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45424200000024

第24章 产业建设(5)

一是在温室的搭建结构上有新突破。 以无立柱四代日光温室和半地下室日光温室为主,简易温室、塑料大拱棚相结合,尽力拉长了新鲜葡萄的供应期。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促成栽培和延后栽培相结合,巧打时间差,尽力弥补新鲜葡萄市场供应空档。

三是在品种的选择上有新突破。 日光温室由蔬菜、瓜类种植改为鲜食葡萄栽培,主栽品种选择世纪无核和红地球,并选择16个早、中、晚熟优质鲜食葡萄品种建成了品种试验温室。

四是在葡萄栽植密度上有新突破。 葡萄栽植株行距为0.5米×0.5米×1.2米,亩栽植葡萄1569株,有效地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效益。

五是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有新突破。 在温室中安装滴灌设施,变温室漫灌为膜下滴灌,既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温室内湿度,减轻了病虫害的危害。

六是在降低劳动强度上有新突破。 采用自动卷帘系统,变人力拉帘为电动卷帘,既大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又延长了温室的光照时间,增强了温室对大风的抗御能力。

七是在保温材料使用上有新突破。 变草帘保温为抗老化棉被保温, 既增强了保温效果,降低了分年度摊销成本,又使棚膜常年保持清洁,提高了光的利用率。

八是在日光温室葡萄栽培技术上有新突破。 推广应用简约化倒“L”整形、药物破眠技术、病害控制和人行道葡萄小棚架整形增产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

(五)日光温室葡萄发展中应该处理好六个关系

日光温室葡萄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明确建设和运营主体是农户,采取农民自愿,发挥主体作用。 采取“舆论宣传引导,效益算账对比,典型示范带动,外出观摩学习”等办法,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全方位服务,广泛收集栽培技术、品种、物流、市场供需等信息,组织研发、引进、推广市场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品种。 二要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以质量为核心,不能够只要求数量不讲究质量,要对发展的日光温室葡萄进行精细化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数量。 三要正确处理好推广和示范的关系,对发展信心足,综合素质高,经营水平高的农户在技术、资金和销售等多方面给予倾斜,严格按技术规程管理,建成一流的示范户,让其他农户去看、去学、去跟着做,带动温室葡萄的规范化经营,提高效益,使发展日光温室葡萄成为农户的自觉行动,从而推动日光温室葡萄的大发展。 四要正确处理好行政推动与技术服务的关系,要进一步加大科技试验和技术服务力度,总结和推广成熟的栽培技术,克服不利因素,力求稳定增产增收。 五要正确处理好自力更生与政策扶持的关系, 从根本上解决日光温室葡萄发展的资金、 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既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保证日光温室葡萄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把握好政府补助的尺度,发挥好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六要正确处理好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及早谋划拓展销售市场,实施品牌战略,让日光温室葡萄种植户消除后顾之忧。

二、梭梭嫁接肉苁蓉

1984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为沙区的经济发展指明了一条希望之路。 近年来,随着民勤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不得不对治沙造林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从单纯的治沙造林向开发利用沙漠资源、发展沙产业、治理与保护并重转变,从2004年起,地处防沙治沙前沿、担负治沙造林重任的防沙林试验场、泉山分场和义粮滩分场,率先在全场进行梭梭接种肉苁蓉栽培试验。

(一)试点示范与项目启动

以泉山分场为重点,每年自筹资金,自列科技试验项目,在干沙层较浅、含水量较高的沙丘、平缓沙地、丘间低地和退耕还林地等地段,选择3年以上生长旺盛的梭梭进行种植试验。 2004年采用营养诱导法,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试验10亩,共接种1 080穴;2005年采用破皮法,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对比试验50亩,共接种5 400穴;2006年,采用破皮法、断根法, 试验肉苁蓉接种50亩, 共接种5 400穴;2007年在示范区肉苁蓉接种面积200亩,共接种2.16万穴。在连续4年的种植试验过程中,从内蒙、新疆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指导,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凝点、难点问题,不断探索,破解难题,积累和总结出适合民勤沙区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栽培技术, 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示范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编制上报了《民勤沙区滴灌梭梭接种肉苁蓉推广示范项目》建议书,被省林业厅、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立项。

(二)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2008年,“民勤沙区滴灌梭梭接种肉苁蓉推广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实施。为了确保项目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总场、分场两级高度重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民勤沙区滴灌梭梭接种肉苁蓉推广示范项目实施计划》。 该项目的实施是在现有2 000亩退耕还林地和近期压减的耕地内,选择条件适宜的地块,利用梭梭为寄主,配套移动式滴灌接种肉苁蓉,进行推广示范。 项目投资112万元(中央财政资金8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32万元),按设计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1 500亩。其中:扎子沟分场200亩、防沙林试验场300亩、泉山分场1 000亩。 泉山分场配套移动式滴灌设施500亩。

经检查验收,滴灌梭梭接种肉苁蓉,成功率在65%以上,500亩配套滴灌设施已投入使用,节水效果明显。

(三)项目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总场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分场相应成立项目实施小组,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总场、分场、职工层层签订责任书。 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作业施工、督查指导、资金运用,检查验收等,总场、分场两级分管领导负责项目管理与实施,从组织上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项目的管理。 为了加强项目管理,制定和完善了项目管理相关制度,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检查验收制、项目建设法人制、会计核算制度,强化了项目管理。

——加强技术研究,完善项目的科技支撑。 进一步加强项目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依托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积极吸收适用、先进技术。

——建立适宜的经营管理模式,确保项目实效。 项目建设采用“林场+职工”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林场以资金、土地、技术、产品营销为纽带对职工进行管理。 总场负责示范基地统筹规划;分场负责基地的建立、技术人员培训和职工管理等;职工承包经营,对梭梭肉苁蓉进行抚育管理。

——加强抚育管理,严格检查验收,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项目建设坚持建管查并重,本着“谁承包,谁经营、谁管护、谁收益”的原则,由职工具体负责示范基地的抚育管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总场选派工作组,深入现场,跟班作业,加强工程监理和技术服务工作,做到了按设计施工;项目实施结束后,总场对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质量。

——强化资金运行,严格资金监管。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在资金管理上采取了资金拨付和内部审计制度,总场计财科加大对资金的使用监管力度,对各实施单位的资金使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监督及专项审计,将财务活动由原来的事后监督管理转变为事前预防控制,从源头上把住了资金的使用关,保障了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档案管理,努力做好项目的竣工验收准备工作。 进一步建立完善项目建设档案资料管理制度,档案资料做到专人管理,在项目管理各环节中产生的有关文件、图表、声像资料等及时归档,做到了档案内容完整、准确,系统管理有序、有效。

(四)项目建设成效设想

梭梭接种肉苁蓉推广示范项目,建设期限短,目前只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尚未发挥,但该项目的进一步示范推广实施,将发挥可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该项目的实施,其最大效益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实施的1 50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新增有林面积1 500亩,可有效地恢复治理区林草植被;同时与种植常规作物小麦相比,亩用水只占小麦亩用水600立方米的20%,即每年可节水72万立方米。

——经济效益。 人工培育肉苁蓉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肉苁蓉寄生于梭梭根系生长,接种成功后,第三年4~5月份即可采挖出肉苁蓉产品,投入产出比1∶18,成本利润比1∶14,用水量是小麦的1/5。 仅对1 500亩人工栽培肉苁蓉进行估算,项目建成后,预期销售收入可达225万元。 估算标准为接种成活率80%,每亩接种120株,稳产期每年亩产优质肉苁蓉干品20千克,干肉苁蓉75元/千克,亩收入达1 500元以上,不计基本建设投资,亩纯收入约900元,年均300元。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可辐射带动当地沙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进程,使林场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得到全面展示和推广示范,新技术和新品种将会在全区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应用,全面提高沙区农林业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大幅度增加广大职工和农民收入,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 产业建设经验总结

建场45年来,林场在多种经营和产业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林场发展的办法和经验,现将30周年场庆时的纪念文章、经验总结和近期的实践体会予以选编。

解放思想闯新路 多种经营促发展

——纪念石羊河林业总场建场三十周年

陈文祯

武威地区石羊河林业总场组建于1964年10月,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了。30年来,地区石羊河林业总场各项工作在地委、行署的直接领导和省、地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民勤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始终坚持以林为主的方针,在百千米风沙线上开展了大规模人工治沙造林和封育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建立的以灌木为主体,乔灌木相结合的防沙固沙绿色屏障,有效地改善了民勤县部分沙区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在30年的生产实践中,全场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指导方针,边实践,边总结,积累了较丰富的治沙造林经验,为民勤县群众性治沙造林乃至全区治沙造林提供了经验,起到了推广示范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林场要生存,求发展,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也需要自我调整,自我壮大。 把林种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相配套的管理机制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同步进行。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已收到良好效果。 通过林种结构调整,经济林比重有所增加,由过去的250亩发展到现在的2100多亩,已初见成效,1993年产量已达70万千克。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多种经营也得到长足发展,自营种植面积由前几年的2000多亩扩大到5000多亩,收入逐年增加,多种经营纯收入由20世纪70年代五六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百万元。

多种经营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用多种经营收入弥补国家几十年一贯制的造林、育苗投资的不足,每年需要在造林育苗上补贴8至10万元,才能保质保量完成国家下达的造林、育苗任务;经济林建园和幼树管理,杨树用材林浇水、施肥、防虫等都主要靠本场的财力来支撑,每年需投入15至30万元。 随着事业的发展,职工人数的增加,地方财力的困难,有60名职工工资15万元需要自己供给;同时对生产设施,包括水、电、机械和职工生活设施建设等每年需要支出20万元左右,也是靠多种经营收入。

石羊河林业总场多种经营的发展,不论对国家、对林场和职工个人都有好处,真正达到了“以短养长,以副促林”的目的;也初步探索出了适应本场多种经营发展的新格局、新路子。

回顾和总结以往多种经营发展的过程,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也是同旧的传统林业经营模式敢于冲击、认真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

1.抓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国有林场是靠国家投资从事林业生产的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造林,搞生态建设,社会公益性比较强。 过去的几十年靠投资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林业生产任务,开展一些相应的经营活动,由于投资不足,再加本身没有收入,造林越多,管护抚育的包袱越重,林场也就越办越穷,经济长期危困,处于贫困状态。 全场上下一致认为林场要生存、求发展,必须增强自我活力,奠定发展的后劲,要彻底从旧的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一个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相结合的新观念,探索由过去单纯的生态防护型向生态经济型林业发展的新路子,这样既保证和稳定了林场的“天职”,又开展了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多种经营,增加收入,促进林场的发展。 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为主,处理好两个关系:

坚持一个为主,就是以林为主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完成上级下达的造林任务,不断扩大沙生植被是林场的主要任务;保护好现有林木和天然沙生植被,巩固造林成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石羊河林业总场从成立以来,每年都完成或超额完成造林任务,造林质量比较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勤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林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也没出现因造林立地条件差,投资少等困难而不去完成任务,而是千方百计采取有效地技术措施去完成;尤其是近几年,在经济效益热浪的冲击下,也没有动摇以林为主的指导方针,而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去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计划任务,大面积治沙造林成活率平均达到85%以上。 林木保护也由于管护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地方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林区没有发生大的乱砍滥伐事件,治安形势稳定。 由于始终坚持以林为主的方针,林场应有的地位得以巩固,体现了它在荒漠地区生存的价值,从而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