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给教师的99个新建议
45399900000010

第10章 关于课程指导(2)

第二,要宽容地对待他人成绩。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可悲的事实:不论是谁,只要事业、生活有成,便有可能成为有心理障碍的人的攻击目标。他们不是想着自己怎样干得更出色,而是想怎样让对方倒霉,变得不如自己。他们害怕在别人的成功中显得自己无用,于是说坏话、传闲话、告黑状,以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种致命的嫉妒心是失落的自我产物。可怕的是这种心理障碍在学生们中间屡见不鲜。

例如一次考试结束后,教师跟学生甲谈话,说:“这次学生乙考的不错,进了年级前50名”,没想到,他接着毫不客气的就说:“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还考过年级前30呢,这次我是没发挥好,要不考过他还不容易”。教师的原意是想去激励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课堂上,有些同学对别人的发言、想法要么不理睬,要么是从心里不接受,挑剔的多,赞赏的少。有个别孩子比较优秀,但由于接受不了别人的进步和超越,心里一直不平衡,处处斤斤计较,甚至从此不相往来了。这样的孩子,只知道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却常常是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很少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人、欣赏他人,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所以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教育和引导我们的孩子:

要懂得世界是多彩的,是大家的,要接受生活中有不同于自己的别样存在,要习惯于听到不同的声音,学会接纳别人;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宽容地对待别人的成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和谐共处,共同进步;

要诚恳地欣赏别人,赞美别人,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它是一种认可、肯定、理解和信任,同时,它又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改过自新,不断进步。

42.作业布置要恰当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作业设计与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作业却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不管是在发达文明的城市,还是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小学,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重的作业负担,大大超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每天学习时间量的规定。学生作业量过重的问题已成了教育界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通过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强烈反对老师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更是三令五申地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显然是一对矛盾。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常常发生在我们称之为“差生”的身上,而且也会不经意的发生在我们所谓的好学生身上。

同时过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没有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有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了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他们只能被困在教室里或家里写作业,从而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尽量做到不让学生把作业当成苦差事去应付。作业布置要讲究“轻负高效”。教师要想在设计、布置作业上起到“轻负高效”的效果,需要很好地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多数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多做作业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随意地、盲目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当前,各类辅导材料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很多资料又是大同小异。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进行认真地筛选,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挑选出来,把那些重复性的、机械性的、陈旧过时的作业砍掉,力求少而精,力争给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质高量精。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量。当然,如此一来,势必要占用教师们更多的备课时间。不过,能用一个人的辛劳取代几十个人的低效辛苦还是非常值得的!

二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要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比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可设有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有的同学要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提高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让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得到提高,都感到满意。

三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只布置枯燥的、理论性的书面作业,忽略了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作业。事实上,学生最不愿意进行机械的抄写,最不愿意背诵记忆纯粹的概念。如果老师们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把来自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让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融入大自然,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巩固掌握所学的课本知识,岂不两全其美?

四是单科与整体的关系

在多数情况下,老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不考虑或是很少考虑其它科目的作业量。如此一来,如果只是某一科目的作业量小了,而其它科目的作业量依然如故,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这里就需要学校限定每科(或所有)课外作业的时间,学校进行不定期抽查,发现有严重超时者,给予批评等。

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一方面可以直接获取学生信息,把握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修改教学行为,确保后续教学的时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总之,作业量过大会挤走学生应有的欢乐时光,暗淡了青少年绚丽的七彩人生。作为教

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做到“轻负高效”。

当然,要做到学生作业真正“轻负高效”,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求老师必须真正领会新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要求老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量,开拓知识视野,拓宽知识面,成为一名学习型老师。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布置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能的作业来,才能培养出具有真实本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43.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无论是学生生产队也好,教学工厂也好,学校试验园地也好,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主要领域就是思考,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也应当向教师指明这个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里占据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

这里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学生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学生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必须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

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苦役。必须进行一些专门的工作来使学生变得更聪明。不能认为:既然学生在掌握知识,他自然就变得更聪明了。这一切远不是这么简单的。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是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你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一个年幼的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为的是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受过教育的人,而他只有在这种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勤奋学生,就是他要善于思考,他的生活和思想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开他的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东西,——这种独立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反复地进行许多次。用成年人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各个方面来研究一个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是在学习“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思维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此,你借助这种思维训练就比较容易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基础知识。

44.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又许多学校都将这一理念细化成一句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各方面都在进行尝试,但问题是,要切实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只在表面上空喊空号。

从教学过程或教育的根本目标来看,“学生第一”是不容争议的。目前,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发展的主要场所和主要方式,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根本,教学必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前提,教师讲得再好、教学设计再妙,都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事物,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关怀教育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孙敬修说过:“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女手足,对他们的关心、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才会有真诚、无私的爱,教师才无愧于“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的称号!关怀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师的心坎上,这是一个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就要懂得如何关爱学生。关爱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俗话说:“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关心学生的学习。这是教师最起码的职责。

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学习只是一时,而关系他们的成长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45.教师,你不要只说不练

讲课是指导学生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之一,但现实中,它的使用频率却是最高的。为了把这一点弄得更清楚,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你正在学习一门新技巧——游泳。教练让你和其他的二十名初学者围坐在游泳池边的一张桌子边,然后开始讲解如何游泳,而你们就在一边认真地记笔记。你们一字不漏,因为教练本人就是一位游泳健将,他说的话怎么会有错呢?说到游泳,他可是无所不通!他讲得好,你们也记得全。事实上,他还跳进了游泳池,亲自做起了示范。然后,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背了下来,参加了考试——一次笔试,你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好,现在,你就成为一位游泳健将了,对不对?如果你认为这一切荒谬透顶,那么,恭喜你,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光听游泳课,我们学不会游泳,只有下水游,才可能学得会。同样的,光听驾驶课,也学不会开车,只有动手开,才有可能开起来。生活中如此,课堂上亦然。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任何一个上课的地方,但是光听课,学生们也绝对学不到任何实际的东西。大作家们并不是因为听了若干课堂,背会了所有的条条框框就成了名;好的读者也绝不是听了几节阅读课就掌握了出众的阅读技巧。只有实际动手和锻炼,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技巧。同样,伟大的历史学家也不是听了听课,背诵了一些历史常识就功成名就,相反,是因为他们能够投身到实际的研究中,真正在历史的长河里徜徉。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实践出真知”,我还从来没有听说某某人光靠听课就学会了一切。

46.教师,你不要照本宣科

我们并不是说从此就可以扔掉教科书了。想想看,不用教科书的老师还真是寥寥无几。教科书是教师们相当宝贵的教学资料,不过,关键的地方在于——它们仅是资料而已。