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45424200000048

第48章 分场风采(2)

2.草畜产业。 大力发展以示范户带动职工小群体为主的养殖业。 建成标准化畜舍800平方米,羊、牛饲养量达到600只(头),草畜产业年均收入10万元左右。

——基础设施建设。 建场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林场的生产条件、职工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1年以来,投资20万元,新建职工宿舍23间,建筑面积516平方米;投资10万元,办公条件有了较大跨越,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投资62万元,修建护林房4间、更新变压器8台、购置潜水泵24台、衬砌U型渠12千米;投资117万元,新建综合办公室1幢、储存量200吨气调库2幢440平方米。截至2008年固定资产总值达299万元。

——红崖山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 示范园区建设坚持 “建设特色产业体系为主、实行多元化生产、全面发展”的发展方向,以无公害鲜食葡萄基地建设、标准化苗圃建设为主体,主攻无公害鲜食葡萄生产,突出苗木新品种培育。 自2001年以来,经过不懈地努力,在无公害鲜食葡萄生产、林木新品种引进繁育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无公害鲜食葡萄生产。 一是建成了以世纪无核为主的鲜食葡萄基地420亩,通过标准化栽培,生产的鲜食葡萄通过了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取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二是从天津、辽宁、江苏等地引进世纪无核、矢富罗莎、红地球、夏黑、红高、美人指等鲜食葡萄品种20个,建立了鲜食葡萄品种园20亩。 三是多方筹资建成20万千克恒温保鲜库2座,延长了鲜食葡萄的销售期,提高了鲜食葡萄的产后附加值。

2.特色苗木繁育。 先后引进月季、牡丹等花卉品种75个,紫叶矮樱、金银木等彩叶、花灌木品种23个,建立花卉、花灌木引种驯化园60亩;引进速生杨品种9个,常绿、落叶乔木等树种25个,创建了高起点、高标准、多品种的常绿树种苗木繁育基地300亩。 建成占地472平方米的日光温室1座,为设施育苗创造了有利条件,初步探索出了紫叶小蘖、水腊等树种的绿枝扦插繁育技术。

3.科技支撑。 根据产业发展方向,重视生产领域的科学研究。《无公害鲜食葡萄优质丰产技术试验示范》课题于2006年鉴定验收,被评定国内领先水平,获武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速生杨引种栽培试验》被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获武威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彩叶树种引种繁育为武威地区种苗发展总结了宝贵经验。

——林场增效、职工增收。 林场发展、职工增收前16年一步一个台阶,稳步增长,后8年有了质的飞跃。 1992年前分场年均总收入16万元,职工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1993—2000年分场年均总收入36万元, 职工年收入5000多元;2001年以后分场年均总收入75万元,最高年份达到了93万元,年增幅达12%,职工年收入达2万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18%。分场积累逐年增长,总额达20万元。职工逐步迈向小康之路,大多数职工拥有配套齐全的中小型作业机械,手机每人一部,除个别家在农村的职工外,职工在城镇拥有住房。

葡萄产业开发中心葡萄产业开发中心是1997年10月在原小坝中分场分设后建立的, 地处民勤县薛百乡境内,民武公路15千米处。现有职工20人,其中:行管人员6人,技术人员2人,工人14人。总经营面积485亩。机井2眼,高低压输电线路2千米,50千瓦发电机1台;节水U型渠3.3千米;节水滴灌1千米。 在大滩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发展日光温室31座(阳棚20座,阴棚11座)。 小型桑塔拿轿车1辆;房屋58间,1 160平方米;固定资产93万元,林木资产109.3万元。

一、产业建设

葡萄产业开发中心成立之后,在总场的具体指导下,为葡萄产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聘请甘肃农业大学的齐与枢、王嘉长教授为技术顾问,在全场范围内抽调有建园经验的技术人员,制定总体规划设计,确定酿酒葡萄品种、栽植方式、实施方案、抚育措施、完成时限和基本设施的筹备等,在总场领导的带领下,赴山东青岛、烟台,河北秦皇岛等地考察学习,之后组织职工,平整土地,对盐碱较重的地块拉沙压碱,沙性大的地块推沙换土,使土壤达到定植葡萄的建园要求。 根据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确定了适宜本地发展的4个主栽品种:黑比诺、霞多丽、意斯林、品丽珠。 并选择实验栽培品种:赤霞珠、梅鹿辄、烟73。 1997年冬,调购种条,1998年春,进行沙藏处理,平整土地,开沟施肥;春节刚过组织职工剪插穗、处理插穗,建塑料大棚、上温床;从5月份开始扦插定植240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 1999年按规划设计要求完成定植面积140亩。 两年完成葡萄定植380亩,成活率达95%以上,保存率100%。经过精心抚育和规范管理,基本达到了一年定植、二年成园、三年挂果、四年丰产、长期受益的目标。 1999—2000年完成葡萄架的搭建工作,栽桩8700多根,拉丝3道(8号铁丝)计2.3万千克。 三年内完成投资128万余元。

葡萄中心建立10多年来, 先后为苏武山林场和扎子沟、红崖山、小西沟、大滩园林场等分场提供葡萄苗木50多万株,优质种条30多万根。

近年来,葡萄年总产量最高达到40多万千克,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万元,亩均值达到3000元,亩纯收入1800元,职工年均纯收入最高达到2.5万元。

为了进一步调整葡萄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葡萄产业,2008年,在大滩日光温室示范园区搭建无立柱、无后坡、半地下式的日光温室20座。 采用超薄膜、棉被、自动卷帘机等先进设备,当年整地、打点、定植红提葡萄2.5万株,成活率90%以上。 完成项目总投资83万元。 2009年有三分之一的植株挂果,实现一年定植,二年挂果,三年丰产的建棚目标。

2009年搭建日光温室阴棚11座,将为全场日光温室阴棚鲜食葡萄探索发展之路。

二、经营方式

在经营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建园初期,实行定任务、定抚育措施和技术指标,按完成任务的情况兑现工资奖金。2001年采取了“职工承包,投资挂账,分期还款,产权归己”的办法,实行了职工承包经营,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技术干部实行技术承包,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跟踪服务,与效益挂钩。 2008年起,在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活经营政策,把葡萄经营权全部放给职工自主经营,可以继承、租赁、转包、转换。 产品销售上,允许职工自找市场、自由销售,也可由中心统一收购。 严格按照葡萄栽培、抚育管理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管理,逐步向高标准、科学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三、产品销售

葡萄建园后,葡萄销售是葡萄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总场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与当地的葡萄酒厂沟通协调,进行销售。 因受区域性市场条件的制约,导致葡萄价格持续低廉,严重影响了葡萄种植户的积极性,使葡萄产业发展受到了重创。2003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外面找市场,请客商看基地、看规模、看果品质量、看销售机制等,先后与银川鹤泉酒厂、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御马葡萄酒业有限公司、银广厦葡萄种植有限公司和河北秦皇岛等酒厂长期合作,签订葡萄销售合同,大大拓宽了葡萄销售渠道。 并在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销售力度,不断开拓新市场。 并广泛捕捉信息,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规律,探索价格变化,为果品的销售提供可靠有用的信息。 继续做好产品宣传,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材料、产品展销会等多种形式发布产品信息。 在销售中讲诚信、重信誉,赢得市场,达到共赢。 广泛发动职工积极参与市场营销,达到互惠互利,使葡萄产业做强做大。

小坝口分场

一、基本情况

小坝口分场成立于1984年,地处薛百乡境内民武公路13千米处。 现辖新沟、宋和羊桥两个作业站。 1997年苏武山作业站和葡萄园划出。 现有在职职工31人,其中中层管理人员2人,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5人,生产工人24 人。总经营面积5.9万亩,林业用地面积5.84万亩, 其他非林业用地面积600亩, 界定重点公益林面积1.96万亩。 现有固定资产83.8万元。职工年均收入由原来的3 000元提高到1万元。红枣经济林示范园1 020亩,以红枣、杨树、常青树为主的苗木繁育基地500亩, 2003年被总场确定为中心苗圃。 1991年小坝口分场被甘肃省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2年被总场评为“林业生产先进单位”。

二、生态建设

1.日圆贷款重点风沙治理项目。 2004年实施日圆贷款项目治沙造林1 000亩,压设网格状柴草沙障889千米,投入劳力(工日)4 011个,投入资金50多万元。

2.2002 年高质量完成了宋和羊桥5千米杨树通道绿化,经过认真抚管,长势良好。

3.完成补植补栽造林1300亩,其中:补植补栽红枣经济林500亩,2007—2009年重点公益林补植造林800亩,经验收,平均成活率86%,造林保存率100%。

4.林木抚育管理:每年完成以杨树为主的中幼林抚育作业面积9 622亩(次),经济林作业面积1.12万亩(次),林木病虫(鼠)害防治面积1 000亩。

5. 退耕造林:2007—2008年完成退耕还林任务650亩, 其中2007年300亩,2008年350亩,占下达任务的100%,平均成活率86.7%,保存率100%。

三、产业建设

发展红枣1020亩,其中梨枣矮密丰产栽培示范基地120亩,灰枣园400亩,加密红枣500亩。 进入盛果期的400亩,开始挂果的620亩,年效益已达15万元。 由于2007年冬季冰冻雪灾,使所有枣树地上部分严重受冻,受冻后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进行灾后重建,1000亩枣树全部进行了截杆、抹芽、整形、除草等抚育措施,经检查复活率达90.1%。

种植业通过几年的结构调整,经济作物品种结构趋于合理。 年种植低耗水的地膜辣椒100多亩,洋葱100亩,土豆80亩,棉花70亩,总规模达到350亩。

四、种苗建设

1.不断调整育苗树种结构,加大科技含量。 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疆杨为主的育苗,调整为目前以红枣和城镇绿化苗木为主的特色育苗。 2001年以来,在城镇绿化树种、速生杨的繁育上有了新突破,大量引进红枣新品种进行繁育,带动了周边红枣产业的发展。 建场以来累计生产各类合格苗4500万株。 解决了周边农田林网、城镇绿化、通道绿化和红枣等苗木的需求。 同时,广泛应用了地膜覆盖育苗技术、ABT生根技术、电热温床催根技术、营养袋育苗技术等一系列的新技术,加速了种苗生产的进程,增加了科技含量,缩短了苗木培育周期,提高了苗木质量。

2.突出种苗特色,建立了标准化苗圃地。 2003年被总场确立为中心苗圃以来,已建立标准化苗圃300亩。 年培育以新疆杨为主的常规苗50多万株;从省内外引进培育刺柏、侧柏、云杉、樟子松、圆柏、油松等常绿针叶树种及其他苗木30万株;年均出圃各类苗木80多万株。2006年苗木收入为32万元,2007年35万元,2008年36万元,为全市及周边地区绿化提供了大量优质壮苗。

3.把红枣育苗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2002年以来,从山西、河南等地引进梨枣、灰枣、茶壶枣等15个红枣品种,年培育优质红枣苗20多万株,生产的苗木销往金昌、武威等地,为林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项目建设

2005年完成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 600亩,完成投资15万元; 2005—2007年完成日圆项目U型渠建设13千米,总投资45万元; 2007—2009年完成三北四期造林项目2850亩,投资28万元。

六、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林区公路8千米;房屋建筑面积2649平方米,其中:办公建筑100平方米,职工住宅552平方米,库房及其他1997平方米;小汽车1辆;高低压线路10千米,机井 11 眼。

2009年建筑面积417平方米的新场部建设正在实施中。

防沙林试验场

防沙林试验场地处民勤县薛百乡境内,位于民昌公路11千米处。 现辖城西、沙井子、民昌路3个作业站和薛百苗圃。 始建于1957年,建场初隶属甘肃省林业局,场址设在民勤县马家北园子。1958年迁址民勤西沙窝沙井子,1965年移交武威专区石羊河机械林场。主要承担民勤沙患重地西沙窝、尖沙窝、长沙窝治理和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

一、基本情况

现有职工51人,其中中层管理人员3人,行管和技术人员6人,生产工人42人。 总经营面积25.1万亩,其中宜林地17.52万亩,有林地9300亩,疏林地1900亩,灌木林地6.36万亩,未成林地130亩,苗圃地910亩。 活立木总蓄积2800立方米,林木资产总额167万元。 房屋建筑总面积2729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1529平方米,职工宿舍1200平方米);灌溉机井23眼, U型渠18.5千米,高低压输电线路23.5千米,输电变压器9台;林区道路19千米;通讯线路7千米;农用机械3台,公用小汽车1辆,固定资产总额128万元。

二、生态建设

建场以来,利用机械化造林、三北造林、防沙治沙、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退耕还林等项目工程为契机,累计造林9.36万亩,保存面积8.7万亩,保存率93%。 其中乔木林地1.2万亩,灌木林地7.5万亩。 封沙育林草6.77万亩,保存面积6.4万亩,保存率95%,围栏16千米。 以粘土沙障为主的工程治沙1.05万千米。

1.造林、工程治沙、封育。 建场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造林重点在沙井子,面积达1.12万亩,其中农防林520亩,灌木林1500亩,沙枣林9200亩。 设置黏土沙障250千米。

期间在沙井子场部周围营造了杨树用材林730亩。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治理重点放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城西滩、沙井子。 截至1981年累计造林6.46万亩,保存4.89万亩(灌木林4.29万亩,有林地0.5万亩),其中城西滩造林3.21万亩,保存1.99万亩(灌木林1.92万亩,沙枣林0.07万亩),沙井子造林3.2万亩,保存2.9万亩(灌木2.37万亩,有林地0.43万亩)。设置黏土沙障4 310千米,其中城西滩1 410千米,沙井子2 900千米。规模封沙育林草3万亩,其中城西滩2.8万亩,沙井子2 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