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林业总场林草资源丰富,发展种草养畜产业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建场45年来,历届领导班子坚持把种草养畜作为林场经济的补充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种草养畜发展的路子。
一、发展回顾
建场初期,各分场都饲养大群羊,以此改善职工生活,并用出售皮、毛的收入解决林场的零星开支。 同时兼养骡、马、牛、毛驴、骆驼等大牲畜,解决拉犁套车等农林生产之需要。
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全场动员,轰轰烈烈的大兴养羊、大办猪场,1976年全场羊存栏近2 000只,猪存栏500口,但是由于贪大公养,成本大于收入,大群羊无利可图,百头猪场先后死亡。
1980年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全场又掀起新一轮养殖高潮,逐步放宽经营机制,初步实行责任制,在大办鸡场的同时重念“羊经”,大力发展养羊业,1988年全场羊存栏达到1 500只。 之后又投入资金20多万元兴办猪场,至1990年养猪存栏300多口,经营上虽然承包到人,但分场与承包人责任不清、奖罚不明、支大于收、事倍功半,比较明显的效益是为经济林提供了有机肥。
20世纪90年代,在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引下,养殖业又重整旗鼓。 1994年起3年内投资38万元,建标准化羊场,由放牧改为舍饲喂养,从山东引进繁殖率高、生长快、周期短、出肉多的小尾寒羊近1 000只,种植紫花苜蓿和玉米为主的饲草、饲料500多亩。
由于沿用过去的集体经营模式,集体效益低,职工实惠少,好事没办好,与领导的初衷差距太大,最终不得不向社会出售或下放给职工个人饲养。
回顾林场发展草畜产业的起落变化, 究其制约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体制机制的约束,另一方面是受旧思想、老观念的影响,始终没有彻底摆脱集体饲养的大锅饭老路,很长时期束缚着草畜产业快速发展的脚步。
二、发展新成效
2001年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大胆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转换经营机制,再次充分认识林场的资源优势,把种草养畜确立为全场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增加职工收入、落实产业富场、实现小康目标的重点支柱产业和发展非公经济的突破口来抓。 总场于2002年出台了《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草畜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优惠政策、保障措施、领导责任,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拟定“十一五”末全场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养羊达到1万只,养牛达到1 000头,总投资达到1 000万元,经营草畜产业年增收达到100万元,生产工人年均收入增加3 000元。依据发展规划,从2002年开始,按照“立足大项目,扶持示范户,普及小群体,招引专业户,形成大规模,获得高效益”的发展思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职工发展种草养畜业。 在资金筹措上,采取总场统一贷款,分场给予补助,职工个人筹资的办法。 总场先后下拨贴息贷款40万元,投资苜蓿种子款、引进良种羊补助、羊饮水工程补助款5万多元;分场补助15万元;职工个人筹资140多万元;草畜产业总投资超过200万元。 初步形成了以小西沟分场为龙头,规模养殖为重点,职工家庭小群体为主体,招引专业户示范带动,推广良种繁育,提高出栏商品率为核心,大面积种植优质苜蓿为保障的草畜产业发展格局。 在全面落实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中,积极推进小区暖棚养殖,大力扶持暖棚养殖户。 全场种植良种苜蓿2 000多亩;羊饲养量年均达到8 000只;牛饲养量年均达到500头;猪饲养量年达到500口;累计修建标准化暖棚、牛舍、羊舍、猪舍等400多间,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职工示范户达到30户,小群体80多户,引进专业户10多家。 职工养殖业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户均3 000~5 000元。
三、采取的措施
40多年来,草畜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由集体经营到个体私营、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传统经营到产业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 重点有六个方面的突破:
1.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转换经营机制。 围绕林场增效、职工增收,把草畜产业作为发展非公经济突破口,毫不动摇地由集体经营转换为个体经营,使职工个体经营一步到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创新,面向城乡市场,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品牌,走优质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路子。 坚持干部带头、政策突破、全员创业、非公经营,促进草畜产业发展。
2.抢抓退耕还林还草机遇,加快草产业发展。以小西沟分场规模种草为重点,在退耕还林还草中,大力推广枣草间作、林草间作模式,以间作苜蓿、甘草为主,推广优质紫花苜蓿,发展甘草生态性特色产业。 在草产业的经营中,从种植、抚育到采收、打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逐步走向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 同时,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实行过腹还田,为发展葡萄提供有机肥料。
3.突出发展以职工小群体为主的规模养殖。按照“普及小群体,形成大规模”的思路,以普及职工小群体为重点,适度发展规模养殖,稳定专业户。 全场小群体养殖户达到80户以上,加上饲养10多只的羊、2~3头牛的小户,有120多户生产一线职工兼营养殖业。 养羊100只以上、养牛50头以上的规模示范户达到30户。
4.推广优良种畜,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草畜产业的科技含量。 把引进和推广优良畜种,增加名、优、新、特畜产品,实现品种结构升级作为重点来抓。 养羊以增加产肉、产羔和改进绒毛品质为主攻方向,鼓励养殖户引进无角陶赛特、莎福克、波得代和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等新品种,逐步提高羊品种的纯度。 养牛以西门塔尔、德国黄牛为主品种,推行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
5.加快出栏率,提高商品率。近年来,充分利用羊牛肉市场前景好,产品销路畅,销售价格高,民勤羊羔肉品牌优势,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依靠科技加快繁殖、快速育肥,加快出栏率,提高商品率,特别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大部分养殖户达到了养一只羊盈利200~300元,养一头牛盈利1 000~2 000元。 养殖户得到了实惠,示范户有丰厚的回报,个别户草畜业年收入超过10万元。
6.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先后落实了五项优惠扶持政策:给养殖户划拨场地和种草用地,适度降低地费,适当提供建设所需木料;为养殖示范户提供贴息贷款1万元,分场适当补贴资金;种植苜蓿每亩补助种子费30元,达到100亩的提供贴息贷款1万元;职工引进优良畜种、购置割草加工机械,可享受贴息贷款扶持;对符合项目规定新建养殖暖棚的可给予项目资金补助。
第五节 新型产业
面对石羊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实, 林场积极探索新型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了日光温室和梭梭嫁肉苁蓉。
一、日光温室
大力推进日光温室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既是解决人口与水资源、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固有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转变林场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职工增收、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
(一)发展设施葡萄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是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一项战略举措。 民勤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随着中上游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进入民勤盆地的地表水资源大大减少,为了维持民勤绿洲的生存,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每年净超采地下水4.288亿立方米。开采的地下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约占总开采量的93.5%。由于用水结构和用水方式的不合理,水的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所以,解决民勤水资源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和农村用水方式的彻底革命。 解决发展现代农业与缺水的矛盾,日光温室成为首选。
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 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要充分利用常规的措施手段,更要不断开辟新的增收门路。 发展日光温室生产既可以推进农民生产方式的变革,又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既可以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又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据农业部门调查测算,日光温室生产瓜菜的亩均纯收入是大田作物收入的7倍~20倍。 同时,随着日光温室的规模化发展,还能直接带动营销、包装、运输、加工、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此,发展日光温室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随着农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农业资源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日光温室葡萄的生产时间长、 占地少、用水少、价格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农民自己的“绿色银行”。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新鲜水果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大,日光温室葡萄发展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发展日光温室,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光温室葡萄栽培,它使葡萄的采收上市季节提前2~4个月或延后1~3个月,为鲜果周年供应市场在栽培时间上提供了保证,能够在果品淡季让人们吃上理想的新鲜葡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品位。 同时,由于日光温室栽培的葡萄抢占了市场空当,使其销售价格大大超过了使用常规方法栽培的葡萄,可使栽培者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充分利用民勤光热资源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葡萄种植,对调节市场、增加经济效益、较快提高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节约有限的水资源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日光温室葡萄的优势
一是民勤具有发展日光温室葡萄的自然资源优势。 民勤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 年均气温7.8℃,平均气温日较差15.4℃,活动积温3036℃,无霜期170天,早霜多集中出现在9月下旬,晚霜一般延至4月下旬;年日照时数3028小时,年降水量11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 644毫米;空气相对湿度小,平均相对湿度最大53%,最小为35%,干燥度11.4。 当地最大的自然资源优势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是全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是专家公认的全国优质葡萄主产区之一,具备生产优质高效日光温室葡萄的先决条件。
二是具有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支撑优势。 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很大的一个项目,就是日光温室建设项目。《武威市日光温室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2008—2010年民勤计划新建设日光温室5.15万亩, 目前有许多日光温室处于闲置状态,这无疑为设施葡萄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是发展日光温室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需要。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1亩地的日光温室葡萄用水量只有100~200立方米, 相当大田作物的1/4-1/3,亩年可节水约300立方米以上,而亩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0倍以上,单方水的产出效益达到了100元以上。
四是日光温室葡萄的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通过对全国(包括沈阳、上海、武汉、北京、广州等)市场葡萄的供需的调查表明,每年5~6月,市场新鲜葡萄供应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产地批发价一般在10~16元/千克,市场批发价在20~30元/千克,需求大,利用日光温室进行反季节葡萄生产市场前景广阔。
五是日光温室葡萄的栽培技术已趋于成熟。“寸土寸金”常常被用来形容温室土地的重要性, 科学合理密植是设施葡萄优质高产的基础。 由于常规温室葡萄种植采用扇形整形,往往会现结果枝组外移,容易造成叶幕密闭,影响通风透光和葡萄的花芽分化,一般只能采用单行定植,温室利用率较低,效益不理想,使温室葡萄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石羊河林业总场从2007年开始发展了4种不同类型结构的日光温室葡萄,在日光温室内进行了不同品种葡萄的试验,采用了高密度栽培、倒“L”型整修、半自动化控制、节水滴灌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温室走廊的合理利用和破眠技术的推广,使日光温室葡萄比其他产区提前上市20~30天,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六是日光温室葡萄栽培效益高。 第一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在日光温室内用自根苗进行葡萄定植,当年葡萄植株高度就可生长到1米以上,枝条成熟度达到第二年开花结果的要求。 12月中旬开始升温,第二年5月上旬开始葡萄就可上市销售,70米长的温室产值可达1.2万~1.5万元,第三年可达到稳产,产量控制在2 500千克左右。
(三)设施葡萄发展现状
石羊河林业总场从2007年开始栽培日光温室葡萄,坚持职工自愿、总场扶持、强化服务、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投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投资挂账、分户经营、产权归己、逐年还账的办法,使日光温室葡萄的种植有序展开。
截至2009年4月底,全场已建成日光温室196座,全部用于葡萄栽培。 大滩日光温室葡萄示范园区,现已建成日光温室123座。 用于促成栽培日光温室108座,延后栽培日光温室15座。栽培品种以世纪无核和红地球为主。园区内水、电、路配套,已初具规模。扎子沟分场建成简易温室30座,全部栽植红地球;塑料大拱棚31座,以世纪无核和矢富罗莎为主。 大滩园林场建成日光温室12座,以世纪无核为主,并栽培5个试验品种。
2007年4月定植的葡萄于2008年6月上旬开始上市,严格按技术方案经营的日光温室葡萄,每座温室产量达到1 500千克以上,收入达到了1.2万元以上,基本实现了一年定植,两年丰收的目标,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节水型产业结构调整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全市日光温室建设丰富内容,实现新突破,为当地农民群众关井压田后增加收入起到示范作用。
(四)实用技术的创新推广,为设施葡萄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日光温室葡萄的发展过程中,石羊河林业总场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生产、试验、推广相互促进,为日光温室葡萄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