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精神指与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教师自身职业特征的一些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从面上来看,教师的职业精神在其职业生活中最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职业作风,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职业精神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能力上。
53.学会与家长沟通合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品行,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认知比较具体、深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态度、学习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两个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教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十分重要。
与家长联系,这是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是,大家平时与家长联系有个共同点,就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在学生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或者除了什么事故(总之不是好事情)的时候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的怕接老师的电话。久而久之,这种联系与沟通对学生的影响开始慢慢减弱。
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三两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有些教师虽已认识到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但他们还是很害怕与家长沟通。因为现在家长选老师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一些教师,平时对自身素质与修养的提高重视不够,在学生中,在家长中,在社会上,形象不佳,声望不高;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对教育孩子越来越重视,他们不仅选学校,还选老师,一些形象不佳,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就常常成为被调换的对象。出现这种情况,责任更多的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有危机感,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修炼,才能满足家长们越来越高的教育期望,才能真正改善与家长的关系。
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只要我们以诚相待,对家长多一分尊重和理解,我们就一定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而这最终将形成家长对教师理解、放心,学生对学习上进、用心,教师对教学尽责、安心的良好局面。到那时,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怎么会不好、教学质量怎么会不提高呢?
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是重要前提。由于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教师在生活中注意相关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家长的情况,做到沟通时能够有的放矢。
其实,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法。在当前家长普遍重视智力开发,忽视社会性教育的情况下,沟通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理解”缩短心与心的距离,爱让沟通有良好的基础
“校门口,我们会听到家长对即将上学的孩子不厌其烦、看似唠叨地叮嘱,目送孩子走进校园,家长的目光里写满牵挂”不是这位家长不相信老师,而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爱。也正是因为爱,家长才将孩子送到学校使其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适应集体生活,期盼他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茁壮成长。
教师要懂得这份爱的重量,在家长会上,多多列举学生的诸多长处,家长的诸多努力,对于一些问题也要善解人意地提出来打动家长,赢得家长的信任。无需表白自己将如何精心照顾每一位学生,浓浓的爱心和彼此的理解会获得家长们的信任,赢得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有了爱,有了相互的理解,缩短与家长的心理距离,使家长对教师充满信任,为良好的沟通打下基础。
而每当学生出现问题,请家长来校时,要不忘叮嘱一句,“您别太着急,路上小心……”即使此时是很着急。但要能体会家长来校时的行色匆匆,以及当时焦虑急切、忐忑不安的心情。客观地说,人际交流中确有强弱之分,在与教师交流中,做错事情学生的家长处于弱势地位,但弱者有极强的自尊心。而此时兴师问罪,家长的自尊心必遭伤害,以此为前提后面的循循善诱会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而此时简单的一句理解与关心往往会使后面的教育事半功倍。正所谓“理解”缩短心与心的距离,爱让沟通有良好的基础。
灵活运用进退策略,爱让沟通更有力量
以爱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家长的意见与学校要求产生较大分歧而又难以协调时,有时采取“退一步”的策略,通过技巧的沟通使家长逐步转变态度。
以爱为本,“进一步”合情合理
在教育问题上与家长意见不一,产生冲突和摩擦是难免的,对某些情绪易激动、争强好胜的家长,采取“进一步”的策略,力求解决问题,将不良习惯扼杀在摇篮之中。
爱教会教师如何化解矛盾,退一步海阔天空;责任让教师在关键时刻“进一步”既避免矛盾的激化,又使家长理解与支持我们的工作,与我们的关系变得更融洽更和谐。与家长沟通,进有章法、退有原则,进退自如,沟通才会更有力量!
家校合作,爱使沟通成为多赢
另外,教师们可以借助书面沟通(记作业、发短信、电子邮件)非语言沟通等方式方法,让沟通更合理、更有效。日常在与家长交流孩子的表现情况时,努力做到及时、全面、经常化,以正面引导为主,先报喜后报忧,避免当众指出孩子的错误和缺点等等。
教师在取得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支持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家长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一概而论,只要充分挖掘他们的优势就好。此外,教师要悉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调整改进工作。即使是批评也努力作为一门最具有穿透力的艺术,一种关心、一种爱护、一种给予和奉献。正如肖伯纳所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家校合作,运用多种沟通策略,通过灵活的沟通方式,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家校协作更密切,教育环境更和谐,孩子的成长更健康,让沟通成为多赢。与家长的沟通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要使沟通更有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54.要注重自己的仪态美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教师应衣服整洁,头发和胡须要弄得象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
教师的仪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教师的天职是通过自身德、智、体、美、劳的素质影响教育下一代,每时每刻通过自己的情态、语言、服饰、行为精雕细刻一件件社会需要的艺术品,同时自己又是一件由上一代人塑造而成的传播美的艺术媒体。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展现自己的美,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力。学生每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学校与各位老师相处,他们好奇地对每位老师进行观察,自觉不自觉地向老师学习。
教师的仪表对教师获得威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师生关系也有密切的联系。教师注重自身的仪表美,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是自爱、爱人、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仪表使教育教学更有感染力。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接受陶冶,在美的气氛中成长,他们愿意在自己美的同时周围也是美的,教师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美育是个过程,情感感染是它的特点,潜移默化是它的规律,没有情感感染和潜移默化就没有美育。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美的环境中,不断接受美的陶冶和滋养,日积月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完美的高层次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会对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影响。
精神面貌是教师的灵魂,也是教师言行规范的心理基础。没有它,就算有再端庄的仪容,再斯文和谐的举止也不可能成为仪表优秀的教师。新世纪的人民教师,其精神面貌应同改革开放的进取、竞争、开拓和挑战的时代精神相合拍,给人以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的形象。
仪容,指人的仪态风貌,即人的外貌和服饰方面的修饰。教师形象的美既有内在美,又有外在美。对外貌的基本要求是整洁。教师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面要净,发要理,牙要洁。衣贵洁,不贵华。教师服装不必都追求质料华贵,款式时髦,有时旧而整洁,反而更显其风度和涵养,给人以干净利索、精明能干的印象。一味求新鲜,追时髦而又不修边幅,则会显得落俗、平庸,格调低下。
一个教师的形象,不仅表现在他的容貌、衣着上,还表现在他的举止、谈吐、表情、态度上。这些仪表风度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思想情操、意志、品德、人格、学识水平等,也是教师心灵美的主要标志。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人员和学生一样,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说话,需要说多少就说多少,不能随便靠在墙上和伏在桌上,不躺在沙发上,不随地吐痰,不抛掷烟头。”因此,为留给学生良好的仪表印象,一个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举止风度,应使自己的举止庄重大方,谈吐文雅,富有表情,神态自然,待人亲切和蔼。
仪表是外在的衣饰容貌、言谈举止所反映出来的仪态或风姿与内在的品格情操和精神风貌所形成的风采或风格的和谐统一。一个人的外表修饰和言行举止特征,必须受到其内在素质的制约,因此,最根本的是要注意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修养。
中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仪表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审美观正处于形成期,教师仪表的好坏会使他们直接产生好感和反感,从而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乃至他们上课时的效果。教师一走进课堂,成为学生注目的焦点,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整齐的衣着、端庄的外表、工整的板书等等,都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对学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强调培养人文精神的今天,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仪表负责。在检查仪表时,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呢?
首先,教师的仪表要与教育教学的情调相适应,以便更有效地调动各方面因素传情达意、相互辉映,使其能更好地与教育教学内容保持审美情趣上的协调一致。
其次,教师的仪表要以学生的欣赏水平为前提。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要慎重地把自己的仪表行为调整到符合受教育者的欣赏水平上,必须在为人师表的宗旨下,服饰打扮整洁朴实、美观大方,充分地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给学生;言行举止,应谨慎谦和、文明礼貌;为人热情真诚、落落大方,给学生树立一个既值得尊敬,又和蔼可亲的形象。
再次,教师的仪表还应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符,与年龄特点相符。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对服饰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着装要同职业相适应,服饰灌注精神,重在协调。如果将人与服饰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首先就应该考虑与背景协调。在不同的场合着不同的服装,早已是很多人的共识,视具体情况,既可作“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对比,也可作“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烘托,但无论怎样,所选服饰的款式、色彩,都应与所处环境的整体气氛相协调。人的仪态千差万别各具特点,很难用某种模式框定出来。只要自己多一些自信,多一些协调,便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装束,穿出个性、穿出风格,真正做到“衣如其人”。
55.维护良好的声誉
在每一个学校,每一节课堂上,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声誉”。上一周的课之后,你的声誉就建立起来了。用不了多久,学生们就会传开,哪些老师很和蔼,哪些老师很幽默,谁留的作业最多,谁最关心学生,谁经常保留记录材料等等。家长们根据孩子的话来判断老师的品行,老师们也了解彼此的品行。事实上,要客观公正地判断一位老师的性格和他的教学能力,我们无需亲自去听他的课。有的老师总爱拖堂,那你就知道他的课堂管理是否得当;有的老师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活动,那你就知道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在走廊里走一圈,你就能听出来谁在上课;听听老师们之间的对话,你一样可以详细了解他们的态度、敬业精神和他们的综合工作能力。不论你是否愿意,都去听听学生们如何评价他们的老师吧。学校里,没有哪位老师想获得一个坏名声,但是很多老师的名声的确不太好。而摆脱坏名声的最佳方式莫过于第一次就不要给人这样的印象。这其中的道理简单得很:改变一个人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所以上课一定要用心,尊重学生,兢兢业业,有始有终,让自己充满激情,不愧于心!
56.应善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谓情绪,是指一个人对周边事物关系或主观心理的体验。人类丰富多变的情绪主要是由安静、喜悦、自信、愤怒、哀怜、悲痛、忧愁、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等基本情绪所组合而成的,一个人在某一时候可能体会到其中某一种情绪,也可能体会多种交织的情绪。一个人对自我情绪的调控水平,直接影响他的工作成效和人际关系状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教育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教育过程及其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教师积极、稳定的情绪(如喜悦、自信等)往往可以使教育过程气氛和谐,教育效果倍增。同时,也有利于增进自己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反之,教师消极的情绪状态(如忧愁、愤怒、烦闷等)常常是导致自己教育失常、教育气氛消极、教育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正常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师生双方的心理健康。因此,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既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自己教育素养和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使自己处于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呢?
控制冲动——握紧理智的情绪控制阀
所谓冲动,是指情绪脱离了理智的缰绳,完全受本能的宰制听凭自己本能的驱动,其结果往往是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教师的工作,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很繁琐,时常都有令你愤怒的事情发生,若是一碰到这些问题就发脾气,这不但无济于事,还对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心理虐待。这种心理虐待可以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全毁灭。尽管愤怒是比较难控制的一种消极情绪,但要必须学会控制。如何才能消除自己的火气呢?下面两种是比较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