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因此,教师要真正地蹲下身子来倾听学生,一改往日统一规划的老做法,赞扬个性化,还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情景:孩子们再也不规规矩矩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两手放平了,井然有序的发言顺序变成了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这样热闹的场面,有的听课者大加赞许:学生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回复了最本色的一面,再也不是老师们的牵线木偶了,课堂活了起来;有的听课者直摇头:讨论时总是跑题,大多数人只急于表达自己而不愿意倾听,没有秩序的课堂就是乱的课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怎样的课堂才是乱的课堂呢?如何真正做到课堂活而不乱?
有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在混乱中多条信息同时到来,有的孩子不知道该先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相反,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所以,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6.课堂需要好好梳理
课堂是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是教师成长的生命绿洲,更是教师展现教育智慧的平台。教育是艺术,是追求,需要教师智慧来表现,它正是教师在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极致、技巧和艺术所在。作为教师,应该时刻研究课堂,梳理课堂,精心打磨每一节课,醉心锤炼每一句语言,让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让教育的智慧尽情构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温馨课堂。
用研究的视角梳理课堂,课前多用教学预案,课中多问教学细节,在课后通过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案例等形式,从课堂的外显行为中探索到内隐的思想,以促进我们的专业发展,使我们形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学习与思考新课程新理念。优秀教师为什么能成长得那么快,正是因为他们每节课后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常去梳理自己的课堂。
课堂梳理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迫切需要,主要在以下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课前梳理目标
传统的“听课、说课、评课”教研模式都是在教研员或学校教研组长的主持下进行的,“听课者”总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既没有与学生发生直接的关系,也没有授课教师那样的紧张不安。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对授课者作出评价的任务,大多数听课教师是不会在课前设定观察目标的,最多把授课者的板书抄一遍。实施“梳课”策略后,要求每位听课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这就迫使教师在听课前要预设一些“有效教学”的标准,然后才有可能在课堂观察中感觉到授课者在教学活动中“好”与“不好”的地方。
课中梳理细节
传统的“听课、说课、评课”教研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过分地关注教师的“教”,课后交流和反思的内容也多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有否突破等方面,而学生的“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评课的教师讲得顺畅,上课的教师听得舒服。实施“梳理”策略,要求听课教师在每堂课中至少追问一个教学细节,这就迫使教师思考课堂里每一种教学行为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其背后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课后梳理思想
传统的“听课、说课、评课”教研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对一堂课或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研讨,评课也只局限于对教学行为的评价上,虽能解决教学中一些零碎的问题,但没能追溯到内隐的教学理念。而实施了“梳课”策略后,要求教师从课堂的外显行为探究到内隐的教学思想,把问题转化成课题是教师梳理课堂的必经之路。为了对问题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教师们每学期都有一个观察的重点,有的记录授课教师的提问,有的记录学生活动的次数,有的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类型,也有的记录实验或教学媒体使用的方式等,不断地积累问题,为课题研究作准备。
27.课堂教学要追求简约
所谓简约课堂,就是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高度概括性的课堂,这种概括性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炼、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丰富与深刻,亦即内容的言简意赅,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缩深刻。
简约课堂教学内容求“精”,简约课堂教学环节求“简”,简约课堂教学方法求“活”,简约课堂练习设计有“度”。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向学生传递人类基本价值理念的平台,理应体现、发扬、崇尚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应该过一种简约、轻松而深刻、自由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目前许多教师理解的缺少学科特征的肤浅式快乐。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教育最大价值所在正是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只有体验到思考带来的愉悦才会真正感到快乐。
简约课堂是教育本性的表征,因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完成人类发展成果的个体继承,这本身就是实现历史的简化。简化是教育的本质规定,贯穿了教育过程始终,这就表明教育固有艺术化的需要。教育的简化,是学习可以成为审美享受的重要根据,因为最大简化性和足够的刺激性,是人的审美永无平息的矛盾要求。教育的简化有三级水平:一是教育内容的简化;二是教育基本方法的简化;三是教育过程细节的简化。这就要求教育者优化教育的内容,考虑学习者单位时间内的记忆特点、识记能力等因素,浓缩大量的学习材料,方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与结构的理解,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要求教师课堂用语要简练,争取没有“口头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
其实,简约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减法”,而是来源于教者独特的匠心。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深刻认识。只有在简约的课堂中我们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才能给自己更多的释放,把自己从繁琐的教学步骤中解脱出来,才能让我们在课堂中有“闲暇”去琢磨孩子们的所思所想。
28.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何谓理想的课堂教学?
其实,理想的课堂教学可以用“有效”两个字来概括。有效的课前准备能在课堂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充分、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全面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前瞻性地预计到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突然等等。也可以简单地说,备课不是形式,备课确实是为了上好课。做好这样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增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设计好教学的框架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科学思考,如何在学生状态最佳的时候安排相应的活动,掌握了一些科学性的规律便会把好课堂教学的命脉,才能将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度,所以教学的组织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
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然有着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因此,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接踵而来的是相应的思考,思考便会产生争辩,这样的效果也许不是教师所预想的,但看到这样的场面是可喜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便可以是一个支持者和参与者,从而创设更浓烈的氛围一起探索。只要学生产生的问题是紧扣中心的,也就证明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提升思维的质量,这也就是课堂教学有效的真正表现。
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手段不尽相同,但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师追寻的目标。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提问、指导学生的解答策略都是很好的方法。那么,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呢?
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教师在课前教学准备时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内容安排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活动选材时要注意应用于生活。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学习不仅要包括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材的教学时就注意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即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学习的思考方法。
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而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做出改变。
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作用要特别体现在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联系,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29.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成熟的标志,没有教学风格就无所谓教学的成熟。我们在评价某位老师上课好时,往往会说这位老师上课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由此可见,教学风格应是好的教学必备的条件,其实,也是教师达到某种教学境界后自然形成的一种模式,具有标志性和招牌性。
教学风格应是一种共性但又独特的风格。这种共性应该有如下表现: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生动准确;积极引导学生;课堂师生互动活跃;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层次分明;板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质量良好。这些特性是普通的教师所要求做到的,也是教师必须要做到的。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达到的标准或格局。作为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更应该具有这些特性,这是一个基本条件,否则,教师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风格。
但是,教学风格更应该是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是教师本身具备而其他教师所没有的,具有单独性,这种单独性在教学上有优异的表现,能够确保优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就是良好的教学风格。但要想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经历很多的锻炼,在磨练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经验,然后对经验加以发扬,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铸造自身深厚的文化功底,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扩阔自己的文化知识视野。
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深入整合教材知识,认真研究课题、课标,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深入学情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性、因地制宜地整合教材知识,使教材服务于学生,使教学服务于学生,使老师服务于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才能在授课过程做到生动、有趣、科学、创新,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才会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善于取长补短。首先要审视自己的短处,努力去克服不足,然后善于发现自己的闪亮点,向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学习,向自己认为赞赏的教学风格学习,甚至向自己出众的学生学习,只有不断地吸取他们的长处,变成自己的长处加以发挥,才能在探讨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0.上好课,功夫在课外
艾青说过:“有的人写诗像在画符咒;有的人写诗像在挤脓;有的人写诗像在屙痢疾。”他形象地批评了一些人写诗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甚至令人作呕的现象。艾青批评的这些所谓的诗人似乎也在绞尽脑汁写好诗,他们只是不懂得陆游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罢了。
我们教师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课——堂堂精品,节节优质;都想在上课时游刃有余,炉火纯青,让学生如坐春风,如沐甘露,醍醐灌顶,点石成金。套用陆放翁的话说:“汝果欲上好课,功夫在课外。”今天,我们欲求上出高质量、高品位的课,亦当体味到“功夫在课外”的深刻道理。这就需要我们自觉摒弃那种“现炒现卖”的备课方式,踏踏实实,注重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只有不懈地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及时捕捉各种教育信息,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们才能真正上活、上好每一节课,我们的工作也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曾经在一份教育刊物上读过这样一则报道:某地一所学校特地从外地邀请到了一位名师到校给教师上示范课。这位教师在事先不熟悉学生状况、未被告知教材内容的情况下,对授课内容稍作准备便从容地走上了讲台。一堂课下来,听者动容,低首心折。赞叹之余,有人问起这堂课到底准备了多长时间,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慨然答道:“可以说我只准备了十几分钟,也可以说我一生都在准备着上好每一节课。”这与东坡先生所谓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观点不谋而合。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生”的积累,我们的课才能备起来轻松,讲起来生动,听起来受用,而不至于沦为“教参”与“标准答案”的“传声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深刻的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外籍华裔老科学家林家翘教授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甚为不满,认为我们的学生过早过细地分科,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小学是基础教育,更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其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试想,倘若教师对天文地理知之甚少,对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古今中外
名着从不涉猎,难以想象他能有多宽的教学设计思路,课堂上有多少教学智慧。过去,小学教师被称作“万金油”,现在我们就需要“专业+万金油”老师。只有在“课外”博览群书,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才能奢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教师”。
学无止境,教亦无疆。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的使命正是要托起祖国未来的巨轮、民族腾飞的翅膀,这就需要我们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对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学问处处留心,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