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下,还能听到教师这样的声音:“要换新教材了,哦,这不行,我可教不了这个。我还得用原来的教材,绝不会因为教材就去重新备课。而且,新教材里面的内容太多了,一学年根本就上不完。现在的教材可是刚好够上一学年的。”还有另外一位老师。开学第一天,他就让学生们把书塞到了屁股底下,然后说:“好啊,现在我们就已经覆盖了整本书的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抛弃了教材里面的内容。实际上,他仍然会使用其中的一些相关内容,只不过是把它们用做了教学的必要补充。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完全不受教材的左右,我们应该向他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水平,大多数学区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和安排,要求教师们贯彻执行。事实上,没有哪本教材可以和某一个学区的课堂完全匹配。但是,学区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还是尽可能选择那些与具体课程密切相关的教材。但是,老师们往往会误把教材当作课程,亦步亦趋,循规蹈矩。他们把教材内容从头到尾一点不落地讲给学生,却忽视了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优秀的老师能够按照课程要求,选择最好的教学资料进行教学;而能力差一点的老师就只会依葫芦画瓢:讲什么,什么时候讲,提问什么问题,学生们该怎么作答都要按照教材来,分毫不差。甚至连考试的形式和答案都照抄不误。那么,你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下周还给学生发这周的这份卷子,他们能及格吗?”如果答案是“否”,你就仅仅是完成了教材里的任务,而没有进行真正的教学。事实上,你不过是临时把教材里的东西“借”给了学生,到考试时,他们再“还”给你而已。
教材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一种教学资源。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上课时把所有的教材都拿走,我的课还能进行下去吗?”如果答案是“否”,你对于教材的依赖就太大了。记住:教材仅是资料而已。我们教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本身。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教材,教材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掌握教材,是教师的好帮手,但是它仅是辅助,不能完全依赖,要能用能弃,要有自己的见解。现在书店里充斥着各种教辅资料,教师讲的书上基本都有,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见解,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信心。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意义。
47.传授社交礼仪
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什么!不要以为学生入学时人人都会像绅士或淑女;不要以为学生们总是是非分明;不要以为学生们彼此会相处融洽,合作愉快;也不要以为在和别人交谈时,学生们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用眼神与对方沟通。个别学生会,但大部分对此一无所知。常听人说,家长应该负责孩子的社交礼仪,但是,有些孩子可以从父母亲身上学到一些礼仪,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学不到,这也是事实。如果自诩是“教育者”,那我们就要给孩子们全方位的教育。那么,到哪里见缝插针地讲这些呢?课程本来就够满的了。首先,我们作为教师的,应该以身作则,这不需要任何时间,然后将所需的礼仪技巧恰当地融入到所教的每一节课中。那么,怎样传授学生社交礼仪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的时候,展示好的礼仪风范;
对待学生礼貌而又亲切;
柔声说话,语气亲切,不轻易发火;
在每一次学生们表现很好的时候,都向他们衷心地道谢;
当自己行为不当时,向学生道歉;
在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向学生讲清他们怎样做才是恰当的;
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48.让课堂向生活延伸
教育边界就是生活的边界,我们应该用一种立体的开放的理念来构建我们的课堂。的确学校教育,本是一个被师生所拥有的“生活世界”,一个有关“人”的世界,一个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最为基本的是人的生活、精神、价值和交往关系。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喜怒与哀乐、人的经验与智慧、人的谬误与失败、人的价值与意义,都完整地、现实地、具体地表现出来。
然而,由于过去的学校教育大多过分追求知识、分数,于是,学校教育中课堂这个人的世界被异化成物的世界,人与世界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的生活被简化成物质联系,从而造成学生乃至教师精神世界与人格的萎缩。要让我们的课堂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向着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延伸。
生活教育它是一种关注学生作为人在学校这个生活世界中的现时存在,通过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变革、意义把握和生活实践的生活过程,以促进学生自我觉醒、自我生成、自我实现的教育模型。现代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即人生实践,是生命有目的的创造。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理解儿童所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同时,还应该理解儿童在发展时期与外部世界建立的生活关系和行为方式,探寻有效的引导方式,这样才能对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引导。构建生活的课堂就是建立在这种生活意义上的教育,其关键是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教材与实践活动进行意义重构,让她们回到生活意义上来。
课堂向生活延伸,一个显着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课堂要实现由知识中心向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就必须切切实实研究,了解并关怀这个“人”。这个“人”首先是儿童,他们是真实的,生活着的,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是独立于世的。他们虽不成熟,但却并非一无所知,而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却不乏生命灵性,不乏独到见解。要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交往、成长的理想时空,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应该在课堂中引领着他们过一种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对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因此,作为拥有如此理念的教师首先得学会“心理换位”,即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然后以平视的眼光感受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那么,学生的一些鲜活的话语“河水很活泼”,“小鱼会讲悄悄话”,“树上还有9只不会飞的小鸟”等出现时,就不会主观臆断孩子所说句式不符合成人的语言表达习惯。相反,会为孩子的心灵如此富有、想象如此多彩、思维如此鲜活,语言如此灵动而由衷惊喜、快慰。
还我们的课堂生活的本色,让我们的课堂向生活延伸,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脸上才会发散出智慧的光芒,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49.快乐教学
所谓“快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为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在教学中,若要运用好快乐教学,首先要有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从“乐学”入手,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快乐教学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快乐教学实施的前提
社会赋予教师教书育人的重任,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实施快乐教学的前提。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撒播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必须充满阳光。”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就要以满腔的热忱和爱对待学生,做到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情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儿童;不居高临下,不能因成绩的优劣去判断人格的高低。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减轻儿童的心理负担。平时对待每一位学生,时时处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对此加以赞赏和鼓励,使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因势利导他们要勤奋学习,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帮助树立更高奋斗目标。学习上以“严师”标准要求,生活上予以“父母般”的关怀,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才能使他们亲其道信其道。
教师的“乐教”是调动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内驱力的关键
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面对儿童普遍患有“厌学症”的今天,按部就班,重复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不能改变这种现象。美国认识心理学家奥苏白雯说的好:“教学,要调动儿童学习的内驱力。”“快乐教学”正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儿童的内驱力为出发点,以求达到全面发展这一目的。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呢?教师的“乐教”是实施快乐教学的关键。所谓“乐教”就是要求教师认真钻研业务,勇于探索改革,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这样一来才能达到“乐教”。
除了深钻教材,抓住每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教学程序外,还尽量从教材中去挖掘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使学生乐学。
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依凭。
从分析人物的具体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内动力。
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调动学习兴趣,达到“乐学”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