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45424200000047

第47章 分场风采(1)

小西沟分场

——基本情况。 小西沟分场位于民勤县蔡旗乡境内。 总经营面积11万亩,分2个林班。 其中林业用地 10.5万亩(有林面积8.1万亩,宜林沙荒地 2.4万亩),农耕地2 920亩。

固定资产145.8万元,林木资产 149 万元。高低压输电线路32千米,变压器8台,配套机井15眼, U型输水渠12千米;到中房子的砂石路4千米;职工家属院8幢624平方米;小轿车1辆,推土机2台,大型拖拉机1台,中小型拖拉机22台,机具配套46台(件)。 现有职工34人,其中:中层管理人员3人,技术人员2人,其他管理人员4人,一线工人25人。

2008年总产值120万元,职工人均纯收入2.63万元。

——生态建设。 回顾生态建设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4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沙丘和土壤含水量较大,适合大面积机械旱作造林,分场采取“乔灌结合,沙枣为主”的措施进行大面积造林,完成造林4.8万亩。

第二阶段19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治沙造林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后,在无量庙共治理流动沙丘80多个,造林面积1万亩,经济林141亩。

第三阶段2001年到目前,重点实施了三北四期、日元贷款项目、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等生态建设工程。

1.三北四期工期。对现有林地的植被进行重点保护,改善石羊大河的生态的功能。先后在下房子和牛毛墩封沙育林(草)3500亩,营造防风固沙林6000余亩。

2.日元贷款项目。 2005、2006年利用日圆贷款在风沙沿线划定大面积封育区,采取机械围栏、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和封、管、造并举的措施,在红崖山山麓下,封沙育林(草)1万亩,设置机械围栏13 千米,在下房子营造防风固沙林500亩。

3.退耕还林工程。 自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完成退耕还林400亩,其中生态林300亩、经济林100亩;封沙育林(草)5000亩。

4.重点公益林管护。 界定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7.24万亩。 一是区划明确的责任管护区,做到管护人员、管护小班及面积、管护职责三落实;二是账、表、图、专项档案专门管理组织齐全,建立考核、检查、查看管护日志及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三是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机械围栏35 千米,将重点公益林林区进行局部封禁;四是采取设立标志牌、宣传栏、栽管护界桩、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定期培训管护人员及周边宣传等多种设防措施;五是根据重点公益林林区内的自然因子,把红砂、马莲的封育作为重点,在雨季适时进行人工撒播,增加植被覆盖度。

——种苗工程。 建场以来到2000年,育苗主要以沙生苗木为主,满足分场造林需要。

2001年后,在苗木培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先以杨树苗木培育为主,针对杨树需求量少的实际,把育苗重点转移到庭院绿化及行道绿化上,努力扩繁常青树种育苗。 目前引育的树种有樟子松、蜀桧、刺柏、云杉、金丝柳、馒头柳、酿酒葡萄苗等,育苗面积现已达250亩。

2001年至今,年产出各类苗木13.6万株,年均苗木收入达15万元。

——产业建设。 在产业建设中,按照总场的发展思路,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1.草畜产业。 按照“扶持示范户、普及小群体、形成大规模”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示范户带动、职工小群体为主的草畜产业。 通过在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科技引导, 截至2008年底,已有示范户和小群体8户,从业人员12人。 建成标准化畜舍1.13万平方米,羊饲养量达到1035只,猪养量达到481头,牛饲养量达到155头,种植苜蓿1 250亩。

2.葡萄产业。 2008— 2009年,在中房子发展酿酒葡萄990亩。 其中2008年 560亩,2009年430亩。 目前看,可以实现一年定植、二年挂果、三年丰产的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 建场以来,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基础设施、生产条件、职工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2003年修建水仓一座,让职工用上自来水;2004年投资71万元,新建场部建筑面积800平方米;2004年起逐年衬砌U型渠12千米。 截至2008年固定资产总值达145.8万元,比2001年前固定资产总额58.7万元,净增87.1万元。

——林场增效、职工增收。 2001年以后分场年均总收入45万元,最高年份达到了52万元,每年以7.6%的迅速增长,职工年均纯收入增加明显,2008年达2.63万元,年增长率达到12%。 职工全员加入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职工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34名职工中,本科4名,大专8名,中专2名;分场开通了信息网络,职工个人电脑普及率达85%。

扎子沟分场扎子沟分场原为石羊河林业总场红崖山分场扎子沟作业站,1964年建站,1997年设分场。 地处民武公路59千米处,总经营管护面积4.3万亩,其中列入中央生态公益林2.2万亩。保护人工沙枣林为主的濒危乔木林1.30万亩,治沙灌木林0.9万亩,封沙育草1.3万亩, 建设优质酿酒葡萄基地0.2万亩, 建设高标准通道绿化16千米, 建成高档绿化苗圃200亩。 现有职工28人,其中管理和技术人员8人。

一、生态建设

1.生态工程。 建场以来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三北造林、日元风沙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采种基地建设、生态公益林等生态建设项目。 至2008年累计退耕还林300亩,三北造林4600亩、日圆贷款封沙育林(草)1.3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2.2万亩。 同时,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农田防护林网2500亩。 通过规范实施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在管护好原有林地的基础上,逐年增加造林绿地,使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通道绿化。按照“大通道、多树种、宽林带”的绿化标准要求完成通道绿化16千米,其中以乔灌木、常绿树种行间混交、株间配置花灌木林带8千米,纯灌木宽林带8千米。

3.关井压田。按照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要求,关闭8眼机井,压减耕地2600亩,退耕地进行了造林绿化。 为达到节水目的,衬砌灌溉渠道13千米。

4.林木林地资源管护。成立了护林防火小组,购置相关灭火器材,做好周边护林防火宣传,提高群众护林防火意识。

二、产业发展

1.酿酒葡萄基地建设。2001年以来,建成2000亩酿酒葡萄示范基地。以红葡萄品种梅鹿辄为主栽品种,适当配置黑比诺、赤霞珠 等优质品种;渠路林园统一规划,当年建设;直插建园和脱毒苗、容器苗相结合,单品种分区连片栽植。 由于该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出的酿酒葡萄色素形成良好、香气发育完全,是生产高档葡萄酒的优质原料基地,基地实行企业化规范管理 ,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高效日光温室建设。为了顺应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新形势,2007、2008年投入100万元,搭建61座日光温室,栽植鲜食葡萄青提、红提65亩,温室葡萄的发展,将成为分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拉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态建设。

3.种苗培育。 在管护好现有生态林的基础上,利用分场地处民勤县和凉州区交界处以及省道211线民武公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狠抓苗木培育。 不仅培育了各种常规苗木,还引进了蜀槐、北京槐、刺柏、云杉、樟子松、祁连圆柏、油松等常绿、城镇绿化树种和香花槐、红叶李、紫叶小蘖、紫叶矮樱等珍稀彩叶树种。 建成城镇绿化苗木培育圃50亩,建成彩叶树种品种园10亩。 目前,分场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各类优质苗木10万株,可为民勤乃至武威市的环境美化提供大量苗木。

三、示范园区建设

2001年来,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这个重点,建立了扎子沟生态经济型林业示范园区2 500亩,园区集生态与经济相结合、通道绿化与防护林相结合、经济林与旅游观光相结合为一体。 田、路、林、园统一规划,一次性配套成形。 示范区经济林当年设计、当年建设,以直插建园和脱毒苗、容器苗相结合,单品种分区连片栽植;通道绿化按照“大通道、宽林带,多树种、高标准” 的要求,栽植速生杨、云杉、国槐、红柳等4.3万株,创建成了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经济型林业样板。

四、经济变化

1. 场部建设和绿化。 由原来几间土坯屋的旧场部变成一座100万元砖混结构的新场部。当人们走进扎子沟分场场部,映入眼帘的争奇斗艳的鲜花,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草坪。场部占地总面积18亩,其中绿化面积达15亩,栽植各类常绿和阔叶树木2000多株;珍稀彩叶树木1 500多株。

2.固定资产和职工收入。固定资产由1997年建场时的5万元达到现在的17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由近3 000元达到现在的1.5万元以上。

3.配套设施。 新修道路14.2千米;完成U型渠建设13千米;新架或改造高低压、地埋线等输电线路6千米;购置办公设施达7.5万元。

4.社会保障。 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金12万元。

13年来持之以恒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民勤南端的生态环境,使周边农田、水利、交通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分场的产业发展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红崖山分场红崖山分场位于民勤县红崖山水库东侧,民武公路31千米处,始建于1960年,原隶属民勤县所辖,1964年划归石羊河机械林场, 1984年与小坝口分场分设,场址由小坝口迁至冯家滩苗圃,下设龙王庙和扎子沟两个作业站;1997年扎子沟作业站设为分场。 几经演变,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红崖山分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现已建设成为一个以无公害鲜食葡萄生产、特色种苗繁育为主的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基本情况。 现有职工62人,其中中层管理人员3人,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6人,一线生产工人53人。总经营面积5.66万亩。高低压输电线路10.5千米,变压器8台;配套机井22眼, U型渠12千米;民武公路至场部的通场油路2.86千米;有储存量200吨气调库2幢440平方米;繁殖苗木的日光温室1座472平方米;小轿车1辆,大型拖拉机2台,中小型拖拉机28台,配套机具63台(件)。 固定资产299万元,林木资产681万元。

——生态建设。 建场以来重点实施了三北造林、日元风沙治理项目、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生态建设项目, 有效地保护了周边1万多亩农田及红崖山库区。 现有防风固沙林1.62万亩,农田防护林1500亩,杨树用材林900亩。

1.三北造林及日元风沙治理项目。 随着三北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进治沙造林,至2000年累计完成造林1.5万亩。 由于采取造林补墒、夏季补水、植苗浸蘸保水剂等工程措施,使保存率达到100%,年度平均成活率在75%以上,圆满完成了区域内的绿化任务。2001年以来,随着“三北”四期、日元风沙治理等项目的实施,生态建设方式由治沙造林为主向封育天然林草植被为主转变。 在风沙沿线划定封禁区,采取机械围栏和人工模拟飞播措施相结合,封、管、造并举,逐步扩大植被覆盖度。 8年来累计完成封沙育草1.3万亩,其中完成三北四期封沙育草7 000亩,设置机械围栏10千米;完成日元风沙治理6 000亩,设置机械围栏8千米。

2.退耕还林工程。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2003年至今,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完成退耕还林200亩,其中退耕杨树100亩、核桃100亩。

3.重点公益林管护。完成重点公益林建设1.62万亩。一是明确责任管护区,达到人员、管护小班及面积、管护职责三落实;二是账、表、图、档案齐全,采用考核、检查、查看管护日志及奖罚的管理措施;三是采取工程措施,机械围栏16千米,将重点公益林林区进行全围封闭;四是采取设立标志牌、宣传栏、栽管护界桩、固定监测样地、定期培训管护人员、进行管护宣传等多种设防措施;五是根据重点公益林林区内的自然植被,把沙拐枣、沙蒿的封育作为重点,在雨季适时进行人工撒播,增加植被覆盖度。

——种苗工程。2000年以前,冯家滩苗圃因年均产出250万株杨树合格苗被国家林业部定为国有林场机械化苗圃, 为省、 区内杨树用材林建设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作出了贡献。 2001年以来被总场确定为标准化苗圃,并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特色种苗繁育基地”。

在苗木培育方面努力突出新、奇、特及市场需求内涵,从2001年引繁廊坊杨、501、502速生杨、金枝垂柳开始,逐年引繁金叶刺槐、黄金槐、香花槐、大叶垂榆、紫叶矮樱、美人梅、黄刺玫、金银木、紫叶小蘖、牡丹、芍药、月季、日本菊等70多个品种,建成独具特色的乔、灌、花引繁基地60亩,同时针对市场需求,把育苗重点转移到行道和庭院绿化上,实施大径阶苗木培育。 努力扩繁常青树种育苗,目前引育的树种有樟子松、油松、祁连圆柏、蜀桧、刺柏、云杉等,育苗面积现已达300亩。 自2001年至今,年产出各类苗木4.2万株,年均苗木收入达15万元。 同时,为了不断优化种苗培育,形成了分场引育试验、职工扩繁培育的经营模式,把育苗地固定给职工,土地实行零收费,惠及职工,壮大种苗优势。

——产业建设。2001年以来,按照总场的发展思路,适时调整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1.葡萄产业。2001年至今,先后发展鲜食葡萄420亩、酿造葡萄350亩。葡萄产业建设突显品牌战略,在产品品质的提高上下工夫,在产业经营理念上求突破,在管理模式上求创新。 一是实施品牌战略,逐步施行无公害产出,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产品品质;二是跳出眼前看长远,经营措施、技术操作全过程着眼于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推行“一抓、二推、三挂钩”的管理方式,即,抓示范户经营,共选示范户6户;及时总结推广示范户经营的特点,着力推行科普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主要以技术服务为中心);葡萄的品质、产量、技术操作与分管领导效益工资挂钩、与分管技术人员的收益分配挂钩、与经营户营护林工资挂钩。 制定相关制度,制约重数量、轻质量、无品牌的低下产出。 已挂果的300亩葡萄亩净收入1 500~2 000元,年总收入达到90万元。 从建园三年后算起,五年累计收入达450万元。 2006—2008年连续3年,分场生产的世纪无核葡萄远销广东、重庆等地的水果市场,深受消费者好评,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为“石羊河”牌鲜食葡萄产品外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