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给教师的99个新建议
45399900000005

第5章 关于课堂教学(2)

帕克·帕尔默在书中这样说道:“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渴望成功的教学,力争做好自己的本分。但是却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并因此会感到无助和担忧,甚至恐惧。虽然渴望成功,也付出了努力,但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失败。在这个时候,我想优秀的教师就会拿出教学的勇气来,诚然面对现实,接受失败,努力改进完善。有了这份教学勇气,即使当教育理想与现实背离感到伤心时,也不会失去教学的勇气的。

那么,教师该如何拥有教学的“勇气”呢?

教学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天资,发挥自我的独特优势,引领学生探索真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书写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是有待开发的资源,自我是有待实现的潜能,优秀教学之源在于教师的心灵而非其他。

教师应以职业要求回应生命之需。品尝着职业价值,感悟着生命真谛,教师便拥有了职业幸福感。前进的路上,还会畏惧那种种难以名状的苦难吗?纵然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的磨难。

当教师找回真心真我,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以敞开的心灵去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教师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

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需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的生活中。可是,很多教师往往惧怕变革,因为一旦变革,教师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

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教学中的迷惘大半来自于实践中的困难和挫折,而在这些困难和挫折面前的无能为力是造成我们退缩的重要原因,在繁重的工作当中,这种失败感更被突显出来了。当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重荷让我们身心俱疲时,我们的热情和力量也被消耗殆尽,教学,真的需要勇气!教师们都在心里呼唤:谁给我们教学的勇气?

当然是“书本”,教师们之所以迷惘,是由于教师们不会思考了;教师们之所以不会思考,是由于教师们储存的“知识”不足以解决或更好地解决问题了……最有效的办法是重拾书本,更新自己,与时俱进。

教师要能够真正明白学习是快乐的,而以后一定要有勇气读更多的书籍!生活,因阅读而更美好!教学,因读书而更美好!人生,因勇气而美好!

勇气,从阅读中来,从生活中来,从精神中来,到教学中去……

20.上课要有底气

中国着名教育学家李镇西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当今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在世界已跨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时代呼唤人才,祖国需要人才,我们作为人才的培养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

做教师要有底气,有底气的教师上课声音洪亮、充满自信。他总是相信自己这节课上得效果非常好,对课堂上的某个环节处理非常独到,是别人不可能想到的,他对自己的上课水平和能力总是赞赏有加,自我满足、自我鼓励。而没有底气的老师,总是不自信的,这种不自信长久了,就会传染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什么也没学会,那么这节课就实实在在地失败了。

有底气的教师上课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才情横溢。他们知识熟练、知识面宽、广征博引、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敢于在学生面前说我对这个问题有待于研究或者查阅资料,老师也不是万能,这是有“底气”的基础和要求。

那么,教师怎样表现得有“底气”呢?主要是语言的逻辑,知识的体系性,语调、语速的搭配,有平缓,有高潮,有节奏。老师中常见的有的人不能说他知识面窄,而是不会组织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课堂,站到讲台上会使学生心理产生压抑感,说白了,听你讲课憋的慌,心里堵的慌,讲完一节课,学生要长出一口气,有替你放下包袱的感觉,有的老师,声音很小,学生听不清,这是没底气的主要表现,一个大男人讲课没声音,缺少阳刚气;一个女教师,声音像蚊子一样那样的娇声娇气。还有,有的教师爱说半截话,前半截听懂了,正等着听你下半截的意思,没了,意犹未尽,没有底气。还有的老师,语病很多,“哎……哎……哎,“是不是”,这也是上课没有底气的表现。

教师的底气来自于平时的多读书,读书能积淀教师的底气,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可以丰富教师的底蕴,可以增长教师的学养,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教师的底气来自于教学实践的自觉反思,教师必须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底气来自于课前充分的教学准备,要深入研究、吃透教材以及教材内容,每节课都要对教材充分感知、细致规划,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备学生是做到上课心中有数,看学生的整体素质、知识水平、个别差异等等。教法是课堂效率的主要环节,从教师的导入到结束,教师都要精心设计,遇到困难教师要有应变能力,随时补充与修订,要灵活性运用教法。

21.精彩课堂来源于细节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寻常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常常就收藏在有限的细节之中。同样,教师的教学是由课堂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精彩教学源自于细节。

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自己少年时的老师蔡芸芝先生时,曾经这样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透过孩子的眼光,不难看出教鞭轻落的背后是蔡芸芝老师对孩子无尽的爱。正是这些平常而不起眼的细节深深影响了孩提时代的魏巍,以至数十年后他仍记忆犹新。与此相反,课堂上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由于紧张而词不达意、结结巴巴,有的教师不是去鼓励学生,而是不耐烦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另找人来回答,其结果只会使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消失,最终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厌烦心理。因为细节已经告诉学生一个错误信息:在课堂上自己是不能犯错的。

今天,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无数次被复述、传递。具体到课堂上,如果我们在教学细节上没有彻底改变,课程改革终究是一句空话。因此,分析、反思日常的教学细节,在看似“应该”、“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忽视或漠视的地方,从课前教学目标的设定到课上注意学生的一颦一蹙,我们都应该投入自己的关注,努力避免非教育和反教育现象的发生。如果我们能够关注这些细节,慎重地处理好这些细节,你的课堂一定会充满魅力。

常常沉醉于名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之中,细细回味,才发觉最令自己感动的、最值得回味的就是细节,而不是课堂的全部。这是因为教学上的细节是教师最无意的行为反映出来最内心的情感,是不需要思考的行为反映出的最真实的思想,是一个人习惯性的行为反映出的素养。精妙的教学细节将成为教学的闪光点,成为学生思维的开启点,成为教学难点的破解点,成为学习习惯的矫正点以及素质培养的落脚点。

22.上课要有激情

什么是激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激情”的解释是:“激情指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正是需要这样一种强烈的情感,释放我们炽烈的热情,感染我们的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精神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激情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引发学生常常的感悟、独特的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激情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激情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激情才能产生激情。

教育需要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社会活动,以心激心,以情感情。缺乏激情的教育只能是一潭死水,也不会培养出具有激情的人才。

教师需要激情。因为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教师投入课堂教学展现的激情,感召学生学习的渴求之情;以教师用心对教育的事业追求,焕发学生终身学习的热情。

激情,它使我们如湖水般平静的课堂多了几道波纹,也使我们平凡的人生增添了几抹光彩。美国学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中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

“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

教师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课堂上没有激情,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那么教师怎样使自己充满激情呢?

充分备课,保证激情

备好课是一种态度,态度就是一种能力。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张弛有度、挥洒自如,才能让课堂激情飞扬。

精思巧问,迸出激情

新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有了显着变化,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更开放,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了。精思巧问的魅力在于它能使教师的激情四溅,辐射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教育因生命而美丽,上课因激情而精彩。

23.锤炼你的课堂语言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语言重复,拖泥带水,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首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概念。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了。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24.丰富你的课堂表情

课余,时常可以听到学生交谈老师的授课,看到有学生模仿老师的神情动作。毫无疑问,优雅有趣的表情动作吸引着学生去体会、去揣摩老师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不仅要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活泼激情的语言氛围来表达课文内容的丰富情感,更要借助手势、表情、技能等教学表情动作来表达一般语言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如何才能用好表情动作呢?首先要捕捉使用表情动作的时机,增强记忆的直观性。

教师从走入教室的一刹那开始,教学的气氛就在开始形成,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就需要一些手势和姿态来辅助。课前使用表情动作是使课堂情趣盎然的有效手段。但有一些教师认为表情动作可有可无,因而放任自流。有的教师一上讲台就呆在那里,一站到底,或两手扶案,只见嘴动,没有手势也没有表情;有的教师一上讲台就来回走动,手舞足蹈,学生光顾去乐,一堂课下来不知学了些什么。因而我们说表情动作的使用就如炒菜放盐一样,既要适当又要精当。

表情动作使用的时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肯定或否定某件事时,一般采用点头、摇头或挥手、摆手。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用点头和微笑来加以赞扬和肯定,回答得不好的也要肯定其中积极的方面,其不足之处让学生向他人求助,这样才不至于损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为了突出重点、加深理解时。如《狼牙山五壮士》中“诱敌上山”部分,五位战士打击敌人各有神态,老师可用示范动作的形式让学生加强领会。

三是在解决难点、增强效果时。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时,可以用手势为学生比画“照”“射”“铺”的动作。学生领会到“照”像镜子反光一样,“射”有一种光线的投入动作,而“铺”字不仅写出了夕阳的轻柔,而且是贴着地平线盖上来的,对于学生领会全诗的意境有着重要帮助。只有这样,方才发挥出表情动作的巧妙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同语言行为是一个整体,它的作用只有同语言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但非语言行为的研究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教学法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随着对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方面研究的意义将日益明显。广大教师一旦认识到非语言行为的作用,熟练掌握举止神态语言,教学质量肯定会有新的提高。

25.要控制好课堂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