职工67人,中层管理人员3人,行管和技术人员9人,一线生产工人55人。
总经营面积17.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7.4万亩(有林地 1.44 万亩,疏林地0.34万亩,灌木林地5.32万亩,宜林地 10.3 万亩),活立木总蓄积 3 220.17立方米。 林木资产总额150万元。 机井24眼,高低压输电线路10千米,变压器9台,50kw发电机1台;U型渠21.6千米,滴灌5千米;道路7千米;林区瞭望塔1座;办公及职工住房120间,2500平方米;葡萄基地管护房100间,2400平方米;公务车1辆;电脑3台,打印机2台。 固定资产总额200万元。
二、生态建设
1.造林、工程治沙、封育。 建场初期地下水位浅,采用机械旱作造林,乔灌结合,滩地造林以沙枣为主,沙丘造林以梭梭为主,重点在风沙前沿的莱菔山、黑沙窝、下雷滩、老爷庙滩,集中连片造林,面积达到2万多亩。 工程治沙以黏土沙障为主,设置沙障500千米,连绵起伏的流沙被控制在限定范围内,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采用打井灌溉和大面积补墒的办法进行造林, 营造以梭梭、花棒、毛条为主的灌木林,调整造林密度,封造结合,管造并重,有效治理了王谋滩、下雷滩、城北墩、中沙窝等严重的沙患地带,营造灌木固沙林3.43万亩,设置黏土沙障450千米,封沙育草3万亩。
1978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一、二、三、四期建设、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日元风沙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经济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 到2008年底,完成三北造林2.3万亩,日元贷款封沙育林(草)1万亩,公益林管护及人工造林5.96万亩,累计完成治沙造林8.2万亩,封沙育林(草)9万余亩,退耕还林400亩。
2.重点公益林建设。 2004年,纳入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5.96万亩,划分为5个管护区,配置15个专职护林员,分区划段,明确管护责任,层层签订管护合同,切实提高了重点公益林的管护成效。 在低盖度的地块通过人工补植补播造林,增加重点公益林区的植被盖度,及时监测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加大防治力度,有效地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蔓延,努力提高重点公益林建设的质量。
3.种苗建设。建场初期,在西坑林班开辟了沙生苗采种育苗基地,每年留出苗圃地均在50亩以上,最多年份达到400亩。 45年来,出圃各类合格苗木3 000多万株,其中沙枣、梭梭、花棒、毛条为主的沙生苗2 855万株,新疆杨、二白杨140万株,绿化苗木5万株。 不但保证了本场造林用苗,还为社会绿化造林提供了大量苗木。 近年来,采取梭梭营养袋育苗新技术雨季造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适应葡萄产业发展的需要,采用日光温室内葡萄营养袋育苗,年出苗可达10万株。
三、产业建设
1985年以来,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和原有的机械、水电设施发展了以种植、经济林、林农间作为主的多种经营面积3000亩(林粮间作2860亩、经济林140亩),多种经营收入年均达到80万元。
2001年以来,鼓励职工大力发展葡萄、甘草、红枣、草畜、日光温室产业。
1.葡萄产业。 2005—2006年,发展以世纪无核为主的大田鲜食葡萄1000亩,现已进入丰产期,全园葡萄年总产量达到80万千克以上,商品率达到85%以上。 在经营管理中,不断推行标准化整形修剪、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进行果穗和果粒整形、采用全园果实套袋、严格控制葡萄产量等一系列标准化栽培管理措施,生产的世纪无核葡萄以其良好的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远销银川、西宁、成都、广州等地,年产值约240万元。 为了延长市场供应期和外运前预冷,已配套建成面积为200平方米、容量为20万千克的保鲜库1座。
2.甘草产业。 2005年起,发展甘草120亩,到现在甘草面积已达到300多亩,并招商引资,建成甘草加工厂一处。
3.红枣产业。 2008—2009年,结合退耕还林,规划红枣地400亩,主要品种选择为灰枣、梨枣、民勤小枣。
4.草畜产业。 2001年以来,积极发展养殖小群体和养殖示范户,种植饲草200亩,建成标准化饲舍 12间,养羊400只,养牛9头。
5.梭梭嫁接肉苁蓉。 苁蓉属多年生寄生草本,俗名肉苁蓉,人称“沙漠人参”,其寄主植物主要为梭梭、红柳等。 2008—2009年,通过培训和外出学习等形式,引种试验20亩。
四、温室示范园区建设
日光温室葡萄示范区规划面积430亩、拟建日光温室180座,现已建成123座(其中大滩分场52座)。
2007年开始,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积极探索设施葡萄栽培的新途径,大力发展以世纪无核为主、红地球为辅的日光温室葡萄生产,温室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齐全。 2007年,共铺设输水管道2千米,修建预热水池52个,温室安装了滴灌设施,提高了用水效率;铺设温室专用低压地埋线路2千米,安装电动卷帘机52台,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劳动力与劳动强度,延长了温室内作物光照时间,增加了作物的生长量。 由于采用高密栽培,单蔓水平整枝,催芽破眠,果穗套袋等一系列新的技术措施,温室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五、林业科技工作
在治沙造林的同时,始终把林业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曾先后开展了治沙造林技术措施、治沙造林树种选择和培育、沙生树种育苗技术、新疆杨引种及育苗技术、林病虫害防治,沙障设置方法等试验项目;在发展多种经营中,积极开展了棉花、辣椒、葵花等多项品种试验和丰产栽培试验;2001年以来,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每年完成总场下达的科技试验项目2~3项,开展以大田鲜食葡萄、日光温室葡萄标准化生产、葡萄安全越冬、整形修剪、果实膨大、温室温湿度变化和温室葡萄连年丰产技术研究等科技试验。
大滩园林场大滩园林场地处民勤县大滩乡境内,位于民湖公路15千米处,原为总场的机关苗圃,1984年改制为大滩苗圃,1997年更名为大滩园林场(原苗圃名称继续保留)。 现有在职职工28名。 总经营面积1199亩。 办公室、会议室、职工宿舍、库房建筑面积1265平方米;果棚888平方米,保鲜库面积993平方米;机井9眼,变压器3台,输电线路4.5千米, U型渠12千米;砂石道路4千米。网络光缆1千米;桑塔纳轿车1辆。固定资产总额达142.8万元,林木资产总额5.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