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 1970—1980年栽植果园的四旁树和农田防护林带,1990年代已成材,对部分进行了间伐,随后进行更新造林620亩。 2001年以来,主要以中、幼龄杨树抚育、场区绿化、公路沿线的通道绿化和葡萄基地的绿化为重点,栽植新疆杨、二白杨、速生扬、柳树、障子松等2万多株。2008—2009年完成“三北”四期造林1770亩。苗木繁育也是园林场林业生态的重点之一,随着市场导向和产业的转移,各时期育苗侧重点不同。 1988—1996年以苹果梨和各类经济林育苗为重点;2001年—2003年以新疆杨、 二白杨和沙生苗木为重点;2007年—2009年以温室葡萄营养袋、大田葡萄育苗为重点,年育苗60亩,葡萄营养袋育苗10万袋,沙生营养袋苗木2万袋,每个职工划0.7亩地的育苗地,鼓励职工发展种苗培育。
——产业建设。 自建场以来,以经济林为发展重点,着重经历了以苹果梨为主的林果业,种植和养殖并存的特色产业和以鲜食葡萄、设施葡萄和酿造葡萄为主的葡萄产业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苹果梨为主的林果业。 1986—1988年历时三年完成以苹果梨为主、 各类梨、苹果、桃、杏兼有的640亩果园的建园任务。 幼果期果品品质优,数量少,果品供不应求。盛果期亩产达到2 500千克,全园产量达到60万千克,果品曾销往湖北、东北等地。随着树体老化,果品品质退化,病虫危害严重,市场滞销,包装费用高等因素,1997—1999年开始对密植苹果梨、老化树种进行间伐,2001年经过总场、分场及职工全面论证全园皆伐。
第二阶段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特色产业。2001—2005年职工大面积种植美国红辣椒、棉花、葵花等经济作物,2002年种植了200亩板蓝根中药材。在此同时鼓励职工种草养畜发展养殖业,职工年均养羊200多只,养牛20多头。
第三阶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葡萄产业。 2006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完成590亩鲜食葡萄基地建园任务, 2008年产出优质葡萄8万千克。2007年建设日光温室12座。2008年5月鲜食葡萄上市,个别经营户1座温室产值达万元。2008年完成300亩酿造葡萄基地建设任务,成活达95%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 建场以来逐年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 1986年,新修办公室、会议室、职工宿舍、库房等房屋1265平方米,修建园墙2.5千米,架设变压器2台,输电线路2千米;1989年修建果窖1座,面积993平方米;1990年修建果棚1座,面积888平方米;2000—2004年更新100米机井6眼,2004年新修职工伙房9间,车库、库房6间;2005年装修、粉刷办公室、职工宿舍25间,新增1.26万元的办公桌椅,购置电脑1台;2004—2006年新修U型渠12千米, 场部院内硬化1429平方米, 修筑场部至葡萄基地道路3.5千米;2007年投入资金39.5万元,改建了果窖保鲜库,购桑塔纳轿车1辆。
泉 山 分 场
泉山分场1973年建场,地处民勤县泉山镇境内,现辖东湖镇东吕滩、西渠镇大坝滩、泉山镇永宁滩、双茨科红中滩四个作业区。 总经营面积8.7万亩,其中以沙枣、杨树为主的乔木防护林面积1.96万亩,灌木林面积4.02万亩,宜林荒沙地面积1.22万亩,封沙育草1.5万亩。 现有职工36人,固定资产236万元,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
一、生态建设
建场以来,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和日协贷款风沙治理工程开始建设以来,人工造林更上新台阶。 累计完成人工造林7.4万亩,设置黏土柴草沙障2 000多千米,造林保存面积4.7万亩,设置围栏30千米。 在南北长40千米的风沙线上,形成了一条宽3~6千米的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阻沙林带,控制流沙10万余亩,有效地遏制了流沙的前移,保护了泉山和湖区4乡镇的8万多亩农田和一大批水利、 交通等设施。 累计完成各类育苗任务近3000余亩,除自供造林外,还满足了周边乡村造林绿化的需求。
2001年以来,先后实施了狼坡山、红中滩风沙治理工程,建成了红中滩万亩治沙造林示范区;2007—2008年协助有关单位在北滩进行了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项目,栽植20余个品种的沙生树种200余亩,工程压沙30亩; 2009年,完成狼坡山治沙造林示范区建设任务100亩, 示范区集中展示了10种沙障、10个造林树种、10个栽植模式。
二、产业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以甘草、肉苁蓉为主的沙生药材种植。 2005年种植甘草200亩,此后三年内,累积种植甘草1 700亩, 2008—2009年采挖出售后,亩均产值3 000~4 700元之间,亩纯利在1 000~2 700元之间。 2004年以来,进行了肉苁蓉接种试验,于2008年春季成功出苗,2009年又有一批肉苁蓉出苗。 现已累计种植肉苁蓉500亩,计划今后5年种植面积达到2 000亩。 二是发展酿酒葡萄700亩,其中2008年450亩,2009年250亩,职工人均20亩。三是发展草畜产业, 1993年引进小尾寒羊50只,先由分场饲养,然后分给职工个体养殖。 2001年以来,羊饲养量50只以上的职工达10户;现羊存栏500只以上,牛存栏13头,年出栏150只(头)。
三、基础设施建设
1.办公住房。 建场时的场部仅有一个小四合院,职工3~4人挤在一间宿舍里。 1982年进行了场部改建,新建瓦房45间、家属院16间、车库2间,总面积1000 平方米;1993年修建车库5间,面积120 平方米; 1998年修建家属院4套,面积1000平方米;2006年在苗圃地新建场部,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810平方米,硬化面积3000平方米,总造价120万元。
2.水电渠路。建场时有苗圃地300亩,机井4眼,其中1眼是老式锅锥井,到1986年苗圃地发展为500亩,机井7眼;1992年扩大林农间作1300亩,新打机井9眼;1980年从红柳园变电所架设高压线路5千米,分场告别煤油点灯,柴油机抽水的时代;2002年,随着北滩苗圃地的开发,新架高压线路5千米。 现拥有高压线路10千米,低压线路30千米。
1986年修建河水斗渠2.3千米, 河水灌溉地从1986年前的60亩扩大到200亩;2006—2007年投资42万元, 修建U型渠14千米; 近3年来关闭机井10眼, 退耕还林1500亩,压设滴灌面积450亩。
交通不便是建场以来最大的难题,通往邻近村社的2.1千米路段是两三米宽的田间小道,下雨天根本无法出行。 2004年,在当地政府支持、协调下,林场投资15万元,修筑、拓宽、加高通场公路2.1千米,而后又修筑了旧场部、棉花加工厂通往新场部的道路2千米,通往林区的道路3千米,都是砂石路面;包括林间道路,总里程在30千米以上。
3.瞭望塔。 2007年,为了管护林木林地资源的需要,投资10万元,在林区修建高13米的瞭望塔1座。
4.棉花加工厂。 2002年为解决产品卖难问题,招商引资200万元,兴办了棉花加工厂,占地40亩,厂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厂区硬化面积5 000平方米,生活区面积27间600平方米。
5.林农机械。 建场时生产主要靠人力和畜力。 1970年代末,总场调拨东-28拖拉机1台, 结束了无机械时代;1983年总场调拨东-54链轨拖拉机1台;1986年更新东-28拖拉机1台;1987年购买东风卡车1辆;此后又陆续更新购买了客货车、吉普车、小轿车、面包车等。 现拥有汽车2辆,大型拖拉机、收割机、发电机组6台,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及配套机械等40余台(件)。
四、职工队伍建设
在抓好生态、产业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建场伊始,职工中达到高中和中专学历的只有3人,初中学历的不足10人,大多数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 近年来,通过成考、函授等途径,获得本科学历的职工5名,大专学历的8名;现有助理工程师3名,技术员2名;经过技术培训1/3的职工晋级为中级以上造林育苗工。
义粮滩分场
义粮滩分场地处民勤县东坝镇境内,现辖义粮滩、中六坝滩、三坪口三个作业站。 于1957年建场, 始称三坪口林场,1964年移交石羊河机械林场,1968年更名为红旗分场,1978年易名为义粮滩分场。 主要承担着民勤东沙窝、沙嘴墩、三坪口的沙患治理和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
一、基本情况
现有职工42人,其中中层管理人员3人,行政管理及技术人员3人,生产职工36人。
总经营面积11.1万亩,其中有林地2.64万亩,疏林地1.39万亩,灌木林地4.84万亩,宜林地2.03万亩,苗圃地0.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5937.4立方米,林木资产总额107.9万元。植被多以沙生灌木和沙生草本为主,乔木为辅。其中以沙枣为主的乔木林2.64万亩,以梭梭、毛条、花棒、沙蒿、红砂、白刺为主的沙生灌木4.84万多亩。 办公、住宅房屋建筑总面积420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2200平方米,职工宿舍2000平方米);灌溉机井12眼, U型输水渠15千米;高低压输电线路14千米,变压器6台;通讯线路10.5千米;林区道路15千米;农用机械6台,公用小汽车1辆,固定资产总额167.7万元。
二、生态建设
建场以来,累计造林9.5万亩,保存面积4.4万亩,保存率46.3%;封沙育林草3.77万亩,围栏25千米;设置黏土沙障352千米,在南北长近25千米,宽2~6千米的治理范围形成了一条防风固沙林带。 先后承担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风沙口治理、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形成了以三坪口封沙育林(草)、中六坝滩重点公益林建设、义粮滩林业综合开发三大生态功能区。
1.造林、封育。 建场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造林重点在义粮滩、中六坝滩等盐碱滩地和小型沙丘上,造林方式为非灌溉机械造林,滩地造林以沙枣为主,沙丘造林以梭梭为主,造林面积达到1.122万亩,其中沙枣林0.92万亩,灌木林0.15万亩,农防林520亩。 成活率在90%以上。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0年,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给林场大规模造林带来了难得机遇,这一时期治沙造林的重点是三坪口、中沙窝风沙口治理,累计营造以梭梭、毛条、花棒、沙拐枣为主的防风固沙林1.27万亩。
2001年以来,以“三北”三期、四期,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等工程项目实施为契机,累计造林1.02万亩,保存0.91万亩。 造林树种以梭梭、毛条、花棒等灌木为主,树种配置多为混交林。 在三坪口管护区实施封沙育林草工程3.77万亩,人工围栏25千米。 采取人工模拟飞播、平茬复壮、营养袋苗补植等措施,提高管护区植被盖度。
2.重点公益林管护。 2004年,纳入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6.76万亩,划分为义粮滩、中六坝滩、三坪口三个管护区,配置专职护林员17名,分区划段,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责任。 为提高公益林的植被盖度,人工补植补造0.5万亩。
3.种苗。 建场以来,累计生产各类苗木430万株,采收沙枣、毛条等种子25万千克,既保证了林场大面积治沙造林的需要, 又为周边村社治沙造林、 农田防护林建设提供了苗木。
三、产业建设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了繁育苗木,林场开垦了小型苗圃,除育苗外,小面积地种植粮油菜作物,解决了物质短缺年代职工、知识青年、职工子女的吃粮问题。1980年代中后期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以来,利用采种基地、供电线路、灌溉深井等基础条件,积极探索林果业、林粮间作、养殖业等多种经营发展路子,截至1996年,林场建起60亩果园1个,发展以林粮间作为主的种植业1 600亩,同时兼营以蛋鸡、肉羊为主的养殖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既弥补了治沙造林经费的不足,增加了职工的收入,还改变了林场的面貌。1997年利用多种经营收入修建办公室、会议室800平方米,家属院300平方米。
2001年以来,围绕节水这个中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产业。现已初步形成沙生药材(甘草和肉苁蓉)、日光温室设施林业、红枣、养殖四大产业布局。
1.甘草、肉苁蓉。 2001年开始试验种植甘草,2002年新播、移植甘草200亩,全部由集体经营。 2005年通过转换机制、贷款扶持,鼓励职工个人大面积发展,到2008年甘草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其中直播1000亩,育苗200亩),职工人均种植30亩,甘草亩年均纯收入达到500元以上。 同时,为推动甘草产业快速发展,解决甘草栽培技术难题,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技术合作与研究,先后进行了甘草播种密度、施肥、灌水、采挖等十多个子项目的研究,联合完成的《甘草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及配套技术集成》项目获得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在三坪口进行梭梭肉苁蓉嫁接试验100亩,2008年嫁接200亩, 目前已发展到300亩。
2.日光温室葡萄。 2008年在大滩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建设日光温室40座,职工人均1座,栽植了以美国红提为主的鲜食葡萄, 2009年春开始挂果。
3.红枣。 2008年发展以民勤小枣为主的红枣经济林500亩,经过精心抚育管理,目前树体长势健壮,部分植株开始挂果。
4.养殖。 2003年发展以职工个人为主的舍饲养殖,建起标准化羊、牛舍3座600平方米,逐步形成了以大户养殖为龙头、小群体养殖为主体的养殖业群体。 参与养殖的职工达50%以上。 养羊规模保持在500只以上,养牛规模50头左右。
四、基础设施建设
建场初期房屋建筑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均为土坯房。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6千米,安装变压器3台,更新改造机井11眼,修建林区简易道路15千米,架设通讯线路10.5千米。 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改造高低压输电线路8千米,新架变压器3台;修建U型渠15千米;场部硬化1042平方米 ;投资3万元改善了三坪口、中六坝滩等护林站点基础设施;修建通场沙石路4千米,架设通讯线路1.8千米;购置电脑2台、桌椅5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