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45419300000047

第47章 神经症及其诊断与治疗(3)

本病患者有显著的衰弱或持久的疲劳症状,但无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病变。若存在易兴奋易疲劳、情绪症状、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四类症状中的任何两项,并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造成了不良影响,病程在3个月以上,排除了其他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可能,便可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衰弱就与以下疾病鉴别。

1.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

神经衰弱症状常见于各种脑器质性疾病,如脑动脉硬化等;各种急慢性工业中毒;各种慢性躯体疾病,如肺结核、溃疡病等。如果神经衰弱症状发生于上述疾病之后,则应诊断为上述相应的脑或躯体疾病。

2.重性精神病

神经衰弱症状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重型抑郁症等重性精神病的早期、病程中和缓解期。这类患者往往不主动关心自己的健康,不积极要求治疗,并有相应的精神病性症状存在,可资鉴别。

3.其他神经症

神经衰弱症状也常见于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躯体化障碍、疑病症等神经症。如果患者有这类疾病的典型症状,按等级诊断原则,不再诊断为神经衰弱,而应诊断为其他相应的神经症。

4.疲劳反应

正常人在脑力或体力过度劳累之后,常会产生神经、肌肉、情绪及睡眠等方面的疲劳反应。这些症状往往经过适当休息后,即可迅速恢复常态,不能诊断为神经衰弱。如果工作或学习负担减轻、休息时间充裕,上述方面的症状仍持续存在,或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达3个月以上者,则应诊断为神经衰弱。在此,3个月以上病程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5.慢性疲劳综合征

这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建议使用于一类病因未明,以慢性疲劳为特征的综合症状。这一综合病征有一套主要标准、次要标准和客观标准。由于有低热、咽痛及淋巴结长大等客观体征,因而与神经衰弱有别。

(五)治疗

原则上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加强身体锻炼、调整生活规律也有重要意义。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神经衰弱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集体心理治疗。以10~20名患者为一组,由医生向患者系统讲解有关神经衰弱的医学知识,包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病程、诊断和治疗,让患者对本病有充分了解,从而能分析自己起病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消除疑病心理,减轻焦虑和烦恼。详细讲解治疗方法,可使患者主动配合,充分发挥治疗的作用。如果有已经治愈的患者参与讨论,现身说法,则效果更佳。

(2)小组心理治疗。方法上与集体心理治疗相同,但人数以5~6人为一组。小组方式更便于深入地进行共同讨论。

(3)个别心理治疗。在上述集体讲解和小组讨论基础上,再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辅导,启发和帮助患者寻求解决疑难及摆脱困境的途径与方法。辅导中,要注意“启发和帮助”时不可包办或替代患者的具体行为努力。

(4)森田疗法。这是治疗神经衰弱的有效方法之一。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用药治疗。对焦虑症状和兴奋、易激惹者可先用安定、佳静安定、舒乐安定;失眠严重者可予以氟安定,氯羟安定、三唑仑或催眠药;抑郁症状者可选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此外,亦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中药方剂或中成药治疗。

3.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胰岛素低血糖治疗只适用于个别体质虚弱、焦虑不安、食欲减退与消瘦的患者。

4.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温泉疗法、水疗,以及头部共鸣火花、电兴奋、直流电离导入等。

七、癔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症的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

(一)病因

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容易引发癔症;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为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是引发癔症的必要条件。

癔症的遗传研究结果颇为一致。至今为止,尚难确认癔症的遗传学依据。

(二)临床表现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第二版的修订版,将癔症的临床表现分为两个类型:①分离症状: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②转换症状: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在同一患者身上往往仅有1~2种症状出现,且每次发作多为同样症状的重复。

1.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型障碍)

(1)情感爆发: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例如,号啕痛哭,又吵又闹,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蹬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其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有关。情感爆发是癔症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2)意识障碍:患者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例如,患者突然昏倒,呼之不应,推之不动;癔症性朦胧状态,患者兴奋激动,情感丰富,或有幻觉、错觉;癔症性神游症,患者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癔症性梦行症,患者睡梦中起床,开门外出或做一些动作之后又复返入睡;癔症性假性痴呆,患者表情幼稚,答非所问,或答案近似而不正确。

(3)癔症性精神病:患者表现情绪激昂,言语零乱,短暂幻觉、妄想,盲目奔跑或伤人毁物,一般历时3~5日即愈。

(4)癔症性神鬼附体:此类病例常见于农村妇女。发作时,其意识范围狭窄,以死去多年的亲人或邻居的口气说话,或自称是某某神仙的化身,或称进入阴曹地府,说一些“阴间”的事情,与迷信、宗教或文化落后有关。

2.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型癔症)

(1)感觉障碍:①感觉缺失。患者对强烈的刺激只能轻微感觉,甚至完全没有感知,其特征是不按解剖部位分布,不能用神经病理学的知识加以解释。②感觉过敏。患者对局部的触摸特别敏感,非常轻微的触摸即感到疼痛异常。③感觉异常。患者感到咽喉部有异物或梗阻,好似球形物体在上下移动,但咽喉部检查却无异常发现。④视觉障碍。常见患者突然失明,也有弱视、视野向心性缩小,但眼底检查正常。双瞳孔对光反射良好,患者什么也看不见,但行走时可避开障碍物。⑤听觉障碍。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双耳失去听力,但来自背后的声音可引起瞬间反应,睡眠中可被叫醒,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⑥心因性疼痛。在受到精神刺激后出现的剧烈头痛、背痛或躯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但客观检查未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2)运动障碍:①抽搐发作。常因心理因素引起。发作时,患者常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有时呈不规则抽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有时扯头发、撕衣服等,表情痛苦。一次发作可达数十分钟或数小时,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可一日多次。②瘫痪。以单瘫或截瘫多见,有时可四肢瘫,起病较急,瘫痪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完全不能活动。客观检查不符合神经损害特点,瘫痪肢体一般无肌肉萎缩,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少数治疗不当,瘫痪时间过久可见废用性萎缩。③失音。患者保持不语,常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意见。客观检查,大脑、唇、舌、腭或声带均无器质性损害。

(3)躯体化障碍: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也可表现为泌尿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反胃、腹胀、厌食、呕吐等症状,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等症状,或表现为心动过速、气急等症状。

(三)起病形式、病程和预后

起病大多急骤,常由明显的精神因素促发。

其病程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癔症性朦胧状态、情感爆发、神游症、睡行症等精神症状,常以痉挛发作等躯体症状阵发性发作;心因性遗忘症、肢体瘫痪、耳聋、失明、失音以及躯体化症状等,往往呈持续病程。

急性起病者,经正确治疗,大多能迅速恢复。病程超过一年者,约半数病人10年之后仍有症状存在。大多数未恢复的病例都有人格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影响良好预后的因素:病因明确并能及时合理解决,病程短并治疗及时,病前无明显的人格缺陷。

(四)诊断和鉴别

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可见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癔症性症状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如果有后两者的症状存在,应首先考虑后两者的诊断。

癔症性精神疾病与反应性精神病的鉴别,在于癔症性精神疾病常见于人格障碍者,其精神症状具有表演性、戏剧性或夸张色彩;可反复发作,并有症状完全缓解的间歇期。

癔症与做作性疾病的鉴别要点,在于前者的症状虽然出于故意伪造,但却缺乏明确的动机。有明确动机的“疾病”则为装病。癔症在动机的明确程度上与做作性疾病有区别。

(五)心理治疗

1.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治疗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可分为觉醒暗示和催眠暗示。对于迫切要求治疗的患者,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再配合适当理疗、按摩等,可取得良好效果。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的病例,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或催眠疗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除用于增强暗示感受性,消除癔症的躯体症状外,尚可用于治疗癔症性遗忘症、多重人格、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宣泄疗法

宣泄疗法是在催眠或觉醒状态下,引导患者倾诉其内心苦闷,使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情绪向外宣泄。此治疗方法对情绪障碍突出的癔症患者可收到良好效果。

4.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的精神因素,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以及克服个性缺陷的途径和方法。此治疗方法适用于消除癔症性精神病发病期以外的各型癔症。

5.心理分析疗法和认识领悟疗法

心理分析疗法和认识领悟疗法是着重探寻患者的潜意识动机,引导患者消除潜意识动机或认识潜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以消除癔症症状。这两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癔症性遗忘、多重人格和各种躯体障碍。

6.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主要是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强化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行为疗法适用于暗示治疗无效,肢体或言语障碍的慢性病例。

7.家庭疗法

当患者家庭关系因疾病受到影响,或治疗上需要家庭成员配合时,宜采用这一治疗方法。家庭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环境,取得家庭的支持。

八、抑郁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据我国1982年的有关调查,本病占全部神经症的14.0%,居第三位,仅次于神经衰弱和癔症。

(一)病因

家系调查表明,本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高于一般居民。根据多导睡眠图研究,本病与重型抑郁症的快眼动睡眠特征有较多相似之处,提示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

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人格异常或人格缺陷,因而其人格因素是本病的主观病因。还有部分患者的社会性因素长期存在,因而其社会性因素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基础。

(二)临床表现

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或沮丧,十分难受,而又无法排遣;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日常活动或娱乐活动缺乏兴趣,常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自弃,有内疚感;存在自杀企图。

患者常有与抑郁心境相伴生的症状,注意力难于集中,记忆下降、思维反刍、犹豫不决,以及失眠、食欲下降。约30%的患者伴有轻重不同的焦虑,近20%的患者表现出心烦易怒、易受激惹。

约80%的病例,以失眠、头痛、身痛、头昏、眼花、耳鸣等躯体症状为主诉向医生求助。半数以上患者有疑病观点,应注意避免误诊。

起病于童年或少年早期的病例,常有多动、品行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多表现易激惹,常流泪,不愿与同伴一起玩,学习成绩下降。

(三)起病形式、病程和预后

抑郁性神经症起病缓慢。由于症状较轻,社会功能损害也较轻,往往就医较迟,诊断也常有延误,以至病程较长。症状持续或有波动,无完全缓解的间歇期或间歇期很短。如果患者能及时得到充分治疗,大都能够恢复。部分病例,在慢性病程基础上,可重叠重型抑郁发作,应予留意。

(四)诊断和鉴别

以持久的轻至中度抑郁作为主要临床症状:①病程两年以上;②伴兴趣减退;③自觉疲乏无力;④自我评价过低;⑤对前途悲观失望;⑥有自杀观念;⑦不愿主动与人交往;⑧自觉病情严重,常主动求治。符合上述症状中的3项,即可诊断为本病。抑郁性神经症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继发性抑郁症

由脑器质性疾病、慢性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药物等伴发,可在检查病的同时予以区别。

2.反应性抑郁症

起病时间与精神因素出现时间密切关联;症状常反映精神因素内容;病程往往较短。神经症性抑郁的抑郁心境与精神因素不完全相称,病程迁延。

3.重型抑郁症

抑郁心境较重,有幻觉或妄想之类的精神症状,自知力严重缺损,有强烈自杀企图等,明显区别于抑郁性神经症。

4.神经衰弱症

神经衰弱症状可见于90%的抑郁性神经症状病例。部分神经衰弱病例可见抑郁心境,但程度轻、不贯穿病程,也不主诉。接触被动、自杀念头甚少,常见于神经衰弱;强迫恐怖和食欲增加,则只见于抑郁性神经症。

5.人格障碍

抑郁性神经症可与人格障碍同时存在,或在人格障碍的基础上发病。如果同时符合两类疾病的诊断标准,宜分别下两个诊断。

(五)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治疗,多数抑郁性神经症病人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1.支持疗法

运用医患双方的良好关系,积极应用医生的权威、知识与关心来支持患者战胜情感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问题。家属、同事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也是重要的。

2.合理情绪疗法

这种方法用于抗抑郁也有效。指导病人掌握和运用好“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以及“合理的情绪想象”的技术,增强病人抗抑郁能力。

3.认知疗法

通过认知重建、心理应付和问题解决等治疗技术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从认知评价到行为适应都得到一些改善。认知疗法对治疗有较好效果。

4.其他心理治疗方法

对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如宣泄疗法、放松疗法,甚至有的行为疗法,都可以尝试着配合起来运用。

思考题

1.什么是神经症?

2.神经症有哪些分类?

3.引起神经症的病因有哪些?

4.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